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帝舜有虞氏的历史故事

帝舜有虞氏的历史故事

时间:2022-11-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帝舜有虞氏的历史故事帝舜有虞氏,是传说中的中国上古帝王,“五帝”之一。《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有虞氏,舜受尧禅,其先国于虞,故称有虞氏。”舜称虞舜,亦源自践位后所建“有虞氏”国号。有虞氏,简称虞,故称虞舜。《帝王世纪》云:“帝舜有虞氏,姓姚也,瞽叟妻曰握登,生舜地姚墟,故姓姚氏。”“舜耕历山,渔雷泽”,均在鄄城县境内。舜代天子东巡守时发现鲧治水有问题,做了果断处置。

帝舜有虞氏的历史故事

帝舜有虞氏,是传说中的中国上古帝王,“五帝”之一。《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有虞氏,舜受尧禅,其先国于虞,故称有虞氏。”《括地志》云:“故虞城在陕州河北县(今山西平陆县)东北五十五里虞山之上。”

舜称虞舜,亦源自践位后所建“有虞氏”国号。有虞氏,简称虞,故称虞舜。虞舜为黄帝9代孙,颛顼7代孙。《史记.五帝本纪》载:“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母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虞舜姓姚,源自出生地。《帝王世纪》云:“帝舜有虞氏,姓姚也,瞽叟妻曰握登,生舜地姚墟,故姓姚氏。”《元和郡县志》云:“姚墟,在雷泽县东十三里。舜生姚墟。”即今山东鄄城县东南麻寨乡“舜王城”。

舜母握登早逝,舜父瞽叟是个盲人,续娶妻名乇女,生子名象。瞽叟、乇女、象三人,对舜都不好,舜在30岁以前过着不安定的生活。《史记.五帝本纪》云:“虞舜者,名重华……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罚)。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非与懈(怠)。舜,冀州之人[1]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在山东省菏泽市东北、鄄城县东南,古有雷泽,亦名雷夏泽。秦于雷泽西北置城阳县,隋于城阳县故地置雷泽县,在今鄄城县。“舜耕历山,渔雷泽”,均在鄄城县境内。“舜耕历山”在县东南阎什镇历山,明清时土山尚有十余丈高,山下有“舜帝庙”,山丘已平,故址有“舜王庙”,又名“历山庙”。舜“渔雷泽”之地在县东南彭楼乡雷泽水库。古雷泽,宋以来为黄河南决所淤没。“舜陶河滨”,在今山东定陶县。《读史方舆纪要》云:“陶丘,志云:在定陶县西南七里。《帝王世纪》:舜陶于河滨,丘因以为名。”舜“作什器于寿丘”,寿丘,今山东曲阜市,舜在此做多种手工艺品。“就时负夏”,负夏,今山东兖州市,舜来此赶集做生意。

舜是一介平民,却有作为。《史记.五帝本纪》云:“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陶器皆不苦窳[2]。”龙宇纯译《白话史记.五帝本纪》译文:“舜在历山耕种,历山的人都能让出自己的田界;在雷泽捕鱼,雷泽上的人都能让出自己的住所;在黄河作陶器,黄河沿岸出产的陶器没有粗制滥造的。”

栖息于黄河下游的东夷族人制陶技术不高,陶器粗劣。舜“陶河滨”,向东夷人传授制陶技艺,经过一年,所制陶器牢固了。《韩非子.难》云:“东夷之陶者,器苦窳(粗劣),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后来,东夷人以善于做陶著称,出土了高柄黑陶酒杯、蛋壳黑陶高柄杯,牢固而美观。

舜耕历山,传说众多,除了雷泽历山,还有山西垣曲县历山,北京市延庆县历山,山东济南市历山,浙江余姚市历山、上虞市历山、萧山市历山,河南范县历山,山东费县历山,山西永济市历山。较为著名的数济南历山和垣曲历山。

济南历山在济南市南2.5公里处,又名千佛山、舜耕山,相传舜耕稼于此。历山兴国寺东院有“舜祠”,供奉虞舜及娥皇、女英二妃塑像。舜祠东面有“舜井”,亦名“舜泉”。

垣曲历山在垣曲县东北境,海拔2321米,山上有“舜王坪”,山下有“舜井”,附近有“姚墟”。传说瞽叟迁家于此,教舜耕稼于历山。杨晓国《舜王坪与下川人》一文记述:“在舜王坪西南大约30公里以外的垣曲(县)同善镇附近有斜井村,村中有一井确称舜井,即传说中舜的继母推舜落井处;附近有诸冯山,传说是舜出生地;与诸冯山相邻不远又有瞽叟山,传说是舜的瞎眼父亲瞽叟的坟墓所在。”

在历山西南的垣曲县同善镇有一座古老的方形城垣,北门城楼上书刻“帝舜故里”。城垣南面有一座规模宏大的“舜王庙”,供奉尧、舜、禹、汤四大明王塑像。城垣北面有一座“舜王井”,相传原是舜王故居,瞽叟山、诸冯山,都在同善镇附近。垣曲县属于冀州之地,与“舜,冀州之人”的说法相符。

帝尧在位时间长久,年纪已老,而其子丹朱不肖,便另找接班人。《史记.三代世表》考证云:“五帝时以天下为公器,子贤则传子,子不贤则更(换)择人。”帝尧在位七十年(约为公元前2288年)时,在四岳的举荐下选择平民舜作为接班人。

《历代帝王年表》云:帝尧“七十三载丙辰,命舜摄(政)”。尧七十三载丙辰,约为黄帝纪元414年(约公元前2285年)。

在中国古代,天子有巡守制度,尤以尧舜时著称。《尚书.舜典》云:“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周秉钧译《白话尚书.舜典》译文:“每五年巡视一次,诸侯在四岳朝见。普遍使他们报告政务,然后考察他们的政绩,赏赐车马衣物作为酬劳。”巡守,一作巡狩。二月东巡守,至于东岳;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十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

舜代天子东巡守时发现鲧治水有问题,做了果断处置。罗宗涛、李振兴译《白话史记.夏本纪》载:“当帝尧在位时,洪水漫天,无边无际,围绕着大山,淹没了丘陵,人民非常忧愁。在这个时候,帝尧就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于是群臣、四岳(四方诸侯之长)都说鲧可以担任治水的工作。尧说:‘鲧为人好违抗命令,摧残同类,不可以。’四岳说:‘在我们等辈当中,要说到治水,没有比鲧的才能更高的,希望天子不妨试试他。’于是帝尧听从了四岳的建议,试用鲧来治水。哪里知道,经过了九年的漫长时间,大水仍然没有消退,鲧并未完成治水的大功。

“这时帝尧就再度的访求人才,意外地得到了舜。舜被升用以后,就代替天子管理国政,并且巡视四方诸侯的职守。当舜巡行的时候,看到鲧的治水无功,就把鲧流放到羽山,以至死在那里。天下所有的人民都认为舜的责罚是对的。”

《竹书纪年》载:“帝尧陶唐氏……六十九年,黜崇伯鲧。”帝尧六十九年,约为黄帝纪元410年(约公元前2289年),罢黜鲧。鲧受封于崇国(今河南嵩县北),伯爵,因而称崇伯鲧。《元和郡县志》云:“羽山,在朐山县北一百里。《书》曰:‘殛鲧于羽山。’即此也。朐山县,本汉(代)朐县也,属东海郡。”古朐山县,今江苏东海县,县北境内的羽山,便是舜殛鲧处。

舜惩罚了鲧,又举荐鲧子禹治水。“禹为人敏捷勤俭;他的行为不违道,他仁爱可亲,他说话诚实;声音的高下快慢,合于律吕[3],自身的进退屈伸,合于法度,一举一动,皆能适宜于事理,可以作为纲纪。”(《白话史记.夏本纪》)禹是一位明大义、识大体的杰出人物,没有辜负帝尧、虞舜的厚望,治水八年(一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无私无畏,终于治水成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著名的治水英雄!

舜举用“八恺”与“八元”十六族,发挥他们的作用。《左传.文公十八年》:“昔高阳氏(帝颛顼),有才子八人:苍舒、img32img33(tái ái)、梼戭(táo yǎn)、大临、尨(máng)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高辛氏(帝喾)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济其美,不陨(落)其名。以至于尧,尧不能举(用)。舜臣尧,举(用)八恺,使主(管)后土,以揆(掌管)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举(用)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舜举用“八恺”的后人,使他们主持地政,揆度各地适合生长的农作物,结果没有一处不是相宜的,获得好收成。举用“八元”的后人,使他们宣扬五种伦理于四方,结果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家庭融合,社会祥和。

舜摄政期间处罚了四个凶族,大快人心。《尚书.舜典》曰:“眚(shěng)灾肆赦,怙终贼刑。”“流共工于幽州[4],放img34兜于崇山[5],窜三苗于三危[6],殛鲧于羽山[7],四罪而天下咸(皆)服。”《白话尚书.舜典》:“因过失犯罪,就赦免他;有所依仗不知悔改,就要施加刑罚。”“于是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img35兜流放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鲧流放到羽山。把这四个人处罚了,天下的人都心悦诚服。”

舜划九州为十二州,《尚书.舜典》云:舜“肇有十二州”,即始分天下为十二州。《通典》云:帝喾“创制九州,统领万国”,“舜摄帝位,分为十二州”。帝喾首先划分天下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舜在九州之外,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今山西北部);以燕齐辽远,分置幽州(今北京市一带);以青州越海而分齐为营州(今辽宁省一带)。

《史记.五帝本纪》云:“尧立七十年而得舜,二十年而老,今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避)位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不奏音乐)。”“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避)丹朱于南河之南。”

依照帝王禅让礼仪,禅让帝王崩,受禅帝王须待三年之丧毕,受到诸侯拥戴,方可践帝位。故舜出走南河之南以让避丹朱,看诸侯拥戴谁。《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刘熙曰:‘南河,九河之最在南者。’”九河,即《尚书.禹贡》之弱水、黑水、黄河、漾水、长江、沇水、淮河、渭水与洛水,最南者为长江。所谓“南河之南”,就是长江以南。江南的上虞县(今浙江上虞市)相传因虞舜到此而得名。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上虞县,秦置……舜避丹朱于此,故名县。故城在今浙江上虞县西。”上虞县城“百官镇”及“百官桥”,亦因虞舜而得名。《水经注.浙江水》云:“江水东径上虞县南。”《晋太康地记》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百官镇亦因此而得名。《史记.五帝本纪》云:“诸侯朝觐,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意)也。’夫而后之中国(中央王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竹书纪年》云:“帝舜有虞氏……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历代帝王年表》云:“帝舜有虞氏……姚姓。舜尧禅,以土德王,都蒲坂。”帝舜元年,约为黄帝纪元444年(约公元前2255年),继尧践帝位,建立“有虞氏”王朝,简称“虞”,建都于冀州蒲坂,即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蒲坂故城。

帝舜建立王朝,官民欢庆,表演舜乐《大韶》,又名《箫韶》,通称《韶》乐。《史记.乐书》云:“《韶》,继也。”集解:“郑玄曰:舜乐名,言能继尧之德。”《中华文明史》云:“夔所作的《箫韶》,也就是在后世流传大约两千年之久的《韶》乐,到春秋末期它成为当时礼仪性乐舞艺术的顶峰作品。”

唐代文学家元结有感于“伏羲氏至于殷室,凡十代,乐歌有其名,无其辞,考之传记而义或存焉”,乃作《补乐歌十首》,序云:“《大韶》,有虞氏之乐歌,其义盖称舜能绍先圣之德。凡二章,章四句。”

森森群象兮,日见生成。

欲闻朕初兮,玄封冥冥。

洋洋至化兮,日见深柔。

欲闻大濩[8]兮,大渊[9]油油。

《白话史记.五帝本纪》云:“四海之内,都感戴帝舜的功德。于是禹创《九韶》的音乐,使各方奇异珍品都致送到中国(中央王国)来,凤凰也来展现舞姿。天下颂扬帝德,都从虞舜开始。”《尚书.益稷》云:“《箫韶》九成,凤凰来仪。”《韶》乐,又名《九韶》。

孔子家语.辨政》云:“昔尧舜听(治事)天下,务求贤人以自辅。”舜效法帝尧,选贤举能,任用贤臣。帝舜置九官:伯禹为辅佐政事之官司空,姬弃为农官后稷,子契为管理土地人民之官司徒,皋陶为刑狱之官大理,垂为理工之官共工,伯益为山泽之官朕虞,伯夷为礼仪之官秩宗,夔为音乐之官典乐,龙为传达政令之官纳言。九官之中,伯禹、姬弃(后稷)、子契、皋陶、伯益五人,为股肱之臣。《论语.泰伯》云:“舜有五臣而天下治。”

《白话史记.五帝本纪》云:“皋陶作狱言,能持平,百姓对他们所得到的判决心服。伯夷主持礼义,上上下下都能谦让。垂主持理工官,每一项工作都完成。益主理虞政,山陵沼泽都开辟了。弃主持农业,各种谷类都长得茂盛。契作司徒,百姓亲睦。龙主持接待宾客,远方人都来到中国(中央王国)。十二州首长所至之处,大九州的人没有敢回避的。只有禹的功劳最大,导通了九山,整治了九大泽,疏浚了九大河,界定了九大州。各州都拿特产来入贡,没有不合规定的。五千里见方的领域,一直通到边陲的荒服。”

帝尧与帝舜视天下为公器,以禅让帝位称誉后世。《史记.五帝本纪》云:“尧知子丹朱不肖,不足以授天下……而卒(终)授舜以天下。”“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尧、舜是中国历史上成功禅让帝位的明君。

帝舜老年时将朝政托付给伯禹,自己“南巡狩”,由都城蒲坂南行,渡过黄河、淮河、长江,深入三苗、百越地区,留下一系列传说,至今尚有胜迹可寻。

《淮南子.修务训》曰:“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表明帝舜南巡与三苗有关。三苗族是九黎族的后代。黄帝与九黎族首领蚩尤发生过涿鹿之战,擒杀蚩尤。黄帝后裔尧、舜、禹与三苗族仍有矛盾。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记述:“黄帝后裔各个分支南下发展的时候,曾和三苗发生冲突。三苗那时在江、汉之间,可能是三个部落。其中有一个部落的首领img36兜,也写作‘img37头’,因战败放于崇山(湖南大庸)。……另一个部落逃入西北方向的山岭中,因有舜‘窜三苗于三危’的传说。还有一个部落可能向东南方向逃走了,所以说‘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东南的三苗族居住在湖南洞庭湖至江西彭蠡湖(今鄱阳湖)一带,帝舜南巡当与这支三苗族有关。

《韩非子.五蠡》云:“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盾与斧)舞,有苗乃服。”帝舜思考,正因为年事已高才要为后世做出化干戈为玉帛的榜样,于是决定南巡狩。

帝舜依照“五月南巡狩”的惯例,约在四月间渡过长江,进入洞庭湖,首先到达湖中的君山。在君山听到三苗发生动乱的消息,他毅然前往安抚。舟行过了洞庭湖进入湘江,溯流而上到达湘中,弃舟前往南岳七十二峰之一——韶峰,在此遇到了三苗族。

《韶山览胜》记述,帝舜“至湘中,弃舟登岸,徒步西行七八里,见一派峻岭崇山,登至最高峰,忽听鼓角齐鸣,苗民土著将舜帝团团围住,呼啸呐喊声此起彼伏。舜帝没有动武,他以过人的胆识和非凡气魄,震慑了当地土著,清风徐徐,从舜所立山头,悠悠飘下管弦之音,如丝如缕,如云如雾,那是至善至美音乐,弯弓搭箭、虎视眈眈的苗民在和美的乐声中,丢下武器,伴着节奏,跳起舞来,舜帝也加入到乐舞之中”。

帝舜就这样安抚了三苗,化解了敌意。这座高峰就是韶山最高峰——韶峰。韶山与韶峰皆因帝舜在此奏《韶》乐而得名。峰顶“韶峰寺”内供奉帝舜与娥皇、女英二妃塑像,以纪念帝舜南巡。

帝舜复入湘江,登舟溯江东南行,于五月到达南岳衡山,会见诸侯。《天下南岳》一书云:“安上(峰),舜南巡驻跸之地。”安上峰与紫盖峰,有帝舜南巡的传说。《湖南风物志》云:“舜因南岳风景秀丽,曾将丹丘国进献的玛瑙瓮移至在南岳紫盖峰,还把瓮中甘露分赐各部落首领。今天山上还有宝露坛遗址;在安上峰一带,有舜庙、舜柏、舜溪、舜樟等古迹。”又《湖南方物志》云:“舜迁此瓮(玛瑙瓮)于衡山,故衡山有宝露坛。南巡时,百辟群后(首领、诸侯)皆有宝露之赐。舜于坛下起‘夕月馆’,时有云气生于坛上。又迁宝瓮于零陵(今永州市)。舜崩,瓮沦(陷)地下。至秦时,掘地得玉瓮,可容(纳)八斗,即玛瑙瓮也。”西汉大臣、文学家东方朔《宝瓮铭》曰:“宝云生于露坛,祥月起于月馆。”

《史记.五帝本纪》中,有帝舜“南抚交趾”的记载。交趾,岭南两广之地。古代传说,岭南百越人,睡觉头向外、足在内而相交,故称交趾。帝舜一行大抵由南岳入湘江,溯江南行到达湖南省衡南县菱河口,转入春陵水,溯河南行到达湖南省东南部,弃舟登岸,由陆路进入北江西源溱水(武水),顺流南行到达粤北韶关一带。听百越人说,浈水景致特美,建议去那里观赏。

于是,帝舜一行乘船去北江东源浈水。浈水岸上之山属于红色岩石丹霞山,高耸险峻。帝舜登上一座高山,放眼眺望,更为壮丽,令人心旷神怡,于是奏起《韶》乐。后人为了纪念帝舜,因而称此山曰“韶石”。《方舆胜览》云:“韶石,在韶州东北八十里。《郡国志》:劳水间有两石相峙,高百仞,广五里,相去一里,大小略均,似双阙,州取名焉。此外,又有三十六石,各有名。相传舜登此石,奏《韶》歌。隋开皇九年(公元597年)取以郡名。”古之韶州和今之韶关,皆因帝舜在韶石奏《韶》乐而得名。为纪念帝舜,韶石山曾建有“韶亭”,韶州建有“望韶亭”“九成台”“虞帝庙”。韶亭、望韶亭之名皆源自《韶》乐,九成台之名源自“《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帝舜一行顺北江南行到达今英德市南山,登山观景。南山“鸣弦峰”有帝舜南巡的传说。《元丰九域志》载:“英州,鸣弦峰,《图经》云:舜南巡,援(弹)琴于此,峰南有薰风亭。”帝舜登上鸣弦峰,弹五弦琴,唱起自作的《南风》诗: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意为:南方吹来芳香的风啊,可以消除人民的愁烦啊!南方吹来清凉的风啊,可以增长人民的财富啊!“薰风亭”之名源出“南风之薰兮”。

大抵帝舜一行离开南山鸣弦峰复入北江,南行至三水;由此转入西江,溯江西行到达今广西梧州市;由此转入桂江(上游名漓江),溯江西北行到今桂林市。桂林城北的虞山留下帝舜传说。张益桂《桂林名胜古迹》一书记述:“虞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名胜地。相传虞帝(舜)南行时曾游历此山,后死于苍梧之野,归葬九疑山。因他功在民间,后人在此建庙纪念,虞山即因此而得名。”早在秦、晋之时虞山就建有“虞帝庙”,奉祀虞帝。南宋时建“南薰亭”,亭名源自帝舜《南风》诗“南风之薰兮”。今有重建的“虞帝庙”“南薰亭”等古式建筑。

大抵帝舜一行由虞山登舟,溯漓江而上到达今广西兴安县;弃舟上岸,陆行一段转入湘江,乘舟顺流而下到达今湖南永州市之苹州;由此转入潇水,溯流而上到达有鼻(今湖南道县北部)。有鼻,又作有庳,为舜弟象的封国。《通典》曰:“道州,舜封象有鼻国,即此。”《孟子.万章上》曰:“象不得有为其国,天子使使治其国,而纳其税焉。”象粗鲁无能,依靠帝舜派来的官使做主,将有鼻国治理得颇好。百姓以为是象的功劳,在他死后建立“鼻亭”奉祀,称之为“鼻亭神”,为时甚久。唐代文学家柳宗元《道州毁鼻亭神记》云:唐时有些犯罪的人,利用鼻亭作乱,元和九年(公元814年),道州刺史薛伯高“除秽革邪”,拆除了鼻亭,将其神主沉入江中。舜同父异母弟象是一个傲慢没良心的人,曾想害死哥哥,夺占嫂嫂,舜不计较其恶,封之于有鼻,后象有所悔改。

帝舜到了有鼻国,听说象已病故,心中悲伤,于是做了奠祭。有鼻国位于九疑山之西,相距不远又有潇水行舟之便,随从官吏见帝感伤,便劝说他去游九疑山,以娱老年帝舜之心。

九疑山又名苍梧山,在湖南宁远县南部,九峰相似,游者疑惑,因此而得名。九疑、苍梧古来被誉为名山胜境。帝舜一行从潇水航行至九疑山。帝舜为民众奏《韶》乐,与民同乐。《宁远县志》记载:“昔舜南巡至九疑,每乐奏九成,则凤仪兽舞之异。一女子颇解音律,故为《韶》歌,极其柔婉,近传《韶》歌自此始矣。”

帝舜崩于九疑,萧复兴《九疑山记》云:“舜是乘木筏溯潇水而上来到这里,教当地农民种茶,在(九疑山)舜源峰旁的紫霞岩办学堂,最后为百姓伏蟒中毒而死,死得壮烈,死得其所。”

《中国先秦帝王传略》云:“传说舜晚年时候,到南方各地方去巡视,不幸中途死在苍梧之野。他死之后,人们把他的尸骨用瓦棺装殓,埋葬在苍梧九疑山的南面。”九疑山舜源峰下建有舜帝陵庙,大门上书刻“舜帝陵”三个隶书大字。

舜源峰北麓立有古碑,上刻“帝舜有虞氏之陵”七个隶书大字。庙后古树下立有古碑,上刻“帝虞舜皇之陵”六个隶书大字。墓碑前有“舜庙”。《湖南风物志》记载:“舜庙,相传秦汉前建在大阳溪,秦汉时移到玉琯岩前,至唐,庙宇已圮毁,元结作道州刺史时,为了便于祭祀,在道州城内另建了一座舜庙。唐僖宗(公元873年—公元888年在位)时,又将庙迁回玉琯岩下,并有敕建舜庙碑文。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邑人重建舜庙于舜源峰下。庙南北长约八十米,有前殿、正殿、东西配殿和后殿等几个部分,四周绕以宫墙,东西各有大门。舜庙大部分建筑遭毁坏,现已不存。”

舜庙重建工程于1993年4月开工,占地2万余平方米,红墙黄瓦,翘角飞檐,殿宇数座,外筑宫墙,大门上方书刻“舜陵”两个大字,大殿内供奉帝舜有虞氏塑像,塑像端坐高堂,睿智而仁慈。走进九疑山,游瞻舜陵,犹如走进一页上古历史。

舜崩葬苍梧九疑,古籍中早有记载。春秋时《礼记.檀弓上》曰:“舜葬于苍梧之野。”战国时《山海经.海内经》曰:“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国(今湖南省)零陵(今永州市)界中。”《辞源》释文:“苍梧[10],山名。又名九疑。”

《纲鉴易知录》载:“帝舜有虞氏,丙戌,虞帝舜元载(公元前2255年),春正月地日,帝格(至)于文祖(帝尧高祖文祖庙),践天子位于蒲坂,以土德王。”“癸酉,四十有八载(公元前2208年),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帝舜在位年代,约为黄帝纪元444—491年(约公元前2255年—公元前2208年);在位加丧期,约为黄帝纪元444—493年(约公元前2255年—公元前2206年)。

帝舜葬地,《礼记》《山海经》《史记》等古籍皆说在江南九疑。但是《孟子.离娄》曰:“舜生于诸冯……卒于鸣条。”鸣条,即鸣条陌。《括地志》云:“高涯原在蒲州安邑县北三十里南坡口,即鸣条陌也。鸣条在安邑西。”安邑原为县,1958年撤销,与解虞县合并为运城县,今为山西运城市。运城市东北的安邑镇鸣条岗,有“舜帝陵”“舜帝庙”。《上古神话演义》说:安邑鸣条岗“舜帝陵”,是夏禹为舜帝修建的纪念墓,便于祭祀。相传舜帝老年,命禹摄政,自己避居于鸣条,故禹在此为帝舜修建陵墓。

在湖南省境内不但九疑山有“舜帝陵”,君山(湘山)也有“虞帝二妃墓”“湘妃祠”,黄陵山昔时也有“黄陵庙”,流传舜帝与二妃的故事。《史记.秦始皇本纪》云,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乎)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服刑人)三千,皆伐湘山树,赭其山(用赭色颜料涂抹湘山)”。由于秦博士说“尧女舜妻而葬此”,又载于《史记》,影响及于后世。岳阳市西南30里的洞庭湖中君山东麓的“虞帝二妃墓”“湘妃祠”,湘阴县北57里的黄陵山“黄陵庙”,葬的、供奉的都被说成是尧之二女、舜之二妃娥皇、女英。

秦博士所答荒诞不经,以讹传讹,贻误世人。《上古神话演义》指出:“后来的人都认为湘君、湘夫人是尧的女儿娥皇、女英,那是大错特错了。莫说帝舜三十年葬后肓(娥皇)于渭(今陕西宝鸡),娥皇早已去世,即便不死,这个时候年纪也已在百岁以上,白发老妪哭其夫婿,血泪斑竹,至已身殉,于人情亦不大说得过去。考湘君、湘夫人这句话,出于秦始皇博士口中。秦始皇渡洞庭湖,大风,舟几覆,便问群臣,湘水神是什么?博士以为是尧的二女、舜的二妃。后世根据他的话,都对此信以为真。岂不知秦始皇是烧诗书、愚黔首(百姓)的人,那种博士胸中所读之书有限,随口捏造,哪里可作准呢?

“后来伯禹即位之后,将帝舜的少子封在此处(洞庭湖南,资、湘二水汇流处)做一个诸侯,登北氏(一作登比氏,舜三妃)就随她少子来此就国,与她女儿(宵明、烛光)成仙之处相离不远,时常可以去流连凭吊。那荆州南部的人民景仰二女的孝行,又在湘水旁边给她们立了一个庙,叫黄陵庙,春秋祭祀。后来又给宵明上个尊号,叫湘君,烛光上一个尊号,叫湘夫人。”

《礼记.檀弓上》曰:“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帝舜南巡时,娥皇、女英、登北氏三妃,均未从行。其时娥皇已死,《竹书纪年》云:“帝舜有虞氏……三十年(约公元前2225年),葬后肓于渭。”后肓,娥皇封号。渭,今陕西宝鸡市。女英后死葬于其子商均封国,在今陕西商州市。帝舜崩葬九疑山,死讯传到都城蒲坂,登北氏与女儿宵明、烛光三人南来九疑山吊祭帝舜。返都途中,宵明、烛光溺死于洞庭湖,被祭为湘水之神。

《历代陵寝备考》云:“禹为天子,帝之诸子,分适他国。其之巴陵(今岳阳地区)者,登北氏盖从之,故墓在于巴陵。帝之三妃,不得皆于帝死,肓既葬陈仓(宝鸡),则其先死矣。既皇、英各自有墓,则黄陵(山)为登北氏之墓,审(明)矣。”

《路史.余论》云:“岳(州)之黄陵登北氏之墓也:湘(山)二女虞帝子也。历世以为尧女舜妃,而二女者,登北氏之所出也,一曰宵明,一曰烛光。……即以为尧之女而舜之妃,不复致考,厥(其)妄甚矣。”依从此说,“虞帝二妃墓”应当更名为“虞帝二女墓”。

陆穗、刘小年《君山温馨的旅游岛》一文记述:“君山古称湘山、洞庭山、有缘山,别号小蓬莱。相传是神仙洞府之庭,舜帝二女(宵明、烛光)在此居之而得名。”据说,宵明、烛光有灵性。《山海经.海内北经》云:“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大河之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南朝梁文学家江淹《遂古篇》云:“帝之二女,游湘沅兮,宵明烛光,向锟煌兮。”谓宵明、烛光,游于湘江、沅江,光照明亮。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维昔黄帝,法天则(效)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帝舜为“四圣”之一,也像帝颛顼、帝喾、帝尧那样能遵序黄帝治理天下的法则,又有所发展,“各成法度”。有虞氏王朝,国土辽阔。《史记.五帝本纪》云:“四海之内,咸(皆)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作)《九招》(《九韶》,即《韶》乐)之乐,致异物(各方奇异珍品),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舜)始。”

春秋末年,孔子颂扬帝舜及“三王”之首夏禹:“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述而》程昌明先生译文:“孔子说:‘多么伟大啊!舜禹作为天子,拥有天下,却一点也不谋私利。’”

西汉扬雄《法言.问道》称赞尧、舜、禹:“在昔虞(舜)夏(禹)袭尧之爵,行尧之道,法度彰(明),礼乐著(显),垂拱(垂衣拱手)而视天下,民之阜(生长)也无为也。”无为,就是以德政感化人民,不施刑治。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禅宗与道家》一书评述:“帝尧为政的方针,在针对农业社会的基础上,仍然看重于天文、历法等属于自然科学的建设,用它与人文文化建设,同时并进的。当时辅助帝尧行政的,便是他所选拔的虞舜。虞舜辅助帝尧,整理天文、历法,创建礼、乐、文教、刑政等许多规模与制度,同时又整理自上古以来的自然科学,与人文文化有关事务,相似史书所载的,黄帝许多施政的方针。”

帝舜禅让帝位于禹,帝舜“有虞氏”王朝之后夏禹“夏后氏”王朝继之,标志着中国上古“三皇”“五帝”时代的结束、“三王”时代的开始,标志着中国由原始社会转入奴隶社会。

【注释】

[1]舜为冀州人,住地距尧都平阳不甚远,故四岳知晓“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帝尧曰“朕闻之”。《孟子.离娄》曰:“舜生诸冯……东夷人也。”乃是另一种说法。

[2]音yǔ。器物粗劣。

[3]音乐十二律,分作六律六吕,合称律吕。说话抑扬顿挫,犹如律吕高低相和。

[4]《括地志》:“故龚城在檀州燕乐县界,故老传云:舜流共工幽州居北城。”幽州燕乐县,今北京市密云县。

[5]在湖南大庸县(今张家界市)。《中国志.湖南篇》:“大庸嵩梁上,有苗族先祖驩兜墓。”

[6]山名,在甘肃敦煌东南。

[7]在江苏东海县北境。

[8]殷之乐歌,其义盖称汤王求天下,濩然得所。

[9]帝少昊乐歌,其义盖称少昊之德,渊然深远。

[10]山名,即九疑山。西汉置苍梧郡,因苍梧山而得名。有人把舜葬苍梧山,附会成舜葬苍梧郡,非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