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风景名胜区的结构与布局

风景名胜区的结构与布局

时间:2022-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本章提示1.掌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内容、程序与原则;2.掌握风景名胜区规划的范围性质与目标;3.掌握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分区、结构与布局。调查研究阶段主要需要完成前期准备、调查工作、现状评价、综合分析等内容,这一阶段是风景名胜区规划重要的基础调研阶段,是风景名胜区规划定性、定量分析的主要依据。
风景名胜区的结构与布局_风景名胜区规划

5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

■本章提示

1.掌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内容、程序与原则;

2.掌握风景名胜区规划的范围性质与目标;

3.掌握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分区、结构与布局。

5.1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内容、程序与原则

5.1.1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内容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成果应包括风景名胜区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四个部分。规划文本是以法规条文的行文方式,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规划图纸应清晰准确,图文相符,图例一致,应该包括图名、图例、风玫瑰、规划期限、规划日期、规划单位及其资质图签编号等内容,并且需在标准地形图上进行制图,以满足清晰辨识现状地形信息的目的;规划说明书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应分析现状,论证规划意图和目标,解释和说明规划内容;基础资料汇编应包括自然景源、人文景源、景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旅游发展现状等基础性原始资料,一般分为文字资料、图纸资料和声像资料等,资料索引需标识清晰,以备引用与核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包括如下内容:

(1)根据地形特征、行政区划和保护要求,划定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包括外围保护地带;

(2)确定风景名胜区规划性质、发展目标、规模容量;

(3)根据风景名胜区功能分区,确定土地利用规划,进行风景游赏组织;

(4)确定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规划,明确保护措施与要求;

(5)确定风景名胜区天然植被抚育和绿化规划;

(6)确定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7)确定风景名胜区基础工程规划,包括道路交通、供水、排水、电力、电信、环保、环卫、能源、防灾等设施的发展要求与保障措施;

(8)确定风景名胜区内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9)制定分期发展规划;

(10)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提出措施建议。

5.1.2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程序

1)规划的逻辑程序

风景名胜区规划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就是解决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过程中遇到的或者未来将遇到的问题,所以规划按照解决问题的逻辑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1)系统分析与评价 根据风景名胜资源系统的组成,研究组成系统的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系统分析在时间上分为历史分析、现状分析与未来趋势预测,在空间上可以分为系统内部分析与系统外部分析两个部分。系统评价一般包括资源、游览设施和社会经济三个方面,而以资源评价最为重要。

(2)明确问题

①明确风景名胜区的组成与边界;②明确规划性质、规划期限及规划要求;③明确规划依据与指导思想;④明确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总目标及分项目标。

问题的明确需要以对系统的合理分析与客观评价为基础,同时使规划能够针对现状问题,提出适当的系统架构,以解决系统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满足系统未来发展的需要。

(3)整合系统 在系统分析与评价和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多种系统构建整合方案。系统结构需突出资源的保护特征,在保护的前提下完善旅游服务、居民调控、经济发展等各子系统间的关系,即构筑以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系统架构。

(4)方案的筛选 方案筛选过程是一个理性评价过程,也是一个决策的过程,需要本着“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方针,综合与分析各方案的优势与劣势,对各方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影响度等指标加以评价,确立科学合理的系统结构及功能布局,使系统组成与关联达到最优。

(5)系统的优化与完善 以系统结构为基础,对决策方案加以完善与补充,通过保育、游赏、道路系统、居民调控、基础工程等各专项规划,形成总体规划系统的专项支撑子系统,以形成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的规划体系。

(6)系统的补充与调整 系统的开放性与运动性决定了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必然无法完全满足系统发展变化的要求,随着系统的变化而不断补充与调整内容也就成为规划不可缺少的环节。

2)规划的编制程序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针对资源、社会、经济等各系统进行的宏观调控,整个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调查研究阶段、制定目标阶段、规划部署阶段、规划优化与决策阶段以及规划实施监管与修编阶段。

(1)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不仅是城市规划的必要前期工作,也是风景名胜区规划必不可少的前期阶段。调查研究阶段主要需要完成前期准备、调查工作、现状评价、综合分析等内容,这一阶段是风景名胜区规划重要的基础调研阶段,是风景名胜区规划定性、定量分析的主要依据。调查研究工作一般有三个方面:现场踏勘、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收集的丰富性与真实性、人员组成的科学性与协作性、现场调研的深入性与灵活性以及综合分析的准确性与前瞻性都将直接影响规划进度、深度、效能等各个方面。后期的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都是在调查研究阶段所得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的。

(2)制定目标阶段 制定目标阶段主要包括确定性质、确定指导思想、确定规划目标、制定发展指标、架构宏观发展战略等内容。这一阶段是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各种理论与方法,对风景名胜区发展制定控制性的原则内容,为整个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提出大的方向与方针。同时,根据规划目标、风景名胜区的系统分区、结构布局、资源保护与利用方式及强度等诸多内容提出相应的规划方案与构思(如图5.1为江苏省茅山风景名胜区四个景区规划总图;图5.2、图5.3、图5.4为江苏姜堰市溱湖风景名胜区用地规划图、功能分区图及空间结构分析图)。这个阶段十分强调它的政策性与战略性,因此在完成此阶段内容后需要进行专家评审,从风景名胜区整体发展的角度加以把握与引导。

(3)规划部署阶段 规划部署阶段是在上一阶段所确定并经过专家评审通过的发展目标、技术指标及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对资源保护、社会经济调控、游赏服务设施等子系统进行系统的构建、协调与完善的过程,能使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连续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是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子系统技术细化与主系统协调完善的过程。

(4)规划优化与决策阶段 在规划方案形成之后,要在征询规划方案、当地政府、国家主管部门等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规划成果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可视化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优化和精选,使规划成果更能满足规划实施与管理的需要。

(5)规划实施监管与修编阶段 风景名胜区规划得到相应人民政府审批后,便成为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可以指导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各项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在实施与监管过程中,会不断出现规划中未能预料的变故,规划必须根据内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修编来不断使自身的系统得到更新与完善,使规划与建设管理永远处于一种良性互动状态。

(6)规划的审批阶段 风景名胜区规划必须坚持严格的分级审批制度,以保障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图5.1 江苏省茅山风景名胜区四个景区规划总图

图5.2 江苏姜堰市溱湖风景名胜区用地规划图

图5.3 江苏姜堰市溱湖风景名胜区功能分区图

图5.4 江苏姜堰市溱湖风景名胜区空间结构分析图

5.1.3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原则

风景名胜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名胜区特性,应遵循下列原则:

(1)应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2)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实科教审美特征,加强地被和植物景观的培育;

(3)应充分发挥景源的综合潜力,展现风景游览欣赏主体,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与措施,改善风景名胜区运营管理机能,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促使风景区有度、有序、有节律地持续发展;

(4)应合理权衡风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权衡风景名胜区自身健全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创造风景优美、设施方便、社会文明、生态环境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

5.2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范围、性质与目标

5.2.1 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的划定

确定风景名胜区范围是风景区规划的重要内容,并时常成为难题。其主要原因是人均资源渐趋紧缺和资源利用的多重性规律,以及它所涉及的责权利关系调控等因素在起作用。正由于规划的范围就是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管辖范围,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建设与管理的范围,所以规划中对风景名胜区范围的划定显得尤为重要。

1)确定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及其外围保护地带的原则

(1)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2)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

(3)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

(4)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划定风景名胜区范围界限的要求

(1)必须有明确的地形标志物为依托,既能在地形图上标出,又能在现场立桩标界;

(2)地形图上的标界范围,应是风景区面积的计量依据;

(3)规划阶段的所有面积计量,均应以同精度的地形图的投影面积为准。

案例5.1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

1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规划控制范围总面积373km2。其中,规划总面积292km2;外围景观环境保护带规划控制面积81km2,北部、西部基本沿新韶仁公路(规划)、省道246线(新线,在建)为界,东北、东、东南基本沿国道106线和国道323线为界。此外,公路外侧视线可达的第一层山脊线范围为外围环境背景控制地带。

2 风景区八至范围

(1)总体经纬度 东经113°36′25″-113°47′53″E,北纬24°51′48″-25°04′12″N。

(2)几何中心坐标 24°57′55″N,113°42′12″E(金龙山西北坡麓)。

(3)八至点经纬度

北:25°04′12″N,113°44′08″E(群乐村南侧山丘);

北东:25°01′20″N,113°46′48″E(仁化老界牌南侧新路南山脚);

东:24°59′10″N,113°47′53″E(周田大桥东端南侧浈江左岸线);

南东:24°53′31″N,113°44′07″E(五马山东侧知青场东侧山顶);

南:24°51′48″N,113°39′29″E(湾头村东南浈江右岸线);

南西:24°54′41″N,113°36′45″E(老鹧鸪石南侧山丘南坡山脚)

西:25°00′13″N,113°36′25″E(大坪南侧212.6高地东侧山丘顶);

北西:25°02′52″N,113°37′58″E(岩头村后山丘顶)。

5.2.2 风景名胜区性质的界定

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应依据风景名胜区的典型景观特征、游览欣赏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以及发展对策与功能选择来确定。确定风景区性质是规划阶段的重要原则性问题之一,由于它涉及若干重大原则的论证,因而有时会成为各方关注和争议的焦点。风景名胜区性质的界定涉及对整个风景名胜区资源的定位、发展方向的把握、整体目标的制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所以确定风景名胜区的性质是规划纲要阶段最为重要而具有原则性的问题。风景名胜区的性质界定必须明确表述出风景特征、主要功能、风景区级别等三方面内容,并要求用词突出重点、准确精练。例如:

广东丹霞风景名胜区:以世界罕见的壮年期峰林峰丛式丹霞地貌为主体景观,兼有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独特的丹霞地貌生物群落,丹山-碧水-绿树-田园相辉映,宗教、史迹和乡土文化特色浓郁,适于发展观光、休闲、科教、考察、探险旅游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由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丰富的地带性生物群落构成的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审美和启智价值,是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青岛崂山风景区:以山海奇观、千古名胜、滩湾浴场、海天山城协调融合,供游赏观光、休闲度假、开展山海康体和科学文化活动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五大连池风景区:以火山地貌为特征的,供旅游观光、疗养度假及科学考察的综合型国家级风景区。

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是以南亚热带植被景观、“山瞰城景、城观山色”为特征,以自然生态保护培育、休闲游览为主要功能,具有丰富历史人文资源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太湖风景名胜区:以自然山水组合见胜、以吴越文化为内涵特征、以江南水乡田园为景观风貌的,融风景游览、休闲游憩及科学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自然与人文并重的湖泊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它是以“雄、秀、神、奇”的天然地质博物馆、动植物王国佛教圣地而闻名,具有优化川西生态环境,以及观光、朝圣、科考、科研、健身等功能的天下名山和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5.2.3 风景名胜区发展目标的确定

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目标,应依据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和社会需求,提出适合本风景名胜区的自我健全目标和社会作用目标两方面的内容,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2)充分考虑历史、当代、未来三个阶段的关系,科学预测风景区发展的各种需求;

(3)因地制宜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4)使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功能安排和项目配置、人口规模和建设标准等各项主要目标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趋势及步调相适应。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核心就是如何调控资源保护与利用关系的问题,所以,风景名胜区发展目标的确定需要在对整个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从风景名胜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目标。

内部系统目标是将风景名胜区作为单独的系统来考虑内部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内部系统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建立并完善以保护为基础的风景游赏主体系统;

(2)建立并完善以便利为主旨的旅游设施配套系统;

(3)建立并完善以和谐为核心的居民社会管理系统。

外部系统目标是将整个风景名胜区融入更大范围的系统中,来寻求风景名胜区系统与外部各系统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外部系统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维护生态,保存自然与文化信息的科教基地;

(2)美化国土,提供国民愉悦身心的游乐空间;

(3)发展旅游,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内部系统目标与外部系统目标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内外联通的关系,也就是说内部系统的发展是外部系统的基础,同时外部系统的发展又直接影响着内部系统的发展,所以在风景名胜区发展目标制定的过程中,二者不可偏废,需要用系统方法来整合资源、合理开发,以达到风景名胜区环境、社会、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整体目标。同时,利用发展目标来指导规划、推动规划、检验规划,使规划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发展目标确定的形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按照发展目标内容的深度,可以分为总目标和分项目标,同时也可以按照发展目标时序上的安排,来确定近期、中期、远期的分时段的发展目标。

案例5.2 广东丹霞风景名胜区规划目标

1 总目标

将丹霞山发展成为山水风光独特、自然环境优美、乡村田园气息浓郁、科学文化内涵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国内顶级、国际一流的风景名胜区,培育成集观光、科教、休闲、考察、探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世界名山。

2 分期目标

(1)近期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培育,启动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和科学研究机制;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调整内部设施布局和规模,基本实现区内游、区外住;通过发展旅游经济,引导风景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向有利于风景区保护和发展的方向转变;发展科教旅游,启动世界丹霞地貌研究基地建设。

(2)中远期 完善和坚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学监测和基础研究,保护和恢复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原生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风景资源利用的科学文化品位,建立自然遗产可持续利用的良性机制;通过长期的世界丹霞地貌研究基地建设,使丹霞山成为世界性的科教旅游胜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名山;以韶关市区和仁化县城为依托,建成合理的服务设施体系;通过对遗产的合理利用,推动丹霞山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 分层次目标

(1)自然遗产保护 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要求,做好地质地貌遗迹、原生生态系统、文物古迹和乡村田园的保护,保持自然遗产的原生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成为永久的世界性丹霞地貌科教研究基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

(2)风景资源利用 以资源保护为立足点,以提高资源利用品位和整合区域结构优势为目标,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规划中期整个风景区恢复良好的生态,远期形成生态环境良好、景观体系成熟、游赏网络合理、设施配套完善、管理运作顺畅、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的国内顶级风景名胜区。

(3)项目建设与产业化发展 完善风景区内外水陆交通体系配套,近期启动南门服务基地建设,中期具有接待能力,远期配套完善;近中期在外围地带策划建设一批不同量级的多功能休闲、度假、会议、康体旅游项目,形成以丹霞山为龙头的韶关旅游产业体系;对风景区内的乡村和周边城镇的经济、就业和需求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旅游经济运行健康有序、集约增长;旅游业综合发展指标和发展水平居全国山岳型风景区前列。

(4)品牌建设 长期实施形象工程建设,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使丹霞山的整体品牌成为国内外著名品牌;促使丹霞山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与国内顶级名山并立。

(5)管理现代化 将丹霞山周边城镇、乡村的管理纳入丹霞山品牌建设管理系统。将所有从事服务业经营的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纳入旅游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服务质量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中期末基本实现管理技术尤其是软件建设现代化。

(6)社区协调持续发展 坚持风景区发展与乡村社区建设一体化原则,有计划地实施旅游富民战略,政府和受益企业共同承担引导、扶持农民发展旅游农业、旅游农产品加工和旅游服务业的责任;培育和美化乡村田园环境,最终形成乡村休闲社区,实现风景区与乡村协调持续发展。

(7)服务基地建设 实施韶关和仁化城市发展策略,形成以韶关为中心、仁化为辅助的综合性城市接待基地;建设好南、北两大服务基地和东、南、中、西四个服务中心。

(8)大环境营造 从区域硬环境(建设风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卫生、标识)和软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服务、政策)两个方面加强对丹霞山和周边城乡环境的营造,为中远期世界级品牌形成提供环境保障。

5.3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分区、结构与布局

5.3.1 风景名胜区的分区

风景名胜区应依据规划对象的属性、特征及其存在环境进行合理的区划。规划分区,应突出各区特点,控制各分区的规模,并提出相应的规划措施,还应解决各个分区间的分割、过渡与联络关系。因此,区划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同一区内的规划对象的特征及其存在环境应基本一致;第二,同一区内的规划原则、措施及其成效特点应基本一致;第三,规划分区应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人文等单元界限的完整性。

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分区,是为了使众多的规划对象具有适当的区划关系,以便针对规划对象属性和特征要求,采取不同的规划对策,控制适当的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这既有利于展现和突出规划对象的典型特征,又有利于风景名胜区的整体发展。通常情况下,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分区根据不同的主导因子及划分目的,主要可以分为景区划分、功能区划分及保护区划分三种形式。当需调节控制功能特征时,应进行功能分区;当需组织景观和游赏特征时,应进行景区划分;当需确定保护培育特征时,应进行保护区划分。这三种形式都具有不同的侧重,因此在规划中,可以根据风景名胜区的具体情况来选取分区形式。当然,三种分区形式的划分方法并非独立使用,在大型或复杂的风景区中,可以几种方法同时使用或有选择地使用。此外,除了这三种规划分区,生态分区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景区划分

景区是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它包括较多的景物和景点或若干景群,景区的划分是根据风景名胜资源特征的相对一致性、游赏活动的连续性、开发建设的秩序性等原则来划分的,带有明显的空间地域性。划分景区有利于游赏线路的合理组织、游客容量的科学调控、游览系统的分期建设、典型景观的整体塑造。

2)功能区划分

所谓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过程的秩序和功能。功能区是根据重要功能发展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并形成独立的功能分区特征。功能区划分主要从完善风景名胜区的各项功能出发,统筹整合区内各类用地类型,通过对用地功能的强化来调控资源、游赏、社会、经济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使风景名胜区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达到协调统一。伴随着当前风景名胜区日益突出的“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问题,功能区划分对于风景名胜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合理开发工作显得更为重要与迫切。

风景名胜区一般由以下几个功能区组成,但也随各风景区的规模与特点不同而有所变化。

(1)游览区 这是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游览区风景点比较集中,具有较高的风景价值和特点的地段,是游人的主要活动场所。

①以眺望为主的游览区:如安徽黄山的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在这些峰顶可远眺,也可鸟瞰,既可观日出,又可赏日落、晚霞。

②以峰峦岩石景观为主的游览区:如安徽黄山光明顶的飞来石、浙江杭州西山的飞来峰、广西桂林的独秀峰、湖南武陵源黄石寨的南天一柱等,奇峰异峦、怪石嶙峋、千变万化、景观独特。

③以水景为主体的游览区:如浙江的杭州西湖,江苏苏州、无锡的太湖,浙江的千岛湖,江西的鄱阳湖,黄河的壶口瀑布,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浙江的钱塘江海潮,河北的北戴河等,以及分布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内的潭、泉、湖、瀑等极为美妙的水景,既观其形,又闻其声,为风景区最佳游览区之一。

④以溶洞、岩洞为主的游览区:如广西桂林的溶洞群,安徽皖南的溶洞群,贵州黔西、黔西北的溶洞群,湖南湘西的溶洞群,浙江西北部的溶洞,辽宁本溪的水洞资源等都是分布在森林茂美、风景秀丽的山林旷野之中,具有最佳的游览价值。

⑤以森林、植被景观为主的游览区:如北京西山的红叶、长白山的原始森林、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季风雨林,是游人探索森林的奥秘和观赏森林植物群体美的场地。北京香山和长沙岳麓山的红叶,由于黄栌和枫香的树姿叶色不同,而有不同的效果。杭州满觉陇的桂花、九江庐山的桃花更有色香之异。

⑥以自然特色景观为主的游览区:如安徽黄山的云海、四川峨眉山的宝光、新疆的天池、长白山的高山湖、漠河的北极光、山东蓬莱的海市蜃楼等。

⑦以文物古迹、寺庙园林为主的游览区:如四川的乐山大佛、四川峨眉山的报国寺、安徽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陕西周至楼观台的老子说经台、成都的杜甫草堂、江西庐山的东林寺、河南嵩山的少林寺、山西忻州的五台山、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甘肃敦煌的莫高窟,以及各地的摩崖石刻、碑记、壁画、古建筑群、关隘、古驿道、古战场等。

游览区又可依其风景特色不同而划分成几个景区。

(2)运动休闲区(游乐区) 结合游览,在有条件的地段可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如大的水面,可开展划船、游泳、垂钓、游艇等各项体育活动;高山可开展登山、狩猎等活动;有滑冰、滑雪条件的风景区,可开展冰雪运动;在西北和内蒙古草原上开展马术训练和骑马越野活动也有着优越的条件。但并不是所有风景名胜区都必须设立单独的体育活动区,可以因地制宜地分散设立各项小型体育活动场所。

另外,还可以设立游人参与性强的游乐项目及设施。

(3)野营区 在风景名胜区,选择林中空地、草地、空旷地,只要环境幽静、水源充足,有水面、有斜坡、有岩石、有山峰的地方,可划出一定面积的野营区,专供游人开展露宿、野炊等各种野营活动。在野营区可以设置简单的水电接头,供人们随时接用。

在野营者中,对野营地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有些人喜欢隔绝式的荒野野营,有些人喜欢社交性野营。但野营者对野营地的共同要求有三点:第一,良好的卫生服务设施;第二,安全感;第三,野营地附近应具有富有吸引力的自然景观。野营地的选择应考虑地形、坡向、坡位、植被状况、交通、安全和景观等其他因素。

(4)科学研究、教学考察区 在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内,凡是具有科研和教学考察价值的地区,可划作科学研究、教学考察区。这些地区主要有森林植被完整,动植物资源丰富,山体岩石、溶洞地貌发育很好,区域气候独特,水源充足、水质纯净等特点。如川滇藏地区的高山森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新疆内陆的高山针叶林、东北五大连池火山群等。

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被划分为科研和教学考察的地区,在此范围内一般不接待游客,尽量保持其原始地貌和宁静的环境,以利于开展各项科教活动。

在规划设计时,应对该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详细登记造册,并标示在图上,便于保护管理。对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珍稀禽兽、岩石、冰川和冰川遗迹、水源水质,均作特殊保护,严防生物新种被盗外流和对山体岩石的采集破坏,努力保护自然的完整性。

(5)休养疗养区 风景名胜区因为环境质量好、无污染、距居民点较远,有的风景区还有具备医疗作用的温泉、矿泉等良好条件,所以适宜建立休养、疗养区。但是在风景名胜区中规划休养疗养区时应注意不能把休养疗养区建设在主要风景区,特别是不能建在最佳景点的范围内,以免破坏风景资源。另外休养疗养区在建筑体量、造型及色彩上要和风景区的环境相协调。

(6)游览接待区 面积较大或离城市较远的风景名胜区,游客当日无法返回,或一二日不能游完全部风景,必须在风景名胜区内留宿、用膳,这就要建立旅游接待区,设立宾馆、饭店、商店、邮局、银行及文化娱乐设施,以满足游客食宿和其他方面的要求。

规划设计时,游览接待设施是集中住宿场所,建筑及相关设施多,为了不影响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景观,宜将旅游接待放在风景名胜区外。若接待区的污水直接排放会严重影响风景区环境质量,所以排污要有严格的规范,排污口应放在风景名胜区水源的下游地段。为了方便游客旅行,游览接待区和游览区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7)行政管理区 为行政管理建设用地。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办公用地、旅行社用地、公共安全机构用地(包括公安、消防、护林、车辆管理等)。

(8)生产经营区 在较大型、多功能的风景名胜区中,每年高峰时有大量游人涌入,需要消耗大量的农副产品。特别是新鲜果蔬的供应,依靠外地既不经济,损耗也很大,常常主要依靠本地解决。在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初期就要考虑在游览高峰期不但可供应必需的新鲜蔬果,也能够从附近调集以保证需要。生产经营区主要包括蔬菜基地;果园、园艺场、茶园用地;奶牛场及奶制品厂用地;畜、禽、鱼类饲养养殖场用地;苗木、花卉、盆景生产基地。

3)保护区划分

随着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强化资源保护与培育为目标的分区方式——保护区划分应运而生。保护区划分主要是依据保护各类景观资源的重要性、脆弱性、完整性、真实性等为基本原则,划定相应的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等区域,并对相应的保护区制定严格的保护与培育措施,使资源的保护在空间上有了明确的限定性,为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可靠的地域划分界限。另外,在《关于做好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核心景区划定与保护工作的通知》中,强调指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是指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最集中的、最具观赏价值、最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而核心景区的划定是建立在保护区划分的基础上的。

4)生态分区

长期的资源保护及低强度的利用,使风景名胜区的生态保护系统保存较为完整,但同时也受到来自人口、城市发展、资源利用等多方面的压力,而表现得更为脆弱和孤立。因此,风景名胜区规划分区中还应适当从生态系统保护的角度作出生态分区。生态分区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制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消极作用,控制和降低人为负荷,应分析游览时间、空间范围、游人容量、项目内容、开发强度等因素,并划出限制性规定或控制性指标;第二,保持和维护原有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特征,保护典型而有示范性的自然综合体;第三,提高自然环境的复苏能力,提高氧、水、生物量的再生能力与速度,提高其生态系统或自然环境对人为负荷的承载力。

生态分区应结合规划用地的土地利用方式、功能分区、保护分区和各项规划设计措施等条件,将规划用地的生态状况按照4个等级进行分类(见表5.1)。另外,按照其他生态因素划分的专项生态系统危机区应对热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污染、卫生防疫条件、自然气候因素、震动影响、视觉干扰等方面进行专项研究。

表5.1 生态分区及其利用与保护措施

续表5.1

注:×不利;-稳定;+有利
资料来源: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S].GB 50298—1999

5.3.2 风景名胜区的结构与布局

1)风景名胜区的结构

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结构是为了把众多的规划对象组织在科学的结构规律或模型关系之中,以便针对规划对象的性能和作用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配置,实施结构内部各要素间的本质性联系、调节和控制,使其有利于规划对象在一定的结构整体中发挥应用的作用,也有利于满足规划目标对其结构整体的功能要求。

规划结构方案的形成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首先要界定规划内容组成及其相互关系,提出若干结构模式;然后利用相关信息资料对其分析比较,预测并选择规划结构;进而以发展趋势与结构变化对于其反复检验和调整,并确定规划结构方案。

具体到风景名胜区空间布局结构,第一阶段是要全面深入地研究风景名胜区现状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和分布,在风景名胜区现状资源评价与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风景名胜区现存的系统结构。第二个阶段要对现存的风景名胜区结构进行纵向的、历时的动态研究,依据风景名胜区的性质以及对风景名胜区未来发展的预测,构思多个风景名胜区规划结构。第三阶段就是在多个风景名胜区规划结构方案中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决策,优化整合,并最终确定风景名胜区规划结构方案。可见,对现状规律的总结与未来发展的预测是规划结构确定的核心内容。所以,风景名胜区规划应依据规划目标和规划对象的性能、作用及其构成规律来组织整体规划结构或模型,并遵循以下原则:

(1)规划内容和项目配置应符合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并能促进风景区的自我生存和有序发展;

(2)有效调节控制点、线、面等结构要素的配置关系;

(3)解决各枢纽或生长点、走廊或通道、片区或网点之间的本质联系和约束条件。

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结构,因规划目的和规划对象的不同,产生不同意义的结构体系,诸如游人、空间、景观、用地、经济、职能等结构体系。其中,职能结构应给予充分重视。

风景名胜区的职能结构有三种基本类型:①单一型结构:在内容简单、功能单一的风景名胜区,其构成主要是由风景游览欣赏对象组成的风景游赏系统,其结构应为一个职能系统组成的单一型结构。②复合型结构:在内容和功能均较丰富的风景名胜区,其构成不仅有风景游赏对象,还有相应的旅行游览接待服务设施组成的旅游设施系统,其结构应由风景游赏和旅游设施两个职能系统复合组成。③综合型结构:在内容和功能均为复杂的风景名胜区,其构成不仅有游赏对象、旅游设施,还有相当规模的居民生产、社会管理内容组成的居民社会系统,其结构应由风景游赏、旅游设施、居民社会等三个职能系统综合组成。

2)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布局

从系统理论角度分析,功能决定结构、结构引导布局,所以结构与布局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规划布局是在规划分区、规划结构之后,对风景名胜区地域空间进行进一步细化和控制的方法,所以规划布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依据规划结构,利用各种时空联系方式,将风景名胜区内相对独立的诸多系统与要素之间进行有效的连接,使风景名胜区在更大范围环境中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个体,同时风景名胜区内部各系统之间组成相对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风景名胜区依据规划对象的地域分布、空间关系和内在联系等条件,采取集中型(块状)、线型(带状)、组团型(集团状)、链珠状(串状)、放射型(枝状)、星座型(散点状)等单独或组合形式,来确定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整体布局。在确定规划布局形式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正确处理局部、整体、外围三个层次的关系;

(2)解决规划对象的特征、作用、空间关系的有机结合问题;

(3)调控布局形态对风景区有序发展的影响,为各组成要素、各组成部分的协调统一创造有利条件;

(4)促进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发挥;

(5)在保持风景名胜资源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创新规划思路和规划内容,突出地域特色。

案例5.3 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0年)结构分析

根据太阳岛风景区的实际情况,本规划对其职能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进行研究。在结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风景区功能区规划和景区规划。

1 职能结构

风景区职能结构涉及风景区的自我生存条件、发展动力、运营机制等重大问题,成为风景区规划综合集成的主要结构框架体系。《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总结风景区职能结构一般由3个职能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职能系统构成。3个职能系统分别是:风景游赏职能系统、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职能系统和居民社会职能系统。

太阳岛风景名胜区规划职能结构是由风景游赏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两个职能系统组成的复合型结构。太阳岛风景区位于哈尔滨市南北主城区之间,松花江两岸滨水城区与风景区在交通联络、景观影响、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人员往来等方面联系紧密,为此两岸滨水城区居民社会系统是风景区职能结构的重要补充,太阳岛风景区规划必须作出全面通盘研究。

2 布局结构

在对风景区现状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景观资源属性、特征和景观资源地域分布、空间关系,在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域单元和人文景观单元的完整性,并为景区未来的发展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的原则指导下,遵从风景区的性质,突出风景区的特征,协调风景资源保护与风景游览的关系,为实现风景区的发展目标,确定风景区规划布局结构。

太阳岛风景区布局呈现“星河式”布局模式——松花江水开阔壮丽,众多岛屿星罗棋布。可以概括为:“一江、一核、五片、十区、二十四景”。

一江:松花江。规划使太阳岛与松花江两岸风景线景观与旅游线路有机结合,体现松花江地带风景和谐之美。

一核:核心景区。突出风景区的景观资源保护职能,保护风景区内有科学研究价值、保存价值的生物群落及其环境;以及自然景物、人文景物集中,最具观赏价值,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

五片:将风景区用地划分为五个功能片区,分别是太阳岛休闲服务区、西南部生态恢复片区、西北部湿地生态游览片区、中部“三野”休闲游览片区、东部水上休闲运动片区。

十区:规划十大景区,分别是金河湾湿地公园景区、阳明滩景区、群力外滩景区、天鹅湖景区、动植物观赏景区、太阳岛文化风情景区、水上公园景区、欢乐岛景区、航运港口景区、星海景区。

二十四景:分别是冰雪大世界、雪博园、俄罗斯风情小镇、系列文化博物馆群、水阁云天、太阳门、太阳瀑、太阳桥、极地馆、省博物馆、欢乐岛、世界园艺博览园、冰雪迪斯尼乐园、东北虎林园、西四环大桥、湿地博览长廊、湿地动植物天堂、天鹅主雕、丹鹤塔、冬泳乐园、阳光沙滩、月琴港、阿勒锦水上人家、星海羲湾。

二十四景中的冰雪大世界、雪博园、俄罗斯风情小镇、系列博物馆群、极地馆、冰雪迪斯尼乐园、冬泳乐园、世界园艺博览园、东北虎林园、湿地动植物天堂十大景点具有全国意义乃至世界影响。

■课后习题

1.请阐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与程序。

2.谈谈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性质与目标的作用。

3.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分区、结构与布局有哪些内容和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