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仁政”学说

“仁政”学说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政”理论,提出了“仁政”学说。孟子“仁政”的学说,是针对当时法家推行的政治措施而提出来的。“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政”理论,提出了“仁政”学说。孟子“仁政”的学说,是针对当时法家推行的政治措施而提出来的。他对当时商鞅主张积极开垦土地、鼓励私人占有土地、招徕劳动力等变革措施表示反对。他认为,这样会造成互相争夺,出现“私肥于公”的情况。所以,他主张用自己设想的“仁政”措施,通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封建制度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滕文公上》)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设想的“井田制”就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各级封建主,即所谓“分田制禄”,然后,再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具体来讲就是“方里而井,井九百亩”(《滕文公上》),即把每块土地划分为九百亩,中间一百亩为公田,其余八百亩为私田,分给八户人家,每家种一百亩,八家共同耕种一百亩公田,先把公田种好了,然后才能种自己的私田。这种生产方式也就是后人所谓的“以私养公”的劳役地租的方式。孟子一方面希望用这种土地制度来限制由军功、垦荒等上升而来的新兴势力扩大土地的占有;另一方面又试图用这种方式,把农民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上。这就是孟子“井田制”的实质。

孟子把他这种“正经界”的主张,称之为“制民之产”,意思是要分给农民一定的资产(土地),使他们“死徙无出乡”(《滕文公上)。他认为,“无恒产者无恒心”(《滕文公上》),就是说,必须把人们束缚在土地上,否则人们就可能逃亡和起义反抗。孟子把他这种“制民之产”的“仁政”描绘成是一种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孟子经常称道的每家给予“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使五十岁的人有丝绸衣服穿,七十岁的人有肉吃,八口之家可以不饿肚子,就是他对封建小农经济的一种具体设想。战国初,李悝在魏国改革时就曾设想过“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方案,孟子“制民之产”的设想与它有相似之处。孟子虽说反对开辟荒地扩大私产,然而对于发展农业生产也还是比较重视的。他提倡“薄赋敛、深耕易耨”,要人们“不违农时”进行生产。并且主张要给老百姓以一定的生活上的满足,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只有做到了这点才是“王道之始”(《梁惠王上》)。不然的话,老百姓连最起码的生活条件都得不到满足,“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梁惠王上》)这种重视生产,主张给老百姓以一定的生活上的满足的思想,对于当时发展社会经济,巩固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孟子的仁政学说,在政治上主张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用“力”不能使人心服,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这是公开地反对暴力,主张仁义说教的感化政策。所以他说:“以德行仁者王”(《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在上位者不应当专注于“利”,不应当把“利”放在第一位。他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梁惠王上》)意思是如果人人都去追求“利”,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所以,他强调必须把“仁”“义”放在第一位,要从思想意识上使臣民们都自愿地为最高统治者效力。孟子曾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离娄上》)这是说“仁”和“义”的本质是“事亲”和“从兄”。从这点出发,孟子又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梁惠王上》)原来,孟子通过提倡“仁”“义”的根本目的,是要人们不“后其君”,是企图用宗法观念以维护封建制的统治秩序。为此孟子还激烈地批判了墨子的“兼爱”思想和杨朱的“为我”思想,认为“兼爱”是“无父”,“为我”是“无君”,无父无君就是禽兽。由此可见,孟子所讲的“仁”“义”的主要内容,就是君臣、父子等封建等级制度。这是从理论上为封建统治的合理性作论证。

孟子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在治理国家问题上,老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政权是次要的,国君是更次要的。如果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国家政权、君主的统治地位都将落空。这也正如他明确说过的:“无野人莫养君子”(《滕文公上》),即如果没有从事具体劳动的老百姓,也就没有人来养活统治者了。因此,他要求统治者重视人民,不要无视人民的力量。孟子很重视民心的向背,认为民心的向背是政治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他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也;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离娄上》)“得民心者得天下”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中最基本的信条。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