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唯物主义和非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和非唯物主义

时间:2022-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库伯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并由此出发批驳非唯物主义。库伯在概述了非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后,进一步从形而上学和生理学这两个方面论证唯物主义和批驳非唯物主义。非唯物主义者也不能说明,如果非物质的心灵与物质的肉体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的属性,非物质的心灵如何能够作用于物质的肉体。非唯物主义者一贯坚持心灵是非物质的。

二、唯物主义和非唯物主义

库伯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并由此出发批驳非唯物主义。在《从形而上学和生理学观点对唯物主义的论证》一书中,他首先概述了非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这就是认为从物质与运动中得不出任何与物质和运动不同的东西,我们的肉体由以组成的那些微粒的外形和配置不外是位置上的种种发展或变化,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把知觉、记忆、思想或意志归因于任何形式的物质或运动,尽管物质和运动是多种多样的。非唯物主义者强调物质、运动(一方)与知觉、记忆、思想、意志(另一方)之间的巨大区别,认为理智只能来源于某种与肉体不同的东西,某种非物质的东西,某种与物质无关的东西。近代的一些非唯物主义者进一步认为,组织(organisation)这种趋向本身最初是从外面输入惰性的物质之中,物质不能通过它自己的力量而具有这种趋向。因此,生命以及与之相关的种种属性原初也必然是创造主赋予的,不能把它们归之于任何形式的物质组织,而应归之于另一种与物质截然不同,而且高于物质的存在物。这种存在物就是心灵或灵魂。当我们不能借助于任何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物质的已知属性来说明精神现象时,我们就需要借助于某种不是物质的东西来说明那些不属于物质的现象[14]

库伯在概述了非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后,进一步从形而上学和生理学这两个方面论证唯物主义和批驳非唯物主义。从形而上学方面来看,他认为一个事物之所以是另一个事物的属性,是由于它们因具有某种普遍性(universality)而相互补充。动物的神经系统与感觉、知觉这些特性之间的必然联系便属于这种情况。当神经的感觉末梢受到刺激时,就会立刻产生某种知觉。刺激与知觉之间是紧密相联的,尽管我们对这种知觉如何从对神经系统的刺激中产生出来还不十分清楚。非唯物主义者也不能说明,如果非物质的心灵与物质的肉体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的属性,非物质的心灵如何能够作用于物质的肉体。我们在自身中可以感觉到,知觉是肉体这种可看见的器官的一种功能,而对那个非物质的心灵的存在则一无所知,最多只有一些猜测。

在库伯看来,那个非物质的、不可分解的和永存不朽的心灵或灵魂是不可能存在的。心灵或者是物质的,或者部分地是物质的,或者是全然非物质的。非唯物主义者一贯坚持心灵是非物质的。可是,如果心灵与物质之间没有任何共同属性,心灵就不可能作用于物质,反之也是如此。唯物主义者强调精神现象对神经系统的依赖性,当神经系统由于受到严重损伤而不能工作时,心灵就停止活动,它的种种特性如知觉、记忆、判断、意愿等等,也都消失。非唯物主义者认为,精神现象为心灵这个单一的、非物质的存在物提供了证明,可是,当上述种种特性都消失之后,那个心灵本身又存在于何处呢?事实上,感觉、观念、意愿等等精神现象都依赖于神经系统的状况,它们都是身体活动的结果。我们可以借助于药物等等物质手段影响或制约精神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证明精神现象并非绝对与物质分离,而是最终地依赖于物质的[15]

从生理学方面看,库伯认为,与肉体的现象相同,心理的现象也是可以解释的。在他看来,各个人在情感、思想、意愿等等方面的差异,来自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的原因:内在原因是身体的某些器官在当时的生理状态;外在原因是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在这点上,他继承了其老师普里斯特列把动机分为ab extre(外在)和ab intra(内在)的观点,但他侧重于强调外在的影响,认为每个人的智力往往因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如果把两个年龄相同、智力水平相同的婴儿放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培养,譬如说,把一个婴儿放在贫民区中与流氓、小偷一块生活,把另一个婴儿放在富有的知识分子家庭中接受正规教育,十年或二十年之后,这两个婴儿长大成人,他们的智力水平,他们的志趣、品德、教养等等方面都一定是差别悬殊的。[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