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百折不挠铸先锋

百折不挠铸先锋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次创业路艰辛 百折不挠铸先锋——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校友曾宏斌的创业故事90年代初毕业于是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硅酸盐专业的曾宏斌,今年39岁,他独资创业的萍乡市远大建材有限公司在萍乡市颇有影响,是市里的百强企业。

四次创业路艰辛 百折不挠铸先锋——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校友曾宏斌的创业故事

90年代初毕业于是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硅酸盐专业的曾宏斌,今年39岁,他独资创业的萍乡市远大建材有限公司在萍乡市颇有影响,是市里的百强企业。曾宏斌2006年当选为萍乡市人大代表,2007年荣获江西省十大创业先锋,受到时任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省长吴新雄等领导的亲切接见,并在全省巡回演讲,介绍创业先进事迹。他从国家干部辞职创业,发展到今天拥有固定资产近4000万元,400名员工的企业家,10年的创业经历可谓是曲折艰辛,充满了苦与乐。

初次创业的“第一桶金”

曾宏斌生长在煤城萍乡,从学校毕业后分配到萍乡市建材局散装水泥办公室工作,一干就是7年。在这期间,他坐过办公室、在水泥厂当过班长,做过化验员,他坚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技术以及朴实的作风,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同事的赞许,他的工作能力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他心中怀有远大的理想,觉得自己还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这样安逸的环境下,他设法挖掘出自己的最大潜力去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为此,他毅然决定辞职下海创业,说干就干,他把自己积蓄了7年和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的17万元钱,承包了已倒闭的萍矿巨源水泥厂,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那一年是1998年,他才29岁。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打拼,不仅使企业起死回生,还获取了创业后的“第一桶金”。

二次创业显身手

到了2000年,他看到自己生产的水泥源源不断地销往湖南长沙、湘潭的石棉瓦厂,销路虽然很好,但他仍不满足,又在深深地思考着新的出路,他认为如果用自己的水泥加工成石棉瓦,就提高了水泥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了产业链,又能生产出低于市场价格具有竞争力的石棉瓦,这样用户当然就会选择他的产品了。于是,他利用“第一桶金”作资本,开始筹办石棉瓦厂。首先,他选择了320国道老关地段的一个倒闭建材厂作为厂址,与镇政府签订了租赁合同后,低价购得了一套二手设备,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整套生产线安装、调试完毕,年底石棉瓦厂就投产了,走上了第二次创业之路。当时的人们都对他投以怀疑的目光,带着讥讽的口吻说:“你能行吗?”“能撑得了多久?”,他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可是为了创业他顾不了那么多了。开工的第一天起,他就和几个从外地请来的技师一起吃住在车间,既当老板又当机修工、操作工、销售员。每当夜深人静,人们鼾睡的时候,他们还在忙碌地调试设备,反复试验,困了累了就在纺织带上睡一会儿。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使得他体力严重透支,体重从145斤降到了110斤,他终于病倒了。但是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他迈向成功的脚步,他以超常的毅力坚持天天上班,对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点、产品销售的每一环节都亲自把关,一个都没有落下。在生产经营中,反复总结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在产品质量上,力求精益求精。由于产品质量好,信誉高,赢得了客户的青睐,其中80%的产品销往湖南省,公司的经济效益也稳步上升。

三次创业遇挫折

正当石棉瓦厂生产销售热火朝天的时候,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年产2.2万吨的巨源水泥厂2001年初不得不关闭停产,这使得他的石棉瓦厂只能从别的水泥厂购买水泥做原料来维持生产。一段时期内,由于水泥价格升高,公司的利润微薄,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他那种困难面前不低头的性格,使他又立即振作起来了,他开始萌发了自己投资生产水泥的念头。他自筹资金220万元,银行贷款370万元,总投资590万元建成了在工艺、设备方面全省先进的水泥粉磨站,2002年10月底开始生产成品水泥,年产水泥15万吨。但是,因与萍乡市水泥厂所签订每月由其供应5000吨熟料的合同无法兑现,每月最多只供应700吨,致使粉磨站每月只能生产三至五天,企业处于半停产状况。考虑到公司的持续发展,要有自己的熟料供应基地,恰好地处湘东区湘东镇裕升村的裕发水泥厂,因资金短缺等原因,其已批准立项的机立窑生产熟料项目仅建到1/3的工程就停工了,拖到2002年底成了市、区水泥行业的一个“烂尾工程”。湘东区政府为最有效地整合资源,提议由曾宏斌整体收购裕发水泥厂,由其注入资金完成剩余工程。在政府的支持下,曾宏斌成功地收购并建成了这个水泥厂,使之成为公司的熟料车间。

本以为有政府支持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可就在这个时候,由于投资的急躁冒进,国家银根紧缩,造成流动资金链出现截断,粉磨站和熟料车间于2005年年初被迫停产。

四次创业现辉煌

由于停产,银行贷款利息的到期偿还、销售市场的不稳定、企业技术人才的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深刻地认识到:如果这个局面不及时扭转,几年来的努力和奋斗,将付之东流。开弓没有回头箭,面对挫折他没有气馁,没有退却,生性好强的他重新树立信心,改变思路,决定先让企业恢复生产,创利的事先放一边再说。通过多方努力,他与几名湖南商人进行了合作商议,以他300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同只有投资190万元流动资金的乙方,一起经营粉磨站,利润平分,他之所以做出这么大的让步,一切都是为了企业的生存。但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的愿望与实际差距很大,乙方因缺乏企业管理经验,企业并没有向好的方面发展的迹象,效益甚微,甚至出现亏损现象。曾宏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6年1月,他与湖南投资伙伴友好协商,终止了合作协议,自己重新掌管了企业。他对这一特别困难的时期感慨地说:“那时我头也白了,发也少了,命都好像短了几年。”的确是这样的,为了给员工发工资,他拿出了老婆的私房钱,动用了老母亲的养老金,差不多半年都没有进过餐馆吃饭。

经过这次困境的磨炼,他痛定思痛,卧薪尝胆,积极组织流动资金,以管理出效益,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结合本地的实际,用先进的工艺方法和手段,对粉磨站各个质量控制点进行规范管理和技术改造。经过几个月的努力,2006年第一季度就产生利润200余万元。第二季度他在萍乡市机立窑水泥行业中率先拆除烟囱,换装除尘设备,5月,在他的公司举行的萍乡市水泥生产环保工作现场会上,因他在环境保护方面作出的表率和贡献,受到了市环保部门的表彰,并获得了专项资金的奖励。苦尽甘来,2006年远大建材有限公司全年实现产值逾5000万元,上缴税款近200万元,安置下岗再就业职工220余人,同时安排180名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公司就业。他还热心支持公益事业、慈善事业,为新建中小学校舍、修筑乡村公路、扶助贫困户等方面捐钱捐物,总价值多达三十几万元。

为了使远大建材有限公司立于不败之地,他又将目光重新投向3年前制定的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中:在国家产业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不建旋窑而生产销售旋窑品牌水泥”,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年产60万吨熟料生产的粉磨站二期工程基础建设已竣工,通过调试正式投产,预计年产值可达1.2亿元。进入了萍乡市最大的现代化机立窑水泥生产行列,公司将再创新的辉煌,并在曾宏斌的带领下,为本地的经济建设发展、为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供稿: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曾宏明)

点评

1.创业者启动新事业有两种方式:创建新企业和收购现有企业。本案例主人公采用的是第二种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帮助创业者快速获取企业资源,缩短投入产出时间,但被收购企业的债务及生产能力也会给创业者带来经营风险。

2.案例主人公的四次创业充分说明新企业成长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市场容量变化、资金约束、管理能力不足等都会成为企业成长的障碍

3.新企业通常会由于生存压力而更注重行为忽略战略思考,事实上,缺乏战略是制约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

(点评:江西师范大学 齐玮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