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州电子商务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苏州电子商务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苏州电子商务取得了较明显的效应,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如图2-16所示。因此,苏州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和补充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苏州电子商务的各类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缺口。

尽管苏州电子商务取得了较明显的效应,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如图2-16所示。

图2-16 苏州电子商务发展不足之处

一、电子商务人才缺乏

苏州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同时,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也逐渐加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辟了自己的电子商务窗口,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企业诞生,致使传统企业、电商企业都需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各个岗位、各个流程都需要专业的电商人才。苏州跨境电商也同时展开了全面发展,传统贸易专业的应聘者需要具备电商知识与思维。因此,苏州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和补充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跨境电商等领域需要的是跨行业、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这对苏州的职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中,苏州农业技术、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缺乏是突出的问题。苏州智慧农业发展需要大量懂技术、懂农业的专门和实用型综合人才。从苏州目前的情况来看,从事物联网技术研发和服务的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农业产业效益滞后,涉农服务机构条件简陋,农业专门人才培养数量少,因此对就业人员的吸引力不大。现有的农业计算机和物联网技术人员对农业领域不熟悉,物联网在农业的推广和智慧农业解决方案的设计方面需要更多专注农业、热爱农业的年轻人。此外,苏州智慧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主要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强,缺乏综合性技能。现有人才知识结构对苏州智慧农业发展形成了障碍

苏州农业人才队伍的保障和服务也有待提高。对智慧农业认识的缺乏导致部分地区,尤其是乡镇地区,对人才的工作扶持力度小,对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没有进行及时的关注和疏导,导致人才对农业从业的热情降低。苏州在智慧农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注重研究性学习导向的技术能力培养,还应该以动手和实干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农业产业从业热情。

智慧农业涉及精准计算和自动控制、物联网技术、3G和云计算技术等内容,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完成对农业环境和产品生产过程的分析,如何进行无线数据信息采集和传输,如何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如何进行物流优化设计和农业领域解决方案的策划等,都是培训的重点内容。在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充分考虑物联网在农业技术中的应用。

苏州智慧农业需要的是农业理论功底扎实、熟悉农业经济知识、知识结构科学、具备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实干型复合人才。这就要求在智慧农业人才的培养中要坚持产学研结合,培养能将所学知识在现实产业中实践和应用,敢于创新的新型综合性人才。

苏州电子商务从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农业企业和农村农业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立体教育资源,变革讲授型的教学主体和方式,通过直接获取农业生产经验、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等多元化教学模式,与农业企业、科技企业和农村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搭建学生实践和农业生产智力服务的综合性平台,让教育培训与农业咨询紧密结合,发挥双赢的效果。开发多样的培训方式,将经验丰富、权威的农业专家学者或者常年从业于农业生产一线的资深职业农民纳入智慧农业师资建设中,借助讲座、农业现场咨询会、讨论会等多种方法展开教学。网络调查显示,苏州电子商务从业人才比例如图2-17所示。

苏州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专业结构也不合理。苏州从事农业物联网技术的人员主要来自农学专业、系统工程专业、计算机软件专业,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针对性较强,知识覆盖面不够广泛,在从业过程中,存在农业科学知识不够、农村信息和数据分析能力不强、农业种养殖基本经验不足,以及市场营销与互联网农业思维传播方法不得当等问题,影响了人才在苏州农村电商发挥作用的效果。此外,实践操作和实验人员,需要具备吃苦精神和动手能力,本科及硕士毕业生眼光高、对基层农村和农业生产的从业热情不够,这些都是苏州农村电商发展的重大障碍。

苏州电子商务的各类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缺口。电子商务运营对人才综合技能要求较高,从业人员,尤其是核心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多项技能。从业者应该对苏州现代产业生产基本情况、企业规划、电子商务平台管理体系较为熟悉。在苏州电子商务管理人才需求中,还需要大量的物流与仓储的管理人才。

图2-17 苏州电子商务从业人才比例

苏州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关键在电商技术在生产和管理领域的应用,而发挥应用效果的关键在人才,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是提高产业发展速度的关键。苏州电商企业的“软件”环节显得较为薄弱。电子商务岗位对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带有跨行业特性,不仅要求从业者有基本行业常识,而且能熟练运用包括物联网技术在内的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具备跨行业、宽领域和复合性特征,这类人员极为短缺,急需补充。

二、电商龙头带动效应乏力

苏州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中,电子商务龙头企业起到的带动示范作用不可忽视。但是和苏州电子商务发展态势相比,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不尽如人意。虽然同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仕德伟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的电子商务起步快,发展势头好,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但是和杭州等地相比,电商龙头企业的比例、规模还不足。

随着大量电子商务企业的加入,市场呈现无序竞争的态势,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规范也存在杂乱无章的情况。在人才任用、经营模式方面,需要龙头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新领域、新技术和新的推广模式方面做出优秀的样例,勇于尝试。

现有的部分苏州电子商务企业规模小,人员专业性不强,在工作环境、制度建设、劳动保障和电子商务创新方面都较为落后,单一模仿,缺乏自身特色。

三、法律法规保障不足

苏州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创建规范和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电子商务借助网络达成交易,在支付安全、信用评价、电子认证、知识产权保护、权益保障方面都要做到完备,这样才能保障电子商务的顺利发展。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整个交易失败,甚至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损失。

苏州已经建立了立足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法律保障体系,但是在某些具体操作的规范和法律依据方面,还不够细化。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法律保障需求,这就要求苏州市政府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保护电子商务企业。

部分领域内电子商务本身的虚有化、电子化特点,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虚假交易、资金账户不安全、隐私泄露、支付不安全、伪劣产品等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频频出现,加深了消费者对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和应用的疑惑,延缓了电子商务创新。

随着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的进一步规范,相应的消费权益保障、企业权益保障需求也逐步显露,给立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参考。同时,原有传统体制、机制、制度上的障碍也逐步显露。未来苏州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必须立足现实,将法律保障作为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抓手,塑造有章可循的市场处理环境,将苏州电子商务引入法治轨道。电子商务法规要体现行业的特点和新需求,不能照搬照抄,既要与传统的商务法律法规相区别,又要具备通用特点和参照性,针对电子商务特殊领域内发生的资金监管、质量安全、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信用评价、交易保证金、虚假广告、投诉解决机制、垃圾广告等问题,进行法律制度建设,实现电子商务的规范化。

四、电商发展规划欠科学

苏州电子商务是将网络技术、网络平台与地域产业紧密结合来发展的。因此,电子商务必须紧紧抓住苏州实际,做出自己的特色。苏州电子商务发展应该高瞻远瞩,具备战略眼光,从苏州发展的战略规划高度来把握整个电子商务的发展,打造多方协同的新模式和新做法。苏州文化细致柔美,闻名天下,吴文化智慧、灵巧、细致的人文特色渗透在苏州的各个产业发展中,多年来,苏州手工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一直遵循着传统的营销和经营方式,有条不紊地进行。

但是,在电子商务时代,效率大大提升,苏州的企业和产业发展,需要更加大胆、更加有力度的改革意识,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大行业的影响力,更好地发挥资源集聚效应。现有电商产业园在数量上明显增加,但是产业园的设立和发展,更加需要长远的引导和可持续发展,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应。

苏州市政府应该更好地发挥政府部门在统筹规划、政策导向方面的作用,借助官方媒体快速普及电子商务政策,科学引导电商人才集聚,科学规划和布置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实现人才与岗位的对接。借助科学战略眼光,实现人才的前瞻性培养,根据电子商务创业需求,引导创业人才集聚。

五、线上线下未能融合

苏州具备优越的旅游资源和服务资源。对于旅游和部分服务行业而言,现有的电子商务经营主要体现在借助网络平台进行销售的层面,在借助APP终端拉近行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方面,苏州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更多的领域内,应该更好地实施线上和线下的互动和融合,开展O2O模式。O2O模式特点如图2-18所示。

图2-18 O2O模式特点

苏州外来人口众多,家政、培训等行业对O2O的需求越来越大。苏州现有的各种APP软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但是这些终端软件功能单一,仅仅提供美化的资料和宣传,未能实现实景检测,以及其他消费者的评价互动等,导致家政行业市场不规范,管理不完善,虚假广告横行,甚至带来安全隐患。

和传统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相比较,O2O更加注重服务,对优质服务的需求在线上越来越多地涌现,但是,优质线下服务资源没有能够充分展现,出现了线上线下“两张皮”的局面。2016年3·15晚会上,“饿了么”网站虚假的信息推送让消费者大失所望。苏州的O2O发展只完成了冰山一角,只有线上需求与线下资源完美对接,才能让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实现增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