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习情景】江南文化名人故居

【学习情景】江南文化名人故居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江南文化名人故居一、名人故居简介(一)柳亚子故居柳亚子故居位于江苏苏州吴江县黎里镇复兴中路517号。柳亚子,诗人、同盟会会员、南社社长,因反蒋介石被通缉逃往日本。抗战胜利后,在香港从事革命活动,被国民党开除党籍。1949年出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整修,已经恢复旧观,原来的家具也多
【学习情景】江南文化名人故居_江南水乡文化概论

【学习情景3】江南文化名人故居

一、名人故居简介

(一)柳亚子故居

柳亚子故居位于江苏苏州吴江县黎里镇复兴中路517号。他于1936—1940年在此定居。抗战期间,上海沦陷后,柳亚子将其称为“活埋庵”,意在国事危殆之时,无能为力,留居“孤岛”,犹如活埋。现已挂牌,并不对外开放。

柳亚子,诗人、同盟会会员、南社社长,因反蒋介石被通缉逃往日本。1928年回国,抗战时期从事民主活动。抗战胜利后,在香港从事革命活动,被国民党开除党籍。1949年出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

(二)巴金故居

巴金故居位于上海武康路113号。在“文革”结束后,重回武康路113号的巴金老人写下了《随想录》。这是巴金在上海最后的寓所,也是巴金先生在上海居住得最长久的地方。这座小楼始建于1923年,曾为苏联商务代表处,从1955年起,巴金和女儿李小林一家就住在这幢三层小洋楼里,巴金在此楼居住了40多年。在这里,他写成了《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长夜》《一双美丽的眼睛》等译作及小说,被海内外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界公认为“说真话的大书”。

(三)张元济故居

张元济故居位于上海徐汇区淮海中路1285弄上方花园24号,是西班牙风格的花园里弄住宅,曾由我国出版界先驱张元济先生居住了整整20年,度过了其事业上的鼎盛时期。张元济的孙辈张人凤和太太如今居住在24号的三楼。

淮海中路1285弄,最初有个好听的名字——沙发花园,它系英籍犹太人沙发的私人花园。1939年,浙江兴业银行购下此园地,新建了70幢三层高的花园里弄住宅,住宅类别有独立式、两户联立式等。风格多是西班牙式建筑,砖木结构,栅门、窗栅、阳台、栏杆都用铸铁精制而成,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老上海中产阶层的理想家园。20世纪50年代,这里改名为上方花园,寓有幽静美好之意,由我国著名出版家张元济题名书写。

(四)吴昌硕故居

吴昌硕故居位于上海闸北区山西北路457弄12号(近海宁路)。它是一代艺术大师、海派艺术创始人吴昌硕生命中最后14年的居住地。这是一幢石库门三间两厢的二层楼房。弄堂呈十字形、联排式,门框用花岗岩条石砌筑,两扇乌漆门上装有铜环,门顶上雕有花饰。主楼为砖木结构,两边有厢房。

吴昌硕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在艺术创作中善于集百家之长,因而被誉为中国美术界海派艺术的创始人,其艺术风格对我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均有较大影响。他在1913年69岁时,携妻从苏州迁居上海,与儿子吴东迈同住山西路吉庆里923号,即今山西北路457弄12号,直到1927年11月29日因中风在这幢楼房中与世长辞。

故居主楼二楼是吴昌硕的画室,紧挨南窗放着一张特大的画案,画案前是一只下面有块踏板的高座椅,室内布置简朴、典雅。吴昌硕逝世前三天,还在此画室挥毫创作了他最后一幅画《兰花》,似乎象征着他艺术生命的清香幽远。二楼后侧是一个宽敞的阳台,种有花木盆景。东厢房二楼是吴昌硕的卧室兼书房。南窗下摆着一张长桌,案头供奉弥勒佛石像一尊。桌前有一张靠背椅,窗旁靠墙是一个放置二十四史的专用书橱。靠北墙放着一张铁床,帐幔上挂着一只葫芦和一把宝剑。写字台旁放着一张楠木沙发摇椅,是吴昌硕75岁生日时朋友送的礼物。室内还有一只保险柜和一面落地镜。西厢房二楼是吴东迈夫妇的居室。主楼底层及东厢房一楼均为客堂间,西厢房一楼曾是吴昌硕弟子王个簃的居室,王个簃1925年在吴家拜吴昌硕为师。后厢房是裱画室,旁边是厨房。前面天井是砖地,平时只放着一辆人力车,供主人外出时使用。据说,吴昌硕住在这里时,经常身穿道服,头顶挽个小发髻,两手交叉在背后,来回散步。

(五)徐光启故居

徐光启故居位于上海黄浦区乔家路234—244号,是一幢建于明代的住宅,徐光启出生的地方,历史上称为“九间楼”。

据史书记载,徐光启故居建于万历年间,又有说建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不论如何,徐氏故居已有400多年历史了。“宅邸东靠太卿坊,北临乔家浜(即今天的乔家路)”。宅西原有上海最早的天主教小教堂和教士住所,现早已不存。明代所建徐宅,原有100余间之多,为三进三出式住宅,宅内原有“后乐堂”“尊训楼”等建筑。清顺治二年,即1645年秋,清军南下时,住宅遭到兵火,今天保留部分仅是当年徐宅最后一进“后乐堂”的一部分。该部分,原来因上下两层各9间,故被称为“九间楼”。又据《淞云闲话》一书记载,徐光启与意大利人龙华民、邓玉涵、罗雅谷、汤若望等一起修历法,因西洋人习惯于居住楼房而特建“九间楼”。万历三十六年(1608)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受徐光启邀请来沪传教,就是寓居于此楼。徐光启辞官归故里后,也寓居于此楼,在这“九间楼”写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农政全书》。在抗战中,“九间楼”被毁去两间,因此现仅存留两层砖木结构楼房7间,建筑面积缩小至685平方米。

顺治初年,清政府为了缓解满汉民族矛盾,特给明朝东阁大学士徐光启建立牌坊,称为“阁老坊”。后来,阁老坊因妨碍交通和城市建设而被拆除。为了纪念徐光启,1933年,政府把当时的“县基路”改名为“光启路”。

(六)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市区鲁迅中路,原为周家新台门的一部分,是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在此,一直生活到18岁去南京求学,以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

新台门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深宅大院,它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1742—1821)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建的,同时建造的还有过桥台门。新台门位于东昌坊口西侧,是一座大型的台门建筑,其规模和结构与老台门基本相同,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共分六进,共有大小房屋80余间,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在内,共占地4000余平方米。当时,新台门内共居住着覆盆桥周氏中的六个房族,而鲁迅故居则位于新台门的西面。

鲁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台门,世系绵延。到了清光绪、宣统年间,整个周氏房族逐渐衰落。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群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家。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鲁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整修,已经恢复旧观,原来的家具也多数找回,并按原样陈列。

鲁迅故居占地4000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房舍多达百间。进门有小天井和厅堂,厅堂北面隔天井是5间楼房,为鲁迅早年的住处,鲁迅诞生于西梢间楼下。楼上东面一间是鲁迅与朱安的新房,楼下有鲁迅母亲鲁瑞及祖母蒋氏的房间。再往北是灶间,鲁迅在此认识章运水(即闰土)。最后面即为百草园,分大小园两部分,面积2000平方米,鲁迅以此为素材写下了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复原后的周家新台门共分三进,由台门斗、大厅、香火堂、侧厢及杂屋等组成。台门斗内隐门正上方悬鲁迅祖父周福清“翰林”匾一块。第二进“德寿堂”,为三开通间的大厅,是新台门整个房族公共活动的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宴会宾客之用。厅堂正上方与周家各台门一样高悬一块“德寿堂”大匾,匾下挂“松鹤图”大堂画一幅,并配对联一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两旁柱子上有楹联二副:“虚能引和静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持其志无暴其气,敏于事而慎于言。”东西两侧则挂有红木嵌大理石“挂屏”。第三进“香火堂”为辅助陈列,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周氏房族兴衰。展览通过大量的实物和照片,展示了周氏(鲁迅)家史,揭示绍兴周氏发展、壮大、衍变、式微的轨迹,重点介绍鲁迅祖父周福清、祖母蒋氏、父亲周伯宜、母亲鲁瑞、元配夫人朱安等直系亲属的生平事略,及他们对鲁迅一生产生的深刻影响。第二部分鲁迅与周作人和第三部分鲁迅与周建人同样以图片为主,实物为辅的陈列方式,展示鲁迅与周作人、周建人的关系。周作人部分,突出其日本留学时期与鲁迅的关系,及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功绩。周建人部分,则重点介绍鲁迅对其的关怀、培养,和其成为一个民主革命家的历程。

(七)吴梅故居

吴梅(1884—1939)这个名字,是和昆曲紧紧相连的。20世纪初,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从十几岁起就开始收藏戏曲典籍的吴梅为拯救振兴昆曲所作的努力堪称他对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贡献。

吴梅故居位于苏州蒲林巷35—1号,一座典型的苏州民居。吴梅老屋本在滚绣坊,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成年后的吴梅靠着“授徒东吴”的薪资购得蒲林巷厉氏破屋开始重建。1911年,新屋筑成。在吴锦(吴梅四子吴南青之次女)精心绘制的一张《吴梅先生故居平面示意图》上,这座坐北朝南、前后三进、占地535平方米的民宅旧时风貌依稀可见。

从蒲林巷的石库门走进老屋,墙门间北即是一个小天井,天井北的二层小楼东屋就是著名的奢摩他室——吴梅藏书楼。墙门间西又有一小天井,落地长窗后是大厅,厅上有楼,楼又分东西两厢。大厅北是中宅门,其上砖刻“乐居安天”四字系吴梅手书。中天井东西两面曾经有走廊,那是幼年的吴锦和兄弟姐妹们一起乘凉、数星星、听故事的好去处。穿过中天井,又是一排楼厅,一楼东屋是吴梅夫妇卧室,卧室西即是吴梅写作室,藏书楼的另一半百嘉室就在二楼东北端。

(八)胡雪岩故居

胡雪岩故居位于杭州市河坊街、大井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东部的元宝街,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胡雪岩事业的巅峰时期,此豪宅工程历时3年,于1875年竣工。落成的故居是一座富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颇具西方建筑风格的美轮美奂的宅第,整个建筑南北长东西宽,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15平方米。故居无论是建筑还是室内家具的陈设、用料,都堪称清末中国巨商第一豪宅。

故居内的花园芝园怪石嶙峋、巧夺天工,其中的假山为国内现存最大的人工溶洞。进入故居,那回旋的明廊暗弄、亭台楼阁、庭院天井、峭壁假山、小桥流水、朱扉紫牖、精雕门楼,使人仿佛进入一个大大的迷宫;而百狮楼、锁春院、怡夏院、洗秋院、融冬院、延碧堂、载福堂、和乐堂、清雅堂无处不奇;木雕砖雕石雕、堆塑、彩画则无品不精。故居内还有董其昌、郑板桥、唐伯虎、文徵明等名家的书法石刻作品。

(九)李叔同纪念馆

杭州李叔同纪念馆辟建于虎跑梦泉山林公园内,这里原先有定慧寺,是这位现代艺术家、爱国高僧出家修行之地。

李叔同是开创中国现代文化新时代的先行者之一,他曾率先参加“文明戏”(话剧)的演出,还为西湖山水创作了新歌曲,弟子中有丰子恺等杰出人物。如今,西泠印社藏有他的篆印和手书《阿弥陀佛经》经幢,虎跑泉池后建有弘一法师墓塔。

纪念馆共分三个展厅,正厅中央为一座高3米的李叔同铜质立像,两侧是《超脱》和《皈依佛门》两幅大型浮雕。展品介绍了李叔同的生平事迹及出家史,展示了他的艺术成就、佛学造诣与爱国主义精神。展柜内,还有李叔同撰写的词以及早已绝版的《清凉歌集》,李叔同孙女提供的数十张珍贵照片,李叔同临摹的书帖,用过的书籍、印章和手绢等实物。左厅,陈列着李叔同的墨宝,有手书石碑八块、木刻格言十幅;右厅为“书巢”,挂有徐悲鸿的油画、丰子恺的木刻、费新我的弘一肖像、钱君匋的对联等书画作品。

(十)黄宾虹纪念馆

黄宾虹纪念馆位于杭州西湖栖霞岭31号,是著名画家黄宾虹的旧居。

黄宾虹自1948年秋移居此处,曾作西湖山水画多幅,自称“愿作西湖老画工”。1955年3月病逝后,家属将其先前作品及收藏的1万余件画作全部捐献国家。1959年9月,旧居辟为画家黄宾虹先生纪念室。纪念室系独门小院,庭院呈方形,园中央置黄宾虹全身汉白玉雕像一座,四周伴以松、竹、梅等林木。展览厅设在二层楼房内,楼下画室陈列画家用过的红木画桌、文房四宝木质沙发等;楼上作品陈列室有165平方米,展出画家具有代表性的山水、花鸟画12幅。遗物陈列室展出画家年谱、著作、手稿等。

(十一)王国维故居

王国维故居坐落在海宁市盐官镇西门内周家兜,是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少年时代的住宅。庭院坐北朝南,建筑为木结构。前厅正中放置王国维半身铜像,陈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王国维故乡、家世及其生平;第二部分介绍王国维的主要学术成就,陈列王氏各种著作和手稿;第三部分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王国维的论著。陈列室开放以来,吸引了众多游人和学者前来瞻仰。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又字伯隅,号静观,海宁盐官人。自幼沉静好思。5岁进私塾背诵和学作诗文。9岁时父回乡奔祖父丧,以后便长居家中,教授他骈散文及古今诗词。王国维16岁中秀才,才华初露。清光绪十九年(1893)、二十四年(1898)两次应乡试未中。22岁进上海《时务报》,业余去东文学社学习外文及理化,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辛亥革命后,王氏随罗振玉东渡日本。此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研究,尤其致力于甲骨文、金文、汉晋简牍和唐人写本的考释。王国维是新兴学科甲骨文、敦煌学的奠基人之一。所著《流沙坠简序》《殷墟书契考释序》《宋代金文著录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论》等,均被称为划时代之作。其史学论文几乎篇篇皆有发明,后汇编成《观堂集林》20卷。他的历史文献与出土资料密切参证的治史方法——两重证据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推崇。

(十二)丰子恺故居

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丰子恺的故居位于桐乡县石门镇。民国15年(1926)丰子恺在上海请弘一法师为住所取名,弘一法师让丰子恺写一些字,团成纸团抓阄,两次都抓到“缘”字,因而取名“缘缘堂”。民国22年(1933)春,丰子恺亲自设计的颇具民族特色的宅院在石门镇建成,遂用缘缘堂命名,并请马一浮题额。缘缘堂建筑雅洁幽静,被称为“一件艺术品”,丰氏在这里创作、生活。民国27年(1938)1月,缘缘堂被侵华日军焚毁。2月,流亡在江西萍乡的丰子恺得悉消息后,奋笔疾书《还我缘缘堂》《告缘缘堂在天之灵》《辞缘缘堂》等文章,愤怒斥责日本侵略军的残暴行径。抗日战争胜利后,丰子恺曾回故乡凭吊缘缘堂遗址。l975年清明,丰子恺又重游石门,再一次专程凭吊缘缘堂遗址。1984年,桐乡县人民政府在原址按原貌重建缘缘堂。

重建后的缘缘堂仍为砖木结构,保持原来高大、轩敞、明爽的特色,结构、布置乃至栽培的花木悉依原貌。青砖黑瓦,朱栏粉墙,具有深沉朴素之美。整个建筑由三楼三底的楼房和楼前小院及后院组成,总面积510平方米。从东边墙门进院,墙门里面上方“欣及旧栖”四个堆灰阳文大字,是根据当年丰子恺题书仿制复原,两大门百孔千洞,斑斑焦痕,这是从日军炮火中抢救出来的原缘缘堂留下的唯一遗物,也是日本侵略军侵华罪行的铁证。小院正中花坛里栽着丰子恺喜爱的牵牛花,右边墙角处种有芭蕉数株。红绿相衬,恬静和谐。缘缘堂正厅在院中面南,门楣上悬挂着叶圣陶书的“丰子恺故居”匾。

1933年至1937年间,丰子恺间或往返于沪杭等地,大部分时间住在缘缘堂专事著译,完成近20部作品,这是他创作生涯的黄金时代。现故居中共有丰氏遗物500余件,遗作180幅,赵朴初、李可染、唐云、钱君匋赠的字画多件。楼后有三间平屋,为接待室和服务部,专售与丰子恺有关的图书和旅游纪念品。

(十三)沈曾植故居

沈曾植故居在嘉兴城内姚家埭1号。坐北朝南,系清末建筑四合院式三进两层楼住宅,砖木结构。内为走马堂楼,有厅堂、花园等。第一进五开间,中间是厅,两边有厢楼连接,和第二进形成走马堂楼。第二进五开间,中间是厅,两边各有两间。第三进为三开间楼房,东边有一水井。楼房后有五间平房。大门朝南,有门厅,大门之东有五间平房和一边门。沈曾植故居外形完整,除花园园址已建房外,基本保持原貌。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别字乙盦,晚号寐叟,初别号小长芦社人,晚称巽斋老人、东轩居士,又自号逊斋居士、癯禅、寐翁、姚埭老民、乙龛、余斋、轩、持卿、乙、李乡农、城西睡庵老人、乙僧、乙穸、睡翁、东轩支离叟等。王国维称赞他的成就足可与清代著名学者顾亭林等人相俦;其成就的深度超过龚自珍、魏源;其精处胜过戴震、钱大昕;称他为“学术所寄”“邦家之光”。

(十四)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位于嘉兴乌镇观前街与新华路交接处,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是茅盾曾祖父沈焕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前后在汉口经商时寄钱回家购置的,建筑面积650平方米,为清代江南民居。茅盾自1896年7月4日诞生至1910年春离乡求学,在此生活了13个春秋,以后数十年仍联系不绝。1934年茅盾亲自主持,翻建故居为三大间,东为储藏室,中为卧室及小客堂,西为书房及会客室。此后几年中茅盾曾数度住在这里写作、读书,并作为起居会客之所。1983年中共中央批准修复茅盾故居。1985年7月4日在茅盾诞辰89周年之际,乌镇茅盾故居隆重开放。1988年1月公布茅盾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后相继增扩附属用房和陈列馆,现总建筑面积1731.5平方米,1994年8月更名为桐乡市茅盾纪念馆,设“茅盾故乡乌镇”“茅盾走过的道路”“茅盾故居(复原)”三个基本陈列室。

重修后的茅盾故居仍在前楼下最东一间设大门,高悬陈云亲笔题写的“茅盾故居”匾。大门内的通道改作陈列室序厅,安放茅盾铜像。前后楼上下各室器物均按当年格局布置,家具也有不少是当年旧物。前楼上是茅盾父母的卧室,房内陈设简易,有一张宁式雕花大床,边上放一张小床,一座衣橱,几叠衣箱,临窗有书桌放着文房四宝。茅盾在这里诞生、成长,接受母亲的启蒙教育,度过少年时代。楼下西边原为家塾的房内放着几张桌椅,茅盾幼年时期和几个堂兄弟在这里读书,由祖父沈思培教授。后园中的3间平房,南向有走廊,墙壁上挂着叶圣陶写的“茅盾故居”匾额。这所平房20世纪30年代经翻修后上筑天花板,下铺地板,南北两壁均装设西式玻璃长窗,窗明几净,环境幽静。东边一大间朝南开门,前半间为通向中室过道,后半间是储藏室。中室前半间客堂与后半间卧室之间隔以中式长窗,卧室中有一张铜床和桌椅等用具。西边一间中以茅盾亲自设计的大书橱隔成两间,外面起居室,放着茅盾当年从上海运来的一套沙发。内室是书房,北窗下放着一张茅盾当年定做的大写字台。民国24年(1935)秋,茅盾在这里完成了中篇小说《多角关系》的写作。平屋外面空地上植有不少花木。民国23年(1934)秋,茅盾在这里亲手种植了一棵棕榈和一丛天竹,现今棕榈的枝干已超过7米多高的院墙,天竹则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茅盾故居建立后曾设7间陈列室,陈列茅盾的150幅照片和反映他的生平及业绩的实物。故居共有珍藏品276件,茅盾照片400余件,当代名家的书画200余件。近年已移至立志书院展出。

(十五)徐志摩故居

徐志摩故居位于海宁市硖石镇干河街40号,为海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 年10月,徐志摩故居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级旅游景点。这幢西式两层楼建于1926年秋,共20余间,有冷热水管、电灯、浴室等。楼下的深黄印花地砖,是当年从德国进口的。1922年3月,徐氏与原配夫人张幼仪在德国柏林离婚,4年后和京华名媛陆小曼在北京结婚。诗人的“婚变”,当时在内不为老父所容,在外不为一般社会舆论所谅。他于是萌生“归隐”之念,于1926年11月16日偕新婚的陆小曼返回故乡,打算在这里度过隐居著书的生涯。但不足一个月,军阀的争战击毁了诗人月下伴美的隐士梦,仓促走避沪上。新居终未能挽住这位中国济慈的诗笔,徒然给后人留下了一段美丽的遐想。

故居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前后两进,主楼三间二层,前带东西厢楼。后楼亦三间,屋顶有露台,可登临。故居台门上方有诗人表弟金庸的手书“诗人徐志摩故居”,正厅有匾曰“安雅堂”,乃启功补书。主楼底层两侧有徐志摩家世、生平及思想和文学活动的陈列,展示诗人短暂而绚丽多彩的一生。正厅、卧室、书房布置复原陈列,再现诗人的家境和生活场所。

(十六)朱彝尊故居

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故居位于现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广平路南端,占地6500平方米。园林原名“竹坨”,曝书亭原是竹坨内的一座建筑物,因朱彝尊著作《曝书亭集》称名于世,后人遂以曝书亭作为园林名。园门向北,进门左侧为“娱老轩”,坐北朝南,系三开间厅堂。其西为“醧舫”。楣额为清初书法家郑笆书。舫三面临水,曲桥波影,相映成趣。距醧舫数十步为“潜采堂”,1963年修葺时将朱氏家祠中的朱彝尊石刻像移入嵌于壁中。原康熙御赐“研经博物”匾因家祠早毁而佚,现由人重新书写,悬于正厅。室内存有朱彝尊手书条幅,用过的端砚以及描绘当年“曝书亭”全景的画卷。轩、舫、堂环荷池而筑,粉壁砖地,素洁幽雅。在园中部,通过荷塘上曲折石桥至桥南,即为整个园林据以得名的建筑曝书亭。亭面北,两面石柱上镌有集杜甫诗句的楹联,原为汪揖书,重修时阮元据以摹写,联为:会须上番看成竹,何处老翁来赋诗。亭石柱上还刻有阮元重修曝书亭时,和朱彝尊词所作的《百字令》,及当时嘉兴知府满族诗人伊汤安的和作,书迹和词句都很精美。亭之东有假山,六峰亭翼然其上,“文革”前原悬有张宗祥书的匾额。六峰亭下有一方石铺甬道,长数十米,两旁古树攲侧,绿荫深秀。曝书亭质朴淡雅的艺术风格,疏密有致的结构布局,为国内园林建筑专家所重视。

二、名人故居的价值分析

(一)历史价值

1.历史纪念意义

名人故居因其主人或使用者而具有深刻的文化、历史内涵。它们往往是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例如,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二大会址等。一些名人故居虽然在建筑外观上并没有特别的建筑价值可言,但是因为居住者所取得的成就、业绩或人格魅力、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赋予了原本平凡甚至破败的建筑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了人们了解和纪念名人居住者和历史事件的重要载体。游客在睹物思人的过程中感受名人生前的生活环境、相关的历史事迹、具有影响力的作品等,体会每个名人独有的人生故事、重要的精神,从而不断地得到激励。

2.历史教育意义

名人故居因为它具有的文化、历史、美学的价值让其成为了一个具有教育性意义的人文景观,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得到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名人故居可以通过故居建筑向人们传递故居主人的风采和魅力,就像一部立体化的人物传记,展现历史中主人的生活状态、奋斗历程以及风采、魅力,人们从中可以增长知识,汲取精神营养,找到生活的榜样和目标。同时,人们也可以从一些反面人物的故居景点中获取教益。

(二)文化价值

1.名人文化的载体

名人故居是有形的古迹和无形的思想文化兼而有之,其价值主要在于其文化性,而非房子本身。名人故居不仅具有纪念意义,更主要的是它本身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名人文化包括名人的影响力、名人的贡献、名人的人格魅力、名人的精神、名人的思想言论、名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等,它是一个地方的历史、社会、文化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生动的历史记载是城市弥足珍贵的资源。名人文化可以提高城市文化的品位,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此外,由于名人文化可以跨越漫长的时空隧道,经过教育等特殊的传播途径来传播,所以具有广泛的接受群体,更具有深刻的感化教育作用。名人文化具有特殊的价值,却是非物化形态的东西。名人故居是名人文化的载体,是物化形态的名人文化,为人们与历史名人的“交流”提供了空间。它们能够直观地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和缅怀名人、缅怀历史、抒发怀古之情、思古之幽的精神追求。历史名人文化犹如一面旗帜,引导着人们的思维,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鼓舞人、激励人去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家园,并且尽力为其作出自己的贡献。所以,名人故居对于帮助人们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保护好名人故居,发挥好名人故居的作用,有助于形成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情操和修养,这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2.城市文脉的载体

名人故居从建筑的载体中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脉历程,它是一个城市的个性和文化特色的重要方面。一个城市的文脉是由各种客观存在的历史文化遗迹和随着历史积淀下来的各种精神文明成果共同组成的。城市中的一定量的名人故居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地的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众多名人的集中居住和其创造出的文化财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个性和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甚至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标志和符号象征。例如,北京的名人故居大多是四合院,而上海的名人故居则是石库门式或者欧式的。上海的长宁区、静安区各类有特色的异国情调的名人故居建筑反映了上海特有的海派风格的地域文化。这些都是城市规划中,区域和街区风格的精华所在。

三、名人故居保护开发的原则

(一)寻求故居的历史价值、建筑本身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统一

名人故居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具有唯一性;但是,当它们作为建筑遗产蕴涵在历史城区的时空脉络之中时,就具有了多重性。名人故居的多重性除了体现在建筑自身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外,还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内涵,以及从中所显示出来的巨大的人文价值。以名人故居为代表的建筑文化,往往能从一个侧面鲜明地反映出了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文化和审美风尚的特征。名人故居在整个建筑布局和结构上,都非常注重突出人间秩序性与和谐性的特征。人居建筑中的屋顶、屋架、木柱、斗拱、墙壁、门窗、栏杆、砖瓦等都十分讲究,寄寓了人的一种审美情怀。同时,名人故居是一部记录着如何孕育名人和名人成长,以及反映着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文化发展变迁的史书。从对名人故居的考察上来看,人们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解读积淀在其中的历史文化信息,感悟人世间变化发展的历史沧桑,体味蕴藉在其中的人文内涵和人文意蕴。因此,名人故居作为一种人文景观,其真正的内涵是在这种整体与细节的和谐统一当中,蕴含着一种人文的精神,人间的精神。

(二)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都市文脉传承有机结合

各具风采的名人故居,是城市历史的结晶,也是城市的文脉。因此尽全力保护名人故居,既能让后人铭记历史,也能彰显出城市文化。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积极主动推进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的过程要注重有文化史家和民间力量的参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参与保护;同时注重利用名人自身活动所造成影响社会的事件以及个人产生新闻效应的生活逸闻。名人故宅作为文化遗产,更多的是因名人而出名:其承载着更多的民众的口承记忆。而这些口承记忆是建构地域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这些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人类口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