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治疗药物监测与药动学

治疗药物监测与药动学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治疗药物监测的基础是药动学。药动学泛指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即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及量变规律。每种药物的半衰期不同,临床可根据半衰期确定给药时间,维持有效血药浓度,以避免积蓄中毒。此后药物的消除过程占优势,血药浓度逐渐减低为消除相。治疗范围的下限是最低有效浓度,上限是最低中毒浓度。治疗范围与每次用药量成正比。
治疗药物监测与药动学_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治疗药物监测的基础是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药动学泛指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即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及量变规律。下面简介与TDM有关的内容。

(一)常用药动学参数及意义

1.半衰期(half life,t 1/2)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每种药物的半衰期不同,临床可根据半衰期确定给药时间,维持有效血药浓度,以避免积蓄中毒。

2.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 药物及其制剂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临床可按治疗需要,以F值选用制剂,确保疗效。

(二)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的意义

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记录服药后血药浓度变化的曲线称药物浓度-时间曲线(drug concentration-time curve),简称药时曲线,反映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口服单剂量药物,药时曲线常分为三期:潜伏期、持续期和残留期。开始用药时其吸收速率>清除速率,血药浓度呈逐渐上升的吸收相,药物疗效开始呈现一段时间,称潜伏期。药物持续有效浓度或基本疗效的时间称持续期,其时间长短取决于吸收和消除的速率。持续期血药浓度最高点为峰浓度,该时间称峰时(一般1.5h),其吸收速率与消除速率相等,峰浓度与药物剂量成正比。此后药物的消除过程占优势,血药浓度逐渐减低为消除相。血药浓度降到有效浓度以下至尚未完全消除的时间称残留期,此期明显的药物反复应用易蓄积中毒。

(三)连续多次给药的血药浓度变化

多数药物需要较长时间用药后才能达到治疗所需的血药浓度,以维持和巩固疗效。每次给药后约1.5h出现一个峰值,在下一个峰之前有个谷值,构成多次用药的药时曲线呈锯齿形。

1.曲线特点 连续多次服药均有各自的药时曲线,它们的累积效应使血药浓度逐渐上升。一般连续5~7次给药后,用药量与消除量达到动态平衡,锯齿形曲线维持在一定水平范围内上下波动,即达到稳定态。

2.治疗范围 用药的目的是使药物达到治疗范围,此时血药浓度提供治疗疾病的最适剂量。治疗范围的下限是最低有效浓度,上限是最低中毒浓度。治疗范围与每次用药量成正比。多次连续用药后,体内药量蓄积,血药浓度增高,易蓄积中毒。停药后消除时间也延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