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饮水井映出的社会变化

饮水井映出的社会变化

时间:2022-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相应,自然会引起社会、经济诸方面的变化。随着郧阳军政地位的提升,亦由于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郧阳的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无不大大增加,四口水井已经不足以供用。
饮水井映出的社会变化_明清长江流域山区

一、饮水井映出的社会变化

隆庆五年(1571年),巡抚都御史凌云翼对郧阳设府前后数十年之间山区社会的变化作了比较。凌氏指出:

郧阳初隶襄阳,接壤秦蜀,山谷杂峙,风俗朴鲁。四方不逞之徒,往往啸聚,为盗渊薮,固未知所谓声名文物之盛也……(设府后)几数十年,盗贼屏息,民生乐业,风气始开,人文日著,遂隐然称重镇焉。(3)

都御史吴桂芳《改建郧阳府儒学记》亦云:“郧介在湖陕之间……楚之剽轻,秦之强悍,其俗实兼而有之。自御史大夫开府以来……风移俗革,昔时穴居野处之民,今渐成礼让衣冠之域。”(4)理解这样的比较,务必要考虑其中的官腔、粉饰、夸张等因素,如所谓“民生乐业”之类,不能完全信以为真。不过,文中所说郧阳“隐然称重镇焉”却也无可否认,作为府、道、卫、行都司、巡抚等官衙驻地,其军政地位的提升不言而喻。与此相应,自然会引起社会、经济诸方面的变化。

这里有一个过去往往被研究者忽略的事例,就是山区居民的饮用水问题。史称:“郧在襄汉万山之中,自古无井,民惟饮江水。然江去郭一舍许,士女出汲,往返甚劳,况饮之者多生瘿疾,民深以为患。”(5)郧阳设府、卫、行都司等军政机构后,先是知府吴远主持开凿水井一口,后指挥佥事吕钟等“各就司、卫近地凿三井,城中人始得井饮,至今赖之”。不管是什么具体原因,是较多的高层次官员的生活要求高抑或他们的素质高,还是这些官员中有较多的外地人——他们带来了新的饮用水习惯,但无论如何,一种新的、更卫生也更为安全的饮用水资源及相应的取水方式在郧阳出现了。随着郧阳军政地位的提升,亦由于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郧阳的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无不大大增加,四口水井已经不足以供用。史载:

三省官僚之往来,四方客商之辏集,视昔加数倍。食口日众,汲者日多,四井不足以供饮用……往往缺水,或用钱三四文始得一二斛。甚至争汲斗殴,破面流血者有之。是今日之患,不特以往来之劳、瘿疾之苦而已。(6)

为什么原本没有水井反倒相安无事,后来有了四口水井却出现了买水、争水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麻烦和矛盾?这应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也正是笔者所要强调的主要变化。所谓核心,当然不是指,至少不仅仅是指引文中已揭示之“食口日众,汲者日多”,而是指引文中没有明言的郧阳人饮用水观念的变化。试想当时如果不是人们的饮用水观念、取水观念变了,遇到井水不够汲用或者不易取到时,完全可以再去汲取江河水供用,而不一定要去花钱买水或者打得头破血流地去争水。变化在于人们不仅仅知道城中取水路近方便,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了饮用井水更为卫生、更有利于健康,从而不想再饮用江河水。

颇值得庆幸的是,当时郧阳的最高军政长官进一步顺应了这种进步的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开凿了六口新水井,以供百姓汲用以“井饮”取代“江饮”。

此虽细故,亦为政者所宜究心也。因檄有司浚治旧井,使源泉清冽不至于污泥。仍于各坊里通衢,相地之宜,增凿六井以便汲,使居民皆得井饮,无复不足,且免江汲之劳、瘿疾之忧,亦养生恤患之一端云。(7)

人类历史上饮用江河水乃至坑塘水的时期甚长,各地区开始饮用井水的时间更参差不齐,至今仍有以江、河、塘水为饮用水源者。笔者在此无意考量郧阳地区开始饮用井水的时间是早还是晚,而是要强调郧阳开府、设卫、置都司、抚治所带来的广泛且深刻的影响,意在说明大量流移人口在秦巴山区落居引起的山区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沈晖任郧阳巡抚都御史时在弘治七年至弘治九年(1494~1496年)间,距离郧阳设府、卫、镇抚的成化十三年(1477年)尚不足20年时间,此间社会变化的速度应算是比较快的。凿井汲水看似生活小事,在以往的有关研究中常常被忽视。《郧阳十井记》作者沈晖说得好:“此虽细故,亦为政者所宜究心也。”不妨借来套用一下,至少在考察历史上社会生活变迁的场合,“此虽细故,亦为史者所宜究心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