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品质提升研究

生态品质提升研究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国家将甘肃省定位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为推进生态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可以说,嘉峪关市提升生态品质,也面临实现跨越发展的历史性机会。生态品质关乎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综合性、基础性的指标。就嘉峪关市而言,在生态品质提升中,贯彻自然理念,是未来工作的一项重点。
生态品质提升研究_嘉峪关转型发展研究

第三章 生态品质提升研究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和宜居理念深入人心,城市生态品质得到了各方高度关注,各地争相将园林城市建设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尤其是西部城市,由于自然禀赋和气候的影响,更是将生态品质建设放在了突出位置。可以说,城市生态品质建设已成为当前西部城市建设的标配和一项不可或缺的硬杠杠。当前,国家将甘肃省定位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为推进生态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可以说,嘉峪关市提升生态品质,也面临实现跨越发展的历史性机会。

一、生态品质提升的重大意义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全局出发,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生态环境保护这个长期任务,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滋养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高瞻远瞩战略谋划,在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鲜明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习总书记指出,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必须解决好“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矛盾,达到“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的意境。

(一)提升生态品质是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实现更为持久、更加全面的发展,是一项绕不过去的重大挑战。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提升生态品质,就是主动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主要方面和基本要求。在经济新常态下,各类资源和能源约束更加严格,对生态品质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离开了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经济建设就失去了根基。必须加大生态文明主张的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线性增长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使废物再生资源化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使经济活动更加适应新常态下的硬约束,使经济建设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提升生态品质是坚持以人为本、顺应民意期待、提升生活品质的现实需要。在嘉峪关这样的西部戈壁城市,人们对绿色的向往是真挚的、持久的,也是永恒的。“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古语,精辟地道出了生态品质与人们精神生活和生存状态的紧密关系,也道出了一个高度的生态文明对人们心性的塑造、行为的滋养、习惯的养成乃至人格的丰富,都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文明意味着人们自我意识的升华,标志着道德进步和道德完善,也标志着人类处理环境生态问题的一种新视角、新思路。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条件和可靠保证。它对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人际关系的和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品质提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努力使人们对其有充分的认识、理性的思考、积极的行动,共同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

(三)提升生态品质是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目标的重大抉择。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的执政准则之一,一切不符合生态文明的行为正在逐步得到纠正,而符合生态文明的政策正在不断出台。生态文明基于人与自然的平等观,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提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文化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上都体现出了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崭新视角。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的要求,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宣传和普及生态文明意识,建立健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制度,借鉴、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担负起祁连山生态保护的参加者和责任人职责,切实将嘉峪关市建设成为国家生态屏障的关键链条之一。

(四)提升生态品质是实践和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在要求。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崇尚自然的传统和天人和谐的思想,传统文化理念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中国的历史传统延续着深刻的生态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源泉。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这些无一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当前,提升生态品质就是对先人智慧和中华文化最好的纪念和最佳的诠释方式之一。

二、生态品质提升的理念

生态品质关乎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综合性、基础性的指标。站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点支撑的角度,站在立足本地自然禀赋和整体环境的角度,站在生态品质得到科学、系统提升的角度,未来生态品质提升应重点树立以下理念。

(一)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将大自然作为生态品质建设的“标杆”,善于将大自然在千百年间形成的生态系统“观念”应用到生态品质提升中,通过生态品质提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将生态品质提升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最终实现生态品质的系统化、普遍化和自然化。就嘉峪关市而言,在生态品质提升中,贯彻自然理念,是未来工作的一项重点。

(二)树立发展、保护和建设相统一的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平衡好发展、保护和建设的关系,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优化城乡空间结构,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在生态结构良好的地区重点做好保护工作,在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必须加大建设和投入力度,实现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就嘉峪关市而言,主要应在建设上下功夫,持续保证生态方面的投入。

(三)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充分认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在维护生态系统安全、提升社会生活品质、塑造独特精神气质、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充分认识到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也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只要矢志不渝地推进生态品质提升,在现实和未来发展中,必然会得到丰厚回报和系统性补偿。对嘉峪关来说,生态品质建设已经在城市发展中实现了“回馈”。

(四)树立空间均衡、留有余地的理念。生态品质提升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和自然生态环境禀赋,立足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努力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平衡点,坚持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等不超出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不透支未来发展的潜力和空间,不达到和接近资源环境的饱和点,切实防止过度开发和利用,使生态留有余地。对嘉峪关而言,就是要努力做到城乡均衡发展、避免过度开发。

(五)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立足本地气候条件、生态资源的实际,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加大对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切实增强区域生态系统循环能力,始终保持和维护生态系统的总量和动态平衡。对嘉峪关市而言,要自觉纳入祁连山生态保护和国家生态屏障建设大局,实现全市生态系统的有机衔接,确保生态气息的畅通。

三、嘉峪关市生态品质提升的基本原则

综合目前嘉峪关市生态品质建设的现状、未来生态品质建设的方向、生态品质建设的定位及配合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节点城市需求等若干方面,下一步应该坚持“巩固、综合、深化、伦理”的原则,推进生态品质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坚持巩固好已经取得的生态建设成果。近年来,随着城市绿化覆盖率的逐年攀升,对生态品质建设的巩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嘉峪关市已经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如何确保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长期处于高水平营运维护状态,确保花常开、水长流、树常绿、地常净,则需要进一步探索出更加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巡视和管护,通过常态化管护、无死角巡视、全天候行动,确保在适宜季节有时令花卉四处盛开,城区沿街草坪绿地都得到精心维护保养,绿化灌溉设施能够正常工作,大气污染防治始终得到高度重视,空气清新怡人,天空湛蓝通透,确保生态建设始终沿着良性轨道向前发展。

市区远眺

(二)坚持新旧市区和城市乡村生态建设综合发展。当前,嘉峪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大特点是,南市区绿化覆盖率和生态建设水平远远高于北市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居住区,存在较为明显的南北和城乡差异。未来,应结合北市区棚户区改造这一历史性机遇,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新建并营造一批临街亲民的景观花园,全面提升北市区绿化覆盖率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全面改进农村集镇及居民点的绿化和生态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加强规划,全面改善农村地区生态建设随意化、低水平、杂乱无序等问题,实现全市生态品质的综合提升和发展。

(三)坚持深化生态建设内涵、提升生态品质层次。在保持现有绿化和水域面积基础上,确保绿化覆盖率等指标逐年稳步增长。要进一步加强居民小区、旧街区等薄弱环节的生态建设维护工作,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物业管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职责,构建延伸至居民小区的绿化及生态建设格局,切实改变街面绿化水平高于小区,主干道绿化水平高于辅助道路等状况,使广大市民能足不出户,就能靠近绿色、亲近花卉、领略芬芳,使居民小区真正成为市民乐居、安居的栖息之地和生活后花园。同时,要进一步提升既有绿化区域景观化、园林化水平,增加特色花卉的种植,使“树随路走、花伴人行”在每条街道、每个区域都能完整立体地体现出来,切实改变现在个别路段尤其是老街区路段“有树无草”或“有草无花”的问题,通过全面的立体式绿化建设,在现有绿化用地紧张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实现“内涵式”集约发展。

嘉峪关市区新貌

(四)坚持生态伦理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对自然的掌控并非人类的权利,任何设计都应该顺应自然法则。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是一种全新的自然道德观,它在理论上要求当代人要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和长远利益,在实践上强调可持续性,提倡人们用对自然的“道德良知”与“生态良知”,来进行服从生态规律的科学生活、绿色消费,将伦理学中人的“德性、爱、节制、和谐”等理念扩展到整个自然界,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扩大人类的责任范围,承担自然的责任和义务。生态的景观往往意味着生命力更顽强的景观,但这并非指完全忽视生物环境的不同需求,如在炙热的旱地广场上种植喜湿或水生植物,又抑或在狭小的城市风口硬生生挺立一颗孱弱的景观树,这并非改善环境的生态手法,因为不仅人是价值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物体也是价值主体,同样有着受尊重和获得满足的需求,同样需要人文关怀,一切生命都具有生存权利,在共享地球生态资源上人与一草一木都是平等的,植物也有权利争取更适合自身的生存环境。[1]这些论述说明,嘉峪关市进行城市生态品质提升,必须注重结合本地自然、气象环境,种植、摆放、设计适应本地气候和城市生态品质需求的景观园艺作品,不能生搬硬套,造成景观建设水土不服和不符合实际需求的后果。

四、嘉峪关市生态品质提升的重点环节

生态品质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百年工程,需要综合施策、整体发力、立体推进、突出重点、彰显特色。综合来看,嘉峪关市城市生态品质在近年来发生了重大跃升,进一步深化了嘉峪关市干部群众对生态品质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老工业基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宝贵实践。但嘉峪关市生态品质提升还有很大空间,也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根据中央、甘肃省委关于生态建设的部署和嘉峪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未来嘉峪关市生态品质提升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力争继续推出一批重大骨干生态建设项目。“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游得了园、透得了气”,是嘉峪关市作为西部戈壁城市的一大优势和特色,这个优势永远不能丢,也丢不得、丢不起。良好的生态品质是这座城市的最好门面,是最大的民生福祉,是群众心里最大的期许,也是高水平生活和高品质城市的必备要件。未来无论时间如何变幻,嘉峪关市都应将生态品质建设作为一项全民共识和百年工程,矢志不渝地抓下去。

嘉峪关提升生态品质,应综合生态建设现状,着眼城市未来发展,立足城市公园空间布局,结合旧城区改造和新区拓展以及棚户区改造的历史性机遇,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前瞻谋划、科学决策、大胆创新,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大幅度提高旧城区核心区的园林景观化水平,力争推出一至两个像东湖、南湖、龙湖这样大体量、大手笔、高品质的生态工程,力争上马一到两项大规模、大跨度、长距离的环城绿化项目,力争在“十三五”末使绿化覆盖率达到50%左右。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表明,城市绿化覆盖率达50%时,可保持良好的城市环境和生态效益。根据嘉峪关市城乡未开发、未利用、未绿化土地实际,通过大规模的外围植树造林和旧城改造绿化、增加城市核心地段绿地等工程,达到这个标准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而且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关键是要在思想认识上更进一层,工作方法上更有力度,明确奋斗目标,矢志不移推进。尤其可以考虑在“用活水资源、做活水文章”上大胆进行思想创新,利用未来几年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历史性机遇,借助全市地形西高东低的特点,将地势较高的迎宾湖等水体资源引入城市,真正实现引水进城、以水造城、填水绕城,大幅提高城市核心地点的绿化和水域面积,形成曲径通幽、流水潺潺、园囿桥廊组成的水系和水体,形成城市新的绿化景点、生态景观和绝佳景色,打造城市核心地段绿肺,支撑城市核心地段高端酒店、写字楼、城市综合体、文化旅游综合体等产业发展。持续美化家园,不断增绿营水,扮靓戈壁明珠,使这里的空气更清新、水面更开阔、绿地更舒展、花圃更艳丽、生态更宜人,使塞上明珠处处风光旖旎、城乡风景如画,令人心神俱畅、沉浸其间、若处天然,使广大市民和外来宾客,可得佳木繁花之赏、蓝天白云之赐、洁净空气之养、圣洁雪山之韵,实现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滋养,达到生活与环境的完美契合。

(二)着力构建生态安全走廊和屏障。构建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绿色走廊,构筑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态屏障,是生态品质建设的重要一环。嘉峪关市地处戈壁内陆,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城市绿化、退耕还林、封滩育林、公益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以及治理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繁重的生态建设任务。抓好国家和省上的生态建设政策机遇,用足用好国家和省上的生态补偿政策,是增加生态建设投入、提高生态建设水平的有效方式。多年来,嘉峪关市实施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除城市绿化)主要是根据省林业厅下达的计划任务指标,中央和省财政补助标准仅为每亩300元,地方配套约30%。但嘉峪关市可供造林地段绝大多数立地条件差、对造林技术要求高,苗木移种、人工整地、客土回填、灌溉管护等费用缺口仍然较大。因此,要在建立政府生态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的基础上,把争取中央和省上生态补偿资金作为解决资金缺口的一项重要工作。相关部门要相互协作,主动对接政策,深入细致地研究国家和省上现有的生态补偿政策,积极做好向国家、省林业厅争取资金的工作。

下一步,应继续落实三北五期封滩育林工程任务,争取扩大公益林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要根据中央提出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统筹安排新的退耕还林任务的要求,密切关注宏观政策,积极谋划对接,争取嘉峪关市退耕还林工作进入新一轮国家任务计划,继续享受国家和省上的生态补偿政策。加强国家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讨赖河流域水生态修复与水利工程建设,建设贯穿全市境内的沿河绿化带和长距离、宽带型、渗透型、大体量的生态走廊。

(三)全力抓好大气污染治理和防治。嘉峪关市作为典型的工业城市,大气污染防治任重道远,大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生态品质建设的成果。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对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一年见成效、两年大改善、三年促完善”的目标任务,成立了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制定下发了《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对嘉峪关市未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从建设良好生态品质城市而言,关键是要认真借鉴其他城市好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靠实责任、细化措施、攻坚克难,综合施策、重拳出击,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上和市上的决策部署,把大气污染治理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全面强化政府的监管责任、企业的主体责任,刚性执法,铁腕治污,强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实现嘉峪关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明显好转。

一要抓住主要矛盾,大力开展重点污染源综合整治。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是找准污染源。就嘉峪关市而言,污染是局部的,主要集中在嘉北地区,污染源主要是工业污染、城市扬尘、烟气。工业污染防治方面,环保、工信和园区管委会要积极配合,加强对工业企业原料、固体废物堆场的监管,督促企业做好堆场扬尘污染防治和监管,规范贮存工业原料和固体废物。酒钢集团要加快实施污染治理项目,严控污染物排放,提升污染防治水平。园区管委会、国土局等部门要尽快清理嘉北工业园区企业闲置土地。在城市扬尘治理方面,建设、房管、园林和园区管委会要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做好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管,对造成道路扬尘的车辆要依法严惩,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防治工作做到位、做到前面。环卫部门要加大道路清扫力度,增加洒水次数,减少道路扬尘。特别是针对嘉北园区未硬化道路扬尘污染严重的情况,园区管委会要采取铺设砂石、洒水等措施有效降尘。烟气污染治理方面,三区、建设、环卫部门要全方位管制街边烧烤、垃圾焚烧等行为;公安、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强制报废制度,对尾气排放量大、污染物浓度高的车辆,在主城区内实施区域和时段限行,宣传提倡文明行车,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

二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坚持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减排的治本之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一方面,要把环境影响评价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格禁止审批建设污染项目;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运用先进工艺技术进行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促进工业提质增效升级,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要强化环境监测,提升大气污染防治信息化水平。发改、建设、工信、环保、园区管委会等部门应逐步增设空气自动监测点位,加快建立企业信息数据库,实施精细化管理。推进环保信息公开工作,定期准确发布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信息,对新建项目及时公示环评情况并征求公众意见,公开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状况、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等环境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建立治污信息平台,实现大气污染的实时监控、举报、受理和处置。

(四)推动绿色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进一步形成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节能减排,鼓励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要坚持节约优先、多元发展、保护环境的方针,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着力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煤化工项目建设,有序开展煤制天然气、煤制液体燃料和煤基多联产研发示范。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外送配套工程建设,提高就地加工转化水平,减少一次能源大规模长距离输送压力,提升光伏发电效率和效益。搞好用能管理,抓紧落实年度能源消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指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推进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施节能发电调度、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继续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根据全市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的实际,加大绿色电能的消纳吸收力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

(五)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嘉峪关市推进生态品质提升,既要持续增加投入、着力改进生态品质的各类“硬件”,也要高度重视“软件”的配套,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的精神,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力度,着力推动生态品质建设可持续发展。

一是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全面推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二是探索实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有偿使用制度。对河流、森林、山岭、荒地等自然生态空间不动产进行摸底调查和确权登记,明确监管主体及相应权责。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编制国土空间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落实用途管制。建立生态公益补偿制度,扩大生态补偿范围。推进资源补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大差别化资源价格和惩罚性资源价格实施力度。坚持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落实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执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建立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的确权和交易制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东湖景区

三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主体功能区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造林绿化、湿地保护、水源涵养等专项规划,编制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规划。推动生态红线区域分级分类管理,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加快循环经济产业链、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建设,解决资源环境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健全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推进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探索形成环境监测、污染控制、行政处罚一体的环境监管模式。建立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推进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排污企业标准化建设。加强空气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健全空气污染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推动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宣传教育,完善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

东湖风光

【注释】

[1]周武忠:《“绿色”与“艺术”提升城市品质》《艺术百家》,2012年第3期,第2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