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进一步分析与讨论

进一步分析与讨论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5.5 进一步分析与讨论本章6.4.3和6.4.4小节运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建模等方法,实证分析了企业生态创新的维度结构、环境与经济的内部整合能力、环境与经济的外部整合能力以及它们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并对生态创新的机理与路径关系进行了分析。下面将对机理模型的实证结果做进一步的分析与讨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生态创新的双重外部性问题。

6.5.5 进一步分析与讨论

本章6.4.3和6.4.4小节运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建模等方法,实证分析了企业生态创新的维度结构、环境与经济的内部整合能力、环境与经济的外部整合能力以及它们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并对生态创新的机理与路径关系进行了分析。下面将对机理模型的实证结果做进一步的分析与讨论。

1.生态创新技术维度对企业生态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分析

本书中,生态创新的技术维度通过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内外部整合能力,进而正向影响企业生态创新绩效的作用过程被证实。这与González(2008)等的研究较为符合。如表6.46所示, “环境与经济的内部整合能力←技术维度”路径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386 ,非标准化估计值为0.320 ,临界比(C.R.)为5.907>1.96 ,显著性概率为0.000<0.001 ,路径系数在0.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环境与经济的外部整合能力←技术维度”路径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425 ,非标准化估计值为0.492 ,临界比(C.R.)为6.410>1.96 ,显著性概率为0.000<0.001 ,路径系数在0.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表征了在生态创新过程中,替代性、成熟度等产业技术特征以及废物减少和资源消耗减少等技术生态属性会作用于生态创新环境与经济的内部整合能力及环境与经济的外部整合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生态创新绩效。

然而,在本书整体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中,生态创新的技术维度和生态创新绩效的正向相关关系未被证实。 “生态创新绩效←技术维度”路径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040 ,非标准化估计值为0.026 ,临界比(C.R.)为0.497<1.96 ,显著性概率为0.619>0.05 ,路径系数在0.05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如表6.45所示)。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生态创新的双重外部性问题。双重外部性包括技术创新本身的溢出性和环境的公共品特征所带来的负外部性(Rennings ,2000)。而技术维度是双重外部性的关键因素和集中体现。企业通过环境与经济的内部协调,来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正向外部性;通过与外部关系网络的有效整合,来减弱环境的负向外部性。因而,企业基于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和环境和经济的外部整合能力,来全面考量技术在环境和创新层面的约束及可能性,从而制定企业生态创新活动的决策并实施。正如在“维度结构—生态创新绩效关系”的分段模型中, “生态创新绩效←技术维度”路径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390 ,非标准化估计值为0.343 ,临界比(C.R.)为5.444>1.96 ,显著性概率为0.000>0.001 ,路径系数在0.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如表6.42所示) ,结合整体修正模型中的作用不显著,这正是体现了技术维度对企业生态创新绩效的间接促进效应。

因此,生态创新的技术维度不是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生态创新绩效,而是通过企业进行环境与经济的协调以及关系网络的整合,来妥善处理生态创新的双重外部性,促进企业生态创新技术的路径选择和效益达成,提升企业生态创新绩效。

2.生态创新资源维度对企业生态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分析

本书有力地支持生态创新的资源维度与企业生态创新绩效之间的正效应。企业的资源维包括一般创新资源(现有的资源配置和技术、研发水平,创新经验等)以及生态创新的特定资源(环境战略、环境意识及成功的生态创新案例等)。企业在进行生态创新战略选择时,会受到所掌握与可运用的资源与能力高低程度的影响,而企业的环境战略和关键资源的相互作用则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Hart ,1995)。企业现有的资源基础,可以促进企业从外界获取先进的技术与信息,并不断改变自身结构和行为模式,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如顾客、供应商、政府、竞争对手等处理好有关资源流的问题,从而获取和维持来自外部环境的资源(费显政,2005)。同时,与环境相关的资源越丰富,则会带来不同的环境战略(Hart ,1995) ,越能促进生态创新的研发进程,从而生态创新能力越强,提升企业生态创新的成功率,从而促进企业生态创新的行为和绩效。此外,企业生态创新经验越丰富,越倾向于深入系统全面的生态创新,环境绩效和竞争绩效也就越显著。反之,企业资源越薄弱,生态创新能力越弱,生态创新越容易失败。

因此,企业的一般创新资源和生态创新特定资源均对企业的生态创新绩效起到促进作用。在本书最终确立的结构方程模型中, “生态创新绩效←资源维度”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433 ,非标准化估计值为0.333 ,临界比(C.R.)为4.269>1.96 ,显著性概率为0.000<0.001 ,路径系数在0.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6.46)。说明企业自身资源基础和创新经验越丰富,越能促进企业生态创新绩效。

更进一步地,生态创新的资源维度通过正向作用于环境与经济的内外部整合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生态创新绩效作用过程也得到了证实, “环境与经济的内部整合能力←资源维度”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154 ,非标准化估计值为0.177 ,临界比(C.R.)为2.426>1.96 ,显著性概率为0.015<0.05 ,路径系数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6.46)。说明企业自身资源基础和创新经验越丰富,对生态创新的研发和组织就越有效,环境与经济的内部整合能力越强,从而促进企业生态创新绩效。 “环境与经济的外部整合能力←资源维度”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202 ,非标准化估计值为0.323 ,临界比(C.R.)为3.122>1.96 ,显著性概率为0.002<0.05 ,路径系数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6.46)。说明企业自身资源基础和创新经验越丰富,从外部关系网络获得资源的水平就越高,与相关主体协同进行生态创新及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因此对环境和经济的外部整合能力也就越强。

综上所述,生态创新的资源维度有助于企业环境与经济的内外部整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企业生态创新绩效的提高。

3.生态创新关系维度对企业生态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分析

本书中,生态创新的关系维度通过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内外部整合能力,进而正向影响企业生态创新绩效的作用过程被证实。这与González(2005)、Hansen et al.(2002)的研究较为符合。如表6.46所示, “环境与经济的内部整合能力←关系维度”路径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361 ,非标准化估计值为0.418 ,临界比(C.R.)为4.684>1.96 ,显著性概率为0.000<0.001 ,路径系数在0.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环境与经济的外部整合能力←关系维度”路径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258 ,非标准化估计值为0.417 ,临界比(C.R.)为3.561>1.96 ,显著性概率为0.000<0.001 ,路径系数在0.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表征了在生态创新过程中,企业在与其他相关组织(如本地上游供应商、领先客户、本地下游客户、当地政府部门、环保部门等)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进行生态创新,从而使得企业有效整合和利用内外部资源,促进生态创新,逐步积累和提升生态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生态创新绩效。

然而,在本书整体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中,生态创新的关系维度和生态创新绩效的正向相关关系未被证实。 “生态创新绩效←关系维度”路径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038 ,非标准化估计值为0.030 ,临界比(C.R.)为0.456<1.96 ,显著性概率为0.648>0.05 ,路径系数在0.05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如表6.45所示)。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企业和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中, “对环境关注”的合作对话程度(Butler ,2004)。如果只是单纯建立起沟通和联系,缺乏对环境问题的深入整合,达成态度一致和规范应用(Lam ,2009) ,即环境与经济的协调,那么并不能促进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生态创新活动。企业只有建立起与商业网络、社会网络在经济和环境多目标上的协同与合作,尤其是与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互补(Butler ,2004) ,以及社会利益相关的接受及更小的应用阻力(Kemp ,1997 ; Berkout & Gouldson ,2003) ,才能真正促进生态创新地有效实施。

正如在“维度结构—生态创新绩效关系”的分段模型中, “生态创新绩效←关系维度”路径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347 ,非标准化估计值为0.410 ,临界比(C.R.)为4.461>1.96 ,显著性概率为0.000>0.001 ,路径系数在0.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如表6.42)。这体现了技术维度对企业生态创新绩效的间接促进效应。

因此,生态创新的关系维度不是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生态创新绩效,而是通过企业与关系网络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和整合,达成一致的行为规范和生态理念,从而有助于企业对外部主体和因素的刺激和奖励做出生态创新决策(González ,2005) ,促进生态创新绩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