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米仓山造山带性质讨论

米仓山造山带性质讨论

时间:2022-01-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 米仓山造山带性质讨论国际地学界已提出了3种造山带俯冲类型:A-型俯冲、B-型俯冲和C-型俯冲。米仓山具有不同的造山模式:①米仓山造山带在俯冲盘上;②米仓山是一个隆升带,不是一个推覆带;③在米仓山四周都有沉积盖层。典型前陆盆地面积巨大,并且旁依巨型造山带成串分布。但仍有不同之处是,再生前陆盆地和古缝合线有关,而米仓山造山带和一个刚性地体有关。当顶部被剥蚀后,大致就是米仓山现有的地质样式。
米仓山造山带性质讨论_龙门山-米仓山褶

第八节 米仓山造山带性质讨论

国际地学界已提出了3种造山带俯冲类型:A-型俯冲、B-型俯冲和C-型俯冲(如图4-38A所示)。B-型俯冲是指大洋岩石圈的俯冲,对B-型俯冲地学界已达成共识。Bally(1975)提出A-俯冲术语,把弧后缩短过程称之为A-型俯冲。罗志立(2003)等提出C(陆内)型俯冲模式。对于单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其藕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刘树根(2003)称为L(龙门山)一型俯冲,双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力学模式为T(天山)型俯冲。许志琴(1996)称松潘甘孜-秦岭-扬子板块三角带碰撞模式为链前碰撞双向俯冲模式。

这些模式一般都将俯冲盘作为一个简单的板块对待,由仰冲上盘形成造山带的推覆带。俯冲下盘被铲下的断块物质可以附着在造山带的增生楔上。

米仓山具有不同的造山模式:①米仓山造山带在俯冲盘上;②米仓山是一个隆升带,不是一个推覆带;③在米仓山四周都有沉积盖层。米仓山地体在古生代出露地表为古陆(王鸿祯,1985),中生代为水下隆起,在米仓山汉南地体和佛坪地体的对碰过程中,火成岩体向上冲顶、基底抬升成山,此阶段米仓山前推覆带并不发育;④古生代-中生代早期,米仓山前没有山前坳陷,未形成典型的前陆盆地。

这种构造样式和再生前陆盆地有相同之处。中国再生前陆盆地与世界典型前陆盆地存在较大的差异(罗志立,1993,1995;靳久强,1997;张光亚,2002;卢华复,2000,2002),典型前陆盆地和再生前陆盆地的差异表现在:

1.板块构造背景和成因机制:再生前陆盆地发育于板块内部;周边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引发造山带的复活和挤压而形成。

2.充填类型:由于中国大陆板块已在印支末期完成了拼接,并开始了陆相沉积时期,大多属于陆相沉积。典型前陆盆地发育于海陆转化和造山环境,沉积充填为海相复理石向陆相磨拉石过渡,以海相地层为主。

3.发育历程:再生前陆盆地的发育过程是一个不连续的过程,一般经历多期沉积与剥蚀。典型前陆盆地,从俯冲、碰撞到盆山形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沉积充填序列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存在较强的规律。

4.形态结构:两者都表现为箕状坳陷。

5.发育规模:再生前陆盆地规模较小。典型前陆盆地面积巨大,并且旁依巨型造山带成串分布。

img125

图4-38 板块俯冲模式及物理模拟实验

(A)C-型俯冲与B-型及A-型俯冲对比图(据刘树根,2003)

(B)陆陆碰撞造山带物理模拟实验结果素描(据单家增,1999)

根据再生前陆盆地定义,再生前陆盆地和米仓山前构造有些类似。但仍有不同之处是,再生前陆盆地和古缝合线有关,而米仓山造山带和一个刚性地体有关。借用单家增(1999)陆-陆碰撞模式(如图4-38(B)所示),一定程度上能够表现米仓山隆升过程:两个地体碰撞,其中一个可以碧口地体或者佛坪地体,如果碧口地体是从大巴山上切割下来的,碧口地体的作用或许强一些,由于两个地体都是相对凸起的,因此对碰过程中都产生褶皱冲断带(如图4-38(B)所示)。当顶部被剥蚀后,大致就是米仓山现有的地质样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