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保障与资源配置

社会保障与资源配置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因其特有的功能会影响经济效率,从而最终影响到资源配置的结果。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保障作用于储蓄,是其影响经济过程的表现之一。在社会保障基金中,能够投入资本市场的一般是社会保险基金,尤其是数额巨大,积累时间长的养老保险基金。拉美国家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最为普遍的项目也是政府债券。
社会保障与资源配置_社会保障概论

3.3.3 社会保障与资源配置

社会保障是通过收入分配方式来实现的,它主要是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调节各阶层的经济利益,而资源配置则是从效率的角度来分析经济运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因其特有的功能会影响经济效率,从而最终影响到资源配置的结果。

1.社会保障与国家财政收支

社会保障资金从根本上来说是属于一种消费基金。而财政作为国家主要的宏观经济管理方式,肩负着对收入进行分配,并形成合理的积累与消费比例结构的责任。因此,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收入结构、支出结构等影响着财政收支结构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一定的收入分配总量中,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越大,用于积累和其他消费方面的社会财富就会越少,二者之间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从总量上来说,经济发达国家以社会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开支,一般会占到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0%~30%,而且一直呈增长趋势[34]

当今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险筹资手段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征收社会保险税,一类是缴纳社会保险费,还有一类是建立预筹基金账户制。其中征收社会保险税比其他两种更符合社会保险的公平性、效益型和灵活性的原则,同时凭借税收的强制性和固定性较好地保证了社会保险基金的稳定增长,因此广受世界各国的欢迎。从财政收入的角度看,通过征收社会保险税筹集的社会保险资金直接构成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成为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险收入水平直接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

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基金的转移支付在西方国家财政支出中有着重要地位,它全面影响着国民收入的分配,并间接影响着资源的配置。从数额上看,社会保障支出在西方国家预算支出中已超过其他项目而占据首位,并呈上升态势。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我国政府现有的社会支出以及转移支付不能完全承担福利支出和转移支付项目制度化的费用。这里的社会支出指的是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1999年,我国的社会支出仅为GDP的3%,转移支付支出则低于GDP的1%,远远不足以缓解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间的失调。因此,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看,中央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财政的再分配功能,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收入分配制度调整和完善应当以财政资源分享的均等化为目标,通过实施全面性、强制性的收入转移支付和再分配,解决市场经济本身无法实现的收入均等化问题[35]

2.社会保障与储蓄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来看,储蓄是指收入当中未被消耗的或没有被用于个人消费的那部分收入。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保障作用于储蓄,是其影响经济过程的表现之一。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是通过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存储、运行、使用而发挥影响作用的。特别是积累资金数额巨大的养老保险在其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个人的储蓄行为是为满足生命周期过程中预期收入与预期消费在时间安排上的缺口而进行的。[36]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在任何既定时点上的储蓄积累储备(总财富)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人口年龄结构和退休模式。当人们为退休进行储蓄时,储蓄积累的总财富增加;当人们提取他们的退休储蓄时,总财富会减少。任何时点上的财富储备都取决于这两种流量的相对规模。

马丁·菲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在生命周期理论框架下,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储蓄效应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提出,养老保险制度的私人储蓄效应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养老保险制度下,人们的退休年龄并不是固定的,未来的养老金收入会对人们选择退休时间产生影响。它会通过两种效应影响私人储蓄:一是资产替代效应,如果人们将未来的养老金收入作为财产积累的替代,就会减少工作期为退休进行的储蓄;二是退休效应,未来较高的养老金收入会导致人们提前退休,也会促使人们增加工作期的储蓄。如果资产替代效应大于退休效应,则养老金财产会减少居民储蓄;反之,如果资产替代效应小于退休效应,则养老金财产会增加居民储蓄。这就意味着,在理论上,养老保险体制对私人储蓄的经济效应是不确定的。

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预防性储蓄理论,强调个体收支行为中的不确定性,并对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储蓄行为决策进行分析。在这些学者们看来,由于收入的不确定性和寿命的不确定性,人们可能具有多种动机进行储蓄,都会导致社会保险制度的储蓄效应变得非常复杂。随着各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很多国家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轨,这一替代过程使一国储蓄的经济效应变得更加复杂。在养老保险制度转轨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增加政府支出和财政赤字的方式为建立基金积累制提供资金,在这种融资手段下,即使私人储蓄有所增加,一国的总储蓄也不会增长。也就是说,增加政府支出的融资手段使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失去了对国民储蓄的促进作用。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政府经常通过赤字经营以满足巨额的养老金支出需要,这就削弱了基金积累制对国民储蓄的促进作用。[37]

3.社会保障与资本市场

社会保障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体现在社会保障基金与资本市场的互动。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为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取帮助和补偿而建立起来的专用基金,在职工未达到领取资格前的相当长时间里,处于相对闲置状态,基金被沉淀下来。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它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有着巨大的支撑作用。

在社会保障基金中,能够投入资本市场的一般是社会保险基金,尤其是数额巨大,积累时间长的养老保险基金。目前,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结构和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政府公债。政府公债是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中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尤其是众多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险基金几乎全部投资于政府公债,如美国、英国。拉美国家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最为普遍的项目也是政府债券。

(2)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大额存单、政府担保性债券、公司债券、抵押债券、股票等。一些国家在严格规定投资规则和投资限额的前提下,允许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于金融资产,以获得较高的收益。

(3)各类贷款。包括住房贷款、个人贷款及工商业贷款等。

(4)有形资产。主要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医疗设施、公寓等。绝大多数国家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于有形资产的份额都比较低,只有个别拉美国家为抵御高通货膨胀对基金的不利影响,将社会保险基金的一半用于有形资产投资[38]

社会保险基金运营与资本市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对于社会保险基金而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越来越多国家社会保险资金筹集方式由现收现付式向完全或部分积累式转变,许多国家都出现了社会保险基金在一定时期内的大量结余。已积累的保险基金如果不能有效运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物价的上涨,必然会造成原有基金的贬值,从而影响投保人的利益,乃至整个社会保险体制的正常运行。因此,有效运营积累的社会保险基金,争取最大的投资收益,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要求。完善、成熟的资本市场能加快社会保障基金参与资本市场运作的步伐,提高基金的投资回报率。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数额巨大的社会保险基金投入资本市场,能够强化资本市场的中长期投资(如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促进资本市场的繁荣和经济的增长。特别是近些年来,为避免一国经济波动对基金收益的影响,各国逐渐把基金投资范围扩大到世界资本市场,这就加速了资本在国际上的流动,加快了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的进程。

在既定的资本市场中,社会保障基金如何选择适当的投资渠道、投资组合取决于基金本身和资本市场两个方面。目前,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完善、监管水平低,可供社会保障基金选择的投资渠道不多,只能采取集中管理、有限投资的模式。从国际社会保障基金运作的必然趋势来看,我国需要不断完善资本市场,逐步拓宽投资领域,以增加基金收益,维护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同时,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也会对资本市场的成熟产生巨大而积极的影响。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