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旧石器时代文化过渡的舞台

新旧石器时代文化过渡的舞台

时间:2022-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白莲洞遗址就是其中的代表。1973年8月至1980年2月,柳州市博物馆对白莲洞遗址进行过多次清理和试掘。图7-4 白莲洞遗址出土的人类牙齿化石白莲洞遗址的文化堆积分为三期。图7-14 白莲洞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白莲洞遗址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示了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向新石器时代文化过渡的场景。因此,它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探讨中国南方乃至东南亚地区史前人类文化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旧石器时代文化过渡的舞台_柳州白莲洞遗址_远古回眸:广西史前考古探秘

位于广西腹地的柳州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天然洞穴众多,物产丰饶,成为人类宜居之地。自从柳江人开始在此地安家后,一拨又一拨的史前人类接踵而来,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筚路蓝缕,辛勤耕耘,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史前文化。白莲洞遗址就是其中的代表。

白莲洞遗址位于柳州市郊东南12千米的白面山南麓的一个山洞内,距离“柳江人”化石地点仅3千米。遗址所处的白面山海拔约250米,高出附近的地平面约152米(图7-1)。白莲洞外厅实为一半隐蔽的岩厦式洞窟,洞口朝南,高出附近地面约27米,洞口高5~6米,洞内宽18米左右(图7-2)。遗址面积150多平方米。

图7-1 白莲洞遗址远景

图7-2 白莲洞遗址外景

195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在裴文中、贾兰坡教授的率领下,在广西调查巨猿和人类化石时发现了白莲洞遗址。1973年8月至1980年2月,柳州市博物馆对白莲洞遗址进行过多次清理和试掘。1981年4月和1982年3月,北京自然博物馆和柳州市博物馆在裴文中教授的指导下对白莲洞遗址进行联合发掘(图7-3)。历次的清理和发掘,共发现人类用火遗迹2处,获得人类牙齿化石2枚(图7-4),石制品500多件,陶片若干,动物化石3000多件。

图7-3 白莲洞遗址地层堆积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图为遗址西部地层剖面。

图7-4 白莲洞遗址出土的人类牙齿化石

白莲洞遗址的文化堆积分为三期。第一期文化年代为距今30000~18000年,出土的石器以燧石制作的小型石器为主(图7-5、图7-6),同时存在少量的砾石石器,此时白莲洞人的经济活动主要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第二期文化年代为距今18000~12000年,这时燧石细小石器明显减少,砾石石器上升为主导地位,出现了局部磨刃石器和穿孔石器等新的文化因素(图7-7至图7-11),表现出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状态,此时白莲洞人的经济活动虽仍以采集和渔猎为主,但已由发达的渔猎、采集等掠夺性经济向原始农耕和原始驯养等生产性经济过渡。第三期文化年代为距今12000~7000年,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中出现了通体磨光石器、骨针、骨锥等,并出土了原始陶片和穿孔装饰品(图7-12、图7-13),此时农耕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白莲洞遗址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清晰地展示了华南地区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转化的轨迹(表7-1)。

表7-1 白莲洞文化系列框架

图7-5 白莲洞遗址出土的燧石尖状器(第一期)

图7-6 白莲洞遗址出土的燧石小石器(第一期)

图7-7 白莲洞遗址出土的砍砸器(第二期)

图7-8 白莲洞遗址出土的刮削器(第二期)

图7-9 白莲洞遗址出土的穿孔石器(第二期)

图7-10 穿孔石器是广西史前考古遗址中常见的一种工具。关于其用途,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用作重石套在掘土棒上使用。民族学方面也记载有穿孔石器使用的相关资料。图为生活在非洲的现代原始部落布须曼人制作和使用穿孔石器。

图7-11 白莲洞遗址出土的磨刃石锛(第二期)

图7-12 白莲洞遗址出土的通体磨光的石锛(第三期)

图7-13 白莲洞遗址出土的陶片(第三期)

白莲洞遗址地层堆积厚达3米,时间跨度从距今37000~7000年,拥有连续完整的层位,是华南地区洞穴遗址群中不可多得的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中期的标准剖面和地点,是罕见的南亚热带晚更新世玉木冰期以来全球性古气候信息的储存库。白莲洞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数以千计,达30多个种属,包括猕猴、大熊猫、剑齿象、犀牛、巨貘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常见成员(图7-14),这些动物可能是白莲洞人的盘中餐。这丰富的动物遗存为复原古生态环境、探讨华南地区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以及原始农耕与动物驯养活动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图7-14 白莲洞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

白莲洞遗址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示了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向新石器时代文化过渡的场景。因此,它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探讨中国南方乃至东南亚地区史前人类文化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自发现以来,国内外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纷至沓来,对白莲洞遗址及出土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进行参观和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图7-15至图7-21)。1994年11月,“中日古人类与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柳州召开,来自日本、越南韩国和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代表对白莲洞遗址的发现及学术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006年,该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在著名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的提议和筹办下,建起了我国第一座洞穴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博物馆—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成为了科普课堂和旅游胜地。

图7-15 白莲洞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1981年,在裴文中教授(左图)的倡议下,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开始筹建。同年5月,裴老在病榻上为未来的洞穴科学博物馆题词:“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古人类学的中心,广西是中心的中心。”(右图)如今,这幅题词刻在了白莲洞遗址洞口的石壁上,以纪念这位为白莲洞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图7-16 贾兰坡院士是白莲洞遗址的发现者之一(左图),生前特为白莲洞遗址题词:“白莲清香泥不染 洞里堆积内涵多”(右图),对白莲洞遗址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图7-17 古人类学家周国兴教授是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创始人之一,曾任北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并兼任过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馆长,是“裴文中科学奖”获得者。他长期致力于白莲洞遗址的研究,并出版了《白莲洞文化——中石器文化典型个案的研究》一书,对白莲洞遗址的研究、白莲洞博物馆的建设和宣传做出了重大贡献。图为周国兴教授工作时的情景。

图7-18 2007年,著名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新智院士考察白莲洞遗址。图为吴新智院士观察白莲洞遗址出土的古人类牙齿化石。

图7-19 中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森水教授(中)在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馆长蒋远金研究员(右)的陪同下,对白莲洞遗址馆藏所有出土石器重新进行分类和鉴定。

图7-20 白莲洞遗址发现后,许多国内外著名的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纷至沓来,对遗址及出土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进行参观和考察。图为2010年,国际著名考古学家、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的巴约·瑟夫教授(前)和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幼平教授考察白莲洞遗址。

图7-21 1985年10月,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委廖静文女士参观白莲洞遗址博物馆,并题词:“先民之遗址 南国之宝藏”,高度评价了白莲洞遗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