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子图书出版产业的规模与发行状况

电子图书出版产业的规模与发行状况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知识产权出版社也已建成自助出版平台,预计在2014年下半年上线运营。我国传统图书馆正在向数字图书馆发展,已经为现代化图书馆勾勒出清晰的轮廓和线条。因此,以用户信息活动为基础的第三代数字图书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从世界范围来看,凡是称作“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其存储的数据总量必然达到了海量规模。数字图书馆更具人性化及更加易用。
电子图书出版产业的规模与发行状况_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一)电子图书发行规模与现状

据2014年发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0.38本,连续七年稳步提升;其中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0.13本,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的阅读量均有提升。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首次超过半数,达到50.1%,较2012年上升了9.8个百分点。其中,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阅读均有所上升。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的含义,是指通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至少一种数字化阅读方式进行阅读的人群占全体成年国民人数的比例。

该报告显示,“获取便利”是我国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其选择比例超过六成,“方便随时随地阅读”和“方便信息检索”,也成为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重要原因。超九成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表示阅读电子图书后就不再购买其纸质版,这一数据连续四年持续上升,反映出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物的冲击不断加强。

此外,2013年引起国内电子图书行业广泛关注的有三种商业模式:

第一种: 自助出版

近年来,国际性的大公司纷纷介入“自助出版”领域,如亚马逊Create Space 、Smashwords 、Lulu、企鹅兰登书屋、施普林格等。据鲍克公司对有ISBN的自助出版图书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美国自助出版的电子图书总量达到39.1万种,比2011年增长了59%,从品种上看,以面向女性读者的言情和文学小说占最大比重,其次是自我调解和精神励志类的作品、儿童读物和传记。中国的知识产权出版社也已建成自助出版平台,预计在2014年下半年上线运营。

第二种:众筹出版

2013年,乐嘉的新书《本色》(长江文艺出版社)在众筹网上线仅1天就获得300余位网友的支持,筹集资金1.5万元;徐志斌的《社交红利》(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一书通过众筹模式在两周内售出3300本,筹资10万元,并在1个月内加印3次,销售5万本。两书的成功已经吸引了国内一些学术著作和专业期刊的仿效。这些商业模式的创新打破了传统出版产业链,作者与读者地位得以凸现。

第三种:单篇作品销售

豆瓣阅读自2012年开通起就支持短篇作品的在线独立销售;2013年1月,丁小云的两个独篇作品《论文艺女青年如何培养女王气场》(定价1.99元),《7天治愈拖延症》(定价5.00元)在豆瓣阅读总销售8272份,引起轰动。2013年下半年,小说家蒋一谈在当当网上以电子图书的形式单篇发售《透明》等5种短篇小说,两周后销量已达1万余篇。

(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规模与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存储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数字化时代。我国图书馆不断吸收、接纳并应用这些现代化技术,全面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馆藏资源逐步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我国传统图书馆正在向数字图书馆发展,已经为现代化图书馆勾勒出清晰的轮廓和线条。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图书馆馆藏的数字化已初具规模,但并不完善。而建设数字图书馆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要有效利用和共享图书信息资源,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虽然目前我国图书馆的发展与此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不过近年来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向基于集成服务和用户信息活动的范式发展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重点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代数字图书馆主要在特定文献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建立数字信息资源系统,它们往往作为独立系统嵌入到传统图书馆系统或上层机构信息系统中,将跨时空检索和传递特定数字化资源作为其主要任务,可称为基于数字化资源的数字图书馆。第二代数字图书馆致力于支持分布的数字信息系统间的互操作,支持这些系统间无缝交换和共享信息资源与服务,由此构造集成信息服务机制,形成基于集成信息服务的数字图书馆。这一代数字图书馆不再以文献数字化和具体数字资源库建设为核心,而主要是面向分布和多样化数字信息资源,通过服务集成构造统一的信息服务系统,将形成与传统图书馆不同的新系统形态和组织形态,是目前数字图书馆研究、开发和应用试验的主要形态。第三代数字图书馆将围绕用户信息活动和用户信息系统来组织、集成、嵌入数字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从而更直接、深入、有效地支持用户检索、处理及利用信息来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因此,以用户信息活动为基础的第三代数字图书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2.数字信息存储的全息化

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不断进展,资源数据量越来越大,存储空间将成为影响数字图书馆应用的主要因素。数字图书馆涉及海量的多媒体信息资源,在保存到数据库之前必须进行压缩,以降低数据库成本,使数据库规模保持在可管理的范围内,所以需要着重研究能够适应快速访问的海量存储技术。从世界范围来看,凡是称作“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其存储的数据总量必然达到了海量规模。全息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新的压缩技术的出现,使数字化的资源所占空间大幅降低,使存储设备的投入也大幅减小。全息数据存储由于具有巨大的存储容量、高速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短暂的访问响应时间等特点,能够满足提供网上服务的要求。全息数字化技术将成为21世纪数字图书馆的主流数字化技术,全息数字化技术所生成的数字化资源都是全息的,取代了简单扫描技术生成的资源,既保持了文献资源的信息完整,又增加了各种检索等功能,是未来数字图书馆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3.多种资源的高度集成,易用性更强

多种资源的深度融合也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目前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种类绝大多数仍然以传统的书报刊等印刷版资源数字化为主,将会扩展到声像制品、多媒体等资源。这些资源不只是简单地堆积到一起,而是进行了高度集成和深度融合。读者输入检索词,可将各种资源全部检索出来,阅读器是能够浏览、播放各种资源的超级阅读器。数字图书馆更具人性化及更加易用。信息导航技术、知识管理技术、全文检索技术、跨平台技术、智能检索代理技术以及推送技术的广泛应用都促使数字图书馆更加贴近用户,更加方便利用。

4.数字化技术进一步完善

数字图书馆建设涉及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多领域、多技术的综合集成,当前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发展迅猛,新技术层出不穷。数字图书馆需要涉及到网络通信、多媒体信息处理、信息的压缩与解压缩、分布式信息处理、信息安全、数据仓库、基于内容的智能检索、超大规模数据计算、用户界面等多种技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包括:  (1)软件重用技术;  (2)多语言处理技术; (3) 自动识别技术; (4)因特网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图书馆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传输网络化,这就要求数字图书馆具有高速信息传输通道,以方便用户快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目前数字化技术正在不断完善。

5.标准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标准和规范化是实现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前提和保障。数字图书馆建设管理的信息和知识包括了所有学科,数量极其巨大,类型特别繁多,而且包括了文字、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体的数字化表达,组织极其复杂;各单位所使用的软硬件规格不一、品牌庞杂。如何将众多的力量协调组织起来,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的共建共享,管理得井然有序,从技术管理的角度考虑,关键就在于标准化。有了标准化,才能把各单位开发出来的信息资源按统一的格式组织起来,可与国际网络接轨,更能为各单位所共享,形成整体性信息资源;也才能用统一的检索标准建立起分布式的存储和检索系统,使信息资源能为广大用户方便利用;因此标准化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重要保障。

6.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

数字图书馆将向着社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美国目前已有众多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和多所著名大学组成合作小组,协同完成了数字化资源及数字图书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美国国家图书馆联盟是一个组织全国15个大型图书馆及国家档案记录局的合作机构。此外,有些联盟还有著名大公司的加盟。1997环太平洋数字图书馆联盟成立,由太平洋地区的知名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共同实施,其中包括我国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开展数字图书馆的合作研究计划,致力于合作开发多语种在线图书存取系统及多语种文档传输系统,形成大型分布式多语种数字图书馆。

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程度来看,大部分的图书馆目前都实施了自动化管理以及图书馆网络化管理,其中一部分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数据库,为文献资源共享做了充分准备。然而在全国范围内,数字图书馆事业仍普遍存在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重要信息媒介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浪费问题

从数字图书馆概念的提出到现在,许多高校图书馆纷纷投身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只有短短几年时间,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协调,数字图书馆标准不一,相关立法尚未制定和执行,各单位之间的利益又难以找到彼此都认同的平衡点,同时有的单位抱着“急功近利”的思想,片面地追求数字化资源的量,有的单位则是忽视自身馆藏的特点和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造成我国不少高校盲目地建设数字图书馆,合作建设少、各自为政多的现象屡见不鲜,各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检索界面、检索语言和管理系统等存在较大差异,不同馆的数据库各不兼容,各系统之间难以相互联通、应用,导致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

(2)信息版权问题

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文献资源的格式转换、数字化作品的复制、下载、盗版等变得更加容易,数字化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比传统纸质文献也更为复杂和突出。根据著作权法,上载作品必须取得作品权利人同意,但是资源库容量庞大的数字图书馆要取得每一位作品权利人的授权在现实中非常困难,在数字图书馆的有关立法中再不能套用那些陈旧的、与自身建设和发展特点不符的法规。

(3)建设资金问题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个庞大、系统、长期的工程,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购置、网络布线工程、人员培训、数字化资源的更新、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转换等,都需要充足的经费作后盾,但经费不足是困扰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一大难题。重点大学及进入“211工程”的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开发有专项拨款。而普通高校图书馆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学校拨款,近年来图书、刊物价格大幅度暴涨,以致许多图书馆连每年的纸质文献购置、业务培训、科研、奖励等各项基本经费都难以维持,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更是举步维艰。

(4)图书馆员素质问题

目前中国高校图书馆员队伍整体现状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普遍不能适应数字图书馆发展的要求。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兴起,馆员队伍中专业人员与技术人员少、工作热情欠缺、年龄老化等现实问题显得更为突出。由于图书馆地位没受到足够重视,各大高校的普通馆员与教师仿佛是两个相差极大的级别而接受截然不同的待遇,致使图书情报专业、计算机专业、自动化专业等方面的人才择业时很少将图书馆置于优先考虑的范围,这也是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难以引进高素质人才,以及馆内人才频频跳槽的重要原因。对现有馆员队伍缺乏系统的、有计划的在职学习和培训,馆员和业务水平难以出现质的提高,知识结构和观念落后陈旧,无法适应提供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的要求,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

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投入仍显不足。由于投入机制不健全、周期长、见效慢,使得数字图书馆建设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因此,有必要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建设数字图书馆不仅需要国家投入,还需要地方政府、公司企业等各方面的投入。对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应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投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政府还应出台有关政策法规,鼓励公司企业和个人对于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投入,从而逐步形成国家、地方、企业及个人多方组成的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和机制。目前在我国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缺乏一个全国性的宏观规划,信息资源建设大多处于各自独立、相对分散的状态,造成重复建设问题非常严重。各种标准尚未完善,宏观管理有待加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