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郊摸蚌人家

东郊摸蚌人家

时间:2022-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鱼、虾、蟹向来是广州人食谱中之常见河鲜,但说到河蚌入厨烹成美食,而今的确极之少见。河蚌性喜藏身淤泥,斜插或平躺,捕者凭双足搜索,触及扁平圆滑硬物时,便轻轻踏稳,探手水下,取出渔获投入木盘。盛夏六七月,河蚌成熟,长至成年人巴掌大小,重约三四两,也偶有一两斤甚至更重的大蚌。捕获大蚌时双手端起托出水面。蚌壳边缘锋利如快刀,一不小心,割伤手脚即时发生。
东郊摸蚌人家_老广州,旧时光

记得早年有句广州话俗语:“夏天饮碗蚌肉汤,唔(不)生热痱唔生疮。”

鱼、虾、蟹向来是广州人食谱中之常见河鲜,但说到河蚌入厨烹成美食,而今的确极之少见。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广州东山、东堤、三角市一带,常有食肆烹制“姜葱炒河蚌”“腊味河蚌”“河蚌豆腐”等菜式,价廉物美,是一道特色菜肴。

河蚌生长周期长,对水质要求高,故鲜有养殖食用,全靠野生。早年东郊大沙头和二沙头邻近,东湖公园和珠岛宾馆尚未掘湖建园,自古便是大片滩涂浅泽,河面宽阔,水草肥美,是珠江水域中著名的河蚌生息地。周边的二沙、杨箕和猎德村,乡民靠水吃水,以摸蚌为生者不少。早期的摸蚌亦称“踩蚌”或“挖蚌”,清晨或傍晚,每逢江水潮退,便有村民推着圆木盘,趁天凉潮定,在水及半腰的河滩上捕蚌。河蚌性喜藏身淤泥,斜插或平躺,捕者凭双足搜索,触及扁平圆滑硬物时,便轻轻踏稳,探手水下,取出渔获投入木盘。盛夏六七月,河蚌成熟,长至成年人巴掌大小,重约三四两,也偶有一两斤甚至更重的大蚌。细小的蚌崽即使被村民捕获,也立即投归水中,待其日后长大,这似乎成了一条村规民约,可使河蚌免遭滥捕,得以传宗接代繁衍生存。

河蚌收获

五十年代中,市区东拓,兴建园林楼舍,河蚌栖息地日渐萎缩,最后仅余一隅,即今二沙岛北侧,那段约一公里长的二沙河,西起海印,东达海心沙。为保存本土河产特有物种,渔民逐年投放蚌苗,任其自行繁殖,到了六十年代中,不知不觉间,航道河底早已成了一片河蚌世界,数量可观且大蚌密布,巨者达三四十厘米长三四斤重。然而,缘因主航道水深三四米,常有船舶来往,除非专业渔民,极少有人敢涉险摸蚌,捕者锐减,遂成了二沙岛小渔村的专属渔区。传统的“踩蚌”亦随之变为潜捞。操此营生者,通常渔舟一叶,两人合作沿二沙岛河汊进入主航道,先投放水面标志,继而水下作业。下潜者腰系网兜,装载渔获,由于不戴潜具,须频频浮起换气,攀扶船帮,稍事休息,再次下潜。捕获大蚌时双手端起托出水面。蚌壳边缘锋利如快刀,一不小心,割伤手脚即时发生。如此艰险的水下作业,比之往昔晨风夕阳下,轻而易举的浅水“踩蚌”,真是不可同日而语。据说曾有一摸蚌汉子,一次运气极佳,频频得手摸到大蚌,腰间网兜早已饱胀超负荷,仍舍不得离水,忽遇急流,终至体力不支溺亡。俗语云“人心不足蛇吞象”“欺山莫欺水”,此乃一例教训。

笔者中学时代常到二沙河游泳戏水,经常目睹渔民水下摸蚌,也曾有样学样,嘱人携胶篮球一个,浮在河面接应,权作换气平台,待退潮时潜入三米河底,胡乱摸捞两把,居然也偶遇佳运,逮到逾三斤重大蚌一只、蚌崽数枚,熬成白色浓汤全家享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