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诗词赋:菟郡的诗

诗词赋:菟郡的诗

时间:2022-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康熙《驻跸辽阳夜深对月用唐太宗辽城望月诗原韵》:“清光渡海碣。”然而他的《燕歌行》却有力地说明,即使在南北割据战乱频仍的情况下,偏处南方而无力控制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也一直认为汉置玄菟郡的辽东之地,始终是中华国土的一部分。由隋展现了魏晋南北朝以来所有帝王一统中华的欲望。辽阳乃古代中国在东北的文化中枢。这首诗,是李世民到过长白山下辽东的写照。
汉唐风韵_中国长白山文化

东北汉魏时地属幽州辽西郡,古地域广阔,幽州即东北。曹操的《观沧海》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碣石,山名,一说在河北昌黎北,秦始皇、汉武帝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一说碣石山已沉入河北乐亭县境大海中。最近,考古发现碣石山位于辽宁省绥中县。李世民《辽城望月》中有“澄辉照辽碣”。康熙《驻跸辽阳夜深对月用唐太宗辽城望月诗原韵》:“清光渡海碣。”乾隆《对月思唐太宗辽阳望月事即用其韵》:“征去尚存碣”;《辽城望月用唐文皇韵》:“见光先渤碣”;《辽城望月再用唐文皇韵》:“往复魏征碣”,均指“辽碣”,即东北碣。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东临碣石有遗篇”,即指此。曹植的《白马篇》中有“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也是赞颂驰骋“幽并”二州为国效力的壮士。晋代以来诗人写了不少边塞诗、戍边诗。

西晋诗人傅玄在《征辽东》中记载了“讨灭公孙渊而枭其首”的史实,诗中写道:

征辽东,敌失据,威灵迈日域。

公孙既授首,群逆破胆咸震怖。

朔北响应,海表景附,武功赫赫德云布。

傅玄,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西晋诗人,哲学家。魏末举秀才,历任郎中、弘农太守、散骑常侍,封鹑觚男。入晋,晋爵为子、加驸马都尉,再升任侍中、御史中丞,转向直隶校尉。位极显而著述不辍。辽东,当为燕之辽东郡,其首府在今辽阳,这里概括为东北大地。

陶渊明有诗《箕子》:

去乡之感,犹有迟迟。

矧伊代谢,触物皆非。

哀哀箕子,云胡能夷!

狡童之歌,凄矣其悲。

箕子,殷末贵族,乃殷纣王的叔父,官居太师,封于箕,殷亡,走之朝鲜。“迟迟”,眷念貌,是说箕子离开殷都有些留恋不舍,非常惋惜。过了几年又回到殷都,时过境迁,触物皆非,“哀哀箕子”,悲伤不已,作《麦秀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兮。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殷民闻之,皆为流泪。但陶渊明也惋惜箕子,为什么不如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而死。晋代知识分子,十分崇敬伯夷叔齐的大义气节,而箕子是“去”殷另谋他就,所以历代文人中很少有人颂赞箕子的。只有陶渊明在谈史时还想到箕子。但箕子著有《洪范九筹》,早于孔子500多年,是世界文化史上第一个提出“阴阳五行”的人,比亚里士多德早800多年,为中华第一贤圣,也是开发东北汉文化第一圣君。被孔子赞之为“殷有三仁焉”。

南朝梁萧绎的《燕歌行》:

燕赵佳人本自多,辽东少妇学春歌。

黄龙戍北花如锦,玄菟城南月似蛾。

如何此时别夫婿,金羁翠眨往交河。

还闻入汉去燕营,怨妾愁心百恨生。

漫漫悠悠天未晓,遥遥夜夜听寒更。

自从异县同心别,偏恨同时成异节。

横波满脸万行啼,翠眉暂敛千重结。

并海连天合不开,那堪春日上春台。

乍见远舟如落叶,复看遥舸似行杯。

沙汀夜鹤啸羁雌,妾心无趣坐伤离。

翻嗟汉使音尘绝,空伤贱妾燕南垂。

萧绎,即梁元帝,在位仅两年,屡被西魏征讨,政绩无多。《燕歌行》,乐府之曲。魏晋之诗,常借描写女子“辽东少妇学春歌”,来抒发情感,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然而他的《燕歌行》却有力地说明,即使在南北割据战乱频仍的情况下,偏处南方而无力控制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也一直认为汉置玄菟郡的辽东之地,始终是中华国土的一部分。

南朝梁的大诗人庾信有《咏怀诗》:

北临玄菟郡,南戍朱鸢城。

共此无期别,俱知万里情。

昔尝游令尹,今时事客卿。

不特贫谢富,安知死羡生。

怀秋独悲此,平生何谓平。

朱鸢城,在越南河内东南,汉代所置县城。诗人处于南北分裂的局面,但仍期望南北统一,像汉代疆域一样。还有一首《别张洗马枢》:

别席惨无言,离悲两相顾。

君登苏武桥,我见杨朱路。

关山负雪行,河水乘冰渡。

愿子著朱鸢,知余在玄菟。

这首诗最后两句,你在“朱鸢”,我在“玄菟”,仍期望南北统一。看后一句,似乎庾信来过玄菟。

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也作诗《紫骝马》:

蹀躞紫骝马,照耀白银鞍。

直去黄龙外,斜趋玄菟端。

垂鞬还细柳,扬尘归上兰。

红脸桃花色,客别重羞看。

这是在炫耀他的宝马具有神速,一会儿去了东北的龙城和玄菟郡,一会儿又回到长安的细柳营和上兰宫,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心勃勃,一统中华的欲望。遗憾其在位四年,就被隋所灭。由隋展现了魏晋南北朝以来所有帝王一统中华的欲望。

隋炀帝杨广,所留诗词极少,《纪辽东》开辟了词的先声。据《隋书》记载:“大业八年(612),炀帝伐高丽,渡辽水,大战于东岸,击贼破之,进围辽东。”作《纪辽东》四首:

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里清。

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

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

判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

秉旄仗节定辽东,俘馘变夷风。

清歌凯捷丸都水,归宴洛阳宫。

策功行赏不淹留,全军藉智谋。

讵似南宫复道上,先封雍齿侯。

辽东,今即辽阳,战国时期属于燕国辽东郡,秦汉、三国均属幽州辽东郡,三国时期公孙氏,在此鏖战200多年。辽阳乃古代中国在东北的文化中枢。辽东又是隋朝征战地。

早在隋炀帝之前30年,隋文帝朝散大夫王胄曾写《纪辽东》四首,足见《纪辽东》乃隋初为征讨辽东所创的词牌:

辽东水事龚行,俯拾信神兵。

欲知振旅旋归乐,为听凯歌声。

十乘元戎才渡辽,扶已冰消。

讵似百万临江水,按辔空回镳。

天威电迈举朝鲜,信次即言旋。

还笑魏家司马懿,迢迢用一年。

鸣銮诏跸发淆潼,合爵及畴庸。

何必丰沛多相识,比屋降尧封。

水,即今朝鲜大同江。此“辽东水”为一处,说明自古以来辽东与朝鲜半岛为统一的整体。

唐太宗李世民作《辽城望月》:

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

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

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

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

驻跸俯丸都,停观妖氛灭。

这首诗,是李世民到过长白山下辽东的写照。贞观十六年(642),高句丽政权公开对抗李唐王朝。贞观十九年(645),李世民挥师水陆并进,四月,李勣所率之师已进至玄菟故地。五月,李世民车驾渡辽,破辽东古城(今辽阳附近)。当年初冬收兵回师。《辽城望月》就是在他亲到辽东古城大破高句丽兵之后所作,时为贞观十九年夏秋之交。

唐初四杰的沈佺期,写过一首《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角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题为《古意》,是借“莫愁”发挥梁朝萧衍诗:“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另有寄托,其中关键有“十年征戍忆辽阳”一句。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了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白狼河,即今辽宁大凌河。

崔颢有诗《辽西作》: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

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

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

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

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王昌龄有诗《塞下曲》: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黄龙戍,唐代东北要塞,在今辽宁省朝阳。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高适,《燕歌行》并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乐府曲,燕歌,属于东北民歌之列。张继有《长相思》:

辽阳望河县,白首无由见。

海上珊瑚枝,年年寄春燕。

20个字,饱含深厚的感情。以地望写人,辽阳本辽水边上,结果“望”到白头了也不曾相见,人不见,只有寄托一年一往的“春燕”了。暗指东北大地战事频仍。

唐诗人郑锡有《出塞》:

关山落叶秋,掩泪望营州。

辽海云沙暮,幽燕旌旆愁。

战余能送阵,身老未封侯。

去国三千里,归心红粉楼。

郑锡《出塞》,与司空曙《塞下曲》、耿湋《入塞曲》、张籍《别离曲》,同属边塞曲。李商隐在《随师东》中写道:“可惜前朝玄菟郡,积骸成莽阵云深”,均描写战争造成“积骸成莽”,别离情愫,哀婉动情,掩泪巴望,反映了人民大众期望和平和统一。营州,治所在龙城(隋改名柳城,在今辽宁省朝阳),历为东北重镇。

唐戴叔伦诗《送耿十三湋复往辽海》:

仗剑万里去,孤城辽海东。

旌旗愁落日,鼓角壮悲风。

野迥边尘息,烽消戍垒空。

辕门正休暇,投策拜元戎。

类似这样的送别诗还有一些,这说明,东北地区人群往来极为频繁,成为汉文化的传播中心,发展与繁荣中心。如李益的《送辽阳使还军》,有“征人歌且行,北上辽阳城。二月戎马息,悠悠边草生”等句,战与和也是交替轮回的。

唐诗人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描写一位女子对远征辽西的丈夫的思念。全诗意蕴深刻,构思巧妙,独具特色。这首诗章法严谨,意脉贯通,逻辑联系极为紧密。四句诗层层递进,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完全符合“起、承、转、合”的完整结构。意象生动,语言明快,情节波澜起伏,具有浓郁的民歌色彩。

白居易《闺妇》:

斜凭绣床愁不动,红销带缓绿鬟低。

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这是描写闺怨的诗,都是意在辽阳。这首《闺妇》被胡应麟推为“中唐后第一篇”所言者无非亦是旦夕足添闺思。司马相如《长门赋》:“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潘岳《寡妇赋》:“时暧暧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雀群飞而赴楹兮,鸡登栖而敛翼。归空馆而自怜兮,抚衾裯以叹息。”盖死别生离,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耳。

而“辽阳春尽无消息”,辽阳,不是具体一个城,而是泛指东北大地,那些最美好的记忆。一些闺怨的诗,反映到最普通的民间大众的生活之间,人们思想意识里离不开辽阳,从历代帝王、将相将军、文人雅士、诗人才子,到最普通的民众,都热心关注着辽阳,辽阳成为他们的血液。再看韩偓的《联缀体》:“院宇秋明日日长,社前一燕到辽阳”;于濆《辽阳行》:“辽阳在何处,妾欲随君去”;鲍君徽《关山月》:“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张乔《游边感怀》:“贫游缭绕困边沙,辽阳战士嗟”;陶翰《燕歌行》:“家在辽水头,边风意气多”;王建《行征归》:“万里发辽阳,处处问家乡”:张籍《别离曲》:“忆昔君初纳彩时,不言身属辽阳戍”;李贺《摩多楼》:“风吹沙作云,一时渡辽水”等,在众多诗人的心目中,辽阳似乎是除京都之外的另一个文化中心,东北地区的文化符号,令诗人感念得须臾难忘,诗词犹显汉文化的深刻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