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西人文社科课题申报

广西人文社科课题申报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0年来,该校共承担各级各类人文社科方面的项目共1457项,总经费7105.104万元。在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方面,2001—2005年共获得立项19项,资助经费总额135.5万元,2006—2010年共承担40项,总经费达453万元。2010年该校商学院范祚军教授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资助经费达80万元。这是广西高校第一次获得该招投标项目。开展“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相关人文社科研究。
广西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十五”以来,广西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始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不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逐步成为本区各级党委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一、总体情况

截至2010年12月,广西大学设有29个学院,1个体育教学部,学科涵盖了哲、经、法、文、理、工、农、管、教等九大学科门类。有101个本科专业,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教职工3695人,其中专任教师1960人。专任教师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教授40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2人),副教授599人,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合理、专业结构较好、学缘结构均衡的师资队伍。另外,广西大学还获得了“广西亚热带生物工程人才小高地”、“英语翻译”、“广西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人才小高地”3个自治区“人才小高地”,“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等7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

广西大学设有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部)12个: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法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学院、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中加国际学院、体育教学部。2010年获得各级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70项,项目资助经费达2265.95万元,比2001年的31项,总经费78.9万元增加了2187.05万元,经费增长率达2772%;2010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12项,资助经费141万元;国家教育部重大招投标项目1项,资助经费80万元,出版人文社科类著作、译著、教材54部,发表学术论文885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13篇。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主要成绩

(1)承担项目数量明显增加,承担国家社科项目能力显著增强。10年来,该校共承担各级各类人文社科方面的项目共1457项,总经费7105.104万元。在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方面,2001—2005年共获得立项19项,资助经费总额135.5万元,2006—2010年共承担40项,总经费达453万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由唐文琳教授牵头的研究团队,申报《CAFTA进程中我国周边省区产业政策协调与区域分工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资助经费50万元,实现了广西和该校该类项目的零突破,标志着该校承担国家社会社科基金项目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2010年该校商学院范祚军教授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资助经费达80万元。这是广西高校第一次获得该招投标项目。

(2)研究成果丰硕,成果水平明显提升。10年来,共出版社会科学类专著、教材、编著、译著等542部,发表学术研究论文6764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725篇;组织申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十次、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67项,获得182项奖项,占全区全部奖项(990项)的18.38%。

(3)研究基地建设卓有成效。截至2010年底,该校共有自治区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2005年批准成立的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基地;2006年批准成立的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民商事法律研究基地)等,校级研究机构10个(东南亚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知识产权与技术管理研究中心、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经济发展研究所、旅游科学研究中心、财政金融研究中心、广西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所、广西大学生态经济与游憩管理研究中心、广西大学妇女与发展研究中心)和一批院属研究中心(所)。

(4)对外学术交流进一步活跃。10年来,该校共资助各有关单位主办承办了中国传播学论坛、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首届中国—东盟华文媒体论坛、全国第三届领导科学暨领导实行能力研讨会、中国少数民族民族文学学会第七届代表大学暨学术研讨会等30余个高级别学术会议;资助300多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等共计二千余场次。2008年,在资助主办承办高级别学术会议、科研人员出国及国内参加学术会议的基础上,以举办80周年校庆学术活动为契机,推出了“君武大讲坛”,旨在邀请院士、博导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到校作学术报告,开展学术交流,两年来共计举行了近50场君武大讲坛学术报告会,受益师生万余人。

2.主要经验

(1)开展“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相关人文社科研究。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后,该校的人文社科研究就展开如何把握与东盟国家经济的合作关系,发挥纽带作用,充分利用好广西作为中国东盟最便捷的陆路通道的优势,做好边贸商贸合作的大文章等课题开展研究。有“凭祥市利用边境特色、加快旅游产业开发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资源环境现状研究”、“东亚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核心跨境合作—北部湾与粤港澳区对比研究”、“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广西深化与东盟旅游合作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构建中国—东盟制造业基地战略研究——基于产品内分工视角”、“泛北部湾金融安全合作研究”等。其中以“CAFTA进程中我国周边省区产业政策协调与区域分工研究”、“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最具代表性。

(2)参与编制泛珠三角经济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之广西经济区发展规划。该校紧紧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组织发动全校人文社科研究人员积极参与了众多城市或区域的城市、旅游、金融、乡村、生态环境等规划,如:田东县莲塘屯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规划、靖西县“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龙虎山风景区规划、钦州市钦南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华山生态示范区旅游开发规划、钦州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国东盟国际旅游产业示范区发展总体规划》及《桃花岛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总体规划》、东兴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广西乡村旅游“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南宁国际都市休闲旅游规划、西江黄金水道生态旅游区策划、防城港市“十二五”系统性融资规划等60多个关于北部湾经济区的规划。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法学院——孟勤国教授)。获得2004年广西区第七次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全书共五章,从证明传统物权理论不适用于中国,到提出二元物权理论,再到构建二元物权体系,力求基本完成为中国寻找一条新的、现实的、科学的物权理论之路的命题。还特别重视诸如民众文化素质、思维的习惯方式等因素,在创建如物权性质与效力之类理论和规则时崇尚简单明了,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非政府组织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公共管理学院——谢舜)。曾获得2006年广西区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成果论述了社会转型内在地包含了社会要素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组织系统在结构上的改善。社会组织的数量和种类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组织化程度的高低和社会组织系统在结构上的优劣。因而,社会转型在组织层面上总是与社会组织的数量和种类上的增长有直接关系。由于企业组织与政府组织所承担的社会职能总是有限度的,这两类组织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张,因而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3)广西与东盟国家的经济互动关系:前提与内容——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新探索(商学院——李欣广)。获得2004年广西区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该文认为,由于广西与东盟之间存在实现经济互动的前提,有利条件和推进因素,因此,广西和东盟可通过运用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式,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实现经济互动。农业、矿产资源和能源开发、制造业和旅游业,是广西与东盟实现经济互动的主要领域。政府和企业应为广西与东盟实现经济互动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4)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商学院——张协奎)。获得2010年广西区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成果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现状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全面、系统分析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现状,指出目前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城市群产业发展、区域合作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关对策建议,加快城市群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供相关政府和决策部门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5)差别化区域金融调控的一个分区方法——基于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的应用(商学院——范祚军)。获得2010年广西区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该文在梳理前期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在通过实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依存关系的基础上,考察我国省际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贡献差异、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差异和区域资本形成中金融要素的贡献差异、区域经济对金融政策的敏感度差异等指标,综合运用平行数据模型(PANEL—DATA)进行分析,以此作为聚类要素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拟合确定31个样本省区的金融调控区域类别动态划分。

(6)论公共利益之合理界定——以“中国最牛的钉子户”为视角。获得2010年广西区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公共利益理念是行政执法中的核心理念,然而,目前学界对其认识不够理想,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的冲突、公共利益认定的程序等问题也缺乏相应的研究。此文认为,在以公共利益之名行使行政职权时,应当从实体方面和程序方面界定公共利益,赋予公民一定的救济权利和救济途径,充分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基本生存权。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该校“十二五”人文社科研究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工作构想是:动员和组织全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围绕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工作重心,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和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中心工作,深入开展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活跃学术交流,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咨询服务,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同时加强自身队伍的建设,不断创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路,继续为人文社科研究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划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该校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实际出发,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广西大学建设区域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需要,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拓宽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坚持为大局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方向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以服务中心和大局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开展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不断开创人文社科研究工作新局面。

①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服务。以教学、科研、学科学位点建设、基地和团队建设为主题,建立一批重点研究基地,争创一流研究水平,多出新品、精品成果,争取有所突破、有所超越。

②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紧密联系当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与自然科学相当的重要力量。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一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切实抓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良好局面。特别注意加强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4)以组织建设为抓手,探索建立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机构和组织的有效途径。整合跨学科、交叉学科资源,让所有人文社科研究工作者的研究形成合力

(5)以校市科技对接为平台,促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普及。在该校与区内14个地市都已经开展了校市科技对接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校市合作,推动校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普及,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