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消费生活方式的简约性和适度性

消费生活方式的简约性和适度性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消费生活方式的简约性和适度性简单性、适度性是幸福的重要特征。如前所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生活方式及和谐的交往关系,铸就了中国古代农民对故土执着的情感。俗语“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人对于幸福生活的理解和诠释,在古人看来,只要衣食无忧、家庭和睦便是一种幸福。

第二节 消费生活方式的简约性和适度性

简单性、适度性是幸福的重要特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指出,幸福是一种感觉,其与贫富自不相干,同内心紧密相连。此话虽然有些言过其辞,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幸福是主体自身的内在感觉,是一种自我满足的状态。它体现的是主体自身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如何看待幸福,会不会在平淡、简单中感受幸福。先哲“知足常乐”“过犹不及”的生活哲理较好地诠释了幸福的这两个本质特征。“‘知足’是快乐的重要主观条件。从‘知足’中获得快乐是中国古老的生存智慧。”[10]

传统农民的消费生活方式比较符合幸福的这两个本质特征。如前所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生活方式及和谐的交往关系,铸就了中国古代农民对故土执着的情感。对此费孝通先生曾精辟论及:“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11]同时,这种劳作生活方式也积淀出人们勤劳节俭的品质与安土乐天的精神面貌。《礼记》称:“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我们的先辈所追求的是在自己的故土上从事周而复始的自产自销的农业经济所必需的安宁和稳定的环境。他们以耕读传家自豪,以穷兵黩武为戒。同时,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致使劳动人民手中的物质资料并非异常丰富,除了维持生存之外所剩无几,这使他们摒弃了对物质财富极度占有的欲望,并由此而造就了安贫、知足的心态。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一裘暖过冬,一饭饱终日。勿言舍宅小,不过寝一室。何用鞍马多,不能骑两匹。”(《狂言示诸侄》)“五品不为贱,五十不为夭。若无知足心,贪求何日了。”(《西掖早秋直夜书意》)“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对酒五首》其二)民谚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滴水成河,粒米成箩”;“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可以说,这些诗词谚语表达出古人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心态,勤劳淳朴的先辈们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形成了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美德。俗语“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人对于幸福生活的理解和诠释,在古人看来,只要衣食无忧、家庭和睦便是一种幸福。可见,古人的需求简单而适度,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安逸舒适、平淡而不失温馨的生活。这是一种简单而适度的幸福,充分体现出幸福的简单性和适度性。正因如此,先辈们才会感到:“依水傍山,瓦房几间,朝也安然,暮也安然。耕种几亩责任田,种也由俺,(管也由俺)丰收靠俺不靠天。大米白面日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的良的卡身上穿,长也称心,短也如意。人间邪恶我不干,坐也心闲,行也心闲。晚归妻子儿女话灯前,古也交谈,今也交谈。农民政策喜心田,如今欢乐在人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12]古代农人的生活虽谈不上富足,但他们很懂得知足,其实这就是一种简单而适度的幸福生活方式。另外,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增广贤文》也体现出古人的知足常乐的幸福观,文云:“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等我回头看,还有挑脚汉。”湖南湘西的农民则称:“住在川湖界,豆腐当小菜,烤着木炭火,除了神仙就是我。”我们的祖先懂得知足,所以常乐;积极乐观,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所以幸福常伴。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一种参悟了人生真谛的幸福生活方式。在这种简单而知足的生活方式下,人们“除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外,任何别的消费都视为不必要,或甚至视为浪费”[13]。他们所向往的生活目标,如孟子所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或者做到“上足以事父母,下足以事妻子”,追求安居乐业、和谐稳定的家庭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