首页 百科知识 “天人合一”的旅游伦理

“天人合一”的旅游伦理

时间:2022-0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在遗产旅游与保护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善行旅游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遗产保护与旅游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行为层面,各个遗产旅游利益相关者,应恪守善行行为。善行游客为保护遗产日行一善,乘物游心。IUCN提出了到2020年恢复1.5亿公顷退化沙化的土地。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形成创意旅游。全过程管理可保障遗产保护的效力。核心是建立遗产旅游资源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天人合一”的旅游伦理_善行旅游:遗产旅游理念与行为准则

自然遗产是人类的生存依托,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精神家园。长期沉淀形成的有独特价值、稀缺、难以替代的遗产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目前,全世界共有981处遗产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750处自然遗产、202处文化遗产以及29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从各国遗产地数量的排名来看,意大利、中国和西班牙分别以50处、47处和44处位居前三位。当前,在遗产旅游与保护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国际上,陆地生态系统服务每年损失500亿欧元;加勒比地区珊瑚礁的破坏导致旅游收入下降20%,约每年3亿美元;数百种处方药合成成分的药用植物种类濒临灭绝。在我国,旅游开发导致一些遗产地破坏严重;遗产地门票价格飞涨,导致怨声载道;遗产地居民因发展旅游付出巨大代价;等等。善行旅游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遗产保护与旅游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善行旅游的核心思想

善行旅游是借鉴传统智慧而适应于当代旅游发展的旅游理念,主要侧重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共处、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与对话、历史与未来的延续与发展、人在旅游中的思考与成长、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善与互助互利。善行旅游的目标是建立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世界,多元和谐的精神家园。

在理念层面,善行旅游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圆融,主张人类在旅游发展中要做到统筹兼顾,协同发展。人类要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阴阳平衡与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重视开发与保护的平衡,寻求基于自然与文化的解决方案

在行为层面,各个遗产旅游利益相关者,应恪守善行行为。善行游客为保护遗产日行一善,乘物游心。善行社区对于遗产保护恪尽职守、守土有责。政府部门应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旅游业主要取财有道,以义取利,在保护与丰富遗产、促进人类成长中获利。

在技术与方法层面,与时俱进,采用一切先进的技术与方法,如智慧技术、绿色技术,提高遗产保护效率,促进遗产利用效能。

二、善行遗产保护观:基于自然-文化解决方案的圆融遗产保护

善行保护观实质是生态文明观,强调人与自然圆融共存,代表一个地方自然文化基因的地格(Placeality),即一个地方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的综合特征得以延续与丰富;生态与文化的多样性进一步丰富,生态的完整性与文化的真实性得到有效的保护,自然与文化获得了进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为了有效保护与利用遗产资源,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倡导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 Based Resolutions)。近年来,国际社会先后建立政府间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科学-政策平台(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里约20国会议(Rio+20 Conference),联合国气候与多样性会议(UN climate and biodiversity meetings)、IUCN世界保护大会(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等。具体的措施包括:①保护生物多样性。代表性项目是保护我们的物种(SOS:Save Our Species),全球竞争性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的项目。②改善气候变化。IUCN提出了到2020年恢复1.5亿公顷退化沙化的土地。鼓励支持恢复红树林、湿地、珊瑚、森林、草场等,减少碳排放,降低温室效应,探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③开辟自然能源。全面可持续能源倡议提出基于自然的现代能源计划,开发太阳、潮汐、水力、生物等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④发展生态旅游。鼓励社区参与,发展基于生态的旅游项目,教育旅游者参与生态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协调。

人与自然的和谐,前提是人与人的和谐,要传承而非割裂我们的文化传统,保存我们的文化基因,维系区域地格。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发展方向是基于文化的解决方案(Culture Based Resolution)。传统的遗产保护与利用侧重于遗产物质与结构,现代方法更重视遗产的杰出普遍价值与文化符号,更多关注遗产地的地格。遗产保护不仅要重视遗产本身,还要关注遗产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在遗产管理方法上,要有所创新。①采用价值引导的规划管理(values-led approach to planning)。保护的前提是认识地格的价值、属性、真实性、完整性,还要认识其地方价值与属性。②创立世界遗产城市项目、世界遗产土建项目、现代遗产项目、宗教遗产计划等遗产保护与利用计划。③鼓励基于文化基因的创意旅游活动。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形成创意旅游。比如,中国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各类文化旅游街区的开发等,构建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协同机制。

三、善行遗产管理模式:分类分区分级管理,全过程监管

遗产分类分区分级管理有利于提高保护效率,有助于遗产文化基因独特性的保护。全过程管理可保障遗产保护的效力。

在我国,遗产地一直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遗产地需要借鉴长白山模式,推行遗产资源地行政区域管理主体一体化。针对自然遗产,尤其是珍稀的国家级以上遗产资源在同一管理主体的基础上进行不同行政辖区下的分类管理;针对文化遗产,按照遗产规模的不同进行管理主体一体化基础上的分类管理。探讨分类分级分区管理体制:国家级以上垄断性遗产应该逐步采用中央集权式管理,省市级垄断竞争性遗产则属地化管理与委托企业经营相机抉择,而县级以下的遗产可采用民营化管理。核心是建立遗产旅游资源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①管理目标重视多目标与多方利益均衡;②构建持久经常的、多方参与的监控机制;③从制度上保证实施“景区游,区外居”的分区管理;④确定合理的产权激励机制,实施业务分类委托:规划保护展示业务委托事业法人管理,旅游服务特许企业法人经营;⑤建立外部输血(基金、捐赠、自愿服务、财政拨款)与内部造血(门票、特许经营等)相结合的财务机制;⑥建立有效的遗产地旅游扶贫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⑦在遗产资源开发与保护上,坚持多样性、完整性与真实性原则。

政府对遗产资源的动态监管非常重要。但长期以来监管工作缺乏重点,没有分级导致监管效率低下。为此,政府应该构建分区分级与全过程的政府监管机制。

(1)精确识别遗产保护薄弱地区。采用遥感、GIS与GAP等分析技术,对中国行政区内遗产旅游资源的多度、丰度、保护等级、濒危等级、价值等级、稀有度等级、管理水平等级、投资状况等级等进行分析,建立遗产旅游资源脆弱性-开发活动危害性评价与匹配模型,制定中国遗产旅游资源脆弱度区划,确定中国遗产旅游资源保护的重点地区与重点类型。根据开发活动的危害性评级确定重点防范的开发方式。

(2)动态监管遗产管理绩效。为了有效地保护与利用遗产资源,需要建立完善的资源监管机制,从预警、过程控制到回顾协调全过程管理遗产资源:预警管理机制——建立公众参与的影响评价机制;过程监控机制——推广数字化遗产管理;回顾协调机制——实行管理绩效评估与奖惩机制。

四、善行旅游开发机制:统筹兼顾遗产相关者利益

善行旅游开发商要树立“重义轻利”与“以义取利”的义利观;突出重遗产保护与人类成长之大义,轻个人赢利之小利。旅游开发之利应基于遗产保护之义,基于社区发展之义。

(1)建立保护开发协调机制。选择我国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案例,进行类型、绩效、运行机制、适用条件与局限等方面的总结,探索遗产旅游与保护协调的典型模式,解决目前普遍面临的保护与开发、政府与市场、商业化与真实性、开发商与社区等二元对立困境。主要举措包括:构建多方参与的利益分配机制,确定合理的产权激励机制,构建持久经常的、多方参与的监控机制,建立中国式的“社区共管”机制与旅游扶贫机制,总结遗产友好型开发模式(生态博物馆模式、文化大舞台模式、景观嘉年华模式),创设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之间的互动保护模式,采取非传统的差异化、低成本高效益的游击营销(Guerrilla Marketing)。

(2)推行本地化。通过聘雇本地居民、建立本地供应链、扶持成立本地企业、支持使用当地提供的服务设施等,确保让当地居民获得更多利益。依托地方艺术、手工艺及所在地原住民遗产发展旅游业,让更多的当地居民受益。

五、善行旅游伦理:“向善行善”,协同遗产保护与个人成长

善行旅游者向善行善,与自然为善,与人为善。改变旅游者行为可以很好地保护遗产。气候变化的成本与风险相当于每年全球GDP的20%,而采取行动限制它的成本仅为1%(IUCN,2011)。据有关机构调查发现,34%的旅游者愿意多付钱住在环境友好的酒店,以及选择可持续的居住方式,50%的国际旅游者愿意多付费以资助社区发展以及自然文化保护;52%的旅游者愿意从那些有书面承诺愿意保护环境支持社区发展的企业定购旅游产品。

“善行旅游”的核心是强调多元化旅游资源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遗产的真实性作为遗产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以及通过倡导善行旅游的理念,通过旅游促进旅行者的人生发展、旅游点社区发展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通过提出善行旅游的准则,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发展。推行遗产友好型公民行为准则(建设思考型游客、自愿者、捐赠者、传承人、守护者队伍)。鼓励旅游者为遗产保护“日行一善”,加强自律,保护自然生态。在行善中陶冶情操,培养崇尚乐活(LOHAS)、追求真实、自然导向、环境友好的旅游者。树立本地化思想,鼓励生态旅游产业整合性运作以保护及促销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及现存文化,也保留及颂扬各种不同的文化、社会、宗教及地方精神元素。

善行旅游者在善行旅游过程中实现社交、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铸就“和平共处、平等相待、相互宽容、视人如己、慈悲博爱”的品格。

六、善行旅游技术与方法:与时俱进,智能、高效、活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善行旅游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技术与新方法,使管理向高效、智能、活化方向发展,相关技术与方法,如应用保护自然遗产的生态标识、生态足迹管理方法;保护文化遗产的数字遗产管理技术;保护大运河、丝绸之路、长城之类线形遗产的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方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与整体性的文化空间(生态博物馆、民俗村和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例如,积极探索遗产数字化管理、生态博物馆、遗产廊道等现代遗产管理技术与方法在中国的可行性。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辟旅游资源。更新数字景区技术,利用智慧旅游等现代管理技术,促进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积极采用绿色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生态可持续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