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

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

时间:2022-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网络、计算机的普及,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人际交往的主体,计算机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必备工具,网络人际关系成为新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一个新特点。

第四讲 虚拟世界人际交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现实交往,虚拟交往已经作为与现实交往相区别的一种新型交往方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虚拟交往,是指人类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为中介,以数字化语言符号为载体的交往方式。虚拟交往是人们在非现实生活即在虚拟世界中进行的一种交往活动,是实际交往在虚拟世界的展现与延伸。大学生作为走在社会前沿的群体,已经成为虚拟交往的主要人群之一,虚拟网络人际交往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章节通过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着重教会大学生如何形成健康的、不与现实生活脱节的虚拟空间人际关系。

第一节 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

在现代科学的意义上,虚拟空间交往重点就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中介的交往活动,即形成“人—机—人”的交互作用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通过网络技术各地域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它的实质是把不同空间、地域,不同阶层的人联系起来,使人们突破了传统的交往方式,无需面对面,无需仅使用语言交流,使人们有了一个全新的、实时的、方便的交往平台。随着网络、计算机的普及,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人际交往的主体,计算机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必备工具,网络人际关系成为新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一个新特点。网络人际关系不仅影响着大学生人格角色的形成,还会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影响,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完成和真正步入社会产生重要作用。

(图片来源:http://www.21cmo.net/article/view/19414)

一、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特点

网络人际关系作为虚拟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环,它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人际关系,同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相比有更多自身特点。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网络人际关系更具有自身的特点。

网络自身开放、便捷、使用门槛低的实际特点,使网络呈现出自由、开放、多元等特点。身处在这样的虚拟社会里,加上大学生本身又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样的形态下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呈现出他们自有的特点。

(一)匿名性

彼得·斯坦纳说:“在网络上没有人会知道你是一条狗。”如果网络是一个舞台,那在上面交流的很多人就是戴着面具在跳舞。大学生上网的时候,大多数的大学生不论使用何种网络聊天工具,都很少会全部或完整地展示自己的真实情况。这样的匿名性可以隐藏大学生的具体情况,使他们更能深刻地表达自己,可以带来自身的安全感,展示更加真实的自己;也可以使许多大学生敢于通过网络与其他陌生人接触,很好地进行自我表达,使大学生感觉更加自由。

(二)认同性

上网的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五湖四海、世界各地、不同身份的人在无限的网络空间随意交往。在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中,他们非常注重彼此的认同性,即俗语常称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学生群体通常会对自己熟悉和喜欢的群体更具有认同感,有了认同感他们才有可能进一步地发展更深入的人际互动交往。在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中,他们非常注重交往对象的爱好、学校、兴趣、理想等,而自己与在这些方面接近的人会更容易成为密切交往的朋友。

(三)方式多元性

由于网络的发展和便捷,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方式会更加多元化。比如大学生在网络上不仅可以通过资料晒出、网络配对分析,更容易找到自己愿意和容易交往的对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人际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也不需要实时交往,可以通过网络的便捷性,进行多元交往。

(四)松散型

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多元性可以使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认识各种各样的人。比如通过豆瓣网站,因为共同爱好的书籍、电影而成为朋友,可以通过网络游戏认识兴趣相投的人,也可以通过论坛提问、留言等方式结交朋友。一方面大学生交往松散、简单,同时又不需要很多的连接纽带和约束机制;另一方面他们的关系也相对不容易深入,随时有可能淡化,甚至不再联系。

(五)公平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期望与人的交往是公平、平等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社会的各种因素,要想使这样的平衡状态出现是不容易的。由于客观存在的经济、社会环境、教育背景、家庭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人们的交往通常不能出现绝对的公平。网络的出现使大学生在交往中与人公平成为了现实,进入网络每个人都是公平地拥有一个ID号码,这个号码相当于上网大学生的身份证。大家交流的时候看不到、也不会去计较你的学业、生活、工作等各种问题,使大学生能公平地在网络上实现与他人的人际交往。

(六)情感支持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仅通过网络了解世界,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发生人际交往互动。许多大学生在网上的人际交往互动更多是为了寻求情感支持,通过网络与自己的朋友联系、交流,高兴时与他们分享,难过时获取慰藉。一项调查研究发现,网络上有一半的大学生都可能因为得不到网络另一方的人的情感支持而放弃与他们继续互动交往,只有少数的大学生会因为在网络上对方不能提供信息给他们而中断交流。由此可见,大学生在网络人际交往上对于情感支持的重视。

二、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虚拟性特征

在人数不断扩大的网络虚拟交往中,大学生已经成为最重要和人数居多的部分。从网络、杂志等公布的多项社会调查显示,18—24周岁段的大学生已经达到长期上网的网民人数一半以上。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主要还是与网络人际交往相关的网络聊天、网上游戏(主要是与他人互动,多人共同参与为主的网络游戏)、论坛、社区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虚拟交往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他们的“必修课”。

如此普及的、受大学生欢迎的网络人际交往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虚拟性。这样的虚拟性注定了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是有很大差别的。

(一)交往主体具有的虚拟性

网络人际交往主体的虚拟性主要包括交往主体身份的虚拟和交往主体人格的虚拟两个方面。交往主体身份的虚拟主要表现为主体身份已经电子化,不是具体活动人体,即人们可以通过静态的文字、图画、符号、表情等来表述自己的身份,不会像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交往活动,人们的身份是相对明确和具象的,他们的特征也是非常清楚的,人们之间通过互动交往形成的关系也是明确的。交往双方除了身份是固定而明确以外,人们之间形成的关系也会非常稳定和明确。但是在网络虚拟人际交往中,主体的现实身份被虚拟化,即通过网络电子化、符号化了,主体之间不再是实际的人与人互动后形成的关系,是在虚拟世界中符号化后形成的一种“点对点”的对应关系。虽然网络虚拟主体之间的互动仍然是以身份的认同作为基础的,但是交往双方的沟通和感应却是通过符号化、信息化的交换实现的。因此,网络虚拟交往也会出现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端,如网络上的大学生可以利用虚拟手段随意描述自己,虚拟自己的身份特点,甚至可以制造多个虚拟身份,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不同的身份,将身份多种化。因此,在大学生网络虚拟交往中,一个现实主体可能同时拥有多个符号化身份,多个现实主体也可以通过将同一个符号化、虚拟化的身份与其他同样类似的主体互动交往,这样主体之间自然就形成了重叠交叉、变幻不定的虚拟交往关系。同时,在这样的网络虚拟交往活动中,主体以信息化、符号化的形式出现后,经过与其他类似主体的长期良好互动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网络人际,不同类型的主体在这样的关系中彼此取得了一定的身份认同。当这样的身份认同在各主体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默契关系后,这些主体的虚拟身份就具有了网络虚拟交往中的相关人格特质

网络虚拟交往主体的这类人格,实际是现实世界人格的数字化,它们实际上与现实生活的人格会形成相对的分割或断层。当大学生不是在虚拟网络中的交往后,他们应该要清醒并果断地转回到现实生活中的人格状态中。若大学生不能良好地转换过来,主体的虚拟性人格就可能被固定下来,导致许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生活,严重的甚至可能人格分裂。

(二)交往客体具有的虚拟性

网络交往客体的虚拟性是指主体之间互动时,客体具有的虚拟性,正是因为有了交往客体,网络虚拟交往才不至于变为一种纯粹的精神性活动。大学生网络虚拟交往的客体是指交往双方在网络虚拟交往的过程中有共同指向的意义载体,它实际上主要规定着交往的内容和目的。在现实生活的交往中,交往客体主要是指具有物质属性,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比如,在经济生活中,交往客体是在市场上被买卖的商品;在国际外交领域,是各种政治力量和政治集团所构建的关系,是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利益问题,国家与国家之间在外交场合签订的各种法律文书等,通常也被看作政治交往关系中的客体。在大学生网络虚拟交往中,交往客体主要是指虚拟的信息,这些虚拟的信息不具有现实生活中物质所具有的属性,但是这类信息是可以通过网络被人们感知的,即大学生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连接其他的计算机,传送文字文本信息、电邮、语音动画等各种信息,使网络另一端的人可以感知自己的情绪、感情和想法。

网络虚拟交往所具有的特性,就区别于大学生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使这种方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大学生置身于网络空间,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就是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这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是社会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日趋成熟的结果,不能否认这样的人际交往形式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看待问题要辩证,通过事情的两方面去分析,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不仅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许多积极、正面的影响,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要做好这方面的学习,从而扬长避短,最终能把负面影响转化为正面影响,通过更多的正能量的发挥,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正面影响

网络的广泛性、便捷性使大学生通过网络人际交往进一步扩大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范围。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查找广泛接触到学校之外的世界,了解到更多、更新的资讯。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即时通工具(如QQ、MSN)、网站、微博等新兴方式接触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朋友。在和全球各地网友的人际交往中,大学生们不仅用最低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了解到了世界各地的见闻、风土人情等,也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交流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样的影响不仅对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更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多样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全面发展自身。

其次,网络人际交往可以增进当代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平等意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在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中,个体现在具有的角色、财富、地位、社会身份等都得到隐藏。在网络上,无论你在现实生活中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你处于什么样的社会阶层,在网络人际交往里面大家都是相对平等的。每一个网友主要还是承担信息的传送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大多数时候人们在网络上交际,如果不是你本人告之,人际交往双方一般只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来猜测你的具体情况,也不会过于询问。因此,大学生在网络上形成的人际关系实现了一种比现实社会更容易实现的“虚拟”平等。这样的平等关系给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相对缺乏自信、不善于自我表达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和表达自我的平台。同时,也能避免一些非常自信、优越感过强的大学生过于锋芒毕露,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人际平等观念和意识,做到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健康的网络人际交往能够进一步促进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重演和角色扮演。大量研究表明,在社会生活中能够顺利扮演多重角色的人,比那些仅能承担扮演少量社会角色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生活的能力,也能更好地抵抗各种压力。但是,当社会个体进入相对稳定的环境后,个人的角色重建则会非常困难。当大学生作为个体在网络上参与人际交往的时候,由于网络人际交往中的新兴群体并没有对他们形成限定有一定的角色期望,促使参与交往的个体能够自由地扮演各类角色。同时,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还可以给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扮演角色贫乏、心情压抑的人提供了角色重建的机会,帮助他们增强信心。正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往往是非常有限的,网络的出现、网络人际交往的推进给予了他们扮演更多角色的机会。大学生就可以在扮演好一个学生角色的同时,学习、了解和把握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角色行为,进而提高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

(二)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负面影响

前面我们学习了网络和网络人际交往有它独有的虚拟性,许多大学生还没有办法很好地分辨各类信息,受到这些影响,一小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对传统价值观的背离,网络人际交往更加深了这方面的影响,这对如何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带来了一些困难。比如大学生对于网络黑客的行为持普遍肯定的态度,许多大学生甚至还想学习此类技术,甚至以此作为未来谋生的手段。大学生对于网络黑客的评价出现了偏差,是非常令人担忧的。又比如大学生通过网络人际交往进行不健康的交友,窃取他人隐私,发布各类不实和不健康信息,随意谩骂、攻击、造谣他人,这些都是网络人际交往虚拟性引起的相关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

网络人际交往中虚拟化、数字化使更多个体信息隐身,在这样的虚拟保护下,一些大学生在网络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表现,有的甚至表现出人格分裂的状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许多所谓的“网虫”“宅男”几乎是把网络当成自己的生命,他们在虚拟的网络生活的存在与现实社会生活中大不相同,有的甚至已经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他们在网络空间里,可以随意暴露自己人性的阴暗面,可以轻松克服现实生活中不易逾越的障碍。由于过度依赖网络人际交往,有的大学生不能适应现实的人际交往。因此,要非常警惕大学生形成“网络人格分裂”,避免其不能很好地健全人格。

现在社会都非常关注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问题。由于过度依赖网络、依赖网络人际交往,一些大学生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周期性和慢性的着迷状态。这类大学生表现出对网络有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不断增加上网时间,对网络产生了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大学生网络成瘾者迷恋网络主要就是迷恋网络人际交往,有的迷恋网络游戏的大学生主要原因还是迷恋游戏里面的人际圈子。学界把沉迷于建立网络人际关系及相关问题统称为网络人际关系成瘾,这类大学生通常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通过网络得到自信的建立和自尊心的满足。

网络中的一些暴力、不健康的方面会影响到使用网络进行人际关系交往的大学生。如大学生由于受到网络上随意的语言暴力和一些暴力视频、文字的影响,他们的短期接触攻击性信息会大幅提高。大学生长期接受这类信息后,内心会受到很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自动启动并模仿观察,这样的行为会给大学生带来非常大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流行,虽然进一步扩大了大学生的交际空间和范围,但是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有可能造成大学生对现实的感情冷淡。少数大学生沉溺于网络后,疏离了亲情、友情、爱情的现实经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消极的例子,比如少数大学生每天都泡在网上,不与周围的人交流,却在网络上活跃异常;大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网恋”现象,有的大学生仅沉迷于“网上恋爱”,即不需要现实的互动,恋爱完全依靠网络维系,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在生活中的长期性和持续性。由于这样的虚拟空间的爱情,往往缺乏真实的物质基础,也没遇到太多的现实困境,许多人长期在网上交际恋爱后,会发现难以在现实生活中继续良好发展两人之间的感情,这些都给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造成许多问题。

四、大学生如何开展网络人际交往

不管网络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人际交往都会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交际方式。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是一把双刃剑,会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大学生应该按照“不断学习、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己所用”的原则,使网络人际交往成为一种健康主流的交往方式和平台。

(一)大学生应该对网络人际交往有正确的认识

大学生应该从思想上对网络人际交往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一方面,大学生要认识到网络人际交往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开展网络人际交往利于自己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资讯,可以促进自己在情商方面的提升,在学业、生活上的进步。

另一方面,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快捷性、平等性、间接性、开放性等重要特点。高科技的发展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当代大学生有更加多样和丰富的交往方式,但是这些方式的道德规范性和直接现实性是网络人际交往不可取代的。因为网络人际交往最终是要为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服务的,是现实交往的补充和延续。大学生在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时候,一定不能忽视现实的人际交往,将网络人际交往和现实人际交往做到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这样可以避免大学生沉溺网络,与现实脱节,使他们可以有积极的现实生活体验,能够形成正确的网络交往观、价值观和情感观。大学生应该自如地掌握好对自己情感的控制和调适,同时能自如地控制网上人际交往的层次性与节制性,能够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大学生注意网络人际交往规范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要重视网络人际交往的规则和规范。大学生要时刻谨记自己在网络上的一言一行也要受到道德、社会舆论、法律法规的约束和控制。网络人际关系是以互联网为中介,交往双方的身份通常是虚拟化的,有的大学生就错误地认为现实生活的道德准则、社会规范是对网络没有约束力的,因此在网络上肆无忌惮。虽然目前还没有健全的完全适用于网络的社会规范,大学生仍然不能在虚拟空间自我陶醉,放纵自己,忽略了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大学生平日要多接受网络文明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倡大学生文明上网,在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时候要遵守文明守则,不做违法之事。

自我测试

测试

美国IAD评估网瘾的标准:

(1)每个月上网时间超过144小时,即一天4小时以上。

(2)头脑中一直浮现和网络有关的事。

(3)无法抑制上网的冲动。

(4)上网是为逃避现实、戒除焦虑。

(5)不敢和亲人说明上网的时间。

(6)因上网造成课业及人际关系的问题。

(7)上网时间往往比自己预期的时间久。

(8)花许多钱更新网络设备

(9)花更多时间在网上才能得到满足。

只要有5项以上的回答为“是”,即说明上网成瘾。

习题

一、案例分析

校内网成立于2005年12月,最早命名为校内网,被千橡集团收购后,完成了与5Q校内网的合并,并与2009年8月4日正式更名为“人人网”。它是我国最早的校园SNS社区,经过几年的网络市场拓展,已经成为中国大学生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的校园网站。目前,校内网已开通国内3200所大学和国外29个国家1 500所大学、56000所高中及85000家公司。校内网的发展经历了从大学生群体的从无到有,从现实人脉向SNS交互,如今校内网已经成为校园社区的最大品牌。

校内网有如下特点。

(一)丰富的网络功能

校内网强大的网络功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它集传统的校园论坛、博客、校友录、在线广播、布告栏等多种校园化功能于一身,很好地实现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有机结合。在校内网上,学生不但可以展示自己、认识新朋友、找到失散多年的老同学,还可以分享自己喜欢的照片以及视频、音乐、资料等。学生可以通过日志和相册记录生活点滴。通过添加、评价课程功能,认识选同一门课的同学。校内网丰富的网络功能吸引了青年大学生的眼球。

(二)实名制注册

校内网鼓励用户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填写真实资料。“校园SNS由于其实名制的特征,传播双方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对传播质量构成影响的社会因素都公开,社会情境得到更好地还原。”作为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在网络上的延伸和拓展,校内网成功地规避了传统网络交流的虚拟性。在实名制的规则下,个体自律的网络规范得到更好的确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一个虚拟的、陷阱重重的网络社区,而是一个透明、庞大、有机的网络实名社会。

(三)自组织及去中心化

校内网的传播主体是个体间的人际传播,剔除了群体化的传播模式。“以自组织为中心,个体与个人之间,个人创造的内容与内容之间,以及个人汇聚的群体与群体之间,都是以不同的自组织方式架构起来,在校园SNS的结构中,任何一个方式流入网络之中,是为‘去中心化’的”。校内网突破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现实社会互动特征,在聊天、论坛讨论时,消灭了权威式的中心化意志,为大学生群体营造了一个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

(四)隐私保护

校内网非常重视用户隐私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用户的个人信息出租或售给第三方。与此同时,校内网具有严密的分级隐私设置,用户可以选择自己主页和资料的开放程度,有效地维护了自身的隐私权。

(五)面向用户的同龄化

实名制注册使得用户在校内网结识的基本上是年龄相差不大的在校大学生及毕业生。此群体处于同一年龄段,在需求上有较强的共性。相似的兴趣爱好,易形成自身的亚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融合群体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大学生乐于结识与自身情况相似的朋友,同辈人群之间容易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

——《打造和谐“校内网” 构建大学生网上精神家园》(作者:卜冬冬、杜学元、陈卓)

请根据以上对校内网的分析,谈谈你觉得这样的网络社区交往的方式。

二、网络成瘾的典型案例

当事人小朋,21岁,蒙古族,大二,是个超级网虫,每天都要在网上泡十多个小时。他和一个19岁的女孩在网上认识半年后,发生了“网恋”,并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一个共同的网页。他们这个用文字和图片堆砌的家真的太像家了,不但有像模像样的家具,而且有每日三餐的菜谱。当小朋和那个女孩“结婚”不到3个星期时,网站通知他,他的“爱人”怀孕了,小朋大喜,每天抱书痛读孕产妇注意事项。6个星期后网站通知他,说他们已经拥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宝宝,小朋更是兴奋得睡不着觉。15个星期后,网站又告知小朋,他的“妻子”“儿子”均病重,小朋于是整头愁眉苦脸。18个星期后,网站宣布因医治无效,他的妻儿双双“去世”,他的婚姻宣告结束!此时的小朋沉浸在痛苦之中,因为太投入,他竟受不了打击,一病不起。到现在,好好的学上不了,每天起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网上的墓地去悼念他的“妻小”,然后垂头丧气,喃喃自语……

(来源:http://xsc.hlbrc.cn/xl_show.asp?ArticleID=1842)

辅导策略

(1)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完善互联网管理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积极发展国产电子游戏产业。

•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网络系统,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教育。

(2)加强家庭辅导与学校教育工作。

(3)开展网络心理辅导、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健康状况网上测试;电子邮件式辅导;利用互联网留言板、线上交谈;即时视听等。

(4)团体辅导。在团体这个范围内,孩子们会有一种平等感、归属感,不会觉得另类。提供他们发言、沟通的机会,不像生活中被管教、被说教的不被尊重的感觉,利用团体资源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改变自己、接纳自己。转移他们仅仅停留在网络方面的兴趣,更好地调动他们的潜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通过团体训练,不仅让孩子们摆脱网瘾,而是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