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藏传佛教所有佛菩萨介绍

藏传佛教所有佛菩萨介绍

时间:2022-02-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经过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对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种宗教。释迦牟尼涅槃后其弟子多次集会,对原始佛教的教义、戒律发生争议。大乘佛教时期大约在1世纪中叶至7世纪,这一阶段从大众部佛教演化而成的大乘佛教一度急剧发展,教化地区亦随之扩张。第三条藏传佛教。在大乘佛教中地位仅次
佛教文化_旅游文化学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经过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对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种宗教。

一、佛教的起源与发展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在世界各大宗教中,创教时间最早。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佛徒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相传他诞生于蓝毗尼花园。他29岁出家苦修6年。35岁时他发觉苦行并不能达到解脱之路,于是弃而至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打坐,静思人生真谛,终于在一天晚上大彻大悟而成道。

佛教在其发祥地印度的发展,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2世纪,大约1800年的历史,大致分为四个时期、三个600年。初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和部派佛教时期;中600年为大乘佛教时期;600年为密乘佛教时期。其中,原始佛教时期和部派佛教时期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世纪中叶,这一时期前200年为原始佛教阶段,后400年为部派佛教阶段。前200年为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传教阶段。释迦牟尼涅槃后其弟子多次集会,对原始佛教的教义、戒律发生争议。后分裂为两大派系:其中较为传统的一派称为上座部佛教;另一派称为大众部佛教。大乘佛教时期大约在1世纪中叶至7世纪,这一阶段从大众部佛教演化而成的大乘佛教一度急剧发展,教化地区亦随之扩张。密乘佛教时期大约在7世纪至12世纪,这一阶段密宗在印度佛教中占统治和主导地位。印度密教是大乘佛教部分派别吸收印度教及民间信仰诸神因素而形成的特殊宗教形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佛教的传播分为三条线路:第一条北传佛教。从古印度向北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以大乘佛教为主,也包括密乘佛教。第二条南传佛教。从古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及中国的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小乘佛教为主。第三条藏传佛教。主要是印度密乘佛教与藏区苯教融合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俗称喇嘛教。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逐渐形成的,其核心是宣说人生道路上充满着很多的苦,而只有信佛才能找到解脱的方法。其主要理论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

()四圣婦

四圣谛是佛教的基础,也是佛法中的中心思想。四圣谛是苦、集、灭、道四法。“谛”有“实在”或“真理”的意思,是印度哲学通用的概念。

1.苦谛

佛教认为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痛苦和烦恼。人生的苦共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是佛教对世界的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这一教义成了全部佛教理论的出发点。

2.集谛

集谛亦名习谛,又名因谛,说明造成世间人生痛苦的原因。它是早期佛教理论的基础。认为世间人生的痛苦根源在于由“无明”和“渴爱”所引起的各种贪欲,即佛教通常所说的“业”与“惑”,依业受报便会有生死轮回之苦。

3.灭谛

灭谛是指灭尽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无苦的涅槃境界。它要人们相信,造成世俗诸苦的一切原因可以断灭,从而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

4.道谛

要使一个具有正常生活和思维能力的人达到涅槃状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早期佛典中有大量篇幅是强调达到涅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要达到涅槃境界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多方面修行的艰苦过程。消灭痛苦、通向涅槃的全部修习方法和途径就叫“道谛”。佛教告诉我们达到涅槃境界的方法和途径即所谓的八正道。

(二)八正道

八正道是指八种使人由凡入圣、断绝轮回、达到涅槃境界的途径和方法。这八种方法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从身、口、意三个方面规范佛教徒日常思想行为,佛教认为按照这八种方法去修行,可以从迷界此岸达到悟界彼岸。

(三)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也叫“十二缘起”、“十二缘生”。是苦、集二谛的延伸,主要分析苦因和论述三世轮回之理。它把人生分为彼此互为条件和因果联系的十二个环节,由十二个概念构成一个前后相续的因果链条,故称十二因缘。

“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理论,是专门用来解释现实问题的。佛教认为现实人生的痛苦、贫富不均、社会不公、阶级差别等都是人们前世所作所为的结果;今生的善恶行为,必然导致来生的福祸报应以及生死于宇宙的哪一道上(六道)

三、佛教的供奉对象

()

佛是梵语音译“佛陀”的简称,意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小乘佛教所讲的“佛”专指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佛教除尊释迦牟尼外,还包括其他一些觉行圆满者。

1.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始祖,又称“如来”、“世尊”等,是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必须供奉的佛像。以坐姿居多。

2.三世佛

“三世”是佛教的说法,即过去、现在、未来,也可以说成前世、今世、来世或前生、今生、来生等。三世佛又分横三世和竖三世。

(1)横三世

横三世是指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中央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一般是释迦牟尼佛居中,药师佛居左,阿弥陀佛居右。

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是文殊菩萨,右胁侍是普贤菩萨,此三者合称“释家三尊”。药师佛的右胁侍是月光菩萨,左胁侍是日光菩萨,此三者合称“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阿弥陀佛的左胁侍是观音菩萨,右胁侍是大势至菩萨,此三者合称“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

(2)竖三世

竖三世是指过去(前世、前生)、现在(今世、今生)、未来(来世、来生)。竖三世佛多指过去燃灯佛、现在释迦牟尼佛和未来弥勒佛。因为这三佛在时间上是相连的,故称竖三世佛。一般释迦牟尼佛居中,燃灯佛居左,弥勒佛居右。

3.五方佛

五方佛是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佛的总称,中央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代表法界体性智;东方香积世界的阿閎佛,代表大圆镜智(金刚智);南方欢喜世界的宝生佛,代表平等性智(灌顶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北方莲花世界的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五方佛多见于宋辽时代的寺庙,密宗寺院的大雄宝殿也常供奉五方佛。

()菩萨

菩萨是梵语音译“菩提萨锤”的简称,意译为“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旧时译为“大士”、“大圣”等。在大乘佛教中地位仅次于佛。在我国的菩萨中较为流行的是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位菩萨。

1.文殊菩萨

文殊是梵文音译“文殊师利”的简称,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在四大菩萨中专司“智慧”,表示“大智”,故又称“大智文殊”。其手持宝剑或宝卷,象征智慧锐利;身骑狮子,象征着智慧威猛。相传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2.普贤菩萨

普贤是梵语的意译,中国佛教中常称之为“普贤大士”。在四大菩萨中专司“理德”。其手持如意,表示能满足众生的愿望;身骑白象,表明普贤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相传普贤菩萨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

3.观音菩萨

观音是“观世音菩萨”的简称,又译为“观世音”、“观自在”等。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在四大菩萨中观音的职责是拯救一切苦难众生,使他们得到解脱。相传观音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

观音菩萨在我国世俗中的影响最大。佛典说观音菩萨可以随机应变成种种化身去拯救人们,这些化身主要有“六观音”、“七观音”、“千手观音”等。通常所说的观音则是指诸观音的代表“圣观音”或称“正观音”,其造型为头戴宝冠、冠中有阿弥陀佛像,手中持莲花或结定印。而一般观赏用的小观音塑像,则多手持甘露净瓶,瓶中插柳枝的立像或坐像。

4.地藏菩萨

“地”指大地,“藏”即储藏存有。“地藏”意指他如同大地一样含藏着无数善根种子。观音菩萨是以救度世间众生为主,而地藏菩萨则是救度地狱中的“罪鬼”,是幽冥教主,掌握众生的生杀大权。地藏菩萨多呈出家相,着比丘装,右手持锡杖表示爱护众生,也表示戒修精严,左手持如意宝珠,表示满足众生的愿望。相传其道场在安徽九华山

(三)罗汉

罗汉全称阿罗汉,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和菩萨,而在小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佛教认为,获得罗汉这一果位即断尽一切烦恼而进入涅槃境界,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而受生死轮回之苦,可以受到人、天的供养。一般而言,寺院中供奉的罗汉大多数是释迦牟尼的亲传弟子,只有少数是后世修行有为的和尚。罗汉的形象和现实中的和尚相差无几。

释迦牟尼传教45年,弟子众多,但最出名的门徒有10人,即所谓的“十大弟子”,他们都是佛祖亲传并亲耳听闻佛陀言教而成为觉悟者,又都获得了阿罗汉果,因而又都是罗汉。除此之外还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

(四)护法天神

护法天神是印度神话中惩恶护善的神灵,佛教采用其说,作为护持佛法的神。其职责是护持佛法、护持佛教信徒和佛国的子民。其中比较著名的护法天神有四大天王、韦驮、哼哈二将、伽蓝神关羽等。

四、佛教的主要节日

佛教的节日有几十种,重要的有浴佛节、成道节、盂兰盆会、涅槃节等。而最大的节日当属浴佛节和盂兰盆会。另外藏传佛教地区,还有传召节等。

()浴佛节

浴佛节在农历的四月初八,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出生,是佛的诞生日。每逢这一天各寺庙都要举行“浴佛法会”,在大殿正中用水盆供奉佛诞生像。全寺僧众都要以香汤沐浴佛诞生像,以此来纪念佛陀的诞生。

()盂兰盆会

盂兰盆会又叫自恣日、中元节,后人又称为鬼节,这一日是农历的七月十五。节日期间,要施斋供佛,举行诵经法会,举办水陆道场,放焰口,追荐历代祖先。后来又发展到放河灯、焚法船等。

(三)成道节

成道节在农历十二月初八,相传佛祖在这一天悟道成佛。后僧众为纪念释迦牟尼成道,要严肃地准备香花灯烛、茶果美食,恭敬供奉。我国佛教徒于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五、佛教名山古刹

佛教主张超凡脱俗,因此,寺院多建在深山密林之中,形成“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局面。这些名山古刹成为了解佛教的窗口,成为现在的重要旅游资源。

()佛教名山

在佛教名山中最著名的当属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这四座山被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1)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据记载,东汉永平年间,印度僧人来中国传扬佛教,称五台山是文殊菩萨说法显灵的道场,奏请汉明帝在此建寺,从那时起,五台山便成为中国的佛教中心之一。五台山寺院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台怀镇周围的“五大禅寺”和台外五台县附近的南禅寺和佛光寺等。

(2)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市西南,以“峨眉天下秀”而知名,相传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极盛时期拥有寺院近百座,现存大小寺院50多座,可供游人参观的有10余座,主要有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洪椿坪等。

峨眉山金顶是寺院和景点最集中的地方,为峨眉山精华所在。登上金顶可以领略到金顶四大奇观:日出、云海、佛光、圣灯。

(3)普陀山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东北部的普陀县,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相传是观音菩萨的道场,素有“海天佛国”之称。山上所有寺院以供奉观音为主。宋代以后开始大兴土木,香火极盛,其中以法雨禅寺、慧济寺、普济禅寺三座庙宇最大。由于观音菩萨在我国民间的广泛影响,现在普陀山一年四季游客不断,香火不绝。

(4)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素有“江南第一山”、“佛国仙城”之称。相传是地藏菩萨的道场。据《九华山志》记载,唐天宝年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来到九华山隐居修身,死后三年肉身不坏,人们认为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尊之为“金地藏”并建塔供奉。九华山现存寺院80余座,主要有化城寺、肉身殿、祗园寺、百岁宫、甘露寺等,多集中在九华街和闵园两处。

除了上述的四大佛教名山外,辽宁千山、浙江天台山、江西庐山、云南鸡足山、山东泰山等都是著名的佛教名山,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佛教古刹

我国寺院古刹众多,比较著名的有白马寺、少林寺、华严寺、慈恩寺、悬空寺、灵隐寺等。

(1)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东,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最早的一座佛教寺院,被尊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永平十年,汉使梵僧以白马驮载佛经至洛阳,第二年建寺,为纪念白马驮经的功劳,故取名白马寺。

(2)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少室山,创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因寺坐落在少室山的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相传是禅宗和少林拳的发源地。达摩曾在此修炼,佛教界称达摩为中国禅宗的“初祖”,故少林寺被誉为禅宗的“祖庭”。

(3)慈恩寺

慈恩寺位于陕西西安南郊。寺庙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初名无漏寺。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而扩建为大慈恩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