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黄帝氏踪迹布神州

黄帝氏踪迹布神州

时间:2022-11-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黄帝氏踪迹布神州黄帝擒杀蚩尤,即位为天子,并没有陶醉于胜利。黄帝召开御前会议,讲述了近日之思考。风后相国说,黄帝陛下英明,效法伏羲氏,以龙为华夏族图腾,众人拥护;效法伏羲氏、神农氏迁都中原,有利于天下,必当为天下所拥护。郑韩故城是在“有熊城”故址之上建筑的,又称“黄帝城”“有熊氏之墟”。这个方案奏报黄帝,获得批准。黄帝表白,朕心慕姑娘,至今未婚,愿结同心。

黄帝氏踪迹布神州

黄帝擒杀蚩尤,即位为天子,并没有陶醉于胜利。黄帝思量,昔时为有熊国君,居有熊城,管理诸侯一国之事,如今为天子,居黄帝城,管理有熊氏王朝大事,差别多么大!黄帝城偏于北方一隅,管理天下多么不便!其次,黄帝城地近荤粥[17],易受侵扰,亦不安全。这是不能不考虑的大事,迁移都城,势在必行

黄帝召开御前会议,讲述了近日之思考。又强调说,前朝伏羲氏、神农氏,皆建都中原,盖中原其地,位置适中,中国[18]当其地,便于治理天下万国。朕欲迁都中原,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风后相国说,黄帝陛下英明,效法伏羲氏,以龙为华夏族图腾,众人拥护;效法伏羲氏、神农氏迁都中原,有利于天下,必当为天下所拥护。与会将相大臣,一致拥护迁都中原。

河南省新郑市,素称“有熊氏之墟”。《中国古代历史地图册》内《传说中的长江黄河中下游原始部落分布图》上,新郑标志“有熊”二字表明这是黄帝的有熊氏王朝建都之地。邓乐群《中国史前文明的多元发生及其融聚轨迹》一文记述:“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后,黄帝乘胜南进,在河南新郑建都立国,因黄帝族以熊为图腾,故史称‘有熊国’,其都城则为‘有熊之墟’。至今新郑一带仍保存着黄帝在此建都立国的许多文明遗迹。”

新郑市有一座逶迤的古城墙,号称“四十五里牛角城”,是春秋战国时郑国与韩国的都城遗址,名曰“郑韩故城”。郑韩故城是在“有熊城”故址之上建筑的,又称“黄帝城”“有熊氏之墟”。故城中保存着黄帝圣迹“天心石”。《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载:“天心石,位于新郑古城内,有一座高出地面5米,宽2米,底部大,顶部小,并且有一小坑的石柱,上部有‘天心石’三个字,传说是黄帝应天而立,建于天心之中,竖石为志,从而有了‘中国’(中央王国)。”

约黄帝纪元3年(约公元前2696年),黄帝年已二十,古称“弱冠”,以示成年。黄帝弱冠未婚,附宝皇太妃心急,为黄帝挑选了几位佳丽,可是黄帝一个也不喜欢。皇太妃明白,黄帝心中喜爱的姑娘是发明蚕丝织绸的嫘祖,只等迁都中原,亲自巡访西陵国会见嫘祖。于是,皇太妃催促早日迁都。

黄帝命风后相国、力牧将军、冬官黑龙氏等先入中原选址建都。有熊这个地方,位于黄淮海平原西端,北有莽莽黄河,西有巍巍嵩山,属于浅山丘陵与平原联结地带,处于中原腹地,形势险要,因而选择在此建都。这个方案奏报黄帝,获得批准。但筑都城、建宫殿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黄帝派人前来察看,发现已经建成一批房屋,姑且可居,便遵照皇太妃的心意,约在3年秋,开始南迁,于年底到达中原新都有熊城。

约在黄帝纪元4年(约公元前2695年)春,由应龙将军护卫,春官青龙氏等随从,黄帝巡访西陵国。《中国古代历史地图册》内《传说中的长江黄河中下游原始部落分布图》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长江北岸,标志“西陵”,便是上古西陵国所在地。“西陵”南面,有长江西陵峡,西陵峡东口,今有地名曰“西陵”,附近有“西陵山”,山上有“嫘祖庙”,奉祀西陵氏之女、黄帝正妃嫘祖。

黄帝与官吏、随从乘马而行,途中观山水,察民情,增长了见识,因而心中快慰。出了中原,但见水田块块,与北方旱地不同。人们吃的是雪白的大米,与北方的黄粱小米不同,口味异样,觉得新鲜。马行许多天,方到达西陵国。

西陵国君率领群臣鸣鼓奏乐,欢迎天子。黄帝言而有信,说要巡访西陵国,果然驾临。西陵君很高兴,官民也欢天喜地。稍作休息后,西陵君欲派人接嫘祖来拜见天子,却被黄帝制止了。黄帝执意登门相访,以示对嫘祖的敬重。

为了不惊扰民众,黄帝与应龙将军、春官青云氏及西陵君,俱便装乘马而行,前往西陵村访问嫘祖。西陵君与嫘祖同属西陵氏,不过嫘祖父母是平民,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

长江西陵峡黄牛山有个“轩辕洞”,传说是黄帝与嫘祖相会和定情之处。这里的西陵村,因嫘祖用蚕丝织绸向黄帝献礼而名闻远近。

黄帝一行西行好久,渡过长江,进入西陵村,来到嫘祖家门前,下马在外稍候。西陵君进家通告,嫘祖和嫘父、嫘母见国君着便装独自一人到来,心中十分吃惊。嫘父说,国君这么穿着,独自前来,出了什么事?西陵君笑道,我没事。黄帝来访嫘祖,不让惊扰民众,便服乘马而来。嫘祖问道,我是一个民女,黄帝来看我?西陵君说,黄帝打败蚩尤,嫘祖贡献丝绸,天颜大悦,敬重姑娘,特地千里来访。嫘祖姑娘,大喜啊!嫘祖听了,心中惊喜,嫘父、嫘母亦惊喜。

于是嫘祖和父母随西陵君出来拜见天子。但见一位青年男士,身体魁梧,仪容威武而高雅,背后立着两个人,心知这就是黄帝。嫘祖上前跪下叩拜,说道,民女嫘祖,叩拜黄帝。黄帝连忙扶起,说道,免礼,平身。黄帝看嫘祖身着红色绸衣,容貌高雅,确非平常女子可比,乃是女中凤凰,心中更加敬爱。

西陵君请黄帝进家里说话,客人和主人都在石头凳、木柱凳上就座。黄帝说,嫘祖姑娘发明蚕丝织绸,织出世上最美的衣料,朕心中佩服,特来相访。天下太平,百事待兴,欲请姑娘出山,教民众养蚕织绸。嫘祖说,山村女子不识天下大事,恐怕担当不起啊!应龙说,姑娘所织丝绸,黄帝很喜欢,做成衣裳,穿起来让众人同观共乐,号召官民效法嫘祖创造发明,为天下造福。嫘祖听罢便说,黄帝用得着,民女愿意效劳。

黄帝听着,点头称好,说道,请问姑娘可曾定亲?嫘祖低头回答,民女不曾定亲。黄帝表白,朕心慕姑娘,至今未婚,愿结同心。嫘祖闻言面红耳赤,点头以示同意!

黄帝请嫘祖出去走走,进了一个山洞,两人倾心交谈,定下终身。黄帝打败蚩尤,嫘祖崇敬;嫘祖发明蚕丝织绸,黄帝佩服,况且二人正当青春华年,自然心心相印。后人为了纪念黄帝与嫘祖在此结同心,敬称此处为“轩辕洞”。传说嫘祖在这里的桑树上发现蚕茧,细心观察,发现蚕吃桑叶,长大能吐丝结茧,最终试验出煮茧缫丝、蚕丝织绸的方法。西陵峡一带养蚕缫丝业兴盛,人们一直怀念嫘祖发明蚕丝织绸的功绩。

黄帝与嫘祖从外面进家后,众人欢笑,拍手相迎。春官青云氏与西陵国君已经商量决定,黄帝与嫘祖既结同心,宜趁早为他俩举行婚礼,一来让有情人生活在一起,以免相思之苦,嫘祖有了皇妃身份,也便于与黄帝同行;二来让嫘祖父母放心,国人高兴,同享嫘祖与天子结亲的荣耀。西陵君喜气洋溢地笑着宣布,明日迎接嫘祖、嫘父、嫘母同来,在西陵国为黄帝、嫘祖举行婚礼。黄帝和嫘祖含笑点头,嫘父、嫘母笑得合不拢口。应龙将军和春官青云氏为黄帝不虚此行而高兴。

黄帝一行乘马返回西陵国都,人人都兴高采烈,黄帝为能娶嫘祖为正妃而尤其快慰。西陵君和春官青云氏忙着为黄帝、嫘祖筹备婚礼。

第二天,春官青云氏和西陵国官吏备马车前往西陵村,迎接嫘祖和嫘父、嫘母一起来都城。黄帝出访嫘祖,远离朝廷不能多带财物,又不愿给西陵国增添负担,于是交代婚礼从简。西陵君为黄帝、嫘祖举行婚礼,嫘父、嫘母受了女儿、女婿礼拜。黄帝向岳父、岳母赠送了礼物,并嘱咐西陵君好生照顾二老的生活。黄帝封嫘祖为正妃,嫘父、嫘母和西陵国人都为嫘祖与黄帝结亲而感到荣耀。

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在4600多年之后,西陵国故地——长江西陵峡东口的西陵山上“嫘祖庙”内还供奉嫘祖塑像。像高6.3米,左手执茧,右手抽丝,左右各立侍女,一个捧着蚕茧,一个捧着金梭。嫘祖母仪端庄慈祥,仿佛在向人们传授养蚕缫丝的技能。塑像是为了铭志嫘祖发明蚕丝织绸和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后人将永远怀念她,纪念她。

当年,黄帝携嫘祖回到都城有熊拜见皇太妃,皇太妃夸奖皇媳不但聪明,而且美丽。同时,夸奖皇儿有眼力,娶得贤妃。

在古有熊城、今新郑市,保存着许多黄帝胜迹,以及与黄帝有关的胜迹。看古迹,讲历史,说文化,可以想见黄帝在中原治理天下的情景。

在新郑北门建有“黄帝纪念馆”,有大殿和东西配殿,青砖绿瓦,雕梁画栋,古朴庄重。大殿中央,供奉金色黄帝坐像,像高3米多,手捻长须,双目注视着远方,安详中显出杰出的智慧、卓越的精神。大殿四壁绘巨型壁画,反映黄帝率领先民发展农业,发明舟车、文字、服装、律历,擒杀蚩尤,融合炎帝族,定居中原,建立国家等丰功伟绩。大殿里有“先蚕嫘祖”纪念室,供奉嫘祖全身塑像。

在姬水河两岸,有黄帝口、天寿宫、玄女庙、造指南车遗址、少典祠(奉祀黄帝之父)、嫘祖嫫母祠(奉祀黄帝正妃嫘祖、次妃嫫母)。

在新郑市西邻新密市境内的具茨山上有黄帝行宫、御花苑、问道处、黄帝女儿梳妆台、轩辕庙、黄帝祠、幽胜宫等。

《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具茨山上,有风后岭、风后城。《中州名胜传说》云:“新郑县西南20公里,是一片连绵起伏的山地,其中最高的是一座气势巍峨、险峻挺拔的圆顶山,人们叫它‘风后岭’。据说,它原名叫具茨山,因帮助黄帝开发中原的宰相风后曾在山上修炼才改了名。”具茨山风后岭半山腰,有“风后城”,城墙长约5000米,全部用石块砌筑,依山而建,高6米,厚2米,高大雄伟,险峻异常,易守难攻。相传这座山城是黄帝与风后、力牧、大鸿等将相,率兵驻守的城池。打败蚩尤以后,具茨山被封给风后,后人便称此山为“风后岭”,称此城为“风后城”。

新密市东南刘寨乡黄台冈村南有“力牧台”,高15米,东西长120米,南北宽约80米,为夯土筑成的土台。相传,黄帝得力牧于大泽,在此台拜力牧为将,又名“拜将台”。此台巨大,可能是古代练兵场。

新密市东南部有座大鸿山,相传黄帝将领大鸿,领兵驻守此山,因而名“大鸿山”。大鸿山、力牧台一带是黄帝和风后、力牧、大鸿等将相的军事活动基地。

《史记.五帝本纪》云:“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同,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黄帝从北方到南方到过许多地方,东至于海,到达渤海,登丸山及岱宗,登临山东临朐县丸山、泰安市泰山;西至空同,登鸡头,到达甘肃平凉市之西崆峒山,登鸡头山;南至于江,登熊湘,到达江南,登洞庭湖中的熊耳山,又名湘山、君山,在湖南岳阳市西南洞庭湖中。此外,相传黄帝到过四川青城山、河南王屋山、安徽黄山、浙江缙云山鼎湖峰,留下种种传说。

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有“黄帝祠”,奉祀轩辕黄帝。《纪胜》云:“延庆观,自会宫西行一二里,有观曰常道,乃古黄帝祠观,隋时建。有张天师遗迹,及唐明皇御札碑。”天师洞,在青城山腰,古名“黄帝祠”,隋朝改名延庆观,唐朝改名常道观,宋朝改名昭庆观。相传东汉天师张道陵曾在这里栖息,因而称天师洞。这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建筑,重楼叠阁的四合院。最上层的洞屋是天师洞,中部都是“黄帝祠”,下边是常道观。

黄帝祠内供奉高大的黄帝金色塑像,相貌堂堂,威严庄重,智慧而慈祥,游人瞻仰,折腰礼拜。

相门两边,有于右任先生题书的对联:

启草昧而兴有四百兆儿孙飞腾世界

问龙跷何道是五千年文化翊卫神州

祠前,有冯玉祥将军撰书的《轩辕黄帝之碑》,碑文曰:

轩辕黄帝 伟大民祖

战功烈烈 仁爱各族

制礼作乐 能文能武

垂教子孙 流芳千古

当地传说,黄帝与蚩尤大战,蚩尤能使魑魅兴云雾,不好对付。黄帝得知青城山有仙人宁封,特来向他学“龙跷”之道。跷,又作img17,道书说有龙img18、虎img19、鹿卢img20三法,是古代传说中的快行之法。

从黄帝祠登山道上行,沿途有“问道亭”,传说是黄帝向宁封问道之处。轩辕峰顶有“轩皇台”,又名“受道台”,相传黄帝在此台上接受了宁封传授的《龙跷经》。青城山丈人峰下有奉祀宁封的“丈人观”,又名“建福宫”。宋代张俞《丈人观》诗云:

精气腾井络,下临群岳尊。

元真戴天坐,执印朝轩辕。

《列子.黄帝篇》云:“黄帝即位十有五年[19],喜天下戴己,养正命,娱耳目,供鼻口,焦然肌色皯黣(gǎn měi),昏然五情爽惑。”严北溟、严捷《列子译诂》:“黄帝登位十五年了,因受到人民拥戴而沾沾自喜,就开始调养身体,娱乐耳目,满足口鼻欲望,结果弄得面色焦黄,憔悴不堪,头昏眼花,情怀迷乱。”于是,黄帝到名山访问名人,寻求养生之道与治理天下之道。

黄帝西到崆峒山,访问广成子。《庄子.在宥》记述:“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20],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吾闻夫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下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取法)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取法)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聚)而雨,草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狭隘)者,又奚足以语至道?’”杨柳桥《庄子译诂》:“黄帝立为天子已有十九年,教令施行于天下。他听说广成子住在空同之上,就往那里去拜见。黄帝问广成子说:‘我听说明通大道,我请问什么是大道的精华。我想取得天地的精华,来辅助五谷,来生养人民;我又想效法阴阳,来成长万物。得怎么办呢?’广成子说:‘你所问的,只不过是事物的形质;你所想效法的,只不过是事物的残余。自从你治理天下以来,云气没等到聚结,雨就来了;草木没等到发黄,叶子就落了;日月的光辉,离人们越来越远了。你是个用邪道诱引人心的见识短浅的人,又怎么可以把大道告诉给你呢?’”

此后,黄帝放弃了天下,修筑独立的房舍,用白茅草当席子,静居三个月,又去求见广成子。

《庄子.在宥》记述:“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再拜稽首而问曰:‘吾闻夫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吾语女(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汝)形,无摇女(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庄子译诂》:“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顺着下风……深深地拜了两拜,问广成子说:‘我听说先生明通大道,我请问修治身心,怎样才可以保持长久呢?’广成子赶紧站起来,对黄帝说:‘你问得太好了!来!我把大道告诉你:大道的精华,窈窈冥冥的(深远);大道的边缘,昏昏默默的(暗昧)。不要探视,不要听取,用寂静来抱守精神,形体自然就会端正的;一定要做到寂静和清明,不要劳累你的形体,不要摇动你的精神,就可以获得长生。’”

广成子向黄帝讲了一番修身养性的道理:“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这种清静无所事事的修身方法,莫说治国者难做到,就连治家者亦难做到。

甘肃省平凉市之西的崆峒山被认为是黄帝“西到空同,登鸡头”和访问广成子的地方。《读史方舆纪要》载:“崆峒山,平凉府西三十里。唐《十道志》:‘陇右名山之一也。相传即广成子所居,黄帝尝学道于此。’山之东岩,有广成子洞、阜鹤洞。西岩有西岩泉及琉璃泉,味俱甘洌。山朱之最高者,曰翠屏峰,顶上有圆石,累累若珠,一名垂珠峰,俗名屏峰山,峰顶又有青龙洞,雨后将晴,云辄归洞中,亦谓之归云洞。其相对者为香炉峰,亦名香炉台。两峰间有巨石横亘,谓石桥山,下有撒宝岩,秦始皇游崆峒至此。又汉武帝逾陇西,登崆峒。山下有问道宫,亦以黄帝问道广成子而名,历代皆修葺焉。”

问道宫始建于汉代,历代都有增修。明末宫毁,清康熙时重建,移址于崆峒山主峰——天台山上。峰顶的宫殿式古建筑群就是问道宫,又名太和宫,俗称城隍城。宫内供奉黄帝、广成子塑像,周围绘有黄帝问道彩色壁画。

河南省济源市西北的王屋山有黄帝祈天之“天坛”,天坛峰上有“轩辕庙”等黄帝胜迹,流传黄帝的故事。《抱朴子.真源》曰:“黄帝……西入空洞,礼(拜)广成子,回驾王屋。”《济源县志》曰:“王屋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山形如王者车盖,故云。绝顶有坛,为轩辕黄帝祈天之所,故又曰天坛。”

王屋山主峰——天坛峰,海拔1700米,峰顶有圆锥形的天坛,高数十丈,四周绝壁如削,呈现紫金色,与周围山色显著不同,雄踞峰顶,为王屋山一大奇观。天坛似天然形成,黄帝选作祈天之坛,为黄帝祈天之所,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天坛峰上,有轩辕庙、轩辕换衣亭、轩辕御爱松等黄帝胜迹。王屋山垂簪峰下有王母洞,洞中有王母殿,流传着黄帝会见西王母的故事。

黄帝到崆峒山拜见广成子,到王屋山祈天并会见西王母,从而放松了天下治理,一些有野心的诸侯乘机作乱,争夺地盘,古籍中有“四帝共起”的记述。《路史.黄帝纪》云:“四帝共起而谋之,边城日警,介胄(披甲)不释(放),帝乃焦然,叹曰:‘朕之过淫矣!’”

《列子.黄帝篇》记述:“黄帝乃喟(kuì)然赞曰:‘朕之过淫矣。养一己其患如此,治万物其患如此。’于是放万机,舍官寝,去直侍,徹钟悬,减厨膳,退而间居大庭之馆,斋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列子译诂》:“黄帝便高声叹气说:‘我的过错太大啦!只顾调养自己,它的祸害是这样;用心治理万物,它的祸害也是这样。’于是,他放下纷繁的政务,舍弃华丽的寝宫,摈去贴身的侍从,撤掉娱乐的钟鼓,减少美味的膳食,隐退独居在外庭的简陋房舍里,清心反省,消除肉体的欲念,整整三个月都不过问政事。”

黄帝省悟到自己“养正命”做过了头,知非而改。“乃正(视)四军,即(就)营垒,灭四帝而有天下。”《孙子兵法》曰:“凡此四军(处山地、江河、平原、盐碱沼泽地之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黄帝胜四帝,就是战胜共起作乱的四方诸侯。

黄帝灭亡“四帝”之后尽心治理天下。《列子.黄帝篇》云:“黄帝即位十有五年,喜天下戴己,养正命,娱耳目,供鼻口。”“又十有五年,忧天下之不治,竭聪明,进智力,营百姓。”“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为黄帝昼寝梦游之国。

黄帝五十八年[21],达到“天下大治”。《淮南子.览冥训》记述:“昔者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大山稽辅之,以治日月之行,律(法则)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等贵贱;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岁时熟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田界),鱼者不争隈(水湾);道不拾遗,市不豫贾[22];城郭不关,邑无盗贼;鄙旅之人,相让以财;狗彘(猪)吐菽粟于路,而无忿争之心;于是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登熟……诸北儋耳之国,莫不献其贡职。”

《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生死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龙宇纯译《白话史记》译文曰,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纲纪,阴阳五行的故常、死生的道理和存亡的大限。种植百谷草木,德化及于鸟兽昆虫,遍布于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勤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有土德的瑞征,所以称为黄帝”。

《管子.任法》云:“黄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者也。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一民(统一人民)者也。”

黄帝治理天下辛劳异常,况且年事渐高,自感身体不适,力不从心,便对前来探望的浮丘公、容成子说:我如今龙钟老态,离死不远了,但我还有许多事要做,焉能就死?今日我梦得神人指点,在秀山、净水、灵泉之地有七十二峰,如能尽采山中之药,便可炼成医治百病、返老还童的丹丸,不仅疫疠可治,我也可以恢复青春了。浮丘公、容成子告诉黄帝,梦中的秀山、净水、灵泉之地就是江南黟山。

黟山,意为黑色山。唐玄宗天宝六载(公元747年),改名黄山,遂与黄帝结了缘。《方舆胜览》云:“黄山,在太平县南三十里。旧经黄帝栖真之地。”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轩辕峰、浮丘峰、容成峰、炼丹峰、棋石峰、青鸾峰,桃花溪与黄山温泉,皆有黄帝及浮丘公、容成子的传说。

轩辕峰高卧云端,在黄山东北部,相传为黄帝隐居处。峰顶有石室、峰头等神仙洞。浮丘峰,在黄山西南部,相传为浮丘公游息处。容成峰,在黄山西南部,峰形似钟,俗称钟峰,相传为容成子游息处。

石床峰在黄山西部,炼丹峰的西北面,峰上有紫石床三张、碧玉枕三条,传说为浮丘公、容成子侍奉黄帝寝息之所。棋石峰,在黄山中部,炼丹峰之北,峰上有巨石,平整如台,台上有小石如棋子,传说是黄帝与浮丘公、容成子下棋对弈之处。

炼丹峰,在黄山中部,相传是浮丘公为黄帝炼丹处。峰上有石室,室内有炼丹灶,峰前有炼丹台,相传黄帝曾在台上晒药,又名轩辕晒药台。

青鸾峰在黄山中部、炼丹峰南面。峰下立马桥旁有采药源,相传黄帝、浮丘公炼丹之前常来这里采药。

桃花峰、桃花溪在黄山中部。《黄山图经》云:“桃花峰连钵盂峰,高八百仞[23],下有桃花源、桃花溪,即黄帝亲种桃花,至今遍峰、遍源、遍溪、洞中纯是桃花,三月方盛开,每射(落)之时,满溪水红,流入汤泉溪,即桃花汤。”

黄山温泉,又名汤泉、汤池,古名朱砂泉,自朱砂峰脚下的石罅中涌出,含有重碳酸等矿物,具有医疗价值,温度在42摄氏度上下。《黄山志.形胜》云:“朱砂泉在朱砂峰下,相传为轩辕黄帝取水炼丹处。”温泉有时涌出微红色的朱砂水,因而得名朱砂泉。《神农本草》云:“丹砂,味甘,微寒。主(治)身体五脏百病。”沐浴可以治病,因而有“灵泉”之称。

传说,黄帝在黄山服了丹药,沐浴了灵泉,返老还童,精神大长,外出巡视时到过不少地方。清代诗人钱谦益《炼丹台》诗云:“张乐洞庭野,采药黟山巅。”黄帝从黄山出发,巡视洞庭湖之野,在此张乐,演奏《咸池》乐曲。

《庄子.天运》记述:“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乐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以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惧也。”《庄子译诂》:“北门成问黄帝说:‘帝王在广漠的原野演奏《咸池》这部乐章,我开始听了,感到惊惧;继续听下去,又感到疲倦;听到末尾,又感到迷糊,飘飘荡荡、沉沉默默的,就自在起来。”“这种音乐,它开始于恐惧;恐惧,所以你感到疲病;我又接着用殆情触动你,所以你要离去;最后我又用迷惑触动你,迷惑,所以你感到愚昧。愚昧,所以契合于‘道’。‘道’,它是可以负载着你和它同游共处的。”

《庄子.至乐》云:“《咸池》、《九韶》之乐,张(施)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庄子译诂》:“把《咸池》、《九韶》这类乐章,张设在广漠的原野,鸟类听到它,就得飞去;兽类听到它,就得跑走;鱼类听到它,就得沉入水底;人们听到它,就都得围拢起来看热闹。”描写了人们对《咸池》之乐由害怕到不害怕、由不理解到喜爱的状况。

清代《湖南方物志》云:“湘阴县南三里,有笙竹岐。世传黄帝张乐洞庭之野,采竹于此。”湘阴县,位于洞庭湖东南岸边。黄帝张乐之地,当在这一带。后世诗人,屡有咏赞。

南朝齐谢目兆《新亭别范零陵》诗云:

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

唐代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云:

犹疑帝轩辕,张乐就空旷。

宋代陈与义《居夷行》诗云:

洞庭叶稀秋声歇,黄帝乐罢川杲杲。

宋代陆游《岳阳楼》诗云:

轩皇张乐虽已矣,此地至今朝百灵。

宋代刘敞《张乐洞庭》诗云:

闻昔轩辕帝,时巡临洞庭。

咸池备广乐,南极img21威灵[24]。

东汉经学家郑玄注释《咸池》之乐:“黄帝所作乐名,尧曾修而用之。咸,皆也;池,是言施也。言德之无不施也。”《咸池》之乐就是美德备施的意思。

岳阳市西南洞庭湖中的君山,又名熊耳山、湘山,就是黄帝“南至江,登熊湘”的地方。君山最高处有“轩辕台”,又名“铸鼎台”。《湖南风物志》云:“君山……山有轩辕台,传为黄帝铸鼎的地方。”

相传,黄帝和嫘祖曾到过南岳衡山,有“皇帝岩”“嫘祖峰”。《天下南岳》一书介绍:“皇帝岩,在金简峰下,距南天门约半里余。传说黄帝轩辕氏受戒经于此而得名。后讹音误为皇帝岩。岩上有石刻‘皇帝岩’三字。”今南岳衡山地图上,多作“黄帝岩”,标志明确。嫘祖随黄帝南巡,病逝于南岳衡山。《轩辕本纪》云:“帝周游行时,元妃嫘祖死于道,帝祭之为祖神。”祖神,亦称行神、路神。《湘衡稽古》云:“雷祖(嫘祖)从帝南游,死于衡山,遂葬之。今岣嵝(衡山)有雷祖峰,上有雷祖之墓,谓先蚕冢。其峰下曰西陵路,盖西陵氏始蚕,后人祀之为先蚕也。”先蚕,就是蚕神。

浙江省缙云县仙都山鼎胡峰亦有黄帝的传说。《元和郡县志》载:“缙云县,一名仙都,一曰缙云,黄帝炼丹于此。”《郡国志》云:“括州括苍县(今浙江缙云县)缙云山,黄帝游仙处。有孤石(鼎湖峰)特起,高二百丈,峰数十,或如羊角,或似莲花,谓三天子都。”

鼎湖峰,东靠步虚山,西临好溪水,孤峰拔地而起,状若春笋。峰顶面积约1亩,高168米,为世界上最高的石笋之一。俗话说:“仙都石笋万丈长,日落西山影来量。”唐诗曰:“孤峰能碍日,一柱自擎天。”鼎胡峰古来被赞为天下奇观,享有“天下第一峰”之誉。

传说,黄帝在峰顶炼丹,峰顶被丹鼎压陷,聚水成湖,故名鼎湖。唐代徐凝《题缙云山鼎池二首》诗云:

黄帝旌旗去不回,空余片石碧崔嵬。

有时风卷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

天地茫茫成古今,仙都凡有几人寻?

到来唯见山高下,只是不知湖浅深。

南宋状元王十朋,有诗云:

黄帝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黄帝正妃嫘祖以养蚕织绸著称。袁珂先生《中国神话传说》云:“嫘祖一开养蚕,人民也纷纷仿效,蚕种孳生繁衍,愈来愈多,到后来竟遍及于我们祖先所据有的这块丰饶的大地。采桑、养蚕、织布,这诗歌般的美丽的劳动,竟成了中国古代妇女们的专业。”

嫘祖教人民养蚕的遗迹至今可见。河南省荥阳市庙子乡浮戏山区有桑树湾、桑梓峪等与桑蚕有关的地名,还有“西陵女仙”的传说。女仙,又称玉女,就是西陵氏嫘祖。浮戏山区的“玉女绩线台”,相传是嫘祖教人民养蚕抽丝、捻线织绸的地方。这里有“玉仙圣母庙”,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有人来烧香,尤其是蚕始生及蚕上蔟之时,祈祷告求蚕茧丰收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山西省夏县西北部的西荫村有一块古地,石碑上书刻“西荫遗址”,俗称“土台”“灰土灵”,相传是嫘祖教人民养蚕的地方,为中国桑蚕的发源地之一。在公元1926年,西荫遗址出土半个蚕茧化石,表明早在距今五千年前后,中国人已经开始养蚕。这里青山绿水,桑林片片,至今仍然是桑茧之地。

赵均中、何天度《嫘祖与盐亭》一文介绍:“四川盐亭县金鸡、高灯等地,世世代代流传着许多关于嫘祖始蚕治丝、嫘祖与黄帝的传说、嫘祖早年生活的历史遗址、人文地名、祭祀嫘祖的宫观庙宇、传统的祭祀习俗,以及许多与嫘祖有关的地方文献资料、名胜古迹、出土文物。它们证明了嫘祖传说与盐亭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帝、嫘祖所到之处留下的踪迹和传说长久不衰,人们瞻仰黄帝、嫘祖胜迹,讲述黄帝、嫘祖故事,表达了对黄帝、嫘祖的崇敬之情。

据古籍记载,黄帝有四妃:正妃嫘祖,次妃方雷氏,次妃彤鱼氏,次妃嫫母。《史记.五帝本纪》云:“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君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阳。高阳(帝颛顼)有圣德焉。”索隐:“皇甫谧云: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生青阳。次妃彤鱼氏女生夷鼓,一名苍林。次妃嫫母,班(次)在三人之下。”古书记载,不尽相同,大同中有小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