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书屋的管理

书屋的管理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显示,各地农家书屋管理有方、运转有序。大多数农家书屋管理员为义务奉献,没有报酬。农家书屋固定开放时间保证的比较好,平均每周开放时间30.77小时,平均每天开放1~3小时的占23.7%, 3~5小时的占28.8%, 5小时以上的占47.5%。农家书屋阅读主体71%为中年、青年人,10%为老年人,19%为少年儿童。在已建成农家书屋的行政村,村民对农家书屋的满意度达66.01%,其中21.41%的村民表示非常满意。
书屋的管理_2012 ~2013 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

农家工程建设完成,并迅速投入使用,丰富了农村文化资源,保障了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农民,对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全民阅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2年农家书屋竣工之际,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农家书屋跟踪研究”课题组在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办公室的协助下,开展了农家书屋建设评估工作,形成了评估报告。其中,通过调查研究,对书屋的管理、使用和效果做了客观反映和评价。

(一)书屋的管理

调查显示,各地农家书屋管理有方、运转有序。书屋出版物上架陈列,对出版物进行了分类、编号、登记造册,按要求悬挂了标牌,《农家书屋管理规定》、《出版物借阅制度》、《管理员岗位职责》等各类管理制度齐全。

大部分书屋管理员都经过县级及以上新闻出版部门的培训,能够做到主动管理和服务,组织开展多种读书活动。农家书屋管理员的培训工作,组织主体以各省新闻出版局为主,各地、市、县文体局具体组织。培训时间主要是利用农闲期间,分期分批进行,采取灵活的培训方式,以提高业务技能与服务水平为宗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工程竣工,全国31个省(区、市)累计组织召开管理员培训活动8072次,培训管理员515419人次。

农家书屋管理员的身份构成大致包括村干部、退休教师、村民、大学生村官残疾人、退休返乡干部、退伍军人等类型,主要为兼职,没有报酬。其中,以村干部兼任为主,这一类型管理员占到了73%(见图2)。而由大学生村官来担任管理员,农家书屋的管理水平比其他人担任管理员的要高。管理员的学历从小学到硕士研究生都有,高中毕业的最多,约占1/3。

图2农家书屋管理员结构图

大多数农家书屋管理员为义务奉献,没有报酬。只有少数的农家书屋管理员能获得一些补贴,如山东、浙江等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由村集体为农家书屋管理员发放补贴。江西省选聘具有一定能力的残疾人担任书屋管理员,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方式解决管理员报酬。这种普遍没有报酬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员的投入时间和工作积极性,有待进一步解决。

(二)书屋的使用

综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抽样调查及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数据,农家书屋有固定开放时间的占71.8%,无固定开放时间的占6.4%,农闲时有固定开放时间、农忙时随叫随开的占21.8%。农家书屋固定开放时间保证的比较好,平均每周开放时间30.77小时,平均每天开放1~3小时的占23.7%, 3~5小时的占28.8%, 5小时以上的占47.5%。开放5小时以上的差不多占到了一半,有接近50%的书屋可以保证农民有比较充足的阅读时间。

农家书屋阅读主体71%为中年、青年人,10%为老年人,19%为少年儿童。书屋平均每天来借阅的人次1~5人的占44.2%、 6~10人的占37.8%、10人以上的占18%。陕西省对已经建成的部分农家书屋阅读情况的调查回访显示,大多数农家书屋自建成以来图书借阅次数都在1000人次以上,占所在村人口的50% 。 2007年在已建成农家书屋的地区,人均6.7次/年的使用频率,与城镇公共文化设施中公共图书馆6.5次/年、社区阅览室6.9次/年的人均使用频率基本相当。农家书屋让很多农民和城镇居民一样,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2011年在已建的农家书屋行政村,46.5%的村民表示使用过农家书屋。从使用频次来看,24.6%的村民表示每月至少使用一次农家书屋。平均来看,人均每年使用农家书屋10.35次,比2007年的使用频率提高了54.5%。

在开展读书、培训活动方面,截至工程竣工,全国以及地方共举办了各类读书推广、培训活动32746次,受益人数达25621.2万人次。

总体上,农家书屋基本上能保证开放时间,书屋使用率较高,能够较好地满足农民群众的阅读需求。大部分书屋组织过各种培训和读书活动,较好地发挥了农家书屋的功能。也有个别书屋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不重视农家书屋的宣传和使用,造成书屋利用率低,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

(三)书屋的效果

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前,农村新闻出版公共服务基本一片空白,广大农民群众长期处于“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困境之中。据统计,在工程实施以前,农村家庭人均有用图书数量,如果不包括儿童教材,人均拥有只有0.1册。许多地方的农民,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农民,读书条件、文化知识来源极其匮乏,足可用“文化荒漠”来形容,有近十年没有买过一本书的家庭不计其数。有些农民家庭为了给孩子购买课外读物、辅导用书,不得不翻山涉水赶几十里路,到附近的县城去购买。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后,农家书屋在全国60万个行政村扎下文化之根,填补了农村新闻出版公共服务空白,保障了农民读书看报的基本文化权益,农民人均拥有图书数量达到1.13册,增长了10倍以上。更重要的是,这些农家书屋建在农民群众家门口,交通便利,因此深受农民读者的欢迎。

“农家书屋跟踪研究”课题组选取东、中、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省市,向当地村民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农民对农家书屋的使用情况和满意度。结果显示,当前农家书屋是农村普及度高、农民最多、最常去的公共文化场所,农家书屋良好的阅读环境和不断完善的服务,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读书、看报正逐渐成为农民的日常文化活动。在已建成农家书屋的行政村,村民对农家书屋的满意度达66.01%,其中21.41%的村民表示非常满意。

农家书屋的核心是要通过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培育公共文化空间,帮助广大农民树立文化自觉,推进新的乡村文化形态的形成。农家书屋建成以后,农民读书、看报的机会增多了,文化科技素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长,一些有理想有追求的农村有志青年,如获得“我的书屋,我的家”——2010年全国农家书屋阅读讲演活动特等奖的青岛新市民书屋管理员陈明钰,宁夏永宁县胜利乡陆坊村农家书屋管理员、残疾女作家陆梦蝶,借助农家书屋的平台,实现和提升了自身的价值。文化的浸润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农家书屋对乡村风尚、对民族道德的整体提升也将是必然而然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