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唐朝贞观之治内容_贞观之治主要内容

唐朝贞观之治内容_贞观之治主要内容

时间:2022-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唐朝贞观之治内容_贞观之治主要内容主要是指唐王朝初期贞观年间的清明政治。国势昌盛,人口增加,史家因此称之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原因和内容在唐人吴兢所著的《贞观政要》中有较为完备的记录。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君主从谏如流,知人善任,在朝官员则敢于为国事犯颜直谏,大臣各司其职。唐太宗认为,君主要避免失误,只有借助于忠臣的直谏。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的稳定是贞观之治的重要表现之一。

唐朝贞观之治内容_贞观之治主要内容

主要是指唐王朝初期贞观年间(627~649)的清明政治。唐灭隋以后,唐高祖李渊诸子便开始为争夺太子之位明争暗斗。高祖武德九年(626)次子秦王李世民于长安宫城的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随后又迫使高祖李渊退位,自己即位,是为唐太宗,并改元贞观。贞观年间,唐太宗以隋亡为戒,率领朝臣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

使隋末唐初的破败经济局面得以扭转,动荡的政局也从此稳定。国势昌盛,人口增加,史家因此称之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原因和内容在唐人吴兢所著的《贞观政要》中有较为完备的记录。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君主从谏如流,知人善任,在朝官员则敢于为国事犯颜直谏,大臣各司其职。

唐太宗认为,君主要避免失误,只有借助于忠臣的直谏。他十分赞同魏徵的话“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所以,在与诸臣论治国之道时,唐太宗每每鼓励大臣直言君主的过错。由于唐太宗的鼓励,直言进谏成为贞观年间的风尚。

通过群臣的进谏,太宗可以了解到各方面的情况和意见,得知下情,并择善而从。李百药谏止裂土分封,魏徵谏止封禅,戴胃建议设立义仓等,都被太宗所接纳,避免了决策中的失误及过分地役使百姓。在谏臣中,魏徵是最著名的,其先后数次上疏,以隋亡的教训提醒太宗居安思危,忧怜下民。

由于君主的纳谏及大臣的直谏,贞观时下情上达,君臣一心,形成了贤人进、佞臣退的良好局面。除纳谏外,唐太宗格外重视人才的选用,太宗朝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太宗认为,君主治国应“至公无私”,“择贤才而用之”。首先,太宗坚持量材器使,用人所长。(www.guayunfan.com)

贞观期间,太宗打破了统治阶级各集团所持有的政治偏见,竭力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利益,兼用关陇、关东与江南地区的贵族与士族,甚至任用曾经与自己为敌的人。这种以才取人的做法逐渐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稳定了局势。

其次,太宗尤其注意从普通地主和平民中选拔人才。唐太宗的大臣中有出身于农民起义的将领,如徐世勣、秦叔宝等。有原隋王朝的将领,如屈突通等。也有出身寒素的刘洎、马周、张亮等。由于不拘一格选用人才,致使贞观朝中人才济济,如著名的贤相房玄龄、杜如晦等对贞观之治的形成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再次,太宗十分重视地方官的委派,他认为“治人之本,莫重刺史”。因此将各地刺史之名录于屏障上,将所听察到的刺史善恶之事注于各自名下,作为废置赏罚的根据。又诏令五品以上官员,举任县令,使官得其人。由于太宗知人善任,贞观年间能人尽其才,官吏能很好的各守其职,为各项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贞观时期创立、延续、完善了一系列的制度,如从北魏以来就推行的均田制在贞观时更加完善。由于亲历隋末农民大起义,使太宗体察到民间的疾苦,同时也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太宗认为,只有使人民安心生产,生活稳定,统治者才能“长守富贵”,国家才能昌盛,政权才能稳定。因此,他要求统治者“去奢省兵,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并身体力行,克制私欲。贞观年间基本上没有进行大的土木工程,这样就相对减少了对百姓的骚扰,使百姓得到修养生息的机会,同时也节省了国家开支。为减轻百姓的负担,唐太宗还将中央各官府的官员从二千多人精简到六百余人,且合并了许多州县。由于均田制度的继续推行及统治者不兴土木不夺农时,贞观期间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史载“东至于海,南至于岭,皆外户不闭”。

贞观四年,天下断死刑者仅二十九人。可见当时阶级矛盾的缓和与社会的安定。由于政治的稳固,官吏的廉洁,生产的发展,人们的抗灾能力也大大提高。贞观元年至贞观三年,关中地区连续发生虫灾、水灾,太宗命灾区开仓赈济,百姓就食他乡。在连年的灾害面前,百姓都未有怨言,而协力抗灾,贞观四年,天下农业大丰收,就食他乡的百姓都回到故乡,“米斗不过三四钱”。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的稳定是贞观之治的重要表现之一。

除均田制以外,政治、科举、军事等各项制度在贞观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贯彻。唐承隋制,中央设三省六部,都各有职守。唐太宗还特置了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职务。使资历浅、品位低却有真才实学的人以此名义而行宰相之权。三省的分工是:中书省掌管军国大事的审议和决定;门下省掌管审查中书省的决议,不同意的可以驳回重议;尚书省则具体执行通过了的各项决议和政策。

与以往大有不同的是,唐太宗极少干涉三省如何行使职权,而是创造条件,使各部门恪守职责。他告诫门下、中书官员若看到皇帝诏敕有不便于时的,要大胆地驳回,绝不可唯唯苛过,阿旨顺情。在皇帝诏敕与制度相矛盾时,太宗每每“忍小愤而存大信。”克己从公。使得完善的制度得以顺利地贯彻。在法律上,贞观时颁布了《贞观律》,被后世立法者奉为圭臬,也为当时东亚各国所效法。

《贞观律》改重从轻,内容完备,条文扼要,为执法者依法办案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太宗格外强调上下守法,对于贪赃枉法的人,不论其职位身份,一定要依律严惩。太宗还强调官吏的断狱,须有律、令、格、式为据,不得随意出入人罪。在太宗的努力下,《贞观律》基本得到实施,形成上下守法的良好局面。

在军事方面,太宗继续实行“寓兵于农”的府兵制。形成军事布局“内重外轻”的形势,使中央集权制得到加强。贞观时,府兵制较以往更加完备,“兵农合一”的趋势也更加明显。兵士被征调服役时,本人免去租调,但需自备武器、行装和粮食。除了服役以外,兵士和农民一样要从事农业劳动。“兵农合一”既减少了国家的军费开支,又保证了均田制下的农民可以安心生产。

文化教育方面,唐太宗提倡儒学,开办并设置文学馆及史馆。并召天下名儒入仕作官。太宗常常亲自至国子监听学、讲学。太宗还令宰相监修前代和本朝的历史,贞观时编纂的正史主要有《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六部,弘补了魏晋南北朝的战乱给史学带来的空白。在重视文化教育的同时,太宗完善了科举制度,将选拔人才的权力全部集中于中央。科举制度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中的知识分子打开了参与政权的方便之门。

自贞观时起,进士之科大兴,进士科考试内容以策试为主,便于考生发表政治见解。考取进士由此而成为士人入仕的捷径。太宗曾亲至考场,见新考中的进士从进士榜下缀行而出,欣喜言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进士科的兴起,有利于将优秀人才选拔到各级的政权中,从而有效地加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力量。

由于各项制度的完备及顺利执行,贞观时逐渐扭转了隋末唐初的混乱局面,百废俱兴,各行各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贞观年间,国家政局稳定,国防日益强盛,唐与周围少数民族及邻国的关系也日益和睦。

唐初,周围少数民族,尤其是东突厥不断犯境。唐太宗即位后,发展经济,推行府兵制,并亲自在殿廷上教练卫士,唐国防强大起来。贞观二年,太宗命李靖、徐世勣率兵十余万,分道出击东突厥。次年,李靖等大破之,俘虏了颉利可汗,稳定了北方的边境。贞观九年春,又派李靖、侯君集等率兵大举进攻吐谷浑(青海高原和新疆东南部一带),唐军深入吐谷浑的腹地,突袭了吐谷浑王伏允的牙帐。伏允兵溃自杀,其子慕容顺降唐。

贞观十三年(639),太宗派侯君集率兵攻打西域高昌国,高昌王惊恐而死,其子降唐,唐朝势力由此已伸入西域。太宗以高昌为唐在西域的根据地,与西突厥展开了争夺西域的斗争。贞观十四年(640),唐在天山以北的地区设置了庭州(今吉木萨尔),在天山以南的南昌设立了西州。天山南北的小国也纷纷摆脱西突厥的控制,与唐朝结好。唐西北边疆得到了稳定。唐控制西域,恢复了中西商路,密切了与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关系,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唐在经营西域的同时,还与吐蕃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贞观八年(634)吐蕃遣使来唐,唐太宗用隆重的仪式接待他们并与吐蕃结成了进攻吐谷浑的军事同盟。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派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弃宗弄赞(即松赞干布)成婚。从此以后,双方之间的来往更加频繁。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吐蕃,唐西部边境日益巩固。

贞观二十二年(648),东北部少数民族奚和契丹归降,唐太宗于奚地置饶乐府,于契丹地置松漠府,受到营州(今辽宁朝阳一带)都督府的节制。在唐太宗及其大臣们的努力下,贞观时期确实做到了“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文治武功都达到空前的盛况。为中国历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贞观后期,唐太宗的纳谏与用人都较贞观前期逊色许多。兢兢业业的朝风也有所懈怠。贞观二十一、二十二年(647年,648),唐出兵东犯高丽,西打龟兹,扑灭薛延陀,又动用民力,营缮宫殿,赋税与徭役都有所增加。太宗晚年,雅州(今四川雅安一带)、邛州(今四川邛崃、大邑二县)、眉州(今四川眉山、洪雅二县)等地相继发生了局部地区农民起义,表现了人民对增加剥削的不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