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批评也须讲分寸

批评也须讲分寸

时间:2022-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法正这个人很有才略。法正自恃才高功大,对过去的一些不睦之人,都一一报复。法正的自省性很高,反应敏感,当他知道了这个情况后,就约束了自己的行为。孔明对法正的批评很有技巧,那就是把握住了批评的度。批评也须讲分寸,批评一旦过了火,被批评者往往是口服心不服,有时甚至激发其逆反心理,有时使被批评者产生恐惧感,给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法正这个人很有才略。刘备进川后因法正功大,封他为蜀郡太守。法正自恃才高功大,对过去的一些不睦之人,都一一报复。有人向孔明反映了这一情况,希望孔明管一管。孔明对人讲:“昔主公固守荆州,北畏曹操,东惮孙权,多亏法正辅翼,遂翻然翱翔,不可复制。今奈何禁止法正,使不得少行其意耶?”表示不予追究。孔明在大家面前表现的对法正的宽容态度,实际上是从侧面批评法正,告诉法正你不是无错,而是因为你是有大功劳而受人尊重的人,我才维护你受人尊敬的地位不追究你的过失,你自己难道不该好自为之吗?法正的自省性很高,反应敏感,当他知道了这个情况后,就约束了自己的行为。

孔明对法正的批评很有技巧,那就是把握住了批评的度。批评也须讲分寸,批评一旦过了火,被批评者往往是口服心不服,有时甚至激发其逆反心理,有时使被批评者产生恐惧感,给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如何使批评有度且富有成效呢?有以下几个原则:

其一,批评,不可伤人自尊心。

与人相处,难免要进行批评。我们虽应当有容人之过之心,但绝非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但是,批评人首先要尊重人,别人才会从内心尊重你,乐意接受你的批评。批评要体谅他人,不作人身攻击。带有人身攻击性质,带有轻蔑、讽刺、厌恶口气的批评,给有的被批评者带来的是毁灭性的打击。人身攻击,不仅对解决问题不会有任何建设性的帮助,而且会打击被批评者的自信心和工作热情。

其二,在进行批评前,先肯定对方的成绩。

肯定、赞扬对方,能够制造一种友好气氛,使对方情绪安稳、平静下来,知道自己并没有受到攻击。反之,如果批评人时一开头便劈头盖脸训斥,便会使受批评者很自然地产生一种反射性防卫以保护自己。一旦产生了这种心理,即使批评再正确,他也很难听得进去。

其三,批评,需因人而异。

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人对批评的承受力不同,承受方式也不同。对于从小性格豪爽、外向的人,例如像李逵那样“多血质”气质的人,轻描淡写恐怕解决不了问题。这类人的承受力很强,批评力度可以大些,不妨重击一掌,用重锤擂之。对于性格内向的人,例如像林黛玉那样具有“抑郁质”气质的人,批评力度可以小些,含蓄婉转一些。对于交情深、悟性高的人,沉默就是无言的批评,对于被批评者较多的情况,通过赞扬另外某人的借喻式,往往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批评要针对不同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力度,不能仅仅是说教式的教训、斥责。对某个人如何批评,批评的程度怎样,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批评,都必须因人而异,而且要讲究技巧。否则,批评不但不能教育人,反而有可能具有破坏性。

其四,批评的此书要有度。

对于一般人所犯的某个错误只要提醒一次就够了。第二次批评不太必要,第三次便太啰唆。批评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不要翻陈年老账。喋喋不休,令人心烦,不仅愚蠢,而且于事无补。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人刚刚从错误中走了出来,就不要再去踩他的痛脚。”对别人过去的缺点,不可抓住不放,批评之后要鼓励。

其五,批评以后必须消除副作用。

批评,有时难免打破情面。批评的本意是与人为善,为人医病,只要治好病,就不能怕吃药苦,打针疼。有的时候,该严厉时要严厉,要让犯错误的人出一身大汗,激起他内心剧烈的反省。打破情面既有积极意义,也会带来副作用,造成今后人际关系协调的心理障碍。因此批评过后并非完事大吉,还必须消除副作用,恢复情面、恢复信任、恢复受批评人的自尊,使他们确实感到批评者的真情诚意。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在批评人以后,一定亲自或通过他人了解对其批评意图是否误解,如果有误解,他一定设法消除,所以一般人受了他的批评后都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其六,批评时要注意分析原因。

批评人如果只告诉对方做得不好,而不说明错在哪儿,往往收效甚微,因为他可能不知道自己有错。一个人真心承认自己有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那种结论式的武断批评不能令人服气。因此在批评时,一定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帮助对方分析犯错误的原因,告诉他具体是哪一步做错了。批评者如果总是批评而不能提出解决方案时,受批评者就会不服气,这种不平便会在内心慢慢积蓄,总有一天会突然爆发,发生恶性冲突或激烈口角,变得难以收拾。

批评须讲分寸,而不是一棒子把人打死,批评应以理服人,切忌以权势压人,压是压不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