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地理环境

旅游地理环境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旅游地理环境一、地域环境差异有些旅游地理学教材在绪论及有关铺垫性论述之后,以旅游者行为做进一步的切入口,这就让旅游地理学与旅游学之间的区分模糊起来。对于旅游地理学而言,居民和旅游者是指旁观者眼中的居民与旅游者,是指位于具体方位和地点的旅游者与居民,而不是加入“我是旅游者”或“我是居民”的那样情境。
旅游地理环境_旅游地理与温泉度假

第一节 旅游地理环境

一、地域环境差异

有些旅游地理学教材在绪论及有关铺垫性论述之后,以旅游者行为做进一步的切入口,这就让旅游地理学与旅游学之间的区分模糊起来。旅游现象确实是由旅游者引发的,但由这一点切入不是旅游地理学的视角,以宏观统御微观是地理学思维的大框架特征,学科名称的构词顺序也决定了旅游修饰地理学,目前还没有出现地理旅游学,因为地理学是成熟的一门传统科学。也有学者以旅游流空间格局做展开论述的初始章节,确实体现了地理学味道,虽然可以将旅游流作为客观的存在,但旅游流不仅容易发生变化,比如一旦哪个地区出现某种危机,整个旅游流的格局就会马上发生改变,以不稳定的存在做前置的基础,可能会影响后续建设的稳定性。因此不妨将生成旅游现象的旅游地理环境差异且也是相当稳定的旅游资源,作为绪论后的第二章更好一些。

故此,本章以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为主要考虑,以旅游者做动力性的隐喻,从而推出讨论旅游地理环境及旅游资源的第二章。当然,也可以引用国外学者给出的客源地、旅游通道、旅游目的地这样的三要素形式做初步框架,其也是具体的空间体现,但这样的认识应该说是一个大尺度的旅游过程,而且还是一个线状的空间描述,故不能展现出旅游地理学应有的大气和全面,而且在这个层面上又没有留下什么空间,倒是可以成为后续展开的铺垫,因为离开家、乘坐交通工具、到目的地旅游这样的思路因太简单而缺少玄机。

各地之间的环境差异产生居民的旅游动机,地理环境差异可谓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其不是研究者个人坚持所能形成的大氛围。如果将收入的增加、自由时间的变长、人类要求自我发展等讨论作为最大的基础,无疑就是搁置了大自然和历史的地位,那样就滑向了旅游学立场。因俯视而有所掌控,但因对象范畴宏伟,这让认识者虽然居上俯瞰,但内心世界却是尚美而不是审美,很谦虚也很敬重于旅游地理环境。

二、环境中的旅游者

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相对稳定而难以移动,即便是发生移动也有比较可循的轨迹。对于旅游地理学而言,居民和旅游者是指旁观者眼中的居民与旅游者,是指位于具体方位和地点的旅游者与居民,而不是加入“我是旅游者”或“我是居民”的那样情境。许多关于旅游地理的研究经常关注的是环境,即便是研究居民和旅游者,也经常是将他们整体作为客观环境的组成部分,或当做能动的主体,而本处却将他们当作客观环境的中心物。

当然,人不能被简单地认作物,作者的表达意图是,无论是旅游者还是居民,其是位于旅游地理环境中心且具有能动性的客观存在。作为旅游环境的中心并不仅仅是指旅游目的地,也即不能仅以旅游体验中的感受发生点作为圆心,因为旅游体验只是暂时的。旅游地理环境的中心是居住地及奔向旅游地那条线,也可以是目的地的聚落,是一个动态的线段或者是环线(假如进入通道与返回通道不一致),在那个线上的移动中可以做某些停留。也即,每一时刻必有空间位置的旅游者及关系人,可谓是旅游地理环境的中心存在。

三、旅游地理环境三圈层

在旅游地理环境立足的那条线上,人们每次旅游便可以认为是以居住地为原点向外引出的一条线。沿着这条线移动的过程中,旅游者会有停留的行为,停留的时间长短不一,一时停下来的目的是喜欢这里的环境,或是为了愉悦于设施及为了更好地理解环境。

旅游者对环境的理解可转换到距离轴上。我们假定旅游者多数来自于城市,那么旅游地理环境的第一个圈层应该是市域,那是一个几十公里范畴的空间。市域其实也相当于发生游憩活动的主要空间,自驾游、乘坐巴士旅游(租借巴士、利用公共线路巴士)、城市轻轨所至范围也基本上覆盖了此空间。旅游环境的第二圈层是省域,那是直径在500km左右的空间范畴,这样的划分一方面提示了国家内部范围内的地域归属感意识,另一方面则提示了利用铁路交通进行旅游的范畴。当然,利用铁路可以走到更远的地方,以往依靠铁路的长距离旅行让人不舒服,如今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铁路在远距离输送客人方面会与航空交通有所竞争,但目前及今后的一段时间里,航空在远距离旅游游客输送方面还将保持着重要作用。当下,至少在500km左右省域范围内,以铁路为旅游手段决定了一个可参考的旅游环境圈层。旅游环境的第三圈层为跨省旅游,空间距离暂且确定为千公里,也即本书作者认为超过了那样的距离,人们会选择航空作为旅游的交通工具。

随着时代的推移,很多数据当然要做调整。其实,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旅游从富有阶层开始,当发展到以中产阶级主推力量阶段时,那种与交通工具种类捆绑的旅游舒适度差异越来越显著,这种舒适在空间上进行转换,目前就有了驾车几十公里、铁路500km及航空千公里以上这样的认识,其取决于各类交通工具的平均速度。至于几千公里乃至于上万公里的国际旅游,本书将之作为延伸层面,而不着过多笔墨,原因在于本书为学习者所写,论述重点要放在基础和主流上,对前沿和新兴只是有所关注。

研究旅游地理环境拥有多种切入口和被展开的认识路线,只要能够获得主线和主要框架就可以了,细节需要在更微观的层面上进行讨论。这里为什么没有以社会、经济、政治等层面描述旅游环境的层次,原因首先在于那种描述已经司空见惯,目前缺少发展空间;其次也是最为重要的考虑是,旅游研究是以文字为主要工具进行逻辑系统的描述,文字系统对旅游现象的第一捕捉是空间移动,由空间移动到环境距离是兼具具体和转换于抽象的精辟考虑,而旅游需要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支持等论述只是一般的常规逻辑。

随着旅游者走出家门去旅游,他们带着对旅游地理环境三圈层的初步认知前往目的地,近身的环境层面随着空间移动而发生显著变化,处于最外层的环境层面应该变化较小。出行的距离越远,出发前的三圈层认知改变越大,而且由于旅游的短暂性,对移动中旅游环境三圈层的认知开始出现模糊和不确定性。旅游者一旦到达目的地,会尽快地以目的地为中心建立新的三圈层结构。上述分析带有一种旅游地理学味道,看似在描述旅游体验的感受,但那种感受都是用环境或空间表达的,旅游地理学很少求助于兴奋、畅爽、郁闷等心理学词汇,但一样能够研究出精彩,这需要对地理学时空观有着不断进取的感悟。如果做具体景观的认识,则有近景、中景和背景三层次,那也是一种旅游地理学思考观的具体化(景观学)。

img14

图2-1 旅游环境三圈层次

四、方位意识

(一)方位感

旅游地理环境三圈层是指距离聚落或旅游者远近而言的,那是一种距离意识。其实,我们大陆及聚落分布并不是均质的,常住地旅游环境认知还包括方位认知。假如常住地是台湾、云南、新疆、东北等边缘地带,固化在居民(潜在的旅游者)心中关于方位的认识常常是一隅。

(二)方位凭借轴

来到旅游目的地,度假者会以目的地为原点重新分辨东南西北和近中远,但这种方位及距离意识是临时的。将目的地与常住地连起来会得到一条轴线,旅游者可以凭借这条轴线认识临时方位。依据某个轴线而论方位要比一个原点的效果好,但轴线是临时出行才形成的,临时轴与常住原点组成了一组对应,那是居住与行走所依据的不同所在。原点意识加上轴线意识,让人类对方位的认知更加得心应手,可谓是一种双重把握方位的技能。无论是面向目的地还是返回中的朝向居住地都有左右之分,这种意识如同地理学将河流划分为左右岸。

img15

图2-2 旅游地理的方位意识

(三)方位数字化

一条街道两个端点,闹市往往是聚落的中心点,闹市多位于地势相对平坦甚至有些低洼的地段(downtown);此外尚有南北对峙、东西呼应、依山傍海、三面环海、四面八方、四方城池、五方十泉、六山三水一分田等说法,表达的皆是方位或与方位有关的意识。除借助10以下的数字描述方位外,还存在着诸如东西南北中等全方位表达方式。将旅游体验感受与空间的具体表现形成逻辑,这是旅游地理学特有的认识路径,这一思维方式很符合后现代社会的口味。

(四)地标

第三种方位意识则是用车站、高地、铁路、水库等重要物作为地标的方位表达形式,凭借既有的显著事物来发现兴趣对象的空间位置。方位感与环境层次一起构筑了旅游者对空间的基本把握。在每个方位上有什么或是什么,目前虽然还不是我们要讨论的内容,但这些方位构成了我们旅游认知空间可依据的线索,这是本标题所要坚持的想法,其也是旅游地理学(理论性)与区域旅游地理在方位上强调有什么的差别所在。

五、时间轴刻度化

与旅游环境层次、方位处于同级别的还有时间轴。周期性变化是体现在时间轴上地理现象的一类,比如冬夏秋冬、昼夜等景观变化。随着生活的富有,人们对既有节律出现了加密认识的趋势,比如有午前午后的区分,人们也会有定睛于春雷秋雨的情趣,产生看第一场雪、聆听子夜时泉水所发出的声音等欲望,甚至在盛夏丑时之际洗个温泉澡,寒冬季节热衷可暖身的温泉旅游,此外还有春季的踏青团队游,酷热之旬前往海市蜃楼发生地,或者去极地看极光等,这些旅游需求都与时间轴上的刻度有关。在时间轴上把握旅游地理环境是旅游地理学的一个特征,在时间轴上的考虑虽不如空间轴显著,但却是很有潜力可遵循的一条线。时间轴上的充实要靠旅游产品、景观、宣传和安排来实现。

一年四季为传统的划分,其是依赖于传统农业生产过程及结果的断时,如此的认识提示着可以将现代生活的有关活动与季节的细微点建立进一步的逻辑。仅在春季时节里,就可以有早春、立春、盛春、惜春、晚春等细分,立春可踏青,盛春有当旬料理,早春宜温泉。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生产现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间接化,原本已经固化在时间轴上的活动与认识被松动化了,一方面我们呼吁城市居民开展农业旅游及农村认养事业,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时间轴上做部分功能的细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