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骆宾王简介资料_骆宾王的故事

骆宾王简介资料_骆宾王的故事

时间:2022-0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骆宾王简介资料_骆宾王的故事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人。唐龙朔初年,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属官。骆宾王原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其时骆宾王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边疆军事的失利,激发起他爱国的热情。因此,“把从军的战士和离乡的诗人统一到一起,这才符合生活逻辑,才能全面地理解骆宾王”。3年后,骆宾王离开西域,随军入滇。

骆宾王简介资料_骆宾王的故事

骆宾王(约627—约684):字观光,婺州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唐龙朔初年,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属官。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职。曾经被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作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曌檄》。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家喻户晓的《咏鹅》不仅在中国人人传诵,而且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远扬海外,成为儿歌的经典和智慧的象征。这首诗是唐代骆宾王7岁时所作,他为此博得“江南神童”的美誉。

骆宾王一生才华横溢、诗名远播,但又命运多舛、屡遭波折,曾从军西域,在新疆多地辗转,也到过蒲类(今巴里坤)宿留。那么,骆宾王究竟在巴里坤做过什么?又留下了些什么呢?

骆宾王原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49岁那年,他重上长安,被授予奉礼郎的职务,不久又兼任东台详正学士(这是一个学术机构的职务,只有在文史界有很高地位的人才能担任)。两年之后,他再一次被罢去官职。正当骆宾王走投无路的时候,西北边境传来消息:吐蕃大举入侵,占领了西域一带的大片领土。朝廷派薛仁贵为行军大总管,率兵进讨。其时骆宾王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边疆军事的失利,激发起他爱国的热情。于是他写了一首诗给掌管用人大权的吏部侍郎裴行俭,要求从军自效。裴行俭是非常器重骆宾王学识的朝廷要员,很快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骆宾王从军入伍,约670年秋离开长安,开始了穷沙极漠的军旅生涯。历史上还有一种说法是,李元庆死后,他入朝在门下省担任一名草拟文书的小官,深受掌管选拔官吏的司列少常伯李敬玄的青睐,很想重用他,可惜没有合适的空缺。李敬玄因不肯大量任用武则天的亲友而被唐高宗改任为洮河大总管、鄯州都督,发往西北与吐蕃作战,骆宾王被牵连而从军西域。

不论什么原因,重要的是军旅生活的亲身经历,使骆宾王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开创了他人生创作的又一高峰。天山积雪、交河绝塞、戈壁流沙、边庭落日、戍楼烽火、野气狼烟,拌和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思和羁旅的感慨,凝铸成一首首情真意切的军旅诗歌,成为有唐一代边塞诗的先声。

唐蕃大战期间,唐高宗派出两支队伍兵分两路,东路大军与吐蕃大军在青海展开正面交锋,西路大军负责出使西域,对附蕃诸部落进行安抚与劳问。但东路的薛仁贵孤军深入吐蕃腹地,结果全军覆没,大非川之败使战局出现了变化,东线的大败直接影响了西线安抚队伍的进程,只得和西域的吐蕃大军处于一种对峙之中。

骆宾王出玉门关后,随军途经库车、温宿、蒲类(今巴里坤)、木垒、吉木萨尔等地,一路边走边咏,这些军旅诗中既描绘了塞外迥异的风光,也抒发了独特而真实的内心感受,同时为进一步了解唐蕃之战给西域政治形势带来的影响提供了佐证。其中《夕次蒲类津》和《晚度天山有怀京邑》作于蒲类(今巴里坤)。

《夕次蒲类津》作:“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将这首《夕次蒲类津》的创作时间定于咸亨元年七月,即作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咸亨元年(670年)八月之前。古蒲类的秋夜,骆宾王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月照边塞,寒气袭人,壁垒森严,烽烟报警的场景,衬托出边塞气氛的紧张和征战生活的艰辛,同时也称赞了“燕颔虎颈”的班超,贬斥了“令汉国羞”的李陵,突出了骆宾王建功立业、誓死报国的决心。邢昉《唐风定》评《夕次蒲类津》说:“整丽温夷,气象浑成,无句可摘。”(www.guayunfan.com)

由于骆宾王出塞遥远而时间漫长,所以他在诗作中展示边塞风光的同时,也流露出浓重的思乡情感。他感慨“夜夜朝朝斑鬓新,岁岁年年戎衣故”,鬓发如霜,军戎依旧,当节物变换,炎凉更替,他感慨自己仍在“关山千万里”之外,但功业未建,只能“空余望日想长安”。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乡思也在与日俱增,思乡的情感婉转而又深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晚度天山有怀京邑》:“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身在西域军营,心已飞往京城。天山在骆宾王笔下竟是如此安详柔媚,他由天山的云和雪联想到长安的上苑叶和御沟花,在美妙的联想中隐含着难以言说的伤感,细腻生动地展示了骆宾王复杂的心路历程,感情抒发摇曳多姿。有人认为这首诗袒露了骆宾王迷恋京城繁华的心迹,已经丧失斗志,归心似箭,甚至认为“这种灰暗心境,使得他虽然很有才气,但他边塞诗的成就远远逊于他之后的岑参”(《诗赋新疆(11)———最早从军西域的唐代诗人骆宾王》)。《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认为这首诗大致写于咸亨元年(670年)八月后,此时,东线薛仁贵的大非川之败已经结束,“于是吐谷浑遂为吐蕃所并”。吐蕃兼并吐谷浑(今吐鲁番吐谷峪)的目的已经达到,还占有唐在西域的部分军镇与领土,但吐蕃也知道不能彻底激怒唐朝,所以在其后保持了与唐的联系,再也没有进一步向西域逼近。因此,在安西前线,唐蕃两军处于一种表面平静、实为紧张的对峙之中。在这种战争环境下,目睹将士低落的情绪和塞外荒凉的自然景色,既没有胜利的喜悦,也没有激烈战斗的刺激,他的心境也就渐渐地落寞起来,夜宿大河唐城,感情丰富的诗人感念投笔从戎去、马革裹尸还的壮志豪情,慢慢梳理着那细腻而真挚的乡愁,渴求建立功业,又思乡情切的复杂心绪跃然纸上。因此,“把从军的战士和离乡的诗人统一到一起,这才符合生活逻辑,才能全面地理解骆宾王”(《骆宾王的边塞诗》,任文京)。

3年后,骆宾王离开西域,随军入滇。后来,返回长安,历任武功县主簿、长安县主簿,直至担任一生中最高的职位———御史台御史。但上任还不到半年,就以“赃罪”入狱。在狱中,他写下了有名的《在狱咏蝉》,这首诗托物寄兴,借蝉自喻。蝉儿居高饮洁,品性高雅,但却受到秋风秋露无情的摧残,使它欲飞不能,欲响无声。“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扯心裂肺的呼喊,喷射出骆宾王的满腔愤怒,读之令人心神震撼。

一年多后,骆宾王被赦免出狱,接到贬任临海丞的任命,曾经沧海的骆宾王,对官场的繁文缛节已经毫无兴致,对名分的高下自然更不在意,不久,辞官离职。

684年,武后发动政变,登上皇位。为了防止天下反对,她一方面大肆诛杀李唐宗室和元老勋臣,另一方面重用武氏宗族和自己的心腹,同时大开告密之风。于是朝野内外人人自危,天下惶惶。不久,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叛,密召骆宾王参与。骆宾王目睹了武则天废帝夺权、大开杀戒,以及武氏势力横行无忌的种种恶行,起兵之时写下了《讨武曌檄》。当《讨武曌檄》传到宫中时,武则天饶有兴趣地读了一遍。当看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惊问:“谁为之?”左右回答说:骆宾王!武则天扼腕叹息:“宰相安得失此人!”骆宾王的文采折服了政敌。尽管兵败后骆宾王不为人知,但他写下的那篇《讨武曌檄》却“已成为中国之散文名作,必会万古不朽”(林语堂著《武则天正传》),与王勃的《滕王阁序》一道,成为中国骈文史上的双璧。也有人说,尽管骆宾王在《讨武曌檄》中将武则天骂得狗血淋头,但其文采却使一代女皇不忍杀了他,任他逃亡而去。

骆宾王幼承家教,把刚直自恃、清白做人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之所以遭受排挤打击和无尽的痛苦,有时代因素,最主要是和他的品性有关。他处世行事,刚正不阿,崇义节,轻权诈,看不惯官场中相互追逐、拍马逢迎的风气,不与世俗合污,加上才高学显,跌宕不羁,所以容易得罪权要,又容易招惹群小的忌恨。因此,人们崇敬他的诗文成就,更推崇他的气节。明朝著名诗歌评论家胡应麟在《补〈唐书〉骆侍御传》中,称骆宾王“大节高风,瑰材卓行,词华冠代,学业超群……伟哉器量无双,讵曰文章寡二”。

然而,在骆宾王走进巴里坤距今1300多年的今天,巴里坤民间又演绎出了骆宾王后裔在巴里坤的说法,这就不能不对巴里坤骆氏人家的情况做一番追述。

清末,巴里坤商业、手工业兴盛,出现了“八大商号”,其中“兴盛昌”创始人为骆姓(在巴里坤为家族独姓)。“兴盛昌”位于巴里坤汉城北街东部,在鼎盛时期沿街商铺就有24间,长达100米,还有油坊、醋坊等手工作坊和一支骆驼队。当时骆家住宅加上沿街商铺有3个大院100多间房屋,一座木质两层阁楼是当地最高的建筑物,故有“骆半街”之称,至今巴里坤的老人们提起还啧啧赞叹。“兴盛昌”的创始人骆惠儒及其后人,深谙儒家处世做人的道理,为人忠厚、豁达大度、诚信守德、乐善好施,在当地颇有声望,民众奉送有“望众乡邻”“理财用真诠,经营不让陶朱富(即战国时期的大富商范蠡)”的彩匾。骆惠儒被巴里坤各路商贾推举为商总(后改称商会会长),其第一代传人骆存智又被商界同仁推选为商会会长。

据民国十年(1921年),骆惠儒(字世伍)过七十大寿时友人送的锦轴、彩匾等称,“公才识优于众兄”,“乡党多以老成目之”。“厥后稍有积储,即商诸兄曰:‘当今事变匪常,吾兄极以成家以延祖祀。’即令二兄福成住肃买宅营商,四弟福荣好孳生,在玉门县畜牧驼只,各安生计,唯公挟驼经商返巴哈暨库伦等处,靡有定居,因家于镇西焉”,“即今事业兴隆,诸兄子孙满堂,衣食无缺者皆赖公一人斡旋之力也。其子存智,饶有父风,次子存贵、小孙鸿钧聪秀异常”,“公之善举如团练,督城工,赈贫扶弱,解难排纷,种种行为实难笔述”。此祝文为当时新疆省议会议员马中录所撰、新疆省议会议员乡愚晚王荣所书。

“兴盛昌”的发展和镇西(今巴里坤)历史的动荡密不可分。据历史记载: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新疆统治者金树仁军政腐败,在哈密接连爆发农民反金起义,镇西哈萨克头目艾里甫也参加了农民军。镇西乡间百姓不明就里,偕老扶幼逃到城里避难。哈密王府总管尧乐博斯借民变之际,暗中串通马仲英。此时,马仲英因在河西大肆扩张实力引起甘、宁、青三省联合讨伐,正在走投无路之时,因此,“兴师援哈”,分别于1931年夏和1933年夏两次进攻镇西,在镇西公开拉夫抓丁、索要钱物、抢劫粮食、盗取枪支、制造民族隔阂,同时征勒省币。据新疆文史资料第26辑《马仲英在新疆》(1994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中记载:“当时镇西省币库空,马部威逼公民会(前公商会改称)印刷印花票(流通卷),规定由五两面额的印花票兑换面额一两的省币,强制商界认购。印花票形同废纸,大部分商界人士人财两空,有的损失三四千两。”镇西人民怨声载道、贫困交加,很多商户都经不起打击闭户关门、停止经营。

虽然“兴盛昌”的一些杂货店铺也关了门,但是,其油坊、醋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夜以继日地开着工。在热气腾腾的油坊中,工人们光着膀子,穿着油光黑亮的油裤,在一声声有力的号子声中将两个巨大的榨油梁(大头直径1.4米,小头直径1.2米,长12米多)慢慢升起来,又慢慢降下去,清亮醇香的菜籽油便从油梁下“咕咕”地挤进油池。这些油不仅用于销售,更多的供应到骆家三个大院里临时搭起的三间大厨房。当时,乡间难民逃进城后,时任商会会长的骆惠儒即令家人大开院门,腾出空房,让难民住进来。据在世的骆家老人回忆,当时家里人腾出许多房间供难民住,但是人越来越多,不仅库房、柴房、煤房住满了,连三个大院里都住满了人,而且每个院里搭了临时伙房(厨房),给难民免费供应伙食。

此外,据《马仲英在新疆》记载:马仲英第一次进攻镇西,“时日夜间”,“文县长(文登鳌)连夜召集工商会及各方负责人、三营营长何负图共议守城措施”;“7月间,镇西人民不堪马部之扰,便秘密活动,由商会会长、地方人士派出3批人员到省城迪化搬兵”,可见,商会会长骆惠儒在当时和地方政府一道,为反对马部统治、维护镇西稳定做出了积极努力。待到马部第二次进犯镇西后,骆惠儒老人为寻求镇西百姓安宁,更是以82岁高龄铤而走险。“李含荃(镇西县长)召集商会会长、各街乡长(实际是各中队长)、地方人士,并秘密埋伏了40名城防队员,在西街夫子庙堂欢迎马仲英派来的4名代表,并推举了许善积(农民)、郝雪桥(曾任过行政公署科长)、骆惠儒(商会会长)3人为镇西地方代表,随同马仲英派来的代表,赴哈密迎见马仲英”;“李含荃邀请张炳南(粮仓师爷)、宋茂亭(账房师爷)、蔡海山(李之堂妹夫)、陈绍元(李之警卫)、李含英(李之堂兄)及商会会长和城防营的领导人秘密研究,商定在李公馆邀请马部官员以打牌吃肉为名,杀掉马部官员,赶走马部驻兵,夺回镇西城”。骆老先生参与的这些反马活动虽然大都以失败告终,但是,作为地方商绅,他始终为维护镇西地方的经济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

骆氏家族的生意也随着社会动乱而由盛转衰,直至在历史的动荡与变迁中完全没落。但是,“兴盛昌”对巴里坤乃至丝绸之路北道经济和社会的贡献不可覆没。

进入21世纪,巴里坤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发挥历史和地域资源优势,以建设“生态型、文化型、旅游型”现代草原城市为发展思路,以新疆汉文化的发源地为招牌,积极发展旅游业,推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在挖掘地方历史传统文化时,有人将骆宾王与兴旺一时的“兴盛昌”骆氏家族联系起来,认为骆氏人家有骆宾王的遗风遗骨,于是杜撰了这样一个故事:骆宾王当年驻留蒲类国(巴里坤),蒲类国王爱才好士,性格豪爽豁达,崇尚中原汉文化,对骆宾王的文章诗赋,甚为欣赏,意召其为驸马,但骆宾王忠君爱唐,不肯答应。蒲类国王下令:如不应允则终身不得离开蒲类,骆宾王无奈之下只好就范。后来朝廷有旨,大军回关,骆宾王留下妻儿回到中原。如此,骆宾王不仅在巴里坤留下了诗篇佳作,还留有后人,其后人在当代政界、企商界、文化界也不乏多有建树者。

其实,骆惠儒原籍甘肃民勤,在新疆奇台卖货时被土匪所劫,回到甘肃酒泉,后来又在南疆渠犁(今尉犁)经商成为富商,后遭回匪之乱,于清光绪初年落户巴里坤。至于骆氏家族是不是骆宾王的后人,唐朝的骆家和清朝的骆家到底有什么关系,不得而知。但是,巴里坤人对骆宾王的推崇和对“兴盛昌”的肯定是不容置疑的。

不管怎样,一代文坛巨星骆宾王走向边塞,走进巴里坤,不仅开拓了题材,把诗歌从宫廷和台阁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为边塞诗的创作开拓了新的境界”,“莫说中晚唐,就是盛唐边塞诗大家,也无人能出其右”(任文京《骆宾王的边塞诗》)。骆宾王的边塞诗,把边塞诗创作和边塞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成为反映边塞生活的形象记录,他以亲历边塞和战事为基础,抒写自己的所见所感,记述边塞的景、物、人、事,还边塞以真实、直白、具体,使中原人更加全面地了解边塞,使边塞更加富有魅力,也间接地加强了新疆与中原文化的联系,丰富并深化了新疆汉文化的内容。这也是后人推崇骆宾王并为之杜撰出许多故事的原因之一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