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社区教育理论

农村社区教育理论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五、农村社区教育理论1.社区的概念。农村社区教育是对农村社区内共同生活的人群组合所进行的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广泛的社会教育组成的“大教育”。“农村社区教育”的对象是乡镇、村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农村社区教育在类别上包括该区域内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在形式上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五、农村社区教育理论

1.社区的概念。

在西方,“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communities,意即伴侣或共同关系和感情。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F·腾尼斯(Ferdinand Toennies)在《社区与社会》(Community Society)一文中提出“社区”(gemeinschaft)一词。他认为,社区是基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美国学者把gemeinschaft翻译为英语的conmunityo。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学界把英文community译为中文的“社区”。它的本意是“邻近住宅的人群或小社会”,在社会学中被解释为“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的组合,是一定地域的社会关系结构”。社区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社区不是一个纯地理区划概念,而是指一个区域内人口的集体概念,指的是人群而不仅指一个有地理方位、大小的区域,它是占有一定地域的人口集体,并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社会各种活动而组成的一个有个性特征的区域性的小社会。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在其所著的《社会学》一书中指出,社区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里围绕着日常交往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人”。日本社会学家横山宁夫在其所著的《社会学概论》一书中也指出,“社区具有一定的空间地区,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共同体”。费孝通教授主编的《社会学概论》一书认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族、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在生活上互相关联的大集体。龙冠海教授所著的《社会学》也认为,社区是有地理界限的社会团体,即人们在一特定的地域内共同生活的组织体系,普通称为地域团体。

综合国内外有关社区的定义,笔者认为:社区就是指由聚居在特定的地域内,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的文化特质和心理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特定的地域性”和“成员一致性”是构成社区的两大支柱。每一社区都有共同的活动空间以及特有的生态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共同的社会关系、文化特质、发展目标、心理归属,把社区成员凝结成社会群体。

作为社会学的概念,社区与社会在空间范围和复杂程度上显然不同。社区仅是社会的一部分,即社会的特定部分(空间)。处于社会中的社区,被社会塑造,并由社会提供背景和条件;反过来,社区也影响社会,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以社区为基础的。

社区与区域不同,区域是指一种在同质地理环境基础上形成的空间单位。社区与区域的差异表现为:(1)空间规模区域大于社区。(2)内部的各种结构和关系区域较社区更为复杂且多层次。(3)社区的社会互动是经常性和连续性的,而区域是非经常性和非连续性的。

2.农村社区。

社会学按照社区的性质、规模和结构的不同,将社区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农村社区是以农业生产(或农村经济)为基础的规模较小、结构较为简单的社区。城市社区则是以第二、三产业为基础的规模较大、结构较为复杂的社区。笔者赞同李少元教授的农村社区概念:“农村社区就是指县(含县和县级市、区)以下的行政区划与村民自治的区域性小社会。”它是具有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功能相对完整、独立的社会单元,如村庄、乡、集镇或乡镇、县城等。通常以村民的最大聚居点为中心,并由这个中心辐射到社区边缘。

3.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community education)一词最早源于20世纪初美国学者杜威,他提出“学校是社会的基础”的思想。社区教育这个概念在国际上的正式和广泛运用,是在二次大战结束之后。社区教育这一概念虽然已被世界各国确认,但对社区教育的界定,存在着不同的观点。马丁(J.Martin)认为:社区教育是提供教育机会给每一个人,以便达成更充实更有益的生活。哈格雷斯(D.Hargreaves)认为:鼓励更开放更民主地获得教育系统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重新界定课程和学习过程的观念,教育是产生个人自主和促进社会合作的方法。

弗莱彻(C.FFletcher)在为胡森(T-Husen)和波斯特尔斯威特(T. N.Postlethwaite)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对社区教育的解释是:社区教育就是把中、小学和高等学校转变为适合一切年龄人的教育中心和娱乐中心的过程。

国内学者对社区教育所下的定义有20多例。本文列举三例比较合乎科学和规范的定义:

(1)所谓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过程。

(2)所谓社区教育,是指反映和满足社区发展需要的,对社区全体成员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过程。

(3)现代社区教育是一种区域性的有组织的教育社会一体化的教育活动。

本书以全国社区教育委员会主席历以贤教授的观点(上述第一例)为标准,即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和谐发展需要的一种教育活动过程。它包括三个基本点,即:一是社区教育的区域性;二是教育与社会的双向服务性;三是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的协同性。

社区是一个“特殊生活圈”。其特殊就在于它并不单单是人们休养生息的地方,同时也是人们通过终身学习,学习做人、实现人的社会化的一个大学校。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人类聚居生活结成社会关系的第一天起就有了社区教育。它与现在所讲的社区教育的不同点只是有“原始”与“现代”的区别。

4.农村社区教育。

农村社区教育是对农村社区内共同生活的人群组合所进行的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广泛的社会教育组成的“大教育”。它既是一种区域性、整体性的教育活动,又是一种组织协调社区内、外各种力量参与本社区内的各种学习与教育活动,为提高社区成员素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而提供服务的教育新机制。“农村社区教育”的对象是乡镇、村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由于从地域上讲县是由若干乡(镇)组成的,而村庄是在乡或镇的辖区之内,乡(镇)是农村承上启下的行政区划管辖地,所以“乡镇社区教育”成为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基本标志。

农村社区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一个类别,具有与社区教育同样的内容、目标、功能等。农村社区教育在类别上包括该区域内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在形式上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其教育对象则是从幼儿到老年的社区全体居民。因此,“农村社区教育”不能理解为农村各级各类教育无序的总和,而是一个大教育的系统概念。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指的“农村”是指县所辖的行政区域。农村社区既包括自然形成的村镇社区,也包括县政府所在地的城镇社区。因此,农村社区教育是由县级市所统筹的以乡镇为中心的延伸到村一级的一种对全体成员所进行的“大教育”。

农村社区教育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社区与社区组织。社区作为社区教育的基本要素,在区位以及设施上为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由于社区内各个组织、单位的分散性,还需要建立一个相应的组织机构来统一、协调社区内各种力量。如社区教育委员会,它能全面统筹教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教育,以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

(2)学校。学校属于社区的一个单位、组织,因为在社区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又有别于社区其他单位。农村社区教育从一产生就利用学校向社区居民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学校的人力资源——教师是社区教育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学校的设施等是社区教育的物质资源,社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

(3)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指社区各协作单位提供的可以作为教育基地的厂矿、科学实验站、科技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以及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历史纪念馆等。

(4)参与者。社区教育的参与者就是社区的全体人员,人人是受教育者,人人同时又是教育者。社区教育开展的进程,主要取决于参与者的积极程度和态度。

社区和社区组织、学校、社区的其他教育机构以及全体社区成员等构成了农村社区教育系统。在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统筹管理下,以社区为依托,协调社区各种教育资源,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开展适合于当地的各种社区教育活动。

5.农村社区教育的特性。

农村社区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社区教育的共同特性,诸如社区特色性、“三全”(全程性、全员性、全方位性)统一性、整体性、广参性等。农村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大教育”,既与农村教育有着共同的施教区域,又有某些区别。

(1)教育类型的多样性。农村社区教育从类型来说,除包括区域内的普通基础教育外,还包括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从文化层次来说,有扫盲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从教育时间来说,有全日制学校、半日制学校、星期日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补习学校、短训班和夜校;从教育空间来说,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其教育对象是从幼儿到老年的社区全体居民。这些充分体现了农村社区教育类型和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日益丰富。

(2)教育结果的显效性。农村社区教育的目标是为当地农村社区培养各种实用人才,进而使社区成员为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服务。因此,农村社区教育关注的是教育的直接效应,具体说就是农村社区教育为脱贫致富服务。这种教育结果的显效性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教育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注重教育结果的显效性,体现在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农村社区教育特别注重根据社区生产状况、经济特点及其发展需要,制定教育内容,使社区教育的内容具有地方特色,这是农村社区教育的特色,也是发展趋势。

(3)组织管理的统筹性。农村社区教育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它与农村教育由行政部门管理不同,而是一种政府和群众相结合的新型教育管理体制。一般由县或乡(镇)社区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工作。农村社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具有统筹特性。县、乡、村,普教、成教、职教必须统筹,农业、科学、教育也必须统筹,因为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4)农村学校的辐射性。农村学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学校教师一般具有较高文化,他们的文化知识、悟、道德修养和智能发展水平等方面在农村中都居于优势。农村学校这种人才优势,客观上决定了它是农村社区的文化中心、思想中心、信息中心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心,承担着教育、科技咨询、建设文明等任务,起着教育、导向、激励和辐射的作用。

以上是农村社区教育特殊性的表现。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特点,就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其功能,采取有效的对策与措施,加速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特性有一定的时间性,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推进与实现,这些特性将会随之逐步缩小,与社区教育趋同化。

6.农村社区教育的功能。

所谓功能,是指物质系统所具有的有价值的作用、能力和功效。农村社区教育的功能是指社区教育在促进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过程中所具有的有价值的积极作用,在培养农村地区建设者及推动农村社会发展中所体现出的功效。

(1)农村社区教育在空间上是以农村的地域环境为依托的,因此,它与农村社区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村社区教育最主要的功能作用就在于为农村社区服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动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二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功能;三是农村社区教育还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为一体,有利于大面积、高效率地普及科学知识,使之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被更多的社区成员所掌握,从而逐步实现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目标。

(2)“能人效应”的培养。在农村社区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中,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是农村社区在提高其人口素质的过程中,需要产生高素质的“能人”作为社区发展的带头人,并将分散的家庭和个人凝聚在一起,从而提高社区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的参与实力。但在一般农村社区中,“能人”的缺乏使社区发展处于困惑中,即使出现少数“能人”,但因为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与社区人口素质水平格格不入,缺少其发挥能人的社会环境,最终使他们离开农村社区。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家庭和社区的投入这一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同其他资源的流失相比较,这种智力资源的流失对农村社区的发展往往是致命的。由此可见,只注重学校教育而忽视成人教育,会加剧社区“能人”的流失,从而使社区的人口素质每况愈下。

7.农村社区教育运行机制。

(1)运行机制的基本要素。农村社区教育的运行即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沿双向轨道运行,实现教育社会一体化,达到育人和促进农村社区发展的双重目标。农村社区教育运行机制是指在一定的农村社区内,农村教育与其他社会实体双向运行中,诸要素的合理组合以及处理其关系的一切方式、方法与手段的总和,是实现教育、社会一体化的运行程序。

根据运行机制的定义,农村社区教育运行机制不是单一的,它是由决策机制、执行机制、调节机制、约束机制、动力机制等构成的一种完整的运行机制体系。

(2)运行机制的启动。运行机制的启动包括启动前的准备、启动运行机制的方式和方法、排除运行中的障碍等。

具体操作如下:①政府统筹、统一规划,强化体制,启动决策机制。②组建机构,建设队伍,完善基地,启动执行机制。机构、队伍、基地是社区教育具体实施的三个基本条件。③启动社区教育运行的调节机制,就是如何使行政调节手段、计划调节手段、政策调节手段和评估调节手段处于行为化的动态之中,也就是实施这四种调节手段的操作过程。④加强管理是启动约束机制的关键。⑤启动社区教育的动力机制,最根本的是社区成员单位对社区教育价值取向的认同。它是社区整合体内驱力产生的源泉。“共育人才”凝聚着社会、家长和学校的共同期望,是联结三方的内在纽带。长远的高层次的共同利益和价值取向,可以推动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促进教育社会一体化的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