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产业是边际效用递增的产业

文化产业是边际效用递增的产业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文化产品的原创文本可在产业化过程中作多种主题、不同“卖点”的包装组合从而提供多次体验消费,其物质载体被消耗掉,但其“精神存在物”会在多次消费体验中获得“价值增值”性,这也是物质生产不具备的特征。但是文化产品不一样,文化产品具有可共享、可重复使用、可低成本复制等特点,文化产品由于其体验性消费特点,能令不同消费主体或不同时空条件下产生多次不同的心灵体验,从而发生“价值增值”。

四、文化产业是边际效用递增的产业

边际效用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边际效用量,即满足人的最后的亦即最小欲望的那一单位商品的效用;商品价值表示的是人对商品的心理感受而不是商品某种内在的性质,人的欲望以及对商品的估价决定价值。边际效用论是与劳动价值论相对立的。

边际效用理论把边际效用作为价值尺度,认为边际效用的出现是人类满足需求的三条定理作用的结果,即“戈森定理”:第一,随着物品占有量的增加,人的欲望或物品的效用是递减的。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呢?就是说一样东西,当你拥有得越多的时候,对你的作用就越小。比方说,一个人饿了,吃第一个包子非常香,第二个很香,第三个还可以,第四个饱了,第五个吃不下,第六个看见就烦。也就是说第六个包子的作用为零甚至为负。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的公理,是整个微观经济学的支柱之一。第二,在物品有限条件下,为了使人的欲望得到最大满足,要将这些物品在各种欲望之间作适当分配,使人的各种欲望被满足的程度相等,这样,各种欲望都要在达到完全满足之前的某一点中止下来,这个中止点上的欲望就是边际欲望,物品满足边际欲望的能力就是边际效用。第三,在原有效用被满足的条件下,要取得更多享乐量,只有去发现或扩充新享乐。

在普通的物质产品消费中,普遍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随着消费数量的不断增加,其边际效用是不断递减的。工业经济以物质为基础,随着资金、人力以及资源的不断投入,将会使得边际效益不断地下降。各国的经济增长很难维持不断的成长,就是因为边际效用递减原理。然而,以文化作为资本和资源的文化产业不仅具有不可耗尽以及可不断复制的特点,而且具有自我增值的特性,其传播和使用越多,其创造的价值越大。对文化产品的原创文本可在产业化过程中作多种主题、不同“卖点”的包装组合从而提供多次体验消费,其物质载体被消耗掉,但其“精神存在物”会在多次消费体验中获得“价值增值”性,这也是物质生产不具备的特征。

一块土地在经过耕种之后,由于养分不断地被植物所吸取,因此土地会越来越贫瘠,致使植物无法生长,因此,每个物质商品都会在消费中不断损耗乃至消失。但是文化产品不一样,文化产品具有可共享、可重复使用、可低成本复制等特点,文化产品由于其体验性消费特点,能令不同消费主体或不同时空条件下产生多次不同的心灵体验,从而发生“价值增值”。例如,一部电影或一个舞台节目,经解构重组可作多次欣赏;一个娱乐项目可重复玩乐;一本好书可反复阅读;一首经典交响乐可由不同风格的乐团多次演奏从而获得票房增值;一个景点或一个文物也可按多个不同主题进行策划重组,但其“文化文本”并不会被“消费”掉,反而在消费主体的多次不同体验中获得“价值增值”。

文化产业边际效用递增的原因在于以下两点: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创新机会的扩张。这两个原因都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面讨论过的,即当分工与专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增加时,劳动生产率(对斯密而言就是“平均收益”)随之增长;而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带来创新机会的增长,后者促进新工具的设计和推广。这导致进一步的分工与专业化。这一“收入与分工”共生演化的过程后来被扬格叫做“经济进步”。罗默据此提出了“新增长理论”,认为好的想法和技术发明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知识的传播以及它可以几乎无止境地变化与提炼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好的想法和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性,既非常丰富又能以极低的成本复制,因而产生“边际效益递增”。传统的农业经济以及工业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资本的不断投入,然而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如机器设备、厂房、材料都会随着时间而折旧甚至耗损掉。在某种程度上,传统的工业与农业所进行的行为有点类似物质转换的过程。种子加上肥料与水分转换成农作物,原料以及燃料转换成商品,然而文化却可以不断重复使用、复制及创造,复制的成本非但不会随着复制量增大而增加,反而会随着复制量、传播量的增加而摊薄,因此并不会有着资源匮乏的问题。文化与知识作为资本要素投入,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将提高投入要素的边际效用,最终导致效益递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