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执政党必须有一条致力于发展生产力的基本路线

执政党必须有一条致力于发展生产力的基本路线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建设要紧密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进行,这是党的建设的一条基本原理。中共十三大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概括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路线,是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和最高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
执政党必须有一条致力于发展生产力的基本路线_源于实践的思考

执政党必须有一条致力于发展生产力的基本路线

一、党的建设是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党的建设要紧密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进行,这是党的建设的一条基本原理。回顾中国共产党历史,可以发现,各个时期党的建设,总离不开当时所面临的革命和建设任务,离不开党的政治路线。政治路线的确立和发展,常常赋予党的建设以新的内容,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正确的政治路线一旦确定之后,党的各项建设就要相应地紧密配合,并在配合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建设水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果断地作出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要战略决策,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共十三大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概括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家而奋斗。”党的基本路线,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路线,是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和最高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它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回答了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建设的根本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道路等一系列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规定了党的各项工作的总方针、总政策,决定着当前党的全部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当然也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党的各方面建设只有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来进行,并保证它的贯彻执行,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规定了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是新时期加强党建设的主题和核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党的建设要始终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

党的基本路线与党的建设紧密联系,但党的建设并不是消极地适应党的基本路线恰恰相反,搞好党的建设,对于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有着深刻的影响。党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党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努力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如果党自身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党是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并保证其贯彻实施的。我们必须懂得党的基本路线与党的建设的辩证关系,按照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和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证党的基本路线长期坚持下去。

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党的建设,既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政治理论问题,也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过程中的一个必须解决的实践课题。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实质,反映了政治与经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统一。它们二者之间虽有许多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它们又有各自不同的属性,有各自的运行规律,因而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要实现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统一,围绕经济建设抓党的建设,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要防止和克服用经济建设代替党的建设的倾向。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任务,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任何工作都不能干涉和冲击这个中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抓经济建设,不要或放松党的建设。我们的经济建设是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只有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对经济建设的领导水平,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经济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建设,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有人认为,经济建设是中心,就必须集中精力去抓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搞好了就什么都好了,党的建设搞得怎样也无所谓了;也有人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抓起来看得见、摸得着,是有目共睹的。而党的建设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党的建设要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给经济建设让路,从而淡化了党的建设。显然,这些思想认识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党的建设搞好了,就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保证,从而促进经济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如果党的建设出现了偏差,经济建设就必然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在这方面,我们党是有过经验教训的。

二是要防止和克服脱离经济建设抓党建的现象。密切联系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来正确认识党建工作,认真抓好党建工作,这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过的。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求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密结合经济工作一道进行。只有这样,党的建设才能在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强和改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如果脱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党的建设是不可能搞好的。有的人认为,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是没有联系,互不相关的,抓经济建设与抓党的建设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工作,二者没有内在的联系,搞经济建设就一门心思抓经济,搞党的建设就“聚精会神”抓党建。这里,他们把聚精会神片面地理解为关起门来,不与社会实际联系,不与经济建设结合,表现为就党建而抓党建。显然,这样做是搞不好党建工作的。在现实工作中,我们要克服把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相割裂的倾向,改变一些同志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思维方式和做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党建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够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做到围绕经济建设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建设。

这些年来的实践,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围绕经济建设抓党建,党的建设自觉服务于经济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要努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党的建设就会不断进步,党的凝聚力,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吸引力就会增强,党的威信就会提高,党的领导作用就能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蓬勃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党组织的领导责任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要真正做到围绕经济建设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建设,必须建立一个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首先,要明确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二者虽然在工作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有不同的地方,但它们的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二者必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绝不可以人为地将二者分成谁先谁后,谁轻谁重。其次,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使二者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计划、布置、检查、考核、总结等方面要做到使二者同步进行,绝不可以将二者割裂开来。

在明确了党的基本路线与党的建设的辩证关系后,在实际工作中,就要找准二者结合点。

第一,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基本路线上来,自觉联系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经常深入地对全体党员进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使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及其实质,自觉地、积极地站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前列,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党的建设要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来进行,必须为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提供有力的保证。党的思想建设,要通过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使全体党员全面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党的组织建设,要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搞好领导班子和基础组织建设,把那些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优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要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过程中抓紧党的作风建设,坚决清除党内的腐败分子,纯洁党的组织,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在党的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各项制度的建设,保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执行的稳定性、连续性,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二、执政党必须致力于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因而物质资料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它不仅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而且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个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适用的。我国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建立并完成过渡以后,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率领我们党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要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执政党的性质、宗旨、政治路线和奋斗目标决定的。我们的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制定的政治路线,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党必须要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离开了发展生产力,党的执政地位便会发生动摇,党的宗旨、政治路线和最终奋斗目标便无法实现。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这不仅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需要,而且是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从国内看,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家经济实力有了显著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我们犯了“左”倾错误,其重要表现,就是忽视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过分夸大生产关系的作用,似乎只要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力就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种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它的后果,是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我们耽误了20多年的宝贵时光,人为地拉大了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使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目前,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不高,经济实力还不强。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是我们党目前最根本、最迫切的任务。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政策调整的新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条件国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一批新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地区,在资本主义大国的投资援助下迅速发展起来。这使得许多人产生了模糊认识,似乎只有选择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力才能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从另一方面看,与当代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差别还相当大。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革命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又有了新的增强。我们的党要战胜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建成共产主义,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工作的中心,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只有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建成社会主义必备的物质基础,彻底摆脱贫穷和落后,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建国60多年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提高更为显著。但从总的方面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是很低的,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要尽快地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依靠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才能够建立起社会主义坚实的物质基础,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稳定、完善和发展具有可靠的物质保证。

只有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从事实上消灭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社会差别和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差别,而且存在着分配上的不平等现象。这些差别和不平等现象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表现为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与在经济上的事实上的不平等等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还比较低。因而,要消灭这些差别和不平等现象,实现社会主义的真正平等,则完全有赖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只有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与资本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应当为全体劳动者创造美好的生活,使其成为令人向往的社会制度,否则,社会主义就显示不出优越性,失去吸引力,从而失去存在的价值。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这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产品总量达到极大丰富,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质量不断改善,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只强调劳动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而缺少与之相适应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么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宣传只能是空洞的,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的。

只有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才能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列宁指出:“要成为文明国家,就必须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必须有相当的物质基础”。[1]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必须以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为基础,如果没有这种基础,就难以推动整个民族在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上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也难免不受到经济落后状况的种种困扰和限制。

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致力于发展生产力的政治路线,它的确立,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这并不是说有了这样一条正确的路线,生产力就会自然地发展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就永远相适应了。党的基本路线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但具体的工作还要靠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实现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时代意义

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政治路线的思想理论为基础的,是在总结了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以来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伴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步伐逐步形成和确立的,并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1978年召开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通过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实现了一次深刻的社会主义的再认识,这就是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重大理论成果,它的提出,使我们对这个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更加趋于自觉。中共十二大以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到全面发展,理论上不断突破,体系上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提出后,在实践中又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共十三大以后,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技术发展、加快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反对“左”和右的倾向、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论述。在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指导下,中共十四大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强调促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领导,实行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两手抓”的方针。这些都是在新形势下对党的基本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它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也是这一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党的基本路线立论的基础是确认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体现了它的发展规律,是一个重点突出而有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个思想体系中,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最高层次的,“两个基本点”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中国的社会主义能否站得住,能否顺利向前发展,它的优越性能否发挥,归根到底要看中国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如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从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均衡的实际出发,始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让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这才是真正的搞社会主义。党的基本路线在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重点的同时,又规定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是孤立的,要真正实现这一中心的要求,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否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会落空。两个基本点也不能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且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它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它绝不是抽象、空洞地演绎和宣传社会主义的理论原则,而是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武装全党,教育群众。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经济建设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才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根本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它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断地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社会主义国家舍此就不能富强起来。坚持改革开放,就能够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能够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离开了两个基本点,经济建设就失去了保证和动力,就会走偏方向。因此,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政策,二者缺一不可。总之,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一个完整统一的科学体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是依据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的正确认识制定的,因而它对于指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就能够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能够为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就在于它要“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2]如果达不到这一点,社会主义就将失去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凝聚力,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是不会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消灭剥削,要在世界范围内取代资本主义并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而这种物质基础的建立,有赖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但是,就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正是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经济还不发达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党的基本路线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把经济建设放在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位置,强调要通过改革开放,为我国开辟一条强国富民之路,这无疑将极大调动亿万群众的社会主义热情和创造精神,形成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始终如一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好,这将为中国社会主义取得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胜利提供必要的保证,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我们就能使社会主义不断地发展壮大,走向完善和成熟

我们正在做着前人没有做过的伟大事业,我们的探索是积极的,我们每前一步,都是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以手工业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现代化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的比重,变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进,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看,这是一个社会主义逐步完成由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之间的过渡阶段,它的终结,将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基本实现。党的基本路线为我们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的光明道路,设计了走过这条道路的初步方式和方法,这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无疑具有开拓性的时代意义。

(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就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的基本路线是在总结了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以来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并且伴随着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它是以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为理论指导,以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国情为客观依据,以正确认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为理论基础的,因而,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党的基本路线,就是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要求人们解放思想,面对现实,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和,警惕右的倾向,主要是防止“左”的倾向;既要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方法和有益经验,又要防止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在这样的形势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然要遇到来自资本主义世界的挑战,我们要经受住各种考验,而党的基本路线正是我们把握政治方向的舵盘和战胜各种挑战的有力武器。

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党的基本路线,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条充分反映人民利益,意志、愿望,必将引导中国走向富裕、民主、文明的正确路线。首先,它的制定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正确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明确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其次,党的基本路线符合我国的国情。我们国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是,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是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地区发展不平衡,至今我国的经济技术、文化水平还比较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中心是经济建设,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第三,党的基本路线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党的基本路线充分反映了党心、民心,体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因而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

党的基本路线是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集中全党的智慧而形成的科学认识,是引导我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生命线。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远见卓识,反复告诫全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他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3]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也指出:“十四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4]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的论断,是指党的基本路线的长期有效性。它的提出,是具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上的科学依据的。

(一)这个科学的论断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的身上必然留下了这个社会所特有的深深的烙印。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其他诸多条件的制约,我国的生产力还不发达,经济技术、科学文化水平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的经济结构、分配形式等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水平。从政治领域看,我国生产力落后的客观现实就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还很不充分,它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而逐步实现。从思想文化领域看,经济的落后,科学文化不够发达,再加上封建主义残余,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二)这个科学的论断是由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完成的任务和实现的宏伟目标的艰巨性所决定的

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经过了80年代的努力,第一步战略目标已经实现。而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用了二三百年才完成的任务,其艰巨程度不言而喻。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我们不加快发展,不但赶不上世界先进水平,反而会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增加难度。由此看来,这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发展过程。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没有1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是不行的。要建成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没有几十年以至上百年的努力也是不行的。基本路线所规定的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都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发展内在的、本质的要求,而且是关系到社会主义能不能存在和发展壮大的大问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尽管还存在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但这已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这个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要受干扰,必须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干下去。许多问题,不搞四个现代化解决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国防相应地得到巩固和加强,都要靠搞四个现代化。”[5]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所需要的强大物质基础,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最终使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在国际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今天,我们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跻身于世界前列,有效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关系到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和发展。因此,我们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应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要确立“两个基本点”辩证统一的观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政治前提和必由之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两个基本点,二者是彼此依存、辩证统一的,因此,在贯彻执行的实践中不能有任何的偏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以改革开放为基础,离开了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就会脱离实际而僵化,最终难以坚持。而坚持改革开放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否则,改革开放就可能失去正确的方向,从而导致社会主义的自我迷失。两个基本点,都是以经济建设为出发点和目的的,它们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们是能够,也是应该与“一个中心”统一在一起的。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防止“左”和右的错误倾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过右的倾向,但右的东西毕竟比较容易识别,相反,“左”的东西就不易识别,我们要警惕右,但主要的是要防止“左”。从我党的历史看,“左”的思想根深蒂固,不易彻底消除。在改革开放中,我们更要防止以极“左”的面目出现,实则是右的东西,右的东西危害革命和建设,而“左”的东西危害更大。我们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所遇到的阻力主要是“左”,因此,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打破旧的思想束缚,时刻警惕右,但更要具备识右,防“左”的能力。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政治稳定,人民团结,社会安定,这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环境。而团结、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形成,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作出不懈的努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能消除一切不利于稳定团结的因素,为加快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营造出更加有利的社会政治环境。

【注释】

[1]《列宁选集》第4卷,第688页。

[2]《列宁选集》第3卷,第571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371页

[4]《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江泽民)(单行本)第17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