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曲阜炎帝失都城

古曲阜炎帝失都城

时间:2022-11-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古曲阜炎帝失都城神农氏王朝后期,中原地区栖息着两大氏族,一是炎帝族,二是九黎族。炎帝哀迁都曲阜,九黎族也向东北方迁移,到达山东、河南、河北接界的鲁西南地区,又逼近了炎帝族。对蚩尤是炎帝后裔之说,表示怀疑。九黎族成为与炎帝族、黄帝族鼎立的三大部族之一。炎帝榆罔得到消息,为避免重大损失,主动从曲阜撤退,向北方的黄帝族转移并寻求援助。

古曲阜炎帝失都城

神农氏王朝后期,中原地区栖息着两大氏族,一是炎帝族,二是九黎族。炎帝族居住在今河南淮阳一带,九黎族居于今河南鲁山、叶县的滍水,东西相距约200华里。

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云:“炎帝族居住在中部地区。炎帝姓姜,神话说他牛头人身,大概是牛图腾的氏族。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游牧先入中原,与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的冲突。”

炎帝族与九黎族的冲突逐渐加剧。冲突由小到大,炎帝族由强变弱,九黎族由弱变强,约到第七世炎帝哀时期,炎帝族已经难以抵抗九黎族的进逼,不得已而迁都曲阜,以避其锋芒。《历代宅京纪》云,“神农氏初都陈,后居曲阜”,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发生的。

曲阜,今为山东曲阜市。曲阜有“鲁故城”,为周代鲁国故城,南北长五里,东西宽七里,今之曲阜城位于鲁故城址内西南角,约占鲁城的七分之一。鲁故城中心的一片高地为远古大庭氏建都之地,称为“大庭氏之墟”。《帝王世纪》曰,“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相传即营都于大庭氏之墟。

炎帝哀迁都曲阜,九黎族也向东北方迁移,到达山东、河南、河北接界的鲁西南地区,又逼近了炎帝族。

炎帝哀崩,其子榆罔继位,是为第八世炎帝榆罔。《路史.炎帝纪》云:“炎帝参卢,是曰榆罔,居空桑。”空桑,即曲阜。在炎帝榆罔后期,九黎族出了一位强悍善战的首领蚩尤,炎帝族与九黎族的斗争趋于激烈,几乎达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

关于蚩尤的族属与地望,有着不同的说法:

一说蚩尤是炎帝后裔,姓姜。南宋罗泌《路史.蚩尤传》曰:“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苗裔也。”《阴经遁甲》则说:“蚩尤出于炎帝,代弗(不)知也。”对蚩尤是炎帝后裔之说,表示怀疑。

二说蚩尤是东夷族首领,居于今山东之地。《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云:“炎帝族到达上面所说的地方以后,就遇见本地的土著,以后叫作东夷的人民。两族相遇,遂相争斗。这个时候居东方,领导东夷斗争的英雄叫蚩尤。他本领颇大,炎帝支吃了大亏,往北奔逃,求救北方同族的黄帝支。”

三说蚩尤属于南太平洋系的棕色人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先秦史》云:“中国人种的来源,不是一元,而是两个系统的人种,即蒙古高原系与南太平洋系。”“据传说所示,当时太平洋人种中,有八十一个氏族所组成之熊、罴、虎、豹四大部落,他们组成了以蚩(虫名)为图腾之部落联合。属于这一联合中之棕色人种,他们戴着假面具,用石刀和弓矢(箭)武装自己,并且带着西南之雾季和雨季的传说,由西南出洞庭(湖),缓缓向北移动,达到山东半岛。”

张德玉主编《中国历史未解之谜.中国人种之谜》篇云:“中国人的人种构成也不是单一的,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居民可能有(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的因素。”又《黄帝大战蚩尤之谜》篇云:“蚩尤是一个强有力的、团结一心的部落群体,奉行着一种奇怪的动物图腾崇拜,打仗时常常戴着一种奇特的面具吓唬对方,显得勇猛而强悍。”“蚩尤被杀之后,他的部族一部分继续留在东部地区,大约在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交会之处。”

由此看来,第三种说法在理可信。《战国策.秦策》注曰:“蚩尤,九黎之君也。”蚩尤为九黎族之君,天下诸侯之一。九黎族原居湖南境内的洞庭湖一带,后来北迁中原,居于滍水一带,与炎帝族争斗。炎帝族迁移曲阜,九黎族又进入鲁西南,表现出强烈的好斗性。

九黎族成为与炎帝族、黄帝族鼎立的三大部族之一。范氏《中国通史》论述:“九黎当是九个部族的联合,每个部落各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神话说他们全是兽身人语,吃沙子,铜头铁额,耳上生毛硬如剑戟,头有角能触人。这大概是以猛兽为图腾,勇敢善斗的强大部落。”

到了神农氏王朝末期,九黎族更加强大。蚩尤命令九黎族东进,攻打神农氏都城。炎帝榆罔得到消息,为避免重大损失,主动从曲阜撤退,向北方的黄帝族转移并寻求援助。神农氏王朝失去都城曲阜后,大势已去,风光不再。

蚩尤得了曲阜,住进炎帝榆罔的宫殿,得意扬扬,伪称“炎帝”,受臣子朝拜,确实高兴了几个月。待头脑冷静下来,他反复思量,天下诸侯多归于炎帝榆罔,或投向有熊国君轩辕,自己虽有“炎帝”名号,却有何用?于是,他决定北进涿鹿(今河北涿鹿县涿鹿山),与榆罔、轩辕争夺天下。

蚩尤的凶狠好战在古籍中有记载。《尚书.吕刑》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guǐ),夺攘雉虔。”周秉钧译《白话尚书.吕刑》译文:“古代有遗训,蚩尤开始作乱,扩大到平民百姓,无不寇掠贼害,冒没不正,内外作乱,争夺窃盗,诈骗强取。”

炎帝榆罔善于教民种五谷,尝百草、辨药性为民治病,但是不善于治国,更不善于领兵打仗。《史记.五帝本纪》云:“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不)能征(讨)。”索隐:“世衰,谓神农氏后代子孙道德衰薄,非指炎帝之身,即班固[15]所谓参卢,皇甫谧[16]所云帝榆罔是也。”史国强《中国姓氏起源》曰:“炎帝裔孙榆罔相传曾继炎帝之位为部落首领,但他政务不勤,治国无术,诸侯怨声载道。适值苗黎首领蚩尤作乱,侵扰炎帝部族,榆罔又不能采取果断有效之法,各诸侯遂离榆罔,投奔黄帝。”

约在黄帝纪元前1年(约公元前2699年)初春时节,炎帝榆罔率领神农氏王朝人马、炎帝族部众,北撤到涿鹿的有熊国。轩辕国君以迎接天子之礼排列仪仗队,敲鼓奏乐,以迎接榆罔。

炎帝族与黄帝族同出于少典氏,是两个近亲部族。炎帝长于姜水,得姜姓;黄帝长于姬水,得姬姓。姬、姜二姓,互相通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榆罔、轩辕虽然同代,但是一老一少形同祖孙。轩辕年青,未及弱冠,却是少年老成,炎帝榆罔及诸侯,无不看重于他。《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者……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伶俐),长而敦敏(勤勉),成而聪明。”

轩辕少年时辅佐少典国君治国,少典国君薨(hōng,逝),继位为国君。轩辕国君对于国家政事、军事谋略无一不通,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军事家。轩辕国君爱惜人才,选用贤能,贤能之士乐于投奔其麾下,天下诸侯亦乐于与有熊国结成同盟

炎帝榆罔告诉轩辕国君,蚩尤得了曲阜,伪称“炎帝”,野心不会得到满足,必将赶来涿鹿争夺天下。轩辕国君决心征集诸侯之师,战胜蚩尤。

不出炎帝榆罔所料,到了初夏,蚩尤果然率领九黎族人马赶来涿鹿,欲与炎帝榆罔及轩辕国君决战。蚩尤欺负榆罔年老、轩辕年少,企图速战速决,一举夺取天下,真正做天子。

《史记.五帝本纪》曰:“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皆)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看了这一段记述,人们多以为黄帝与炎帝进行了“阪泉之战”,黄帝与蚩尤进行了“涿鹿之战”。涿鹿,指涿鹿山,阪泉,指涿鹿山之北的阪泉(七旗泉)水。涿鹿山与阪泉相距不远,实际上是同一个地区。

有识之士认为,只有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而无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清代学者崔述《补上古考信录.黄帝氏》评说:“必无同胞兄弟而用师相攻之理。”清代学者梁玉绳《史记志疑》评说:“阪泉之战即涿鹿之战,是轩辕勤王之师,而非两事。故《逸周书.史记解》称蚩尤曰阪泉氏,斯为确证。”徐元诰《国语集解》云:“蚩尤,炎帝之后,峙强姿篡号炎帝,故言炎帝欲侵陵诸侯。《大戴礼》言:黄帝与赤帝战于阪泉之野。《后周书》云:炎帝为黄帝所灭。《文子》亦谓:赤帝为火灾,故黄帝禽之,皆谓蚩尤也。据此,二帝用师,一谓黄帝,一谓炎帝子孙蚩尤也,蚩尤僭称炎帝,故曰二帝。”袁珂先生《中国神话传说》一书论述:“由于蚩尤是冒了炎帝的号,所以黄帝和蚩尤的这场战争,有人竟把它当作黄帝与炎帝的战争了,其实是错了的。”

神农氏王朝已经衰落,炎帝榆罔根本没有力量与黄帝进行阪泉之战,再说,黄帝亦不会对赶来求援的炎帝榆罔开战。

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结果是“禽杀蚩尤”。黄帝是如何擒杀蚩尤的呢?《山海经.大荒北经》曰:“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使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又《大荒东经》曰:“应龙处南极(南方),杀蚩尤。”范氏《中国通史》云:“九黎族驱逐炎帝族,直到涿鹿,后炎帝族联合黄帝族与九黎族在涿鹿大械斗,蚩尤请风伯、雨师作大风雨,黄帝也请天女魃下来相助。这些荒诞的神话暗示着这场冲突非常激烈,结果蚩尤斗败被杀。”

人间的战争,请来神仙风伯、雨师、天女魃助战,也许是“荒诞的神话”,并不可信。应龙攻蚩尤于“冀州之野”,“处南极,杀蚩尤”,是战胜蚩尤的主角。那么,应龙是什么身份呢?一说“应龙,龙有翼者”[17],就是能飞的龙。在距今两亿年至7000万年前,地球上存在过恐龙,其中有能飞的翼龙。不过,在距今4600年前的涿鹿之战时,翼龙早已灭绝了,不可能有翼龙来助战。所谓“应龙,龙有翼者”,并不可信。另一说应龙是黄帝之将,“处南极”,“畜水”,“杀蚩尤”,在理可信。

涿鹿之战的古战场位于涿鹿县东南部,在涿鹿山之北、矾山之西。在涿鹿山之北、矾山镇之西3公里处有黄帝城,黄帝城东南3公里处有蚩尤兵寨、蚩尤泉。黄帝城、蚩尤兵寨,是当年黄帝、蚩尤相对抗的据点,遗址尚存。黄帝城为正方形,建筑在土丘上,夯土筑城,残存城墙最高处有6米,底部厚7米,周长约3公里。蚩尤兵寨在今矾山镇南1.5公里处,有3个城寨,长宽各百米左右,南、北、中三寨犄角相依,毗连相应。

黄帝城、蚩尤兵寨之南有涿鹿山,涿鹿山之南有灵山、东灵山。在灵山与涿鹿山之间,有一条灵山河谷,北通涿鹿山北面涿鹿盆地。河谷平时无水,仅在秋季暴雨时节有水,并不引人注意。

蚩尤至涿鹿,初来乍到,地形不熟,雨季不明,语言不通,只顾忙于修筑城寨,以与黄帝城对垒。蚩尤在盆地筑城,暴雨时节易遭水淹。黄帝与应龙将军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定计伺机水淹蚩尤。

一方面,黄帝陆续派出小股部队,袭击蚩尤兵寨,骚扰蚩尤,将其注意力引向黄帝城。蚩尤派大部队袭击黄帝城,奈何城高坚固,攻之不动。另一方面,黄帝命令应龙将军,乘月夜领兵进驻涿鹿山南,在灵山河谷水关口筑坝,以备秋季积蓄雨水,伺机开坝水淹蚩尤。

夏季过去,秋季来临,天气闷热,乌云密布,接着大雨连天,灵山河谷积蓄了大量洪水。大雨过后,黄帝密令应龙将军:天黑前夕,开坝放水淹蚩尤!

蚩尤兵寨里,官兵开过晚饭,忽然听到哗啦啦的流水声,无奈夜幕降临,又有雾气,看不清究竟。但见洪水猛冲而来,有人被水卷走,有人游到岸边,挣扎爬上岸逃命,狼狈不堪。

涿鹿盆地高处,早有黄帝官兵埋伏着,蚩尤兵一上岸,便当了俘虏。蚩尤一生勇悍,此时被泡成落汤鸡,英雄已无用武之地,在阪泉一上岸,即被黄帝大将力牧、神皇直擒获。蚩尤死命反抗,却挣不脱能执千钧之弩的力牧将军的双手,蚩尤明白反抗无用,于是束手就擒。黄帝命令将其押解城中,听候发落。蚩尤被擒于阪泉,后人戏称其曰“阪泉氏”。

黄帝命令将蚩尤处以极刑。《帝王世纪》载:“蚩尤氏强,与榆罔争王于涿鹿之阿,黄帝使力牧、神皇直讨(伐)蚩尤氏,擒于涿鹿之野,使应龙杀之凶黎之谷[18]。”

黄帝战胜蚩尤,人心大快。《史记.五帝本纪》云:“诸侯咸(皆)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黄帝原为有熊国君,都城原名有熊城,做了天子,有土德之瑞,故称黄帝,建立“有熊氏”王朝,因而称有熊氏,都城遂称黄帝城。

黄帝建立“有熊氏”王朝,“神农氏”王朝告终。古书记载,炎帝榆罔在位55年,其年代约为黄帝纪元前55—黄帝纪元前1年(公元前2753—公元前2699年)。

黄帝封榆罔于江南。《路史.炎帝纪》载:黄帝“乃封参卢于路,而崇炎帝之祀于陈。”“路”即今湖南省茶陵县西北部之“潞水”。黄帝“崇炎帝之祀于陈”,即崇祀第一世炎帝石年于陈仓,即今陕西宝鸡市。

榆罔不因失国而颓唐,亦不因年老而偷闲,保持了神农氏教人民种五谷、尝百草辨药性为民治病的传统。他思量,往昔神农氏王朝在北方,江南是空白的,自己封到江南,正好填补空白。于是,时常外出活动,留下种种传说。

《湘衡稽古》云:“今桂阳县北有淇江,其阳有嘉禾县。相传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教耕,以其地为禾仓,后(来)置县,因名嘉禾。”嘉禾县,在湖南省南部,位于炎帝陵西南方。

《湘衡稽古》还说:“(炎)帝之臣赤制氏,作耜于郴之耒山。”炎帝之臣赤制氏,在郴州耒山制作农具耒耜(原始犁)。郴州,在湖南省东南部,位于炎帝陵西南方。

南岳衡山,位于炎帝陵西北方,相传是炎帝游息之地。《湖南风物志》云:“说起南岳,有许多古老的传说……说神农氏来这里采百药,因尝线虫中毒,死在降真峰上。”民间传说,神农在南岳尝百草辨药性,误尝断肠草,被夺去生命。断肠草,本名钩吻,生长在南方,有大毒。南岳紫盖峰的水帘洞,有“洗药池”遗址,传说是神农洗药处。

相传神农尝百草、水泉,曾经遇到许多有毒的植物和泉水,但是他不畏艰险,一直做到老。《淮南子.修务训》曰:“古者民茹(吃)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螺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观)土地之宜,燥(干)湿肥img14(瘠土),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本草》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说明,中国人饮茶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唐代茶神陆羽著《茶经》,考证中国饮茶史,书中所列古代饮茶者,第一位就是“三皇炎帝神农氏”。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

炎帝榆罔尝百草中毒,不幸逝世,人们将他安葬于江南大地上。《炎帝八世考》云:“黄帝被尊为部落联盟首领,而炎帝榆罔被迫南迁湖南酃县之白鹿原,死即葬今炎陵。因种植油茶和茶叶,又被称为茶王。”茶陵之名,由此而得。《湖南省地图册》炎陵县:“神农炎帝,相传是上古时代姜姓部族的首领……他与黄帝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了一仗后,迁到南方,亲自尝百草,熟悉草的药性,为后人治病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由此可知,湖南炎陵县炎陵山“炎帝陵”,确系神农氏王朝第八世炎帝榆罔之墓。炎陵山顶上有“洗药池”,又名“天池”,相传炎帝上山采药,在池里冲洗。

炎帝陵,在炎陵县西部塘田乡鹿原坡炎陵山下洣水之畔,陵前墓碑上书刻“炎帝神农氏之墓”。《路史》云:“神农氏,盖宇(居)于沙,是为长沙,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茶陵即炎帝陵之名。汉唐在此置茶陵县。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由茶陵县分置酃县,炎帝陵入酃县。1994年,酃县改名炎陵县,以纪念炎帝。

4000年来,湖南炎帝陵是全国唯一载入史册的炎帝神农氏之墓。宋太祖登基后,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遍访天下古帝陵,在长沙国峤梁岭下10里的白鹿原(今鹿原坡)找到了炎帝陵。宋太祖下诏书,在炎帝陵建陵庙奉祀。

宋朝修建的炎帝陵庙,有午门、行礼亭、龙墀、前殿、后殿、左右朝房、碑亭、天使行台、宰牲亭、时祭公馆、咏丰台、味草亭、飞香亭、胡真官祠、奉圣寺等建筑,规模宏伟。

炎帝陵建庙以后,宋、明、清各朝多次修葺。后来,炎帝陵庙遭到浩劫:1954年,因香客造成失火,主殿、行礼亭被焚,剩下的朝房、碑亭、午门及围墙在“文革”动乱中全部被破坏。拨乱反正后,于1986年恢复基址,历时两年,重建了炎帝陵庙。

重建的炎帝陵庙恢复了清代建筑风貌,巍然耸立在鹿原坡上。第一进为午门,分作左右戟门。第二进为行礼亭,供香客、游人烧香、拜祭。行礼亭两旁为碑房,陈设历代祭文碑。第三进为主殿,檐眉悬挂“炎黄子孙不忘始祖”匾额,中央神龛供奉炎帝金色塑像,横额题“齐天鼻祖”,两边对联曰:“名垂宇宙恩泽神州。”第四进为墓碑亭,中央立汉白玉墓碑,上刻“炎帝神农氏之墓”。墓碑亭后面,是炎帝陵墓,周围砌石保护。陵庙为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天使行台、咏丰台、鹿原亭、飞香亭等纪念建筑物,隐现在古树丛中,与陵庙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壮美的图画。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悠久,长期以农立国,重视农业。炎帝神农氏在上古始创农耕,被尊奉为农神。古代王朝均设立“先农坛”,祭祀神农氏。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易经系传别讲》一书论述:“伏羲以后的君长,我们叫他神农氏,他发明了农业,我们中国以农立国,便是从神农氏这个老祖宗开始的,他教我们‘斫木为耜’……‘耒耜’就是犁地的犁,犁头是尖的,叫做耜,犁尖以上弯的部分叫做耒。神农氏发明农业,以教天下,用犁来犁田,既省力又方便。神农氏把这种技术教育民众,这是我们农业文化的开始。”

“人类有了农业以后,为了各人的需要,于是‘日中为市’。”“这个时候,‘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shì kè)。‘噬嗑’就是咬食的意思。”

袁珂先生《中国神话传说》一书论述:“炎帝原是极慈爱的大神……当他出现在世间的时候,大地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多,自然出产的食物不够吃了,仁爱的炎帝才教人类怎样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力来换取生活的资料。那时候人类共同劳作,互相帮助,没有奴隶,没有主人,收获的果实大家均分,感情像兄弟姐妹般的亲切。炎帝又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来,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便不愁衣食,大家感念他的功德,便尊称他做‘神农’。传说他是牛的头,人的身子[19],这大约因他在农业上也像几千年来帮助我们耕种的牛一样,特别有贡献吧。

“炎帝不但是农业之神,同时又是医药之神。因为太阳是健康的泉源,所以与医药也有关系。传说他曾经用了一种神鞭,叫做‘赭鞭’的,来鞭打各种各样的药草,这些药草经过赭鞭一鞭,它们有毒无毒,或寒或热,各种性质都自然地呈露出来,他就根据这些药草的不同赋性,给人们治病。另一种传说则是他亲自去尝味了各种各样的药草,为了尝药,曾在一天当中中过七十次毒。便有的民间传说说,神农皇帝尝百草,最后尝到了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终于肠子断烂,为人民牺牲了生命。”

神农氏王朝历八世炎帝,后世统称炎帝神农氏。炎帝神农氏不但教人民种五谷,尝百草辨药性为人民治病,还创办太阳市,教人民作集市贸易,创造了中华农业文明,对中华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炎帝神农氏的恩德。

《易经.系辞》曰:“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神农氏王朝之后,黄帝王朝兴起。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制度由繁荣到衰落,随着神农氏王朝之没落而结束,父系氏族制度随着黄帝王朝兴起而开始,中国原始社会由农耕时代而进入衣服、舟车、文字时代,发展到更高的文明。

【注释】

[1]古籍记述炎帝,多言“在位一百二十年”,或“在位一百四十年”,当作一帝记述。故人们少知“炎帝八世,五百二十年”之说。

[2]音lěi sì,上古翻土农具,初为尖头木棒,在近尖端处,缚一根供脚踩的短横木。后来,在耒的尖端,改装单齿或双齿的平板,以提高效率。

[3]古郡名、古县名,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或其附近。

[4]姓姬,名弃,为周始祖,又称周弃。舜、禹之大臣,任农官后稷,遂以官名称作后稷。

[5]圆珠状玉。

[6]玉管,玉制管状乐器。

[7]音zhuì,玉制扇坠、耳坠。

[8]音jué,开缺口的玉环。

[9]音yuàn,孔大边小的玉器。

[10]古玉器名,形状像璧的一半,祭祀、朝聘、丧葬之礼器。

[11]音zhuó,指玉镯,有手镯、脚镯。

[12]音cóng,瑞玉方形,用于祭地。

[13]平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用于祭天。

[14]音xī,貌似锥,用以解绳结,古人佩之。

[15]东汉史学家,《汉书》作者。

[16]西晋学者,《帝王世纪》作者。

[17]东晋学者郭璞《山海经.大荒东经》注。

[18]涿鹿盆地龙王塘河谷。

[19]源出古书所谓炎帝“人身牛首”之说。古代习俗,将首领与图腾合像,炎帝“人身牛首”,乃是牛图腾的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