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教信仰】

【道教信仰】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其弟仗势作恶,恐受牵累,遂散财济贫,入山修道。在八仙中居首位。为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所信仰。在画像中绘为一年轻貌美女子,手持荷花。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后为道教所信奉。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一些汉族地区的理发行业中则奉其为行业祖师,作为神祇供奉。后醉酒于酒楼,在乐声中乘鹤飞升。元杂剧称其为伶人,姓许名坚。唐韩愈侄孙,官至大理丞,道教则称他是韩愈侄。道教称其居于上清天。
【道教信仰】_实用中国风俗词典

【道教信仰】

八仙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的通称,后为道教所信奉。通常以铁拐李(又称李铁拐)、汉钟离(又称钟离权)、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为八仙。八仙故事多见于唐、宋、元、明文人的记载。但元杂剧中的“八仙”,或无何仙姑、张果老,而有徐仙翁、风僧寿、元壶子等,姓名尚不固定。至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才确定为上述八人。他们都是神仙中的散仙。民间传说有许多关于他们的故事,其中“八仙过海”、“八仙庆寿”为最著名。

曹国舅 传说中的道教八仙之一。为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所信仰。传为宋代人,名友。本为国舅。因其弟仗势作恶,恐受牵累,遂散财济贫,入山修道。后由钟离权、吕洞宾引入仙班,事见《东游记》。或谓曹国舅即宋曹彬之孙、曹太后之弟,名佾。曹在八仙中事迹最少。在画像中着官袍,戴乌纱帽,手执朝笏。

钟离权 传说中的道教八仙之一。为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所信仰。姓钟离,名权,字云房。唐末京兆咸阳(今属陕西)人。曾任五代后汉将军,故又称“汉钟离”。或说他曾自云:“天下都散汉钟离权”,后人误以汉字属下,故称“汉钟离”。相传与吕洞宾同时,吕洞宾为其弟子。在八仙中居首位。全真道尊为“正阳祖师”。秦志安《金莲正宗记》说王玄甫曾授以赤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法。在画像中满脸胡须,背插拂尘,手执仙扇;有时亦画成武将

张果老 亦称“张果”。传说中的道教八仙之一。为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所信仰。相传他久隐中条山,往来汾晋间,唐武则天时已数百岁。武则天曾欲遣使召见之,即佯死。后人复见其居恒州山中。他常倒骑白驴,日行数万里,休息时将驴折叠,藏于巾箱。再骑时喷以水立成活驴。唐玄宗时被多次召至京师,演出种种法术,授以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他的故事最早见于《明皇杂录》。新、旧《唐书》均有《张果传》列方技类。旧时民间结婚,在洞房中常悬其像,通常绘为倒骑毛驴,持羽扇、仙桃,传能使新婚夫妇得子。

何仙姑 传说中的道教八仙之一。为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所信仰。其来历众说纷纭。明陈梿《罗浮志》:“何仙姑,广州增城县何泰之女也。唐天后时,住云母溪,年十四五。一夕,梦神人教食云母粉,可轻身不死。因饵之,誓不嫁,常往来山顶,其行如飞。中宗景龙中,白日升仙。”一说何仙姑为北宋永州民女,13岁入山采茶迷路,遇吕洞宾。吕洞宾度化在天门扫花,功成后升入仙班。在画像中绘为一年轻貌美女子,手持荷花。

李铁拐 亦称“铁拐李”。传说中的道教八仙之一。为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所信仰。相传姓李名玄,刻苦修行40年,遇太上老君得道。一日神游时肉身误为徒弟所化,乃附一饿死的乞丐尸身还魂。蓬头垢面,袒腹跛足,因用水喷倚身的竹杖而变铁杖,故名。元岳伯川杂剧剧本《吕洞宾度铁拐李岳》曾写其事,后又被写入《东游记》。其画像拄铁拐,背药葫芦,常对贫苦病人施药行善。南宋刘松年绘有拐仙图,相貌奇古。

吕祖 民间对吕洞宾的尊称。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后为道教所信奉。流行于全国各地。原为唐末道士。名嵒(岩),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京川人(一说河中府永乐县人)。咸通三年(公元862年)64岁进士及第。相传他游历各地,曾从钟离权得“犬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于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全真道尊为北五祖之一,通称“吕祖”。一说吕洞宾实无其人,其传说起于北宋岳州一带,有点水为酒报答老妇和度化歌伎白牡丹等故事。后世多将其绘为一打简板渔鼓的老人;亦有画身佩神剑,手执拂尘的。在八仙中声望最著,流传故事最多。在一些汉族地区的理发行业中则奉其为行业祖师,作为神祇供奉。

蓝采和 传说中的道教八仙之一。为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所信仰。南唐沈汾《续仙传》说他冬夏穿破蓝衫,腰缠黑布带,一脚着靴,一脚赤足,夏天在衫中加絮,冬天则卧于雪中气出如蒸。常持3尺大拍板,踏歌行乞,机敏诙谐,似狂非狂,乞得钱穿长绳拖地而行,散落亦不回顾,或与贫人,或与酒家。周游天下几十年容颜不变。后醉酒于酒楼,在乐声中乘鹤飞升。其画像为一年轻男子,持笛子、拍板,有时还画一篮仙果。元杂剧称其为伶人,姓许名坚。

韩湘子 传说中的道教八仙之一。为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所信仰。唐韩愈侄孙,官至大理丞,道教则称他是韩愈侄。幼年落拓不羁,好饮酒,喜谈玄论道,神仙之事无不知晓。曾在初冬于数日内令牡丹花开数色,每朵又有诗一联,使韩愈大为惊异。后韩愈谪官潮阳,湘至蓝关叙别,韩愈始领悟花上诗意。愈赠诗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之句。相传韩湘子由吕洞宾度化为道士。其画像为一青年男子,常手持花篮、锄头、灵芝。

三清 道教对其所崇拜的三位最高天神的合称。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道君)、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元始天尊 “玉清元始天尊”的简称。亦称“天宝君”。道教“三清”尊神之一。道教称其居于玉清天(清微玉清境),为三清首席。生于太元之先,故称“元始”。又称他“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便以秘道授诸仙,谓之“开劫度人”(见《隋书·经籍志》)。“元始天尊”之名,最早见于晋葛洪《枕中书》。此后道书多认他是比道教始祖老子地位更尊的天神。《道藏阙经目录·道藏尊经历代纲目》载称:“天书云篆,则元始天尊开其先;宝笈琼章,则道君老君继其后。”南朝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分道教之神为七阶,首为元始天尊,老子位列第四阶。与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并为三洞教主(见《云笈七籤·道教三洞宗元》)。

道德天尊 “太清道德天尊”的简称。亦称“太上老君”。道教“三清”尊神之一,即老子。道教称其居于太清天(大赤天太清境)。据说由“冥寂玄通元”(宇宙形成前从混沌状态中产生的三元气之一)所化生。与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并为三洞教主(见《云笈七籤·道教三洞宗元》)。

灵宝天尊 “上清灵宝天尊”的简称。亦称“太上道君”。道教“三清”尊神之一。道教称其居于上清天(禹余天上清境)。据说由“赤混太无元”(宇宙形成前从混沌状态中产生的三元气之一)所化生。与元始天尊、道德天尊并为三洞教主(见《云笈七籤·道教三洞宗元》)。

张天师 道教对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34—156)的尊称。一名张陵,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一说陵自称。其后裔承袭道法,西晋永嘉年间(307—312)移居龙虎山(今江西贵溪西南),世称“张天师”。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封张道陵第三十八代后裔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符箓。此后凡是道教的符箓各派统称“正一道”,张天师成为正一道的教主。正一道信奉《正一经》,崇拜鬼神,画符念咒,祈福禳灾,驱鬼降妖,故旧时民间有“请张天师驱邪捉鬼”之俗。

葛仙翁 亦称“葛仙公”、“太极仙翁”、“太极左仙公”。道教对葛玄(164—244)的尊称。三国吴道士,字孝先,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据其从孙葛洪在《抱朴子·金丹篇》中载称,葛玄曾从东汉末方士学道,受太清、九鼎、金液等丹经,后授弟子郑隐。于阁皂山(今江西樟树境内),常服饵术,能用符,行诸奇术。后汉族民间奉之为神,旧时染坊行业更奉为祖师,流行于全国各地。

真武帝君 亦称“玄武”、“真武”、“玄武神”、“真武神”、“玄帝”、“玄武帝”、“玄武大帝”等。道教所奉守护神。原为中国古代星官名,指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孔颖达疏:“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楚辞远游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同青龙、白虎、朱雀(朱鸟)合称四方四神,后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护卫神,以壮威仪。后又加附会,谓黄帝时,玄武托胎净乐国善胜皇后,产母左胁,长而勇猛,不统王位,得玉清圣祖紫元君传授无极上道,命其赴太和山修炼,久而得道飞升,玉帝册封为玄武。太和山即因此更名为武当山,意为“非玄武不足以当”(见《道藏》第606册《玄天上帝启圣录》)。宋真宗因避所尊圣祖赵玄朗讳,改玄武为真武,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尊为“镇天真武灵应祐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其祀像披发、黑衣、仗剑、踏龟蛇,从者执黑旗。其在民间的形象为赤发、赤脚、乘火杖剑。俗传夏历正月十六日为其下界日,诸神亦必陪同,与民同乐。

玄武 即“真武帝君”。

朱雀 亦称“朱鸟”。道教所奉守护神。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南方之神。指二十八宿中之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因其布局呈鸟形,位在南方,色红(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五色之说),故名。同青龙、白虎、玄武合称四方四神。《礼记·曲礼上》载称:“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孔颖达疏:“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后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护卫神,以壮威仪。

白虎 道教所奉守护神。原为中国古代星官名。指二十八宿中的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因其布局呈虎形,位在西方,色白(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五色之说),故名。同青龙、朱雀(朱鸟)、玄武合称四方四神。《礼记·曲礼上》载称:“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孔颖达疏:“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后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护卫神,以壮威仪。

青龙 亦称“苍龙”。道教所奉守护神。原为中国古代星官名。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因其布局呈龙形,且位于东方,色青(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五色之说),故名。同白虎、朱雀(即朱鸟)、玄武合称四方四神。《礼记·曲礼上》载称:“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孔颖达疏:“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后道教常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护卫神,以壮威仪。

碧霞元君 道教所尊奉的神。相传是东岳大帝之女。宋真宗(997—1022年在位)时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清张尔岐《蒿庵闲话》称:“元君者,汉时仁圣帝前,有石琢金童玉女,至五代,殿圮像扑,童泐尽,女沦于池(按:指泰山岳顶“玉女池”)。宋真宗东封还次御帐,涤手池内,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涤之,玉女也。命有司建祠奉之,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代高诲《玉女考略》和王之纲《玉女传》引李谔《瑶池记》载,玉女非东岳女,黄帝建岱岳观时,尝遣七女,云冠羽衣,以迎西昆仑真人,玉女乃七女中之修而得仙者。清顾炎武《日知录》、翟灏《通俗编》反对此说,谓西晋张华《博物志》早有泰山神女故事:“我东海泰山女,嫁为西海妇。”(《博物志》原文为“吾是东海女,嫁于西海神童”)。后世所传泰山女,盖即于此,宋真宗所封之玉女,即此泰山女,而非黄帝所遣之玉女。道教则称元君乃应九炁以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见《续道藏》第1063册《碧霞元君护国庇民普济保生妙经》)。以山东泰山及北京妙峰山碧霞元君祠所奉著名,香火最盛。汉族民间有称其为“老奶奶”的。其职司专司人间祸福,主四时吉庆,大节康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夏历四月十八日相传为其诞辰,届时香客络绎不绝,烧香祈福,求嗣、禳灾、还愿。

梓潼帝君 中国道教所奉主宰功名、禄位的神。据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卷二,梓潼(今属四川)有恶子祠,一名善板祠,民以雷杵供奉,是本为雷神,唐以后,梓潼神源此。传说姓张,名亚子或恶子。居蜀七曲山。北宋《太平寰宇记》:“张恶之,晋人,战死而庙存。”《明史·礼志四》:张亚子“仕晋战没,人为立庙”。唐玄宗(712—756年在位)、僖宗(873—888年在位)奔蜀,传说得其护佑,封为“济顺王”。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封“英显武烈王”。宋、元道家称其生于周初,后经73化,西晋末方降生四川的张亚子;并称玉皇大帝命他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梓潼神与文昌帝君(即文昌星)遂合二为一,成为主宰天下文教之神。后士人多立祠祀之。

文昌帝君 文星,本为星名,亦称“文曲星”。中国古代对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古代星相家认为它是吉星,主大贵。后被道教尊为主宰功名、禄位的神。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文昌与梓潼遂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旧时读书人多往文昌宫(庙)崇祀之,祈求文运通达。

三皇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道教供奉的神。古籍中有6种说法:(1)《史记·秦始皇本纪》指天皇、地皇、泰皇;(2)《史记·三皇本纪》引《河图》、《三五历》指天皇、地皇、人皇;(3)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指伏羲、女娲、神农;(4)《白虎通》指伏羲、神农、祝融;(5)《通鉴外记》指伏羲、神农、共工;(6)《风俗通义·皇霸篇》引《礼纬会文嘉》指燧人、伏羲、神农。道教主要采取第二说,即以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

九天玄女 亦作“元女”、“玄女”,俗称“九天娘娘”。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后为道教所信奉。据《云笈七籤·九天玄女传》和《黄帝内经》载,她“人头鸟身”,黄帝之师,是圣母元君的弟子。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玄女下降,以六壬、遁甲、兵符、图策、印剑等物授予黄帝,并为之制夔牛鼓80面,遂破蚩尤。

三官 亦称“三元”。道教所奉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东汉时,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谢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于天,著山上;其一埋于地;其一沉于水,谓之“三官手书”。后道教又以三官配三元,谓上元天官夏历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旧时汉族地区各地有三官庙、三官殿、三官堂等,每遇三官生日,民间均祀奉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