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帝尧陶唐氏的历史故事

帝尧陶唐氏的历史故事

时间:2022-11-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帝尧陶唐氏的历史故事帝尧陶唐氏是传说中的中国上古帝王,“五帝”之一。帝尧之母为陈丰氏之女,名庆都。帝尧称陶唐氏,源于早年的封地。这些都是帝尧古唐国的胜迹。帝尧继同父异母兄帝挚而立。《竹书纪年》云:“帝尧陶唐氏……元年,帝即位,居冀。”《历代帝王年表》云:“帝尧陶唐氏……以火德王,都平阳。”帝尧施行仁政,体现出爱民的美德。帝尧爱护人民,备受称道。

帝尧陶唐氏的历史故事

帝尧陶唐氏是传说中的中国上古帝王,“五帝”之一。《纲鉴易知录》云:“帝尧陶唐氏……年十有三佐帝挚,受封于陶;年十五复封于唐,为唐侯,故又号陶唐氏。”《史记.五帝本纪》云:“帝喾娶陈丰氏女,生放勋。”放勋即帝尧,为帝喾之子、少昊曾孙、黄帝玄孙。帝尧之母为陈丰氏之女,名庆都。

《帝王世纪》云:“帝尧陶唐氏,伊祁姓。母曰庆都,生而神异,常有黄云复(盖)其上。”“尧初生时,其母在三河[1]之南,寄(养)于伊长孺之家,故从母所居(地)为姓也。”

帝尧称陶唐氏,源于早年的封地。《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陶唐氏,尧初居陶,后徙唐,故称陶唐氏。”陶,今山东定陶县。唐,今河北唐县。《元和郡县志》云:“唐县……即古唐国,尧初封于此,今定州北有故唐城,是尧所封也。”

唐县东邻望都县,曾名庆都县,以尧母庆都的名字命名,县中有“尧山”“望都山”“尧母陵”。《读史方舆纪要》云:“唐山,唐县北八里,一名唐岩,亦名尧山。又县东北十五里有孤儿,四面平坦,不与他山相接,一名都山,亦名亘山,又谓之望都山。张宴曰:‘都山,在望都县南,尧母庆都所居。尧山在其北,登尧山,望都山,故以望都为名,即此二山也。’”望都县有尧母陵,《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尧母陵,直隶望都县城内。明嘉靖中修建祠寝。”这些都是帝尧古唐国的胜迹。

帝尧继同父异母兄帝挚而立。《史记.五帝本纪》云:“帝喾崩,而帝挚代立。不善(终)而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帝王世纪》云:“帝挚之母,于四人(四妃)中班(次)最低下,而挚于兄弟最长,得登帝位。封异母弟放勋为唐侯,挚在位九年,政(绩)微弱。而唐侯德盛,诸侯归之。挚服(从)其义,乃率群臣造(赴)唐侯而致禅(帝位)。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禅。”

河北省唐县及顺平县原是唐侯封国。顺平县城西南3公里处有“尧城”故址,尧城附近的尧城村有“尧帝庙”。

《竹书纪年》云:“帝尧陶唐氏……元年,帝即位,居冀。”《历代帝王年表》云:“帝尧陶唐氏……以火德王,都平阳。”帝尧元年甲辰,约为黄帝纪元342年(约公元前2357年),尧登帝位,建都于冀州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国号“陶唐氏”,简称“唐”。

帝尧建立王朝,官民庆贺,表演《咸池》之乐。《中华文明史》云:“《史记.乐书》:‘《咸池》,备也。’集解:郑玄曰:黄帝所作乐名,帝尧增修而用之。咸,皆也;池之言施也。言德之无不施也。”

唐代文学家元结有感于“伏羲氏至于殷室,凡十代,乐歌有其名,无其辞,考之传记而义或存焉”,乃作《补乐歌十首》,序云:“《咸池》,陶唐氏之乐歌也,其义盖称尧德至大,无不备全。凡二章,章四句。”

元化油油兮,孰知其然。

至德汩汩兮,顺之以先。

元化浘浘兮,孰知其然。

至德泱泱兮,由之以全。

尧都平阳因城在平水之阳而得名。《中国志.山西篇》云:“尧都平阳城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临汾盆地中央。东为太岳山余脉,西有吕梁山系脉,中部是广阔的平川,汾河纵贯南北,涝河、盆口河等九条季节性河流,分别源于东西山注入汾河。”

尧都平阴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禹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安邑镇)皆在山西省西南部,古称河东地区。河东地区古有盐池,盛产食盐,当是尧、舜、禹建都河东的原因。柴继光《尧舜禹相继建都河东探因》一文说:“三代先王尧、舜、禹在建立他们的‘帝都’时,除了考虑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对河东盐池[2]这个能够为他们部族提供不可选择的盐业资源的因素无疑会很重视的。也就是说,由于河东盐池能够极为方便容易地为他所领导的部族提供丰富的食盐,以保证部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而盐业资源也是他们部族一笔具有战略意义的自然财富,因此他们才将帝都选择建立在河东盐池附近的地方。”

孔子曰:“古之政,爱人为大。”(《论语.为政》)倡导“为政以德”。帝尧施行仁政,体现出爱民的美德。在临汾城南4公里的尧庙村,有一座巍峨壮观的“尧庙”,有东西朝房、光天阁、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尧宫、舜宫、禹宫、万寿宫、寝殿等建筑,供奉帝尧塑像。庙坐北朝南,门额书刻“古帝尧庙”四个榜书大字,东西两侧的横额一曰“就日”,一曰“瞻云”。语出《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就日,言帝尧德高望重,如日之照临大地,天下人皆就于他;瞻云,言帝尧德化广大,如云之复渥,天下仰望他就像仰望着普降甘霖的彩云一样。帝尧施行仁政,爱护人民,人民非常敬仰他。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谒尧帝庙》诗云:

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

禹终平洚水,舜亦致薰风。

江海生灵处,乾坤揖让中。

乡人不知此,箫鼓谢丰年。

帝尧贵为天子,生活却艰苦俭朴,如同平民。尧庙西南4公里的伊村相传是帝尧住过的地方,村中竖立“帝尧茅茨土阶”碑,表明帝尧在这里居住土阶茅草房屋。《韩非子.五蠹》云:“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chuán)不斫(栎木椽子不砍削),粝粢(lì zī,糙米)之食,藜藿(野菜豆叶)之羹,冬日麑裘(ní qiú,鹿皮衣),夏日葛衣(葛布衣),虽监门(看门人)之服养不亏于此矣。”又《十过》云:“尧饭于土簋(guì,碗),饮于土铏(xíng,钵)。”言帝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他住的房屋顶上的茅草芦苇没有修剪整齐,房屋梁椽没有削光;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穿鹿皮衣,夏天着葛布衣;吃饭用土碗,喝汤用土钵,即使看门人的吃、穿、住,也不会比这更差。

帝尧之所以过着俭朴的生活,是因为他心中想着人民。正如汉代《说苑.君道》所言:“尧存心天下,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人有罪则曰我陷之也。”帝尧看到人民吃不饱、穿不暖或犯了罪,就责备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淮南子.主术训》曰:“尧之有天下也,非贪万民之富而安人主之位也,以为百姓为征(惩)强凌弱、众暴寡。于是尧乃身服节俭之行,而明相爱之仁,以和辑(和谐辑睦)之。”

帝尧爱护人民,备受称道。《淮南子.修务训》曰:“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庄子.天道》记述:“昔者舜问于尧:‘天王之心何如?’尧曰:‘吾不敖(傲)无告,不废(弃)穷民,苦(安息)死,嘉(善待)孺子,而哀(怜)妇人。此吾所以用心也。’”杨柳桥《庄子译诂.天道》译文:“在古代,大舜问帝尧说:‘天子的用心是怎样的呢?’帝尧说:‘我不悔慢愚顽,不废弃穷困,安息死亡,善待幼小,而怜恤妇人。这便是我的用心所在。’”

在临汾市东北2.5公里处有个古老的“康衢庄”,是帝尧当年微服私访的地方。《列子.仲尼篇》记述:“尧治天下五十年(约公元前2308年),不知天下治欤?不治欤?不知亿兆之愿(拥)戴己欤?不愿戴己欤?顾问左右,左右不知;问外朝[3],外朝不知;问在野[4],在野不知。尧乃微服(便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非)尔极[5]。不识不识,顺帝之则[6]。’尧喜问:‘谁教尔为此言?’童儿曰:‘我闻之大夫,大夫曰:‘古诗也。’”这首童谣,后世名曰《康衢谣》。

帝尧时代,康衢庄有“击壤台”,是村民玩击壤游戏的场所。年代久远,已无台形,遗址立有石碑,上面书刻《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西晋皇甫谧《高士传》记述:“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7]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尽管壤父不知帝德对于他的好处,帝尧依然尊敬他。《万姓统谱》云:“唐尧时,击壤而歌之老翁,姓席氏,尧尊为席老师。”《幼学琼林》曰:“击壤而歌,尧帝黎民自得。”后代诗人歌咏壤父击壤之事。

唐人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诗云: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南宋陆游《示儿子》诗云:

父子扶携返故乡,欣然击壤咏陶唐。

元代耶律楚材《壬午西域河中春游》诗云:

野老不知天子力,讴歌鼓腹庆太平。

清代沈德潜编《古诗源》,选辑唐以前古诗,将《击壤歌》列为第一首,《康衢谣》列为第二首。

刑法上,帝尧亦施仁政。《国语.鲁语》云:“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邬国义等《国语译注.鲁语》译文:“尧能尽力使刑法公平,使之成为人民的准则。”

帝尧为政注意听取意见。《管子.桓公问》曰:“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人)也。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黄帝设立明台,在台上观察听取社会贤达的意见。帝尧筑室于大道,在衢室征询下边人的意见。

尧、舜是明君,设置“谏鼓”“谤木”,让人民说话。《淮南子.主术训》曰:“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8]之木。”帝尧在朝廷设置谏鼓,政有缺失,民得言之。帝舜在大路交衢设立谤木,政有缺失,民得书之。据说,后来的华表柱就是由尧舜时的谤木演化而来的。

《孔子家语.礼运》曰:“大道中行,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又《辨政》曰:“昔尧舜听(政)天下,务求贤以自辅。夫贤者,百福之宗也,神明之主。”尧、舜治理天下选用贤能之人,明君得贤臣辅佐,相得益彰,所以天下太平,人民安乐。

孟子.离娄》云:“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尧、舜施行仁政,平治天下,有“尧天舜日”之称,历来受到称赞。孙中山先生在《民权主义》中评说:“尧舜的政治,名义上虽然是用君权,实际上是行民权。”

为了掌管农业生产,帝尧命令掌管气象的官员分布于东西南北四方观测气象。龙宇纯译《白话史记.五帝本纪》云:“于是命令羲氏、和氏,恭敬的顺应上天,从日月星辰的运行,定出一年的历法,敬谨地把时令传授给百姓。分别命令羲冲住在郁夷叫旸谷的地方。敬谨地迎接旭日的初升,管理督导春季的耕种。日夜的长度均等,傍晚鸟星在正南方出现,依据这景象来定准春分的日子。人民于是都分散到田野里,鸟兽也在生育交尾。再命令羲叔住在南方大交山管理督导夏季的农作,敬谨地祀日并记下日影。白天最长,傍晚火星在正南方出现,依据此一景象来定准夏至的日子。人民于是尽全力助耕,鸟兽的羽毛也变得稀疏了。再命令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敬谨地恭送太阳的隐没,管理督导秋收。日夜的长度均等,傍晚虚星在正南方出现,依据这景象来定准秋分的日子。人民于是喜悦和乐,鸟兽也生长出新的羽毛。再命令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管理考察农作物的收藏。白天最短,傍晚昴星在正南方出现,依据这景象来定准冬至的日子。人民于是都留在室中取暖,鸟兽的羽毛也长得茸茸的。确定一年为三百六十六日,又用置闰的办法来调整四时的误差。确实的整饬百官,各种事业都欣欣向荣。”

据古籍记载,帝尧时代并非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尧之时,十日并出”,表明发生过严酷的干旱炎热之灾。尧时“洪水横流,泛滥天下”,表明也发生过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水灾

《纲鉴易知录》云:“挚在位九年,荒淫无度,不修善政,诸侯于是废之,而推尊尧为天子。”帝挚不施善政,天灾人祸频繁发生。帝尧继位之初就遇到旱灾。《淮南子.本经训》曰:“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载:“三嵕(zōng)山,一名灵山,一名麟山,在屯留县西北三十五里,三峰高峻,为县伟观,相传羿射九日之所。”屯留县,在今山西省东南部,相传羿在其县三嵕山上射落九日。羿射九日,又有射日地点,似乎真有其事。

所谓“十日并出”,乃是罕见的“幻日”现象。《中华文明史》云:“中国古时又有十日并出的神话,《淮南子.本经训》说:‘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这才引出上文所提到的尧命羿射十日的故事,十日并出的现象自然发生在天气奇热而干旱的年份。但能想到十个太阳会一起出来,这应该起源于人们已经观测到有幻日的现象。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天空会出现太阳光经复杂的折射和反射之后形成的几个光亮中心,称之为‘幻日’。这种幻日可以多达九个,加上真正的太阳就是十个。这种幻日会消失的,所以九个太阳都被羿射下来,而那真正的太阳却怎么也射不下来了。”

古代唯物论者不相信羿射九日之说。东汉王充《论衡.感虚篇》评说:“儒者传书言:‘尧之时,十日并出,万物焦枯。尧上射十日,九日去,一日常出。’此盖虚言也。夫人之所射也,不过百步,矢(箭)之力尽矣。日之行也,行天星数,天之去人,以万里数,尧上射之,安能得日?”

在帝尧老年发生了非常严重的水灾。《历代帝王年表》载:“帝尧陶唐氏……六十一载,洪水,四岳举鲧(举荐鲧治水);六十九载,舜使禹治水,举(用)益、契、皋陶;七十三载丙辰,命舜摄(政);八十载癸亥,禹治水成功。”

尧听从四岳举荐,任用鲧治水,九年未成。后尧再度访贤,意外地得到舜。舜巡行时看到鲧治水无功后就把他流放到羽山。

舜殛鲧于羽山,而治水尚未成功,急需另找能人。舜以为,非鲧的儿子禹莫属。不过,这样的举措,关系很微妙。首先是禹,父亲刚受惩罚,又让其子来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而且非常艰巨,他会愿意吗?再说帝尧,鲧辜负了期望,还能相信、重用其子禹吗?结果是,禹愿意继父治水,帝尧亦同意用禹继鲧治水。这不但体现了古人的质朴宽厚,而且体现出尧、舜、禹的古代伟人风范。《国语.晋语》称道:“国之良也,灭其前恶。是故舜之刑也殛鲧,其举也兴禹。”《国语译注.晋语》译文:“作为国家的贤良之才,应该不计较前辈的罪恶。因此以前舜惩治罪人,处死了鲧;后来举拔人才,却起用了鲧的儿子大禹。”

“舜使禹治水,举(用)益、稷、契、皋陶。”禹为人德才优秀,在伯益、后稷的协助下积极治水。《白话史记.夏本纪》记述:“禹为人敏捷勤俭;他的行为不违道,他仁爱可亲,他说话诚实;声音的高下快慢,合于律吕[9]自身的进退屈伸,合于法度,一举一动,皆能适宜于事理,勤免敬谨,可以作为纲纪。

“禹于是与益、后稷奉了天子的命令,命令诸侯百官征聚人徒以治理九州的土地,登山树立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形势。禹感伤先人父鲧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以致受到了诛罚,于是乃劳苦身躯,集思焦虑的从事治水的工作,在外面过了十三年(按:孟子谓禹治水八年)。在这段时间内,就是经过自己的家门,也不敢进去看一看。他平时在衣着饮食方面,都非常的菲薄不讲究,可是对于祖先神明,却能尽力使祭品丰厚洁净。所居住的宫室,简陋低矮,可是对于农田水利,却愿意花大钱尽力地去做好。他陆行乘车,水行乘船,遇到泥泞的时候,就利用两个翘起像船形的橇行走。山行的时候,就穿着底上带齿的img31(按:音yǔ。上山时前齿短后齿长,下山时前齿长后齿短)行走。常用测量平、直、高、低、远、近的准绳、规矩,一年四季都载着随行,以划九州[10]。并且开通九州的道路,于是九州的陂泽储水,以备旱灾,度计九州山川所生产的货物,以作贡赋的标准。命令伯益教人民在低湿的地方种稻。命令后稷教人民从事稼穑。如果那一州的食物短少,就加以调剂使能相足,以平均各诸侯辖区的物品。禹乃行视各地宜其所有的,用来作为贡赋,及山川在交通方面的便利情形。”

《历代帝王年表》载,帝尧“八十载癸亥,禹治水成功”。帝尧八十载癸亥,约为黄帝纪元421年(约公元前2278年)。禹受封“夏伯”,因而称“伯禹”。《帝王世纪》云:“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嵩山)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古阳翟县,今禹州市,有“禹王锁蛟井”“钧台”等遗迹。

关于尧时的洪水,有天体轰击太平洋之说。根据法国学者孔布先生的研究,天体轰击太平洋发生在中国帝尧时期,即公元前2300年左右[11]。陨落的天体坠入太平洋带来一连串的灾难,巨大的海啸吞没了太平洋诸岛,席卷了东南亚,中国当然是受害者之一。天体撞击海水产生极大的能量,使海水沸腾,蒸汽冷却后又变成滂沱大雨,倾泻到近海地区,造成大洪水。

尧时的洪水有共工振滔洪水说,见于《淮南子.本经训》。今人还有黄河下游改道说、自然灾害异常说。诸说相比较,天体轰击太平洋说在理可信。

在尧、舜的统率下,禹治水成功,为天下称颂。《淮南子.本经训》曰:“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12],辟伊阙[13],导瀍(chán)、涧[14],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流),九州干,万民皆宁(安)其性。是以称(颂)尧、舜为圣(人)。”

帝尧在位时间长久,年岁已高,奈何儿子丹朱不贤,不堪做接班人,于是同群臣商量继任者事宜。《白话史记.五帝本纪》载:“尧说:‘啊,四方诸侯领袖,我在位七十年,你们能执行命令,你们来接替我的帝位吧!’四人回复说:‘鄙陋的德行,会玷污帝位的。’尧说:‘那么你们尽量地推荐,无论是显贵的亲戚,还是没有关系的隐居人士。’四人同声向尧推荐说:‘有一个没有结婚的平民叫虞舜的。’尧说:‘不错,我也听说过,到底怎么样?’四人都说:‘他是盲人的儿子,父亲心不向善,母亲言不及义,弟弟倨傲无礼,他都能够和睦孝顺,把一个家处理得雍雍穆穆,没有什么差错。’尧说:‘找来试试吧。’”

舜20岁时就以孝闻名,到30岁时被帝尧选为接班人。舜家中贫穷,父亲、后母及弟弟都对他不好,日子难过,所以舜没有婚配。帝尧为了考验舜的为人品德和办事才干,从多方面来考察他。

《白话史记.五帝本纪》载:

“于是尧便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观察他怎样治家;又使九个儿子与舜共处,观察他怎样处世。舜住在妫水湾里(今山西永济市境),家居行为认真不苟,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不敢因为身份高贵而骄傲,事奉舜的亲人,能遵守为妇之道;尧的九个儿子也都更加友爱。

“尧十分满意,就使舜用心宣扬五种伦理,五种伦理都为人民所乐为。又使舜担任各种公职,各种公职都处理得井然有序。使他在国都四门接待宾客,四门的宾客一片和穆,从诸侯国远道而来的宾客都肃然起敬。

“尧又使舜进入原始山林川泽之地,在暴风雷雨中,舜能够不迷方向。尧认为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于是把舜召来说:‘你计划事情周密,你所说的必定可以做到,这样已经三年了,你来登帝位。’舜总觉得自己德行不够,心里一直为此耿耿不安。

“正月上旬的一个吉日,舜在文祖庙接受了替帝尧完成政治的嘱托。文祖庙就是尧太祖的庙。于是养老于家,命舜代行天子的政令,以观察天的意旨(看天是否愿意接受舜为天子)。”

《历代帝王年表》云,帝尧“七十三年丙辰,命舜摄(政)”。七十三年丙辰,约为黄帝纪元414年(约公元前2285年)。

帝尧老年时选择舜为接班人,对于皇子丹朱来说是一种痛苦。《史记.五帝本纪》云:“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痛苦);授丹朱,则天下病(痛苦)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能以天下病(痛苦)而利一人。’而卒(终)授舜以天下。”

丹朱不肖,帝尧便早将他分封到外地,山西省长子县便是丹朱的封地。《竹书纪年》曰:“帝尧五十八年,帝使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帝尧五十八年,约黄帝纪元399年(约公元前2300年)。丹水,今山西丹河,发源于高平市境内。帝子朱放于丹水,因称丹朱。后稷,本名姬弃,担任农官后稷,因官名之。后稷是帝尧同父异母兄弟,是丹朱的叔伯。后稷领着丹朱到封地,为丹朱筑城,供他居住。丹朱是帝尧长子,因而命名“长子城”,后世置“长子县”。《山西历史地名录》曰:“长子又称尚子。明沈继《晋录》称:‘潞安府长子县,尧长子丹朱筑也,故名。’长子故城,旧时又称丹朱城,故址在长子县西。”今长子县城,名曰“丹朱镇”。

尧子丹朱不肖,传位于舜;舜子商均不肖,传位于禹。尧舜禅让,后世称赞。《吕氏春秋.圜道》云:“尧、舜,贤主也,皆以贤者为后(任),不肯与其子孙,犹如立官必使之方(正)。”又《去私》云:“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西汉刘向《说苑.至公》:“《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言至公也。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私于其子孙也。去天下若遗屣(鞋),于天下犹然,况其于天下乎!非帝尧孰能行之!”

帝尧老年得舜而有了接班人,得禹而治平洪水,知道仁政将得以延续,十分欣慰。唐代诗人卢仝赋《感古》诗咏之:

天生圣明君,必资忠贤臣。

舜禹竭股肱,共佐尧为君。

在中国上古“三皇五帝”末期,尧、舜、禹相继为君,开创明君之治,美名流传后世。西汉文学家、哲学家扬雄《法言.问道》曰:“在昔虞、夏袭尧之爵,行尧之道,法度彰(明),礼乐著(显),垂拱而视天下,民之阜(生长)也无为矣。”无为,即以德政感化人民。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论述:“我们的历史几千年,所谓三代公天下。公天下是民选的,唐尧、虞舜都活了一百多岁喔!尧交给舜,舜交给大禹。”(《南怀瑾讲演录》)

《史记.五帝本纪》云:“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告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避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

尧陵在山西临汾市东40公里的郭村西面、涝河北岸,陵丘高55米,周长80米,前有明代所立“古帝尧陵”碑,陵前有唐太宗始建的“尧陵祠”。著名学者顾炎武《日知录》云:“此其国都之地,则此陵为尧陵无疑矣。”

《纲鉴易知录》云:“帝尧陶唐氏,甲辰,唐帝尧元载(公元前2357年),帝自唐侯践天子位于平阳,以火德王。”“癸未,一百载(公元前2258年)帝崩于阳城[15]。”帝尧在位100年,其在位年代,约为黄帝纪元342—441年(约公元前2357—公元前2258年);在位加丧期,约为黄帝纪元342—443年(约公元前2357—公元前2256年)。依禅让礼仪,禅让帝王崩,受禅帝王继续摄政,待三年丧期满,得到诸侯拥护,方能即位,故帝尧在位年代加丧期。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维昔黄帝,法天则(效)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帝尧为“四圣”之一,也像帝颛顼、帝喾那样能遵循黄帝治理天下的法则,又对其有所发展,“各成法度”。陶唐氏王朝,国土辽阔。《史记.五帝本纪》云:“帝尧者……能明驯德(能弘扬顺从美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明确划分百官职责)。百姓昭明(百官治绩卓著),合和万国(亲和团结天下诸侯)。”

春秋末年,孔子颂扬帝尧:“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比)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程昌明先生译文:“孔子说:‘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崇高啊!天是最高的,只有尧可以与天比。他的恩德多么广博啊,老百姓真不知道怎么称道他。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灿烂啊!’”

南怀瑾先生《禅宗与道家》一书评述:“根据《尚书.尧典》,帝尧为政的第一政务,就是整理天文与历法,也便是形成后世文化与历史‘正朔’的观念。换言之,帝尧为政的方针,在针对农业社会的基础上,仍然着重于天文、历法等属于自然科学的建设,用它与人文文化的建设,同时并进的。当时辅助帝尧行政的,便是他所选择的虞舜。虞舜辅助帝尧,整理天文、历法,创建礼、乐、文教等许多规模与制度,同时又整理自上古以来的自然科学,与人文文化有关等要务,相似史书所载的,黄帝许多施政的方针。可是在这个时代,中国有了洪水这患,所谓‘浩浩怀山襄陵’的状况,是惨不忍睹的局面,先后连续一二十年之久。所谓‘怀山襄陵’,就是说把高山拥抱大水的怀里;‘襄陵’,是说淹没地面,至于高原的丘陵地带。这样大而且持续多年的水灾,给予中国三代以上的灾难,它的残酷不待言而可知。后来经过夏禹的努力,开山浚川,才将洪水的灾患,变成全国的河渠水利,于是夏禹的成绩,不但功在当时,而且德及万古。因为真正中国文化的历史,由上古大禹治水成功,才算正式奠定中华民族以农立国的坚强基础,有了原始农业经济的成就,才能完成夏、商、周三代确实建立中国文化的系统。虽然,古代历史的记载以无上崇敬的笔调,写出尧、舜奠定文治的功勋,但详细研究尧、舜史迹,以《尚书》的《尧典》作为中心的史料,自然可以看到都是由于大禹治水的成功,才能完成尧、舜相承文治的大业。”

中国上古“三皇五帝”末期,尧、舜、禹的文治,历来为后世所称道。帝尧“陶唐氏”王朝之后,帝舜“有虞氏”王朝继之。

【注释】

[1]三河:县名,即河北省三河市,因地处七度、鲍丘、临沟三河而得名。

[2]古代在解州安邑县,称解池、安邑盐池,今称运城盐池,位于山西运城市南、中条山下,涑水河畔,总面积130平方公里,古以产盐著名,已有4000余年历史。

[3]古代天子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燕朝、治朝)。外朝在皋门之内、库门之外,为议政事之朝。

[4]《孟子.万章下》:“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

[5]见《诗.颂.思文》,意为:养育我们百姓,谁来受你恩赏。

[6]见《诗.大雅.皇矣》,意为:好像不知又不觉,顺乎天意把国享。

[7]《艺经》:“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前大后尖),长尺四,阔三寸。将戏,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外,以手中壤敲之,中者为止。”

[8]有二意:一为指责别人过失,二为说人坏话。诽谤之木,政有缺失,民得书之于木,属于指责过失。

[9]音乐十二律,分为六律六吕,合种律吕。说话抑扬顿挫,犹如律吕高低相和。

[10]《通典》载:帝喾始分九州,帝舜分为十二州,禹重分九州。

[11]尧六十一年洪水,为公元前2297年,与孔布所言前2300年左右相吻合。

[12]有多种说法,此处泛称众多江湖。

[13]《水经注.伊水》:“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流其间,故谓伊阙矣。”在河南洛阳市之南。

[14]疏导瀍水、涧水。在河南洛阳市境。

[15]当为“城阳”之误。《皇览》云:“尧冢在济阴城阳。”古济阴郡城阳县,一作成阳县,治今山东鄄城县东南。县东南富春乡谷林苗圃有“尧陵”。《竹书纪年》载:“帝尧陶唐氏……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九十年,帝游居于陶。一百年,帝陟(崩)于陶。”陶,今山东定陶县,为尧初封地。帝尧年老避位,游居、终老于陶。陶,在雷泽之南,汉代在雷泽之北的济阴郡城阳县(今鄄城县)建“尧陵”,以祭祀帝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