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沂沭泗设计洪水复核报告

沂沭泗设计洪水复核报告

时间:2022-01-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7—2009年,中水淮河公司再次将沂沭泗洪水系列延长至2005年。表5.4 淮沂年最大30天、60天设计洪量成果5.2.4 淮河支流设计洪水1)洪汝河设计洪水1999年,淮委设计院对洪汝河原设计洪水进行复核计算,将洪水系列延长至1998年。
水文服务_淮河水文志19

5 水文分析计算

1991—2010年,随着水文资料的积累,以及流域规划、工程建设的需要,对原有的设计暴雨、设计洪水、除涝水文等成果进行了复核,对新建工程进行水文分析计算。对20年间先后发生的1991年、2003年、2007年流域性大洪水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完成《1991年淮河暴雨洪水》、《2003年淮河暴雨洪水》、《2003年沂沭泗暴雨洪水》和《2007年淮河暴雨洪水》的编制出版。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治水思路的转变,水文部门不仅对水利工程建设、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信息服务,还开始提供水资源论证、洪水影响评价、水文咨询等服务。

5.1 设计暴雨

2005年12月,流域四省水文部门在水利部水文局的组织下编制完成了《中国暴雨统计参数图集》,其中包括最大10分钟、60分钟、6小时、24小时、3天点暴雨均值、Cv值、百年一遇雨量等值线图、最大点雨量分布图、实测和调查最大点雨量表等。

2007—2008年,中水淮河公司在淮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中,复核了淮北平原、南四湖湖西平原、邳苍郯新地区的设计暴雨,雨量系列延长至2005年。其中淮北平原设计暴雨复核成果与《淮北除涝水文计算方法》相差-7.1%~9.0%;南四湖湖西平原设计暴雨复核成果与《供沂沭泗地区规划使用的水文成果》相差-16.8%~-2.8%;邳苍郯新地区设计暴雨复核成果与1990年《邳苍郯新地区水文复核报告》成果基本一致。上述偏差是由于延长的1991—2005年雨量总体上偏枯,推求的设计暴雨成果存在偏小的可能,为安全计,淮北平原、南四湖湖西平原、邳苍郯新地区的设计暴雨值维持原成果不变。该研究成果编入2009年6月的《淮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除涝水文复核专题报告》。

5.2 设计洪水

5.2.1 淮河干流设计洪水

1992—1994年,淮委设计院重点复核了1916年、1921年、1931年大洪水洪量及1949年前各年洪量,并延长了1975—1991年洪量系列,补充分析了淮干各区间30天、60天的设计洪量,研究了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其成果得到水利部水规总院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认可,编入1996年9月的《淮干正阳关、蚌埠、中渡三站洪水频率计算简要说明》。

2007—2009年,中水淮河公司在淮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中,完成了《淮河干流设计洪水复核报告》,该复核报告在1996年成果的基础上,将洪量系列延长到2007年,重点分析了1991年、2003年、2007年大洪水的情况,经对比分析,两次成果的时段洪量均值及设计洪量均相差不大,Cv、Cs也没有变化,因此淮河干流设计洪水值维持1996年成果不变。两次成果比较见表5.1。

表5.1 淮河各控制站设计洪水成果比较

5.2.2 沂沭泗设计洪水

1993—1994年,淮委设计院根据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总体规划的需要,进行了沂沭泗设计洪水复核,在1980年成果的基础上,将资料系列延长到1986年,历史洪水重现期也考证至1986年。两次成果比较,延长的1975—1986年系列多为中小水年,1994年成果各时段洪量均值都有所减小,Cv值都有所加大,各时段洪量设计值相差不大,因此沂沭泗设计洪水值维持1980年成果,并于1994年12月完成《沂沭泗河流域骆马湖以上设计洪水报告》。

2007—2009年,中水淮河公司再次将沂沭泗洪水系列延长至2005年。经与1980年成果相比,各时段洪量均值都有所减小,Cv值都有所加大,50年一遇、100年一遇设计洪量相差不大。考虑到规划成果的连续性、规划协调的复杂性等因素,从工程安全出发,沂沭泗设计洪水值仍维持1980年成果不变,并于2009年完成《沂沭泗流域骆马湖以上设计洪水复核报告》。沂沭泗设计洪水计算成果详见表5.2、表5.3。

表5.2 沂河临沂、沭河大官庄设计洪水成果比较

表5.3 南四湖、骆马湖设计洪水成果比较

5.2.3 淮沂设计洪水

1996年,淮委设计院在1986年成果的基础上,将淮沂设计洪水实测资料系列从1974年延长至1986年,并采用洪量相关法插补延长了1987—1991年淮沂洪量系列。本次设计洪水计算中仍采用淮河中渡以上和淮沂同频率、沭阳以上相应的洪水组成,但中渡以上采用正阳关至中渡区间与中渡同频率、正阳关以上相应的洪水组成,以利洪泽湖安全。经与1986年成果相比,淮沂30天、60天设计洪量减小5.5%~7.5%,差别不大,因此淮沂设计洪水值仍采用1986年成果。根据该研究成果,于1996年11月形成《淮沂设计洪水补充分析简要说明》。

2009年,中水淮河公司根据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规划的需要,在淮河干流和沂沭泗设计洪水分析工作的基础上,将淮沂最大30天、60天洪量实测资料系列延长至2007年,复核成果与1986年成果相比,淮沂30天洪量均值减小8.8%,Cv值减小0.01,60天洪量均值减小7.5%,Cv值减小0.03,Cs/Cv取值均相同,100年一遇设计洪量减小约10.1%~11.1%,300年一遇设计洪量减小约10.1%~11.4%。考虑到1986年分析成果中洪量系列长度较短,仅有24年,且处于丰水期,代表性稍差,这次复核将实测资料系列延长至2007年后,洪量系列长达57年。因此,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规划采用本次复核的淮沂设计洪水成果。

各时期计算的淮沂年最大30天、60天设计洪量成果见表5.4。

表5.4 淮沂年最大30天、60天设计洪量成果

5.2.4 淮河支流设计洪水

1)洪汝河设计洪水

1999年,淮委设计院对洪汝河原设计洪水进行复核计算,将洪水系列延长至1998年。班台的设计洪峰流量按小洪河五沟营、汝河宿鸭湖至班台区间设计洪峰流量,再加上游宿鸭湖、五沟营相应频率的下泄流量计算。区间洪水计算采用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方法,并考虑超标准洪水修峰和不修峰两种情况。经对比分析,班台不同频率设计流量直接法小于或接近1976年成果,间接法一般大于或接近1976年成果,这说明1976年班台设计洪峰流量是合适的。班台设计洪峰流量见表5.5。

表5.5 班台设计洪峰流量成果

2)沙颍河设计洪水

2000—2003年,淮委设计院在1985年《沙颍河设计洪水报告》基础上,将洪水资料系列延长至1997年。漯河以上分析了暴雨中心分别发生在澧河、沙河、北汝河流域三种情况下的洪水组成。阜阳以上分析了周口至阜阳区间和阜阳同频率、周口以上相应和漯周区间及周口与阜阳同频率、漯河以上及周阜区间相应洪水组成。由于增加的洪量系列属偏枯年份,设计洪量稍小。经与1985年成果相比,20年一遇设计洪量相差3.3%~-8.9%,50年一遇设计洪量相差4.8%~-8.4%。2004年8月完成《沙颍河设计洪水复核报告》,设计洪水成果在沙颍河近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中得到使用。

3)涡河设计洪水

1998年,淮委设计院在1982年《涡河水文复核报告》的基础上,将洪水资料系列延长至1997年。涡河、惠济河两河口以上采用间接法计算;亳县站大水年份有洪水漫溢、蓄水影响,实测资料无法反映实际情况,洪峰流量计算采用间接法,中小水年份采用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方法;蒙城站洪峰流量采用直接法计算。与1982年成果相比,亳县、蒙城两站设计洪峰流量相差-8.4%~-10.1%,差别不大,仍采用原成果;涡河、惠济河两河口以上比原成果小25%以上,虽然本次系列较长,但考虑到近20年来大水年较少,设计成果有偏小的可能,建议涡河、惠济河两河口以上5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采用550m3/s,2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采用1 000m3/s。涡河近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采用了本次复核成果。涡河各站设计洪水计算成果见表5.6。

表5.6 涡河各站设计洪峰流量成果比较

4)奎濉河设计洪水

2000年,淮委设计院进行了奎濉河设计洪水复核,延长洪水系列至1998年,重点复核了设计暴雨和降雨径流关系。1977年成果采用排模法计算设计流量,本次复核采用设计暴雨、降雨径流关系、单位线推求设计流量。与1977年成果相比,3年、5年、20年一遇设计流量闫河口相差5.7%~6.3%,老奎河口相差2.3%~-5.1%,老运料河相差-7.7%~4.6%,相差不大,因此奎濉河设计洪水值维持1977年成果不变,并将成果纳入2001年1月《奎濉河水文及溧河洼设计洪水报告》。奎濉河设计洪水计算成果见表5.7。

表5.7 奎濉河各控制断面设计洪峰流量成果

5)史灌河设计洪水

2008—2009年,中水淮河公司进行了史灌河设计洪水分析,将蒋集流量过程还原为天然流量过程,洪峰流量和各时段洪量系列延长至2007年,梅山水库、鲇鱼山水库的洪峰流量和各时段洪量系列也延长至2007年。蒋集以上分析了暴雨中心发生在梅山和鲇鱼山水库、水库至蒋集区间两种情况下的洪水组成。2010年5月提交了《史灌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洪水报告》。

6)淠河设计洪水

2008—2009年,中水淮河公司进行了淠河设计洪水分析,将横排头流量过程还原为天然流量过程,洪峰流量和各时段洪量系列延长至2007年,响洪甸水库、佛子岭水库、磨子潭水库、白莲崖水库和磨子潭—佛子岭、白莲崖—佛子岭区间洪峰流量及各时段洪量系列也延长至2007年。佛子岭水库以上分析了暴雨中心发生在白莲崖、磨子潭水库两种情况下的洪水组成。横排头以上分析了暴雨中心发生在佛子岭、响洪甸至横排头区间,佛子岭以上和佛子岭、响洪甸至横排头区间,响洪甸以上和佛子岭、响洪甸至横排头区间三种情况下的洪水组成。2009年10月提出《淠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2年6月正式提出《淠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洪水与洪水演算报告》。

7)北汝河设计洪水

2010年,因北汝河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的需要,中水淮河公司分析了北汝河汝州、郏县站的设计洪峰流量,洪水系列至2000年。前坪水库坝址和紫罗山站设计洪峰流量采用中水淮河公司编制的《河南省前坪水库工程水文分析与计算专题报告》中的成果,襄城站设计洪峰流量采用沙颍河设计洪水复核成果。

5.2.5 水库设计洪水

1)燕山水库设计洪水

2004年,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对燕山水库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燕山水库设计洪水由官寨站设计洪水推求,实测洪峰流量和各时段洪量系列为1954—2000年。1975年8月4日~8日,淮河流域上游洪汝河地区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水(75·8大洪水),燕山以上流域最大一日面雨量达612.1mm,最大三日面雨量达1 045.9mm,官寨水文站实测洪峰流量12 100m3/s。借鉴板桥、石漫滩水库对“75·8”洪水重现期考证结果,并结合沙颍河流域及邻近流域各大型水库洪水参数采用值综合比较,认为燕山水库以上流域“75·8”洪水重现期大致在600~2 000年。根据有关分析成果,于2004年3月完成《河南省干江河燕山水库水文复核报告》。

2)白莲崖水库设计洪水

2003—2004年,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开展白莲崖水库可行性研究编制工作,白莲崖站实测洪峰流量和各时段洪量系列为1951—2003年。白莲崖水库设计洪水由白莲崖站设计洪水推求。经计算分析,1850年白莲崖洪峰流量7 800m3/s,在1850年以来排第1位,重现期为154年;1969年洪峰流量7 520m3/s,排第2位,重现期为77年。2004年完成《白莲崖、佛子岭、磨子潭水库设计洪水专题报告》。

3)出山店水库设计洪水

2003年,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和中水淮河公司开展出山店水库的《项目建议书》编制工作,将出山店水库坝址上游的长台关站流量过程还原为天然流量过程,实测洪峰流量和各时段洪量系列为1951—2002年。根据1987年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总站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洪水调查资料》,1848年以来长台关洪峰流量和24小时洪量,1848年排第1位,1898年排第2位,出山店水库设计洪水由长台关站设计洪水推求。2004年5月完成《河南省淮河干流出山店水库水文分析报告》。

2009年对出山店水库设计洪水进行复核,将长台关站水文系列延长至2007年,设计成果与原成果变化不大,维持原成果。

4)前坪水库设计洪水

2006—2009年,中水淮河公司编制了《河南省前坪水库工程项目建议书》,将前坪水库坝址上下游的娄子沟、紫罗山站流量过程还原为天然流量过程,洪峰流量和各时段洪量系列为1952—2005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洪水调查资料》确定娄子沟、紫罗山站1943年洪水为1809年以来的最大洪水,重现期为200年。

前坪水库设计洪水考虑采用由娄子沟、紫罗山站设计洪水分别推求以及按两站控制面积进行线性内插三种方法。从水库的安全考虑,采用娄子沟站设计洪水求得。2009年8月完成《河南省前坪水库工程水文分析与计算专题报告》。

5.3 除涝水文

2006年10月,淮委组织流域四省水利厅编制《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除涝规划报告》,2009年完成。淮河流域除涝水文分析计算方法主要沿用原水电部淮河规划组于1970年2月提出的《淮北地区除涝水文计算方法》,以及各地根据本省实际情况编制的水文手册所列的计算方法等。

5.3.1 沿淮、淮北平原洼地

沿淮、淮北平原洼地的设计暴雨采用《淮北地区除涝水文计算方法》,并用延长后的资料系列成果进行复核,统计了浍河临涣以上、沱河永城以上等11个分区1951—2005年最大三日面雨量系列,将各分区不同频率年最大三天设计暴雨点绘到原“面积~频率~3天设计面雨量”关系曲线上进行比较,设计暴雨点据与关系曲线匹配良好。

流域面积在大于50km2时,自排模数采用公式M=0.026×R3dF-0.25;流域面积在50km2及以下时,按24小时净雨24小时平均排出计算,自排模数采用公式M=αR3d/86.4(α为最大24小时净雨占3日净雨总量的权重)。小面积(指50km2以下)抽排模数原则上按3日暴雨中后两天暴雨所产生的净雨,扣除水田滞蓄后,在两天内平均排出计算,即M=(R2d-V)/(2×86.4),沿淮、淮北地区5年一遇抽排模数为0.45m3/(s·km2)。

5.3.2 淮南支流洼地

淮南支流洼地包括史河、淠河、濠河、池河等洼地。史河、淠河地区选取冯集站,濠河、池河地区选取旧县站为代表站推求年最大3日设计暴雨。排涝干沟自排模数按24小时净雨24小时平均排出计算,采用公式M=R24h/86.4。撇洪沟自排模数采用安徽省低山丘区经验公式M=0.019 4×R1.2124hF-0.25,5年一遇自排模数为1.94m3/(s·km2)。

5.3.3 白马湖、宝应湖洼地

白马湖地区采用吕良站,宝应地区采用宝应站作为代表站推求年最大1日、3日设计暴雨。平原区以3日暴雨为设计雨型,圩区以一日暴雨为设计雨型,平原区和圩区均分水稻田、水面和旱地非耕地分别计算净雨量。平原区自排流量采用总入流槽蓄法计算,考虑到允许地表短期滞水,按24小时削峰推求设计标准下的平头流量。圩区抽排模数按一日降雨两日排出计算,5年一遇抽排模数为0.47m3/(s·km2)。

5.3.4 南四湖洼地

南四湖洼地主要包括滨湖洼地、湖西平原、复新河、顺堤河及苏北堤河等洼地。湖西滨湖洼地选取后营、孙庄、鱼城等5个雨量站为代表站推求年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复新河、顺堤河及苏北堤河选取宋楼、丰县、城子庙等8个雨量站为代表站推求年最大3日设计暴雨。湖西平原选取惠河、胜利河、渔跃河等18个分区,分析湖西平原不同流域面积下的年最大3日设计面雨量,与1970年淮河规划组水文组所做设计暴雨成果比较,5年、10年一遇设计暴雨相差-4.7%~-9.3%,相差较小,维持1970年成果。

湖西平原和滨湖洼地自排模数采用公式M=0.031×R3dF-0.25,湖东滨湖洼地自排模数采用公式M=0.055×R1dF-0.25,复新河、顺堤河及苏北堤河等洼地自排流量采用总入流槽蓄法计算。考虑到允许地表短期滞水,按24小时削峰推求设计标准下的平头流量。

湖西滨湖地区、湖西平原基本为旱地,抽排模数按1日降雨1日排出计算。复新河、顺堤河及苏北堤河等洼地排涝模数计算分为旱地、水田,抽排模数按3日降雨4日排出计算。

5.3.5 邳苍郯新洼地

邳苍郯新洼地选取台儿庄、土山、郯城等9个雨量站为代表站,采用分区综合法推求年最大24小时、3日设计暴雨,24小时平均自排模数采用公式M=0.033× R24hF-0.25,其计算结果与1990年《邳苍郯新地区水文复核报告》成果基本一致。

5.3.6 沿运洼地

沿运洼地主要包括沿韩庄运河洼地、中运河以西洼地、黄运夹滩、六运洼地等。沿韩庄运河洼地选取台儿庄为代表站推求年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自排模数采用公式M=0.055×R1dF-0.25,抽排模数按一日降雨两日排出计算,5年一遇抽排模数为0.44m3/(s·km2)。中运河以西洼地选取土山、滩上集、运河等12个站为代表站推求年最大3日设计暴雨,抽排模数按3日降雨4日排出计算,5年一遇抽排模数为0.5m3/(s·km2)。黄运夹滩、六运洼地选取刘老涧站为典型站推求年最大3日设计暴雨,抽排模数按3日降雨4日排出计算,5年一遇抽排模数为0.46m3/(s·km2)。

5.4 典型年暴雨洪水分析

1991—2010年期间,淮河流域发生了1991年、2003年、2007年流域性大洪水。淮委编制出版《1991年淮河暴雨洪水》、《2003年淮河暴雨洪水》、《2003年沂沭泗暴雨洪水》和《2007年淮河暴雨洪水》,对这3年流域性大洪水进行了全面、客观、科学、系统的分析评价,对淮河流域防汛、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等工作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5.4.1 1991年淮河暴雨洪水

1991年,淮河发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淮河干流全线超过警戒水位,淮滨至正阳关河段超过保证水位,里下河地区水位超过历史最高。与此同时,沂沭泗水系也发生洪水,以致首次出现淮沂洪水遭遇。在这次洪水中,淮河水系先后启用了濛洼、城西湖、城东湖3个蓄洪区,童元等15个行洪区及分洪河道茨淮新河。据统计,1991年,洪涝成灾面积6 024万亩,受灾人口5 423万人,倒塌房屋19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340亿元。

2005年12月,淮委部署并组织流域四省有关部门开展《1991年淮河暴雨洪水》的分析编写。12月初,编制了《1991年淮河暴雨洪水》编写大纲;2006年10月完成了《1991年淮河暴雨洪水》一书的初稿,12月淮委召开了初稿讨论会,提出了修改意见;2007年12月,淮委组织专家对《1991年淮河暴雨洪水》进行了审查;2010年5月该书正式出版。

《1991年淮河暴雨洪水》是在大量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1991年暴雨的时空分布及暴雨成因、洪水过程及组成、淮河干流和沂沭泗水系洪水的重现期等,与历史洪水进行了分析比较,准确反映了1991年淮河流域暴雨洪水的特性,对1991年洪水期间防洪工程的运用情况、防洪工程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另外,该书还对洪水期间预报调度与抗洪救灾等工作做了简要描述。

5.4.2 2003年淮河暴雨洪水

2003年,淮河发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淮河干流水位全线超过警戒水位,王家坝至鲁台子河段水位超过保证水位,部分河段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与此同时,沂沭泗水系也发生洪水,以致淮河流域出现了继1991年后的第二次淮沂洪水遭遇。在这次洪水中,先后投入运用了濛洼、城东湖2个蓄洪区,唐垛湖等7个行洪区以及分洪河道茨淮新河、怀洪新河和入海水道等。据防汛部门统计,这场洪水给沿淮造成洪涝受灾面积5 770万亩,受灾人口3 730人,因灾死亡29人,倒塌房屋7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86亿元。

2003年9月,水利部水文局和淮委组织流域四省水文局和有关专家对2003年暴雨洪水进行了调研,召开了淮河2003年暴雨洪水调查座谈会。11月,水利部水文局在安徽青阳召开了淮河流域2003年暴雨洪水总结工作会议,对2003年暴雨洪水的野外勘测、还原计算和洪水频率分析等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12月水利部水文局下发《关于组织2003年淮河流域暴雨洪水调查总结工作的通知》(水文情〔2003〕176号),成立了领导小组、工作组和技术组。

2004年1月,各单位基本完成了行洪区口门、圩堤溃口的测量调查以及对雨水情资料的补充、完善和核实工作;2月水利部水文局在安徽蚌埠组织召开了编写《2003年淮河暴雨洪水》第一次工作会议,对总体结构和章节安排进行了讨论,将编写任务进行了分工;5月中旬完成了《2003年淮河暴雨洪水》一书的初稿;6月,水利部水文局在安徽蚌埠召开了编写《2003年淮河暴雨洪水》第二次工作会议,统一协调了分析计算成果和有关技术问题;11月初完成了该书的征求意见稿,12月,水利部水文局和淮委共同组织召开了初步审查会。2005年4月中旬,根据初步审查会的有关意见,修改完成了该书的送审稿;5月,水利部水文局在安徽蚌埠组织组织专家对《2003年淮河暴雨洪水》进行了审查。2006年3月该书正式出版。

《2003年淮河暴雨洪水》是在大量实测和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2003年暴雨的时空分布及暴雨成因、洪水过程及组成、淮河干流和沂沭泗水系洪水的重现期等,并与历史洪水进行了分析比较,准确反映了2003年淮河流域暴雨洪水的特性。对2003年洪水期间防洪工程的运用情况,1991年以来淮河实施的防洪工程的效果,重要地段的排涝情况及其对淮河洪水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并利用GIS、遥感等先进技术和影像资料对洪涝情况作了初步分析。另外,该书还对2003年洪水期间淮河流域水文测报、情报预报等工作做了简要回顾和总结。

5.4.3 2003年沂沭泗暴雨洪水

2003年,沂沭泗水系出现了自1953年有连续降水资料记载以来的最大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列1953年以来第二位。受降水影响,水系内主要河湖多次发生洪水过程。新沂河沭阳站出现了自1974年以来的最高洪水位,南四湖上、下级湖也出现了近30年来的最高水位。由于同期淮河水系出现了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淮沭河启用,这也是继1991年之后淮沂洪水再次遭遇。

2004年4月,沂沭泗局部署开展2003年沂沭泗暴雨洪水的调查分析工作,沂沭泗局会同山东省、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和江苏省防办,对沂沭泗水系暴雨洪水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总结,编写了《2003年沂沭泗暴雨洪水》。2006年9月该书正式出版。

《2003年沂沭泗暴雨洪水》分析了2003年暴雨的时空分布及暴雨成因,洪水过程、组成以及重现期等,并与历史洪水进行了分析比较。反映了2003年沂沭泗暴雨洪水的特性;对2003年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对洪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南四湖行洪、新沂河水位流量关系变化、分淮入沂对沂沭泗洪水的影响、新沂河流量测验及糙率变化等进行了专题分析,对2003年沂沭泗水系的排涝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对南四湖地区的旱涝急转以及地下水补给进行了回顾和分析。

5.4.4 2007年淮河暴雨洪水

2007年,淮河发生了与2003年洪水量级相当,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流域性大洪水。淮河干流水位全线超过警戒水位,王家坝至润河集河段水位超过保证水位,润河集至汪集等部分河段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与此同时,沂沭泗水系也发生洪水,以致淮河流域出现继1991年、2003年以后的第3次淮沂洪水遭遇。在2007年淮河洪水中,老王坡、濛洼2个蓄洪区,南润段、邱家湖等8个行洪区及怀洪新河和入海水道等分洪河道先后投入运用。据防汛部门统计,这场洪水造成沿淮洪涝受灾面积3 747.6万亩,受灾人口2 474万人,因灾死亡4人,倒塌房屋11.5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55.2亿元。

2007年7月下旬,水利部水文局和淮委组织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四省水文部门部署开展2007年淮河流域暴雨洪水的调查分析工作。9月,水利部水文局和淮委在安徽合肥共同组织召开了2007年淮河暴雨洪水总结第一次工作会议,部署了2007年淮河暴雨洪水的野外勘测、洪水还原计算和洪水频率分析等工作,组织了对2007年淮河暴雨洪水的实地调研。随后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2007年淮河暴雨洪水调查总结工作的通知》(水文情〔2007〕163号),成立了2007年淮河暴雨洪水调查总结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2007年11月,水利部水文局和淮委在合肥召开了2007年淮河暴雨洪水第二次编写工作会议,会议通过了《2007年淮河暴雨洪水》编写大纲,将编写任务进行了分工。12月,水利部水文局在北京主持召开了2007年淮河暴雨洪水调查总结第三次工作会议。

2008年4月,各有关单位完成了洪水调查、行洪区口门溃口的测量等野外勘察工作,对收集到的雨水情及洪水调查资料进行了补充、完善和核实。10月,淮委水文局在安徽蚌埠组织召开了“2007年淮河暴雨洪水”成果汇总会议,完成了初步成果汇总工作。2008年11月中旬,完成了《2007年淮河暴雨洪水》一书的初稿。2009年1月上旬,根据对征求意见的修改补充,完成了该书的征求意见稿;同年3月上旬,根据对专家的进一步征求意见进行完善,完成了该书的送审稿。2009年4月,水利部水文局组织专家在安徽蚌埠对《2007年淮河暴雨洪水》进行了审查。2010年6月该书正式出版。

《2007年淮河暴雨洪水》是在大量实测和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2007年暴雨的时空分布及成因、暴雨重现期、洪水过程及组成、淮河干流和沂沭泗水系洪水的重现期等,并与历史洪水进行了分析比较,准确反映了2007年淮河流域暴雨洪水的特性。对2007年洪水期间防洪工程的运用情况,1991年以来淮河实施的防洪工程的效果,以及淮河沿淮地区排涝情况对淮河洪水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对2007年洪水期间淮河流域水文测报、情报预报等工作做了简要回顾和总结。另外,该书还对山东省境内胶东半岛及济南市2007年出现的暴雨洪水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作为专题分析内容列入本书。

5.5 水文服务

随着水文资料的不断积累,利用水文资料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是水文服务的又一重要内容。

2000年前,水文部门提供水文服务主要是直接利用水文监测成果,如为防汛部门提供实时信息的情报预报成果;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水文资料,由设计部门加工成工程水文计算成果(设计暴雨、设计洪水)等。

2000年以来,淮河流域各级水文部门的水文服务范围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后开展了大量的水资源调查分析、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等工作,如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的取水、用水、退水的合理性以及对水环境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论证,为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环境的合理保护提供服务支撑,为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要求提供技术保障。

水利部于2003年制定了《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管理办法》,2008年制定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管理办法》。根据各项水文服务工作开展的实际需求,淮委和四省水文局均已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甲级资质,安徽省水文局还取得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甲级资质,其他三省水文局为乙级资质。地市水文局也分别取得相应的水文服务工作资质。

截至2010年,淮河流域各级水文机构完成水资源论证227项,洪水评价253项,水土保持方案编制26项,水文分析28项,其他服务184项,其中以安徽省水文服务工作最为突出。淮河流域水文分析计算服务分项情况详见表5.8。

表5.8 淮河流域水文分析计算服务工作统计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