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百色手斧“砍断”莫维士线

百色手斧“砍断”莫维士线

时间:2022-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图5-1 享有“考古富矿”之称的百色盆地,风光绮丽。此后,以百色右江革命文物馆曾祥旺为主的百色地区文物工作者,也在盆地进行了多次调查,采集了包括手斧在内的大量石器。由于百色旧石器的重要性,考察队决定把百色盆地旧石器研究作为重要的科研课题。图为他在百色上宋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和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谢光茂研究员进行讨论。百色旧石器百色旧石器是广西百色盆地发现的旧石器遗存的统称。
百色手斧“砍断”莫维士线_百色盆地旧石器考古重大发现_远古回眸:广西史前考古探秘

位于广西西部的百色盆地,总面积约800平方千米。西江主要支流之一——右江,发源于云南境内的西洋江和驮娘江,由西向东穿越盆地,在邕宁县(今南宁市邕宁区)与左江合并后,东流汇入西江。盆地内气候温热,雨量充沛,地貌多种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在盆地河谷地带的山坡上,到处是翠绿的杧果树。几十万年来的湿热气候使这里的泥土变成砖红色。夕阳之下,山上的红色土与杧果树的翠绿交相辉映,格外美丽,尽显南国的田园气息(图5-1)。七八十万年前,我们的远古祖先就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在富饶的红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灿烂的手斧文化

图5-1 享有“考古富矿”之称的百色盆地,风光绮丽。

1973年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组成的考察队,从南宁出发,坐着苏联产的破旧帆布汽车,风尘仆仆地来到百色盆地进行地层古生物考察。10月21日,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考察队员赵仲如在百色县上宋村附近的高阶地上第一个发现了旧石器。198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何乃汉率领的文物普查队,在该盆地又发现了一批旧石器地点,采集了大量的石器,其中有数量众多的手斧。他们肩挑背扛,从山上把这些每件重达一二千克的石器运到公路边,再用车拉回博物馆。此后,以百色右江革命文物馆曾祥旺为主的百色地区文物工作者,也在盆地进行了多次调查,采集了包括手斧在内的大量石器。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这些手斧未被人们所重视而被长期打入“冷宫”,藏于文物馆的库房内。

1986年春,以黄慰文教授为首的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等单位组成的考察队,开始对盆地的旧石器地点进行科学考察。在进行野外考察前,考察队员先观察了藏于南宁市和百色市博物馆内的石器标本。黄慰文教授惊喜地发现,这些落满尘埃的石器中有很多是跟西方阿舍利手斧相同的手斧标本。这使考察队员兴奋不已。由于百色旧石器的重要性,考察队决定把百色盆地旧石器研究作为重要的科研课题。此后,考察队像候鸟一样几乎每年都抽一段时间到盆地进行考察。参加考察的科研单位也逐年增加,先后有广西自然博物馆、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国家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10多个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考察工作,涉及的学科包括地质学、地貌学、年代学、古生物学、旧石器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等(图5-2、图5-3)。

图5-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慰文教授(右)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袁宝印教授(左)对百色旧石器遗址进行了长期的考察和研究。图为二人在田阳那赖遗址观察出土石器的地层。

图5-3 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国家自然博物馆的理查德·波茨博士是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他是百色旧石器研究课题组的外方代表。图为他在百色上宋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和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谢光茂研究员进行讨论。

百色旧石器

百色旧石器是广西百色盆地发现的旧石器遗存的统称。最早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年代早到距今约80万年。迄今为止,考古人员在盆地内发现的旧石器遗址或地点有100多处,获得的石制品数以万计。百色旧石器以砂岩、石英岩、硅质岩等砾石为原料,采用锤击法和碰砧法打制而成,石器大多数为单面加工,两面打制的较少,制作比较简单、粗糙,多数石器的加工部位只限于器身的一端或一侧,把手部位往往不加修理,保留砾石面;石器多比较粗大,以大型工具为主,器型有砍砸器、手镐、刮削器、手斧和薄刃斧等(图5-4至图5-9),其中砍砸器的数量最多,而手斧是百色旧石器中最典型的器物。

图5-4 砍砸器是旧石器时代最常见的一种大型生产工具,并延续到新石器时代。通常用砾石或石块加工而成,制作比较简单、粗糙。具有砍、砸功能,可用来砍伐树木、砍砸兽骨等。在百色旧石器中,砍砸器基本上是用砾石制作的,大多数为单面加工。图为百色盆地发现的砍砸器。

图5-5 砍伐树木是砍砸器的主要用途之一。人类学家海登发现,澳大利亚土著用作砍伐木材的砍砸器多数是单面加工,而且刃部的制作很简单,却具有很高的砍伐功效。图为实验考古学家做用砍砸器砍伐树木的实验,这样一件简单的石器不消几分钟就可将这棵树砍断。

图5-6 手镐,也叫“大尖状器”。属于大型生产工具,常见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形状及大小和手斧相似,但通常是单面加工的。具有挖掘和砍砸方面的功能,可用来挖掘植物、屠宰动物等。图为百色盆地发现的手镐。

图5-7 刮削器是旧石器时代常见的一种生产工具,并延续到新石器时代。这种工具制作较精致,器形较轻小,具有刮、削的功能,用途比较广泛,如用来加工兽皮、制作木器等。上图为百色盆地发现的刮削器,下图为澳大利亚土著用刮削器加工木矛。

手斧是什么?

手斧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反映人类对称意识的工具,也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生产工具。用砾石、大石片或燧石结核加工而成,两面打制。有一个尖而薄的刃端和一个宽而厚的把端,器身平面形状通常呈梨形或三角形。具有砍劈、切割和挖掘等方面的功能,可用来挖掘植物、屠宰动物等。是西方阿舍利文化的典型器物。早期的手斧制作比较粗糙,但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手斧的制作越来越精致,特别是用燧石等优质石料制作的手斧,不仅加工精致,而且形态对称美观,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

图5-8 百色盆地公篓遗址发现的手斧

图5-9 百色盆地的手斧

百色发现了手斧,但手斧的年龄有多大?这成了困扰科学家的一个难题。首先,百色手斧起初是在地表采得的,它原来是被埋在地下哪个地层呢,或者说它的“老家”在哪里?另外,百色手斧的绝对年代是多少,即它到底有多少岁了?要解决第一个问题,考古学家必须在地表发现有手斧的地点进行发掘,以找到手斧的原生层位。1988年冬,考察队对位于田东县境内的高岭坡遗址进行小规模发掘,在网纹红土地层中出土了一批石器,从而确定了包括手斧在内的旧石器原生层位。

手斧的地层层位确定后,考古学家面临一个更伤脑筋的问题—手斧绝对年代的测定。由于埋藏手斧的网纹红土属于一种酸性土壤,不利于保存动物遗骸,因而无法采用传统的古生物地层学方法来确定它的年代。这个问题直到1993年才得到解决。是年春,考察队在位于百色市附近的百谷遗址进行较大规模的发掘,首次在原生网纹红土中发现了与石器共存的玻璃陨石,为解决包括手斧在内的百色盆地旧石器年代问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图5-10、图5-11)。随后,考察队又在百色枫树岛遗址的网纹红土地层发现了更多的手斧,并且这些手斧和玻璃陨石出在同一层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地质年代学研究中心对百色出土的玻璃陨石进行测年,测定其年代距今约80万年,由此证明,以手斧为代表的百色旧石器的年代就是距今约80万年。

图5-10 199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联合对百色的百谷遗址进行发掘,首次在原生地层中发现与石器共存的玻璃陨石,为解决百色旧石器的年代问题带来了突破性进展。图为考古人员(左起:谢光茂、侯亚梅、林强)正在起取发掘出土的石器。

图5-11 百谷遗址考古发掘,在出土石器的原生地层中发现玻璃陨石,通过玻璃陨石的测年,从而得出百色旧石器的年代为距今约80万年。图为玻璃陨石和石器一起出土的情景。

为什么通过玻璃陨石能测出百色手斧的年代呢?

玻璃陨石,俗称雷公墨,是巨大陨石撞击地球后,地表岩石熔融、飞溅后骤冷落地而成的一种玻璃质感的黑色物质。重量一般为几克至几十克,大小直径在几厘米左右,形状多种多样,表面有凹坑和线纹(图5-12)。大部分玻璃陨石已经被碰撞而破碎,只有少量保持原始的浑圆状。目前,全世界发现的玻璃陨石大致上分为四个地区:澳亚散布区,包括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南半岛以及我国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象牙海岸散布区,主要在非洲的象牙海岸、加纳及附近海域;莫尔达维散布区,位于欧洲捷克南部及德国等地;北美散布区,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乔治亚州及华盛顿等地。第一个散布区又称远东散布区,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玻璃陨石散布区,也是所有玻璃陨石群类型中离现在年代最近的一种类型。

图5-12 田阳那赖遗址出土的玻璃陨石。正是这些形状各异、乌黑发亮的玻璃陨石,解决了百色旧石器的年代问题。

据地质学家推测,大约80万年前,一个巨大的陨石撞击亚洲的东南部,碰撞形成的玻璃陨石散落到百色盆地。当时有一群古人类在盆地活动,他们在右江河岸利用河滩的河卵石制作了手斧等石器。落下的玻璃陨石和手斧等石器由于发大水一起被沉积的淤泥所覆盖,并永久地埋在地层中。因此玻璃陨石和手斧是共生共存的。如今,考古学家把它们发掘出土,并通过玻璃陨石来测定年代,便得出了手斧等石器的具体年龄。

百色盆地发现了手斧,而且这些手斧和非洲同期的手斧非常相似(图5-13)。不仅如此,百色手斧还有可靠的测年,通过对与手斧共生的玻璃陨石进行年代测定,得出百色手斧的年代早到距今约80万年。这一发现震惊了科学界。因为以前在东亚从未发现过制作如此精美的手斧,而且其年代比欧洲手斧还早30万年。这对莫维士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图5-13 百色手斧和非洲手斧没有什么两样。图为200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旧石器考古专家侯亚梅博士(左)和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谢光茂(右)在法国欧洲史前研究中心观察非洲发现的手斧(右上角为百色手斧)。

阿舍利文化

20世纪初,西方史前考古学家在法国北部一个名为阿舍利的地方发现了距今约5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典型遗物为手斧,此外还有手镐、薄刃斧等。由于手斧两面打制、制作技术进步、器型规整、工艺精湛,欧洲人引以自豪。后来在欧洲其他地方、非洲、中东和印度半岛等地区也发现了此类石器,亦引起这些地区的人们为自己的祖先聪明灵巧而自豪不已。然而,这种文化在东亚却迟迟未有发现。考古学界就把旧石器时代早期这种以手斧为主要特征的石器文化统称为阿舍利文化。

1937年,美国地质学家德特拉率领考察队不远万里到东南亚进行考察。世界旧石器考古权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莫维士亦参加了考察。考察队在缅甸北部发现了一批仅仅单面打制的石器。1943年起,莫维士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并根据所谓东方、西方旧石器的特点,认为东亚的石器制作技术和工艺简单粗糙,与阿舍利手斧相比相去甚远。于是,莫维士将旧大陆(即欧洲、亚洲、非洲)早期旧石器文化一分为二:左边是先进的“手斧文化区”,包括非洲、欧洲以及中东和印度半岛;右边是落后的“砍砸器文化区”,包括东亚、东南亚和印巴次大陆北部。莫维士认为,“砍砸器文化区”在文化发展上是停滞不前的,代表一种落后的文化;而西方的“手斧文化区”在文化发展上是欣欣向荣的,代表一种先进文化。并由此引申出后代人类种族智慧的优劣,认为西方人从祖先开始就聪明;而东亚的直立人则“光进化躯干,不进化脑子”,而且“不思进取”、“死水一潭”,把东亚贬低为“文化滞后的边远地区”。莫维士这一理论提出后,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这一地区的旧石器考古一直遵循着这一理论。西方学者更是把它奉为圭臬,他们把这两个文化区的分界线称为“莫维士线”(图5-14)。

图5-14 美国考古学家莫维士将旧大陆早期旧石器文化一分为二,并断言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没有手斧。图为莫维士理论中所划分的“手斧文化区”(Handaxe culture)和“砍砸器文化区”(Chopperchopping tool culture)以及这两个文化区之间的莫维士线(Movius Line)。图右上角为莫维士。

由于莫维士所说的“砍砸器文化区”大体上是今天黄种人的分布区,因此莫维士理论难免带有种族歧视色彩。尽管多数亚洲学者反对这一理论,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东亚、东南亚地区一直未发现能与西方作对比的真正手斧,因此亚洲学者反驳莫维士理论也就缺乏过硬的证据。

而今,百色盆地不仅发现众多的手斧,而且年代早到距今80万年。这一发现从根本上动摇了莫维士理论。2000年3月,中国、美国科学家对百色旧石器的研究报告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本期《科学》杂志以百色手斧为彩色封面,并公布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地质年代学研究中心为百色旧石器测出最新同位素年龄为80万年,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图5-15)。2000年4月,新华社用多种文字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研究成果(图5-16)。一时间,世界许多主流媒体竞相报道、评论。2001年1月,中国科技部组织由著名院士组成的评选小组,将“人类起源研究再添新证 百色旧石器挑战‘莫氏线’理论”与纳米技术、人类基因组等重大发现一起,评选为“2000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图5-17)。2000年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在被江泽民总书记接见时,送给江总书记的就是以百色手斧为封面的那期《科学》杂志。

图5-15 美国《科学》杂志以百色手斧为彩色封面。

图5-16 2000年4月,新华社用多种文字向全世界报道百色手斧的发现。这是人民日报网站上有关百色发现手斧的图片报道。

图5-17 百色旧石器研究成果被中国科技部评为“2000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百色盆地有“考古富矿”之称。近年来考古发现捷报频传,这里不仅发现手斧等早期旧石器,而且在盆地边缘的石灰岩山洞中还发现巨猿化石和古人类化石。所有这些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的迁徙与演化、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乃至构建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在考察了百色遗址之后,认为百色遗址非常重要,在第四纪环境变迁和人类进化研究方面的潜力巨大,其重要性不亚于北京周口店(图5-18)。自百色盆地发现手斧以来,中外学者纷纷把目光投向这块热土,他们不远万里到这里来参观考察(图5-19、图5-20、图5-21)。也许,百色盆地还有更多更大的古人类秘密需要我们进一步揭开。

图5-18 刘东生院士(左)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慰文教授(右)在百色盆地考察。

图5-19 百色旧石器的发现引起世人的关注。2005年“百色盆地旧石器研究暨旧大陆早期人类迁徙与演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百色市隆重举行,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印度、以色列、南非等国家及中国的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图为研讨会会场。

图5-20 中外专家考察百色旧石器遗址。图为著名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新智院士(前右二),法国著名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亨利·德伦莱教授(前右三)。

图5-21 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德列维扬科在谢光茂研究员的陪同下考察百色旧石器遗址。在返回南宁途中吃午餐时,德列维扬科特地要了一瓶茅台酒祝贺百色盆地了不起的考古发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