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文化游醉美辽宁(代

以文化游醉美辽宁(代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胡晓华胡晓华,辽宁省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历任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辽宁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是打造辽宁旅游强省的核心竞争力。文化需求是旅游的重要动因,旅游过程实际上是文化的体验和享受。黑土地是辽宁文化的重要因素。这些都是历史文化活化石,蕴涵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闪耀着辽宁的历史辉煌与文化异彩,值得辽宁人引以为豪。文化提升旅游品位,旅游彰显文化底蕴。
文化游醉美辽宁(代_辽宁文化旅游

胡晓华

胡晓华,辽宁省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历任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辽宁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本文为2015年7月6日作者在辽宁文化旅游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摘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是打造辽宁旅游强省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社会善于思考、乐于表达的年代,思己之所见,言己之所想,将为我们的文化旅游事业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

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何谓旅游?这是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究的课题。旅游,古人简称为“游”。为增长学问、开阔视野,负箧远行,叫游学;为了解社会、增加阅历,走南闯北,叫游历;为开阔心胸,长途跋涉,叫游山玩水。将“玩”字纳入游,不仅不俗,而且充满雅趣,因为“玩”字在汉字文化中,左边是“玉”,右边是“元”,表示一个人在那里赏玉。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玩是人生的根本需求之一。如果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话,玩就是人类的第一部教科书。人在玩中成长,在玩中增长智慧,在玩中展开想象和创造的翅膀。人类进化的历史表明,玩与人生密不可分。”于光远先生的这番话可以说深入浅出地揭示了游玩的深刻内涵。“旅游”一词始见于南北朝时期沈约的诗句:“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这个“媚”字,左边是“女”,右边是“眉”,字意好,是“讨人喜欢”的意思,说明“游”是一件颇受人们欢迎的赏心乐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中国古代有三次著名的旅行对中华文明的建构起了重要作用。一是孔子周游列国,二是秦始皇巡游天下,三是太史公(司马迁)遍访各地。还有一位被称为“游圣”的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他以旅行为毕生事业。他断绝功名利禄之念,以“问奇于名山大川”为志,自21岁起出游,30余年间,东涉闽海,西登华山,北及燕晋,南及云贵两广,游历了今日我国行政区划的近20个省(区)。他用日记体写的游记散文《徐霞客游记》,是我国第一部旅游专著,具有恒久的美学价值。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将每年5月19日即《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之日定为“中国旅游日”。2014年4月,国家旅游局征集中国旅游日标志,最后确定以长春市一名美术教师的应征作品为基础,形成了甲骨文“旅”字的变形与方形的印鉴轮廓,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发展的“根”与“植”的关系,为中国旅游增添了传统文化色彩。古往今来,旅游之所以为人们所看重,就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可以说,文化是旅游的内核。没有文化这个内核,旅游就变成了徒有其表的空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旅游文化和可持续发展》中指出:“文化遗产和多样性应该被视为旅游的重要资源。推动文化多样性的交流,正是旅游的魅力之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把文化沟通和文化体验作为旅游的首要目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全球一个重要的产业。”文化需求是旅游的重要动因,旅游过程实际上是文化的体验和享受。人们到沈阳看“一宫两陵”,是在品味清初文化的浑朴与醇厚。人们到盘锦看红海滩,是领略大海的神奇变幻,沉浸在天人合一的心灵感悟。人们到丹东登虎山长城、游鸭绿江大桥,是要倾听历史的回音。人们到抚顺看赫图阿拉城,是要探究女真人由此发祥、入主中原的奥秘,感受那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人们到辽宁就是要领略关东风情和感知关外文化的神韵。可见,在观光中,能够说服世界的是文化与文明。可见,人文景观是人类生产、生活积累和遗存的艺术化成果。正因为如此,这些景观因文化而留存、因文化而璀璨。文化能致远,文化是景点增值的资本,文以载道,景点竞争最终体现在文化上。

二、辽宁是文化富地

辽宁地处山海关外,襟辽河而濒海(黄海、渤海)江(鸭绿江),在文化上具有外向性、开放性、海洋性等特点,地域文化上被称为辽海文化(近年来又有“辽河文化”“辽河文明”之说)。古代辽河两岸驰骋着东夷、鲜卑等民族。唐宋以后,尤其明清之际,契丹、女真、满族、蒙古族的文化元素日益增强,清代满族文化处于强势。在这千年历史中,辽宁大地多民族错居杂处,不仅有草原文化、骑射文化,更有契丹、女真、蒙古文化,特别是满文化得到辉煌发展。至今辽塔、辽瓷、辽三彩,契丹文、满文,以及服饰、食品和词语中,依然叠印着它们历史的身影,闪耀着民族文化的光彩。黑土地是辽宁文化的重要因素。自燕开始,汉文化随着移民垦殖、戍边开发逐步进入天辽地阔的辽河流域,多元文化在此碰撞,彼此渗透,互促互补,直至交融汇合而成一体,形成辽宁人独特的豪爽、大气、恢弘、刚毅的气质文化。

辽宁省是文化遗产资源大省,有世界文化遗产6处(九门口长城、五女山山城、沈阳故宫、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96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沈阳),省级历史文化名城7座(大连、抚顺、辽阳、朝阳、兴城、北镇、新宾永陵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处(新宾永陵镇、海城牛庄镇),全省文博单位藏品达28万件,其中国家级文物1275件。同时,还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历史文化活化石,蕴涵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闪耀着辽宁的历史辉煌与文化异彩,值得辽宁人引以为豪。

文化提升旅游品位,旅游彰显文化底蕴。江苏主打吴文化,浙江主打越文化,山西主打晋文化,四川主打蜀文化,陕西主打三秦文化,河北主打燕赵文化。我的故乡安徽,打的旅游牌是徽文化,山东省打的旅游牌是齐鲁文化“一山一水一圣人”(泰山、济南泉、孔孟故里),贵州打的旅游牌是“三个一”:一棵树(黄果树)、一栋楼(遵义会议旧址)、一瓶酒(茅台)。他们问我辽宁旅游有什么?我说辽宁有“关外风情、三‘阳’开泰”,出了山海关就到辽宁了,朝阳、辽阳、沈阳都是历史文化厚重的地方,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沈阳的历史文物所积淀的文化之厚重不用我来赘述了。说朝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它有三张文化名片:远古生物化石、红山文化、“三燕古都”。辽阳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2300多年,它也有三张文化名片:一是在历史文脉中,辽阳延续了2000年的关东“第一望郡”(第一名城)的称号。公元926年二月,契丹灭渤海国之后改为东丹国,迁都襄平(今辽阳)。公元938年,改称东京。公元1621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由抚顺迁都东京城,这在辽阳历史上,继东丹国王城和辽代东京之后,成为当时女真(满族)部族建立的后金政权的都城。二是辽阳藏有堪称国宝、可与敦煌壁画媲美的汉魏壁画。三是辽阳是文化名人辈出的地方。辽阳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籍(“辽阳说”有石碑为据,红学大家冯其庸可证)。辽阳还出了一位清代关东第一才子王尔烈,纪昀(字晓岚)有诗赞他“老主同场少主师”,因王尔烈曾与微服私访的乾隆皇帝同在一个考场,同时金榜题名,后来又成为嘉庆皇帝的老师。康熙年间,辽阳流人文化很丰富,有“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之说。当然,辽宁的“五线十景”更值得玩味。

辽宁省历史文化可与文化旅游大省媲美。如甘肃、辽宁两省从古到今文化有许多相通和相同之处:人文始祖在甘肃有伏羲和女娲传说,在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发现有玉龙和女神起源说;无论是秦长城,还是明长城,都是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宁虎山;我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皇帝秦始皇先祖在甘肃礼县,清王朝皇帝祖先在辽宁新宾县;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经甘肃河西走廊通达西亚,另一条通道穿越辽宁到东亚朝鲜半岛、日本;《四库全书》文溯阁本原在辽宁收藏,1966年调往甘肃收藏;敦煌飞天和航天发射基地酒泉在甘肃,实现这一梦想的飞天英雄杨利伟和总设计师王永志都是辽宁人。

从辽宁专题文化上看:从长城文化看,辽宁地域上的长城史迹与中华长城的修筑和发展同步,公元前3世纪燕昭王始,经秦汉、辽金元和明清,在境内均修长城,在北方诸省中极为罕见。今日留存的燕长城、九门口长城、虎山长城仍巍巍壮观。从古城文化看,抚顺的五女山山城(高句丽)、赫图阿拉城,兴城的宁远古城都承载着许多历史传奇故事。从佛教文化看,有始建于北魏时期的万佛堂石窟,有建于辽代(1020年)的奉国寺,有被誉为“东藏”的海棠山摩岩石佛和瑞应寺等。从清文化看,清历史文脉厚重完整,有“一宫三陵”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有赫图阿拉城、萨尔浒古战场,展现了清王朝开国60年的精彩历史画卷。从民俗文化看,最具特色的是满族,文化厚重。辽宁是我国满族的故乡,有满族人口560万,占全国满族人口56%,且还保留着满族民族的生活民俗习惯。从自然风光文化看,辽宁有浩瀚的大海、有森森的山区、有宽阔的辽河平原,还有辽西沙地,景色各异,各领风骚。从近现代历史文化看,辽宁发生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辽沈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等历史事件,这些事件遗址都定格了当年的战火硝烟,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从工业遗产文化看,辽宁是国家老工业基地,新中国第一炉钢、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机车……都出自辽宁,被誉为“东方的鲁尔”。这些文化都有深入开发的价值。

三、文化是建设旅游强省的核心资源

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把辽宁建成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把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提升到了应有的高度。要实现这一战略,我们应以问题导向入手。邴志刚副省长在2014年12月29日全省旅游业发展大会上的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我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与丰富的旅游资源还不相称,旅游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二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活,发展方式滞后,亟须深化改革、转型升级。三是旅游市场主体不强,由此带来旅游设施投入不足,旅游市场开发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解决。”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应树立以文化兴旅游的新观念。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文化越来越成为创造力、竞争力、综合实力。1990年,习近平担任福州市委书记后就抓起文化旅游,使具有“明清建筑博物馆”之称的福州“三坊七巷”和“万寿岩”成为福州的旅游热点。习近平对旅游业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深刻的阐述:“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在2015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深刻阐述了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辽宁省委书记李希在2014年12月29日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提出:辽宁建设旅游强省一定要在“特”字上做文章,一要充分发挥辽宁文化底蕴厚重、历史记忆独具风采的优势;二要发挥辽宁山川秀美、自然生态独具特色的优势;三要发挥辽宁民俗丰富、地域风情独具魅力的优势。李希深刻地指出:“历史文化是一个地区的血脉和根基,是人民的集体记忆。历史文化遗产、遗迹因其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具有持久的观赏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而成为众多游客旅游的目的地。”邴志刚副省长在会上也指出:“要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融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体鲜明的文化旅游示范区。”领导们异口同声地强调“文化旅游”,为我省旅游业转型提升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发展的转型时期和重要的战略提升期。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品牌化、差异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实现我省旅游业转型、升级与发展,要求我们尽快树立起文化价值理念,摈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旧观念。文化与经济不是搭台与唱戏的关系,应该是融合发展、同台唱戏、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发展双赢。因此,应树立起“文化为魂,旅游业强”的新观念,只有用文化来打造旅游业竞争力,多多挖掘与开发精神文化产品才能使景点、景区更有精气神。只有得到文化的滋润,景观才会灵动,或秀美、隽永,或威武、雄壮,或富有魅力,或光彩夺目,或让人心灵震撼,或让人增长知识,或让人开阔视野……

应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借鉴鲁迅举过的芝麻、芝麻油、芝麻酱的例子。犹如从芝麻里榨出芝麻油,再用芝麻油来搅拌芝麻酱,使得芝麻酱更为香甜、更加滋润。这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集聚的发展模式是以人文精神的提炼为核心,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等资源为基础,以高素质的旅游项目为龙头,把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的多种资源集聚起来,把演艺、美食、休闲、纪念品等多种行业与观光集聚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很强吸附能力和集聚服务能力的产业集聚区。这种方式的实质是相互借力,双赢发展。

第二,推动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

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要牢固树立、深入贯彻邴志刚副省长提出的“创新兴旅、依法治旅、融合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文化决定旅游业的竞争力,创意是文化旅游的核心,人类社会越是现代化就越会珍视自己的传统和历史文化。例如沈阳的历史感不仅来自于“一宫两陵”、大帅府,还有城里的那些老街、老屋和历史文化名人。因此,抓紧对我省文化资源的整合,在保护中开发,使景观空间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文化内涵,使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型是文化旅游业的当务之急。

要根据接待性旅游退潮,休闲游、自助游、自驾自由行等新的旅游方式应运而生的形势与变化,不断地进行服务方式的适应性调整。要推广“互联网+旅游”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的本质是旅游产业的在线化,用大数据技术发展智慧旅游。

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道现实的应用题,关键是发现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资源与市场的对接。应推动旅游的三个融合:一是与第一产业的融合,与特色乡村、文化古镇、新农业结合,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等。如四川省已连续五年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越来越火。二是推动旅游与第二产业融合,带动旅游纪念品、旅游装备的发展。三是推动旅游与第三产业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以“国标”推进文化旅游景区的高标准建设。

一是应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A级景区作为抓手,推动城市旅游区和景点建设上台阶。二是应申报建立“碣石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据考古学家20世纪80年代考证,绥中姜女石遗址是一组大型宫殿建筑群址,是秦代的碣石宫。据《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辽宁卷第84页载:“(碣石宫)可与陕西始皇陵、阿房宫并列为秦代三大工程,它既是秦王朝统一大帝国纪念性建筑,又是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象征。”这一处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华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物质载体,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综合物证,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建议学习殷墟遗址、秦皇帝陵、唐大明宫“建设国家公园体制”的经验,申报“碣石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积极争取国家在政策、资金、规划、用地等方面的多口支持。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中开发新的国家级旅游景点,实质是用文化的象征意义赋予景观以社会历史意义。同时,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这不仅能提升绥中的城市品位,更会使绥中成为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灵魂的新地标,以及弘扬灿烂文化的窗口。搞好历史文化遗产经营是拉动地方经济、促进区域繁荣的桥梁。

第四,理顺文化旅游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文化旅游是一种以提供服务为主的综合性社会经济活动,是第三产业的先导性产业。建议旅游局应升格为旅游委,还可以成立一个工作协调委员会,统筹规划、协调、监管、实施。必须利用资本的力量发展文化旅游,要依靠市场力量,突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经营,激发文化旅游的内生活力,精心打造核心景区、主题公园,着力培育文化含量高的旅游品牌。

发展文化旅游必须培育一支文化旅游的专业队伍,这支队伍的使命就是做文化旅游的组织者,文化产品的传播者,“精气神”的营造者,游客的服务者。把文化自觉体现在使命感上,把文化自信体现在文化旅游的信心上,把文化自律体现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职业规范上。

发展文化旅游还应建立起文明、有序、安全、便捷的旅游环境。同时要通过网络、影展、赛事、宣传片、微电影加强辽宁文化旅游的宣传,扩大辽宁景点的知名度、美誉度。

我们张扬文化发展旅游,用文化鼎新旅游的目的就是为把辽宁建成旅游强省。发展一项长远的事业,必须高定位,因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我们做强了文化旅游产业,就会在世人面前展示一个文化的辽宁、多彩的辽宁。这样,辽宁旅游业对全省的贡献将是功德无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