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神共爱之物

人神共爱之物

时间:2022-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神共爱之物——桂南大石铲在广西南部石灰岩山地分布着成片的黄土坡,其山势平缓。由于石铲的分布地域主要在广西南部,故名桂南大石铲。它是广西独具特色的史前文化遗存。为了了解大石铲遗址的文化内涵,广西考古人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大石铲遗址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掘和研究。图为考古人员在此次发掘中发现一处大石铲有序排列的遗迹。坑内发现许多大石铲碎片、陶片及其他遗物。大石铲体型巨大,制作精良,工艺水平高超。
人神共爱之物_桂南大石铲_远古回眸:广西史前考古探秘

人神共爱之物——桂南大石铲

在广西南部石灰岩山地分布着成片的黄土坡,其山势平缓。千百年来,这些土坡经过雨水的冲刷和侵蚀,黄土裸露,显出几分苍凉。然而,几千年前,我们的远古先民就在这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灿烂的大石铲文化(图11-1)。

图11-1 在隆安一带的低山缓坡上,广泛分布有大石铲遗存,当地村民在开山种地时常挖到大石铲。

石铲是新石器时代常见的一种生产工具,然而在广西南部发现的这些石铲却有所不同。首先它是名副其实的“大石铲”,最大者长达70多厘米,重几十千克,可谓体型巨大;其次是制作精致,式样繁多,尤其是石铲肩部的制作,有的几至繁缛地步。由于石铲的分布地域主要在广西南部,故名桂南大石铲。它是广西独具特色的史前文化遗存。

大石铲遗址主要分布在广西隆安、扶绥南宁武鸣、邕宁、崇左等县、市,特别是隆安县南部、扶绥县东北部、南宁市西郊等左、右江汇合成邕江的三角地带分布最为密集,为大石铲遗址分布的中心区。据不完全统计,在广西境内发现的大石铲遗址或地点近百处,其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晚至商周时期,绝对年代在距今5000~4000年。

为了了解大石铲遗址的文化内涵,广西考古人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大石铲遗址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掘和研究。其中有几项发掘获得重大发现:1979年,广西文物工作队(现为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隆安县大龙潭遗址的发掘,发现了灰坑、沟槽、红烧土坑以及不同形式排列的石铲组合遗迹,出土大量石铲;1991~1992年,配合南昆铁路建设而发掘的隆安县大山岭、秃斗岭、麻风坡、雷美岭、内军坡等遗址,发现了多个石铲遗迹(祭祀坑)和墓葬,出土了一批石器和陶器(图11-2);2011年,配合云桂铁路建设而发掘的隆安县谷红岭遗址和介榜遗址,发现墓葬和祭祀坑,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石器和陶器(图11-3、图11-4);2012年5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和南宁市博物馆在南宁市坛洛的雷懂遗址发掘出土了大批石铲,其中完整的石铲有100多件(图11-5)。

图11-2 1991~1992年,为配合南昆铁路建设,广西文物工作队对南昆线隆安段所涉及的大石铲文化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一批遗迹和遗物。图为考古人员在此次发掘中发现一处大石铲有序排列的遗迹。

图11-3 2011年,为配合云桂铁路工程建设,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现为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会同南宁市博物馆对隆安境内的大石铲文化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众多遗迹和丰富的遗物。图为考古人员在清理和提取遗物。

图11-4 在隆安谷红岭遗址发现一个祭祀坑,考古人员正在进行细心的发掘。

图11-5 考古人员正在清理一处大石铲遗迹(雷懂遗址)。

大石铲遗址文化内涵单一,出土遗物主要是石铲,伴随出土的其他石器、陶器等文物极少。遗迹种类主要有墓葬、灰坑和祭祀坑等(图11-6至图11-10)。这些遗迹均发现有石铲,且以不同形式排列组合,或竖立,或横放,而以竖立排列的形式居多,竖立的石铲通常刃部朝上;每组石铲2~20件不等(图11-11至图11-15)。在隆安大龙潭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一种圆形深坑,直径2米左右,深2~3米,坑壁有一通道相连。坑内放有数层石铲,每层石铲的底部都有烧土和炭碎,石铲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另外,在谷红岭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一个直径近2米、深0.7米的圆坑,里面有破碎的石铲和陶器以及红烧土、炭碎等。这些遗迹应与宗教祭祀有关(图11-9)。

图11-6 隆安麻风坡遗址发现的大石铲遗迹。在一个长方形坑的两端排满大石铲,而两侧各放置2件大石铲,对称排列。

图11-7 隆安大山岭遗址发现的大石铲遗迹。这种长近2米、宽1米左右的长方形坑底放置有大石铲,有的在坑的一端还有一两件陶器。这种遗迹很可能是墓葬,而大石铲等遗物是随葬品。

图11-8 隆安谷红岭遗址发现的大石铲遗迹。在长约2米的长方形坑底四周排满大石铲。从现场来看,底部中间原来没有石铲,现在底部的石铲应是旁边立起的石铲倒下来的。这种遗迹很可能也是墓葬。

图11-9 隆安谷红岭遗址发现的祭祀坑。坑内发现许多大石铲碎片、陶片及其他遗物。

图11-10 隆安内军坡遗址发现的碎石铲堆积遗迹。在一个平面近圆形的大浅坑内,发现大量的大石铲碎片。这些大石铲碎片大多数表面磨制光滑,表明是有意打碎堆在一起的。该遗址旁边是一座高大的石山,大石铲碎片堆积的存在暗示着几千年前这里是一处祭祀场所。

图11-11 隆安大龙潭遗址发现的大石铲遗迹,大石铲倒立着排成一列。

图11-12 隆安大龙潭遗址发现的大石铲遗迹,大石铲竖立并排成圆圈状。

图11-13 隆安大龙潭遗址发现的大石铲遗迹,大石铲倒立起来。

图11-14 隆安内军坡遗址发现的大石铲遗迹,3把大石铲按大小排列并倒立起来。

大石铲体型巨大,制作精良,工艺水平高超。主要用页岩、板岩加工而成,其次是砂岩、石灰岩,个别是玉质。其形制具有短柄、双肩、束腰、弧刃等特点,可分为直腰型、束腰型、平袖束腰型、锯齿袖束腰型四种类型。器身大多硕大扁薄,刃缘厚钝,刃口大多没有使用痕迹。其制作精致,形体对称规整,棱角分明,弧线柔和,通体磨光,光洁润滑,十分美观,堪称石器工艺品中的杰作(图11-16至图11-22)。这类大石铲,除我国岭南地区的广东、海南和越南北部有极少发现外,在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都还没有见过,形成了桂南大石铲文化遗物的独特之处。

图11-15 南宁坛洛雷懂遗址发现的大石铲遗迹。

图11-16 隆安大龙潭遗址出土的大石铲,平肩束腰,器身宽大。

图11-17 大新榄墟康合村出土的大石铲,长达75厘米,宽25厘米,厚2.4厘米,器身修长,斜肩细腰。

图11-18 柳江县穿山镇灯笼村出土的大石铲,形制特别,肩把部分几乎占了整个器身的一半。

图11-19 隆安大龙潭遗址出土的大石铲,长达66.7厘米,宽27.2厘米,厚1.9厘米,制作精致,对称美观。

图11-20 隆安大龙潭遗址出土的大石铲,斜肩短袖,体胖圆润。

图11-21 隆安大龙潭遗址出土的大石铲,整个器身宛若淑女身材,形态美丽。

图11-22 南宁坛洛雷懂遗址出土的大石铲,宽肩瘦身,外形硬朗。

关于桂南大石铲的用途,学术界还有不同的看法。多数人认为,大石铲可能与祭祀有关。大石铲起初应是一种实用工具,随着社会和环境的变化,大石铲原本的农业生产功能逐渐退化,最后演变为一种祭祀用品,成为当时原始居民宗教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石铲的发现、发掘和研究成果,证明大石铲是广西地区极富地方特色的一种原始文化遗物,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生活在广西左江、右江交汇处一带远古先民在认识环境、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世界观,从而创造出一种地方特色浓郁的原始文化。它是20世纪广西文物考古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在考古、历史、民族、宗教、社会、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