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政府应培育有利破坏性创新的环境

政府应培育有利破坏性创新的环境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刘 文摘 要 本文首先剖析了日本电子工业企业的经营困境以及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阐述了企业不断推动破坏性创新之轮的重大意义;通过对国内企业遭遇经营困境的分析,指出国内企业应从日本电子企业的困境中获得启示和教训,即只有通过持续破坏性创新才能在变化不定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刘 文

摘 要 本文首先剖析了日本电子工业企业的经营困境以及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阐述了企业不断推动破坏性创新之轮的重大意义;通过对国内企业遭遇经营困境的分析,指出国内企业应从日本电子企业的困境中获得启示和教训,即只有通过持续破坏性创新才能在变化不定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同时,本文就政府在培育有利于破坏性创新的环境方面应采取相应政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困境 破坏性创新 创新环境 启示

曾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日本电子企业近些年来出现了业绩大幅下滑、竞争力衰退的情况。除了佳能(Canon)这样的少数特例之外,日本电子产业内其他巨头(包括索尼、松下等公司)去年财政年度的亏损预计会达到170亿美元。标普(S&P)已经将索尼(Sony)和夏普(Sharp)的信用评级降至BBB+,仅比垃圾级别高两级。说明日本企业包括电子企业业绩不佳、竞争力衰退的另一个事实是,《福布斯》杂志公布了2011年亚洲上市企业50强榜单。日本公司首次榜上无名。日本6年前有13家公司登上榜单,这一年头一次没有一家企业入选。

索尼等日本电子企业的这种困境固然有日元升值、自然灾害等外部原因的影响,但无法从根本上解释曾经向世人推出晶体管收音机、随身听、CD机和录像机的日本企业遭遇如此大的困境。

日本电子产业遭遇陷入如此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国企业和地方政府能否从日本电子企业的困境中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

一种观点认为,日本企业沉迷于经营效率的提升,而没有形成独特的战略。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企业大力投资于配备高度机械化加工装配线的大件自动设备,追求精益生产、缩短生产周期和零废品率,推动了生产率边界的扩展。但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美国在成功模仿日本的经营方法后,也大幅推动了生产率边界的扩展,与日本企业的经营效率差距开始缩短。此外,美国公司接受了供应链管理和外部采购的概念,IT业的发展也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使效率快速提升。日本企业经营效率方面不再具有优势, 同时又缺乏独特战略: 日本公司都提供一整条流程线的产品,服务于所有类型的顾客,还采用同样的垂直综合商业模式。日本公司着眼于减少制造成本,大力投资最新的车间和设备,生产同样的产品,导致了日本工业长期生产能力过剩。

波特认为,战略竞争的本质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方法开展竞争活动。日本电子企业在战略差异化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仅拥有经营效率是无法建立竞争优势的,必须通过设计独特的战略获取竞争优势。

另一个同样有深刻意义的观点是,日本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持续推动破坏性持续之轮。

索尼等日本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是日本企业在成熟市场很有竞争力,但在开拓新市场方面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却失效了。日本通产省制定的产业发展规划只能够帮助公司或行业沿着现有的技术轨道持续创新,例如第五代计算机和第五代电视机的规划,但寻找“下一个破坏方向”时就毫无帮助了。

克莱顿·M·克里斯藤森认为,美国企业也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但美国有一种孕育新的破坏性创新的环境,一些企业经理会带着破坏性的构想离开原来的企业,筹集资金,自行发起破坏性攻击。如果这些破坏者停滞不前,就会有新的破坏者对他们进行攻击。破坏之轮就这样不停地转动下去。

美国的硅谷具有孕育新的破坏性创新的环境。如英特尔是离开半导体先驱Fairchild公司的经理们建立的。而后那些经理们又离开了这个半导体公司,创建了像Xilinx Altera这样的新一代供应商。思科的一些不满经理离开了公司并创建了Juniper网络公司

曾经实行过破坏性创新的企业出现创新停滞或困境,原因是破坏之轮停滞不前、最终被进行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所击败。克里斯滕森列举了75家实行破坏性创新的企业,绝大部分是美国企业。

实行破坏性创新的美国企业如亚马逊网上书店对传统实体书店就造成了破坏。最近Borders的破产就是由网上书店的破坏而造成的。2001年,就在网上购物开始兴起之际,Borders将旗下互联网业务转让给亚马逊,该公司直到2008年才收回Borders.com的网站。此外,Borders挺进电子书市场的时机太晚,直到去年才推出电子书阅读器Kobo和电子书店,这无疑让亚马逊的Kindle、苹果公司的iPad以及巴诺书店(Barnes & Noble)的Nook抢占了先机。

在美国,新兴技术的桂冠往往都是被新建企业摘取,它们在经济上和情感上都与老旧技术没有瓜葛。大部分引领电视或中型计算机时代的企业甚至已经不复存在。如今的美国电子产品制造商前21强中,有八家在1970年时尚不存在,还有六家在十年前规模很小,上不了《财富》(Fortune)500强排行榜。

形成对比的是,在日本,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没有一家新企业进入最大电子产品制造商行列。每当新技术出现的时候,松下(Panasonic)、索尼、夏普、富士通(Fujitsu)或日本电气公司这些企业就会成立新的部门而没有关闭旧的产品部门,因此公司就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徘徊犹豫,放慢或停止了创造性破坏的步伐。

我国企业在经营效率方面与日美企业相比,的确存在很大的差距,例如我国企业能源利用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约9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倍;制糖行业吨产品新鲜水取水量是国际先进水平的11倍多。

因此,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降低资源消耗是我国企业面临的艰巨任务。提高经营效率固然重要,但企业还必须重视如何建立独特的战略这一问题。我国目前很多行业频频陷入价格战,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些行业内的企业没有形成独特的战略。由于战略缺失,仅依靠经营效率来开展竞争,会导致互相之间的摩擦和无情的商战,如果每一家企业提供的都是价值几乎相同的产品,顾客只能在价格上做出选择。这必定降低了价格水平,并减少了利润。波特认为战略的本质是差异化,因此,我国企业应从差异化战略角度思考自己的经营模式,通过创新,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避免价格战。

企业进入某一行业时,往往以破坏性创新的方式向行业内的在位企业进行挑战,例如很多中国企业都是以低成本进入某一行业领域,将人口众多的中低收入非消费者变为消费者,完成了对某一行业的破坏性创新。但随着自己成为在位者,继续进行破坏性创新就变得困难起来。维护或扩大自己已有产品的市场份额成为主要的战略,于是与竞争者打价格战,借助不断翻新的营销手段,不断提升已有产品的销售额。由于没有继续进行破坏性创新,面临被进行破坏性创新的新进入竞争者或其它在位者企业所实行的破坏性创新所颠覆的危险。

中国的彩电行业就是一个例证。在传统CRT时代,中国彩电企业以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动摇和瓦解了外资企业的竞争力,国内一些彩电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新产品,如长虹的背投彩电是其技术能力的展现,TCL、康佳、海尔、长虹等的纯平彩电也都体现了中国企业一定的CRT技术。

但随着液晶电视时代的到来,彩电企业在CRT电视积累的能力和知识失去了价值;由于很多企业没有掌握液晶电视的关键技术(如面板技术),加之液晶面板高昂的采购成本,国内彩电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竞争力严重削弱。

国内汽车行业也遭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这些企业忽略了再次或多次进行破坏性创新的必要性,破坏之轮不再转动了,吉利、比亚迪等企业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例如吉利要提高汽车档次,放弃低端破坏战略,沿着维持性轨道向高端市场进军。但在汽车的高端市场是跨国公司的优势所在,吉利凭借自身实力难以与它们抗衡,也无法在高端市场进行破坏性创新。吉利并购沃尔沃说明吉利缺乏进入高端市场的能力,但通过并购获得的能力很难导致破坏性性创新。破坏性创新之轮在吉利公司似乎已经停止不动了。

同样,曾经发明了半自动化、半人工化镍镉电池生产线、成功实行低成本创新的比亚迪也遭遇了困境。比亚迪以低成本创新进入汽车行业,但2011年8月23日,比亚迪发布的2011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比亚迪上半年实现营收225.44亿元,同比降10.77%;净利2.75亿元,同比降88.63%。受制于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和新能源汽车价格高昂,以及核心动力电池技术也未取得根本性突破,比亚迪对新能源汽车的高投资并没为公司带来回报。现在随着传统型汽车市场的疲软,以及新能源汽车概念的透支,比亚迪汽车的光环效应慢慢消退。

其实,比亚迪的电动汽车还不能够说是破坏性创新,因为它根本就没有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便利性,主要是因为充电电池技术没有过关,而且也缺乏足够的充电站。国外调查机构做出过这样一个预测: 中国的电动车市场要想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至少需要建设5万个充电站。但截至目前,国家相关电网部门在全国所建的公共充电站数量尚未超过200个。此外,电动车成本高昂,很难有消费者愿意花大价钱去购买。刚刚上市的比亚迪e6电动车,其售价高达36.98万元,这一价格几乎是比亚迪目前传统能源车售价的2—3倍,很难想象其在短时间内能走入更多的家庭。由于没有解决便利性和价格问题,比亚迪的电动汽车的销量难以提升。

很多事实说明,如果企业不能够持续进行破坏性创新,就难以避免被新竞争对手发起的破坏性创新所打击,或者由于没有破坏性创新所带来的新的增长就会陷入困境。因此,企业应当不断推动破坏性创新之轮,以保持竞争力。

从政府层面上讲,应积极营造能够激励励破坏之轮的产生的环境,问题的关键是某个国家或地区能否产生破坏之轮?

克莱顿·M·克里斯藤森指出,六种因素激励破坏之轮的产生,这些因素包括灵活的人才市场、有助于瞄准破坏性创新机会的新企业创办和成长的资本市场、不受束缚的市场,提供充足的动机和能力、有支持的基础设施、活跃的产业动力以及能够保护知识产权的研究和开发环境。无疑这些因素都与政府制定的政策和制度相关。但我国政府的很多政策规定都不利于破坏之轮的产生。例如,国家的信贷政策表面上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但普遍推行的信贷“双担保”政策即不动产担保和优良企业信誉或担保公司担保,使得大多数民营企业包括科技型企业基本上无缘获得贷款。此外,国家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直接支持也非常少。民营企业申请国家火炬计划所得的资金平均只有几万元,完全无助于解决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的困难。由于缺乏风险投资,加之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施加种种限制,中小企业大都融资难。

我国还没有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也是影响企业创新动力的一个主要因素,假冒他人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屡屡出现。在原始创新和发明专利方面,企业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财力以及时间,一旦被他人仿冒,要么为侵权纠纷耗尽精力,要么任人仿冒,企业前功尽弃。因此,政府应有力保护知识产权,打击违法侵权行为。此外,还有其它一些影响培育有利破坏性创新的环境的问题,如我国人才的自由流动在某种程度上还受到户籍等制度的限制,在很多地方人才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某些行业还存在一段程度的国企垄断、一些行业还不准民营企业进入,限制了竞争等等。

曾经辉煌一时的日本电子工业企业的现实困境说明了企业停止创新、特别是破坏性创新、不再推动破坏性创新之轮将遭遇怎样的结局。我国企业应从中吸取必要的教训,认真反思过去的成功,并清楚地认识到技术的快速变革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在设法努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同时,要避免创新惰性的生成,即一旦在行业内获得创新的成功就停滞不前,或只推行维持性创新,不再构思和研发新的破坏性创新。此外,政府应努力培育有利于破坏性创新的环境,参照克莱顿·M·克里斯藤森所提出的激励破坏之轮的六种因素,设计和制定有利于推动企业实行破坏性创新的政策和相应制度,积极鼓励企业创新,提高企业在新一轮破坏性创新浪潮冲击下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Richard Katz.谁在扼杀日本的电子产业.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2012-4-6

[2] 2011年亚洲上市企业50强. 福布斯(亚洲版),2011-9-12

[3][4] 迈克尔·波特.日本还有竞争力吗.中信出版社,2002(1)

[5][6] 克莱顿·M·克里斯藤森.远见——用变革理论预测产业未来.商务印书馆,2006(1)

[7] Shira Ovide.美国连锁书店因何破产.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2011-4-7

[8] 左娅.单位产值能耗为美3倍,我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业企业仅0.15%. 人民日报, 2010-10-26

[9] 王丽歌.比亚迪汽车大裁员,低成本模式走到尽头.第一财经日报,2011-9-2

[10] 余跃.新能源车战略“围城”.中国经营报,2011-10-29

[11] 克莱顿·M·克里斯藤森.远见——用变革理论预测产业未来.商务印书馆,2006(1)

[12] 黄孟复.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调查.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