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长白山诸称谓溯源

长白山诸称谓溯源

时间:2022-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长白山是现今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东部和中朝边境东北部山地的总称。《山海经》所记古时长白山的名称与实际相符合,先贤的命名实为妥当。太山即泰山,把长白山视同泰山,同样受到人们的敬畏与尊重。太白山即大白山。辽设长白山女直国大王府。太祖移白衣观音像于长白山,说明礼佛有加,亦寓崇祀长白山之意。长白山名称,金代因之。长白山有时称白头山,民间又称“老白山”“白山泊子”“水悬山”“白山派子”等称谓。
长白山诸称谓溯源_中国长白山文化

长白山是现今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东部和中朝边境东北部山地的总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数易其名。

1.不咸山 周秦时期称作“不咸山”。《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晋书·四夷传》:“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1]

可见,从2000年前的周代末期到公元317年的东晋,长白山一直被称为“不咸山”。关于《山海经》的成书时代,向来说法不一。但学者们基本上认定它是先秦时期的作品,最晚不过汉代,是中国最古老的地理书。迄今学者对“不咸”的诠释大相径庭。有人认为是蒙古族先世东胡语“不尔干”的转音,“不尔干”义为“神巫”,这就是说长白山为有神之山。

有人认为“不咸”可能是满语“白罗聂·显乾”的音译省略,意为“长白”。肃慎人称长白山为神山,源出该民族自然崇拜的观念,后被《山海经》作者按照汉人的“神巫”之义载入史书了。

我们认为“不咸”不是东胡语和满语,而是古汉语。应从古汉语和《周易》中进行解读。《周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部阐明时空变幻的奇书。古汉语“不”,通“丕”。丕者,大也。“咸”谓“泽”,即湖泽。“易”六十四卦之一,艮下兑上,艮为山在下,兑为泽在上,是咸卦。对“咸”的解析是“象曰:山上有泽,咸”。[2]孔颖达疏谓“泽性下流,能润于下;山体上承,能受其润。以山感泽,所以为咸。”[3]泽字亦可解为湖。因此,不咸山就是山上有大湖的山。《山海经》所记古时长白山的名称与实际相符合,先贤的命名实为妥当。

2.徒太山,从太山,太皇山,太白山 长白山脉进入朝鲜半岛的南支称为盖马大山、单单大岭。南北朝时,长白山又名徒太山、从太山、太皇山。《魏书·勿吉传》有载:“国南有徒太山,‘魏言’‘太白’,有虎豹熊狼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污,行经山者,皆以物盛。”[4]《北史·勿吉传》亦载:“国南有从太山者,华言‘太皇’,俗甚敬畏之,人不得山上溲污,行经山者,以物盛去。上有熊罴豹狼,皆不害人,人亦不敢杀。”[5]

新唐书·北狄传》:“(靺鞨)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与高丽接,依粟末水以居,水源于山西,北注它漏河。”[6]“徒”“从”两字有“同”之意。太山即泰山,把长白山视同泰山,同样受到人们的敬畏与尊重。唐初修《北史》时将“徒”字改为“从”字,说明泰山和长白山有层次上的主从关系。唐玄宗时将泰山封为“齐天王”,将长白山封为“神应公”。太白山即大白山。不仅勿吉人、靺鞨人,连汉人也称为“太皇山”,即圣山、神山。

3.长白山 长白山名称的出现是在辽初,《辽史》卷十五记载:辽圣宗统和三年(985),“长白山三十部女直酋长来贡,乞授爵秩”。辽设长白山女直国大王府。南宋人所撰《契丹国志》卷二十七亦载:“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余里,盖白衣观音所居。”南宋洪皓《松漠纪闻》说:“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里,盖白衣观音所居。其山禽兽皆白,人不敢入,恐濊其间,以致蛇虺之害。”[7]白衣观音又名白处观音、白住观音。辽历代往祭木叶山,因有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等像陈列于此。太祖移白衣观音像于长白山,说明礼佛有加,亦寓崇祀长白山之意。

长白山名称,金代因之。《金史》卷一百三十五载:“黑水靺鞨居肃慎地,有山曰白山,盖长白山……”《三朝北盟会编》卷三载:女真“世居混同江之东,长白山乃鸭绿水之源”,清代满语谓“果勒敏、珊延·阿林”。在清朝各种文牍中,满汉两种文字或单用,或合璧使用,后来通用汉字至今。长白山有时称白头山,民间又称“老白山”“白山泊子”“水悬山”“白山派子”等称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