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微企业融资特点分析

小微企业融资特点分析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小微企业不同融资方式的特点上文已经介绍,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两类: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企业融资首选的融资方式就是内源融资。一般认为,只有当内源融资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融资。

一、小微企业不同融资方式的特点

上文已经介绍,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两类: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外源融资又可分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种形式。

(一)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一般定义为企业经营活动结果产生并积累的资金,即企业内部融通的资金,是企业创办过程中原始资本积累和运行过程中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当然,原始投入的资本也应属于内源融资。内源融资主要由初始投资形成的股本、留存收益和折旧基金等构成。内源融资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重要作用,并且有助于企业的资本形成,可以降低成本并减少风险,因此具有原始性和自主性。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企业融资首选的融资方式就是内源融资。

初始投资形成的股本在企业发展初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的起步资金。对于小企业而言,其一般来源于企业主本人或几个合伙伙伴的自有资金,这受制于企业主及其合伙者的原始财力状况。与股权融资不同的是,内源融资中的股本一般为企业发起者的原始股东股权融资,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再次进行股权融资则属于外源融资。也有学者将天使投资归为内源融资的一种形式,他们认为从企业主的角度看,天使投资确实不是自己的资金,但从企业的角度看,天使投资完全是初始股本的含义。由于创业企业家的朋友、亲戚或商业伙伴对该企业家的能力和创意深信不疑,因而愿意在企业成立之前、项目开展之前就向该企业家投入一笔资金。在国外,一笔典型的天使投资往往只是区区几十万美元,仅是风险资本家随后可能投入资金的零头。

留存收益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创造的,但没有分配给所有者而留存在企业内部的盈利。在会计上,留存收益体现为企业从历年实现的利润中提取或留存于企业的内部积累,它来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实现的净利润,包括企业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两个部分。小企业的留存收益受到企业的盈利能力、税收政策以及企业受到的非公待遇等因素制约。但一般来说,小微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市场影响波动大,同时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率较低,盈利能力相对有限。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在税收的优惠政策中不占优势,尤其是一些被定义为小规模纳税人的企业按照销售收入缴纳所得税,而非以净利润为缴存基数,存在多征收的可能性,因此也不利于小企业的资金积累。另外,政府摊派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小企业不得不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尽管留存收益可以给企业发展带来大量的原始资金积累,但对于小企业来说,留存收益的积累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

折旧主要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在会计处理上,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有多种,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即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理论上,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选择不同的方法。企业折旧方法不同,计提折旧额相差就很大,固定资产成本回收时间长短就不同。在我国,虽然对企业采用何种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没有明确规定,但是企业在纳税阶段要经过税务部门审核,加速折旧法一般会受到较严格的审查,若审查不通过,要进行纳税调整,即调整为直线法,因此采取加速折旧法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样,企业通过加速折旧快速回笼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

定额负债则是指根据现行财务制度结算程序暂时保留在企业内部的一部分经常性的延期支付款项,主要包括应付工资、应付福利、应交税金、预提费用以及其他应付款等。这部分资金因在一段时期内尚未支付,可以作为企业的一种内源资金来源。但是,定额负债是一种应付项目,具有一定的时限,因此其使用具有一定局限性。

(二)外源融资

外源融资是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之外的市场主体进行融资的过程。一般认为,只有当内源融资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融资。该方式在获取资金方面具有高效性、灵活性、集中性和资金量大等特点,一般通过专业化的金融中介发挥作用。在经济日益信用化、货币化和证券化的进程中,外源融资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已经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但小企业则存在一定困难。从社会资金到达企业用于投资或生产的角度看,外源融资分为两类: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是指货币资金需求者并不直接从货币实际所有者获得资金,二者之间的资金融通通过金融中介来进行。在间接融资中,资金主要集中于金融中介如银行,资金贷与不贷,并非由存款人决定,而是由金融中介决定。对于资金的实际所有者来说,虽然有供应资金的主动权,但是这种主动权实际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间接融资的主动权在很大程度上受金融中介支配。资金中介的主体一般由商业银行担当,有信用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贷款等多种方式。除了商业银行外,还存在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融资租赁以及民间借贷等形式。

银行贷款是小企业普遍使用的间接融资方式。相对于其他间接融资方式,银行机构较多,而且聚集了大量的资金,利率相对较低,因此这是小企业首选的间接融资方式。银行一般要求小企业提供资产、抵押等材料,符合银行内部审查规定即可获得相应的贷款。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小企业都能够顺利获得贷款,银行所设置的各种条件制约着小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其原因将在后面有关章节予以详细阐述。除了银行贷款外,市场上还存在着较多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如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等。这些贷款形式基本与银行贷款无较大差异,仅仅是额度、审核条件等有所不同而已。

融资租赁包括三个主体:出租人、承租人和供货人。三者的关系如下:承租人对租赁物件和供货人提出要求,出租人选择符合要求的租赁物和供货人,供货人负责提供货物,出租人购进货物之后,再出租给承租人,承租人按照合同规定定期支付租金,在租赁过程中承租人对租赁物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所有权仍然在出租人手中。但承租人可以视其为自有资产而计提折旧。租期到期时,如果承租人按照合同规定履行了相关义务并按时支付了租金,就可以拥有租赁物的所有权。融资租赁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它既可以融通资金,又可以融通货物,既是一种贸易手段,也是一种技术更新。它将融资与融物结合在一起,当有突发状况时,租赁公司还可以提前回收租赁物。因此它的融资不需要高的信用额度和资质水平,非常适合小企业融资,尤其是那些拥有大量订单但没有资金购买专用设备的小企业。并且,融资租赁并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项目中,因为它是一种表外融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会影响企业的风险水平和信用状况。这些都是融资租赁的优点,而这些优点非常适合小企业的情况。不过,融资租赁的条件相对苛刻,企业要有稳定的订单以保证每年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因此并非所有小企业都适用。

民间借贷:目前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没有“民间借贷”这一概念,它是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的,泛指在国家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经济主体之间的资金借贷活动。民间借贷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和个人财富逐步积累、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正规金融不能百分之百满足社会需求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带有一定的市场必然性。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相比,民间金融有其自身特点和优势,如信息搜集和加工成本低、手续便捷、方式灵活、交易成本低、贷款催收方式灵活和有特殊的风险控制机制等。从社会资金供求矛盾的角度看,民间借贷是正规金融有益和必要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社会融资需求,增强了经济运行的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有利于形成多层次的信贷市场,是满足各类市场主体融资需求的一个补充渠道,特别是缓解了一些小企业和“三农”的资金困难。从本质上讲,企业初创时期,企业主从亲朋好友那里获得的资金均属于民间借贷性质,我们之所以将民间借贷列入间接融资,主要是强调企业成长期以后所借入的非银行资金。而且,小企业在正常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民间借贷很少是从资金实际所有者处获得,多是通过专门从事民间借贷的机构(地下钱庄)或个人获得,资金实际所有者仅仅以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方式出借于从事民间借贷的中介者,因此从这一点分析,民间借贷也是小企业间接融资的一种。民间借贷长期以来受到各方关注,实际上民间借贷具有制度层面的合法性。《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构筑了民间借贷合法存在与发展的法律基础和制度环境。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有自由借贷的权利。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民间借贷关系都受法律保护。如果违约,可以协商,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解决。在信贷配给制下,民间借贷已经成为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直接融资是指货币资金实际所有者和货币资金需求者之间直接发生的信用关系。双方可以直接协商或在公开市场上由货币资金实际所有者直接购入债券或股权(股票)。通常情况下,由经纪人或证券商来安排这类交易。直接融资的主要特征是货币资金需求者自身直接发行融资凭证给货币资金所有者,证券商、经纪人等中间人的作用只是牵线搭桥,收取佣金。对于小企业而言,直接融资所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获得相对长期的资金,且利率相对低廉(股票更是没有还本付息的担忧)。直接融资主要有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方式。

债券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的形式进行融资。债权融资有以下特点:①期限性,债券募集资金有明确的使用期限;②有偿性,债券到期企业要按照约定利率还本付息;③约束性,企业须在约定的使用范围内使用,在整个未偿期间,企业将接受债权人的定期检查及日常监督。债券对企业而言最大的益处在于税盾作用。按照世界各国税法的规定,在税前进行利息支出,而在税后支付股息。对企业来说,这意味着国家负担了债券融资成本的一大部分,这样企业虽然是负债经营,但是却节约了税收。比如,目前我国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是25%,那么当企业借债时,债务成本的四分之一是由国家负担的。另外,债券融资还可以起到财务杠杆的作用。财务杠杆是指企业的经营成果经过负债会被放大。众所周知,股权融资不但可以作为企业的自有资金来使用,还可以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但是企业的所有者权益通过股权融资也增加了,这意味着不仅股权融资的收益由全体股东承担,亏损也由股东一起分担。采用债券融资方式,企业要事先确定票面金额和支付的利息,并且这部分资金要在分红之前计提,其他的经营所得可以按照规定给股东分红。如果公司未进行缴税和支付利息时债券的利润率高于利率,那么公司的税后利润也会增加,这样资金从债权人转移到了股东,增大了股东权益。与大中型企业具有较高的资信度相比,小企业的资信度一般较差,因而,大企业债券利率一般较低,中型企业次之,小企业的债券利率最高、筹资成本最大。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相比,债券发行者为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其债券利率通常要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相比,资信度较好的大企业其债券的利率一般要低于同期贷款利率,而资信度较差的小企业其债券的利率则可能要高于同期贷款利率。此外,一些企业还可能发行可转换债券,此种债券可根据一定的条件转换成公司股票,灵活性较大,所以公司能以较低的利率售出,而且可转换债券一旦转换成股票,即变成企业的资本金,企业无须偿还。但可转换债券比一般债券要求更高,在小企业中更加少见。

股东对企业有所有权,如果股东愿意让渡部分所有权,增资发行新股票就是股权融资。股权融资筹措来的资金是作为企业的自有资金使用的,企业不需要支付利息,也不需要归还本金,新股东和老股东的权益一样,也可以参与公司的分红与派息。股权融资具有以下特点:①长期性,股权融资获得的资金是永久性的,没有期限,不需要归还,可以作为自有资金;②不可逆性,投资人不可以要求融资方归还本金,如果想要收回本金,必须通过二级流通市场变现;③无负担性,股权融资和股利的支付没有关系,股利的支付只和公司的经营状况有关。股权融资也有弊端。出资人一经购买企业股权,便可以以股东的身份参与公司经营与盈利分配,股东会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监督,并依持有股份的多寡对企业的重大决策施加影响。假使股票获准上市交易,不仅公司在信息披露制度的约束下要大幅提高运作的透明度,而且还会因公司面临的暂时困境招致股东抛售股票——“用脚投票”,使企业形象受损。

而在股权融资中存在两种比较特殊、近几年来在我国较为盛行的方式,分别是私募股权融资和风险投资。私募股权融资(Private Equity)一般简称PE,它主要指对非上市企业和私有企业进行的权益投资。它不仅是股权投资,而且有完备的退出机制。退出的方式主要有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通过退出机制可以出售持有的股票从而获利。从概念的范围上来看,私募股权融资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私募股权融资是指在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之前,要在公司的每个发展阶段进行权益投资,这个过程就是广义上的私募股权融资。企业的发展时期一般分为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扩张期、成熟期和首次公开发行期,在每一个时期都要进行投资。按照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还可以把资本划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企业种子期和初创期的创业投资、发展期的发展资本、扩张期的并购基金、成熟期的夹层资本和重振资本、首次公开发行期的资本。一起上市后的其他资本包括私募投资、不良债权和不动产投资等。狭义概念上的私募股权融资主要指对成熟企业的私募股权融资,企业有一定的规模,有规范的生产经营流程,并且有稳定的收益,这部分股权融资主要包括并购基金和夹层资本,这二者占资金总规模最大的部分。在我国,PE主要是指狭义范围的私募股权融资。私募股权融资对于一些较有实力的小企业而言具有特殊意义。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VC)在我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实则是由PE派生出来的,从英文表述上看就是PE中的创业投资,它主要投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这些企业的不确定性很大,所以面临较大的风险,因此往往被学者单列出来。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则主要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从运作方式来看,是指由专业化人才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也是协调风险投资家、技术专家、投资者的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投资方式。从国际案例来看,一些世界级的大型公司在初创期正是受到风险投资的资助才得以发展壮大,因此风险投资在发现、培育高成长型小企业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小微企业的融资方式分类如图2-1所示。

图2-1小微企业的融资方式分类

(三)融资次序

企业虽然可以通过内源融资、外源融资等渠道获得资金,但是并不是随意选取的,而是存在一定的次序。《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是1958年由米勒和莫迪利安尼发表的经典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们提出了资本结构理论(又被称为MM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且企业经营风险相同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时,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市场价值无关。或者说,当公司的债务比率由零增加到100%时,企业的资本总成本及总价值不会发生任何变动,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随后二人对最初的理论进行了修正,形成了修正的MM理论。修正的MM理论认为,在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负债的利息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可以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增加企业价值。因此,公司可以通过财务杠杆利益的不断增加而不断降低其资本成本,负债越多,杠杆作用越明显,公司价值越大。当债务资本在资本结构中趋近100%时,即是最佳的资本结构,此时企业价值达到最大。由此可见,最初的MM理论和修正的MM理论是资本结构理论中关于债务配置的两个极端看法。依据这样的理论,企业应该优先选择债务融资以求得公司价值最大化。

随后对MM理论的研究产生的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与本书的研究关系较大。权衡理论通过放宽MM理论完全信息以外的各种假定,考虑税收、财务困境成本、代理成本分别或共同存在的条件下,随着企业债务比例不断扩大,负债税额庇护利益开始被各类破产成本所抵消,在边际负债税额庇护利益恰好等于边际破产成本时,企业价值达到最大。也就说,负债比例并不是越大越好,存在一个小于100%的临界点。但是,权衡理论“权衡”比较的是作为融资方式之一的债务的边际成本和收益,并未给出各类融资的优先次序。

优序融资理论是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一个分支,由迈尔斯和麦吉勒夫提出,又称啄食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投资者同企业经理相比拥有较少的关于企业资产价值的信息,企业股票在市场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市场价格并不是它的真实价值,往往会偏离。如果用股票融资的方式来为新的投资项目融资,那么若股价出现被低估的情况,新的投资者会获得超过项目净现值的收益,对老股东的权益造成损害,在这种情况下,债务融资的方式可以均衡新老股东之间的权益分配,保证公平性,因此企业更倾向于低风险债务融资。而内源融资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自然形成的现金流,它不需要与投资者签订契约,也无须支付各种费用,所受限制少,因而是首选的融资方式。这样,企业融资的优先顺序为:先是内部融资,再是发行债券,最后才是股权融资。

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多数研究结果与优序融资理论所反映出的融资次序类似,但也有学者认为股权融资或先于债权融资。我国的情况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对融资次序进一步细化。次序中存在民间借贷这一环。信贷配给导致信贷在大中小企业间分配不均,形成利率双轨制,民间借贷利率普遍远高于银行利率,出于成本压力考虑,除非难以在银行借入资金,否则小企业是不会轻易借入利率高昂的民间借贷资金的。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与银行贷款、民间借贷之间则是被制度性较高的门槛所割裂,而非利率不同所致。因此我国小企业的一般融资次序可以归纳为:内部融资→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债券→股票。当然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并不能经历所有融资方式,顺序越靠后的融资方式对于小企业来说越困难,越靠前的融资方式相对越容易被采纳。这一顺序也并非绝对,一些高风险、高技术的小企业可能在风险投资的帮助下跨越银行贷款而直接采取股票方式。而且在这一融资次序下,小企业融资还因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处行业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二、小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特点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生命周期,小企业也不例外,也要经历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企业所面临的市场、政策等环境不尽相同,所采取的融资方式就会有差异。

马森·海尔瑞第一个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的定义。他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在研究企业问题时使用了生物学中的“生命周期”的定义。他认为,与生物学成长曲线一样,企业的发展也是符合生物学成长规律的。企业不可能一直向前发展,总有停滞或者消亡的一天,造成这种后果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的局限性,它已经成为阻碍企业健康发展的致命弱点。1989年,爱迪斯博士出版了《企业生命周期》一书,在这本书中,他对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分析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与观点,这本书的出版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成熟的重要标志。该书首先对生命周期每一个阶段所具有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其次提出了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工具,这些工具不仅要预测和分析企业文化,还要能够诊断企业文化的适用性和发展能力;最后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爱迪斯诊疗法,其可以改变企业文化。他认为,灵活性和可控性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成长、发展、成熟、衰退的重要因素。他认为企业问题的实质是企业在经过成长、发展、成熟期之后,由于缺乏灵活性或自我控制力而导致企业进入衰退期。企业刚刚成立时,灵活性比较强,但是可控性较差。当企业进入成熟期时,灵活性得到增强,可控性也增强了,这是企业生命力最强的时期。当企业进入衰退期时,灵活性和可控性都在逐渐降低,直至失去,最后企业走向破产和倒闭。他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十个时期。三个阶段分别为成长阶段、再生与成熟阶段、老化阶段。成长阶段包括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三个时期,再生与成熟阶段包括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三个时期,老化阶段包括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化晚期和死亡期四个时期。伯杰和尤戴尔(Berger&Udell)将企业生命周期与融资相结合,创立了企业金融成长理论。他们认为,企业融资结构的变化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三方面因素是引起变化的基本原因,包括信息、约束条件、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变化;这三方面因素都是伴随企业成长周期的,他们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企业创立初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并探讨了各阶段企业融资的特点。融资的基本变化规律:越是处于早期成长阶段的企业,外部融资的约束越紧,渠道也越窄,反之亦然。金融成长周期的基本规律对我国小企业融资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结合这一理论,我们探讨小企业在四个阶段中的融资特点。

(一)企业初创期

在这一阶段企业的组织系统还不够完善,企业发展的制度建设也不够规范,但是企业的潜力很大,企业的活力也比较强,企业的领导者充满了创造性和冒险精神。这一时期的创业者比较团结,也能很好地凝聚在一起,共同为企业发展而努力。但是企业在这阶段没有充足的资本实力,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不够充裕,因而生产规模小,产品的种类也比较少,因此企业的盈利水平比较低,企业尚未树立较好的形象。小企业是资金的需求者,它了解自身的信用状况,也了解项目的未来前景和违约概率,因此有信息优势。外部投资者是资金的供给者,对企业的内部信息不了解,因此处于信息劣势状态。由于有信息优势,小企业可能为了谋取利益在企业的谈判、签订合同和资金的使用过程中给外部投资者的利益带来损害,使资金供给者的风险增大,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初创阶段,小企业的融资比较困难,一般很难获得外部资金的支持,融资渠道极不畅通,为了使企业的营运管理持续下去,企业需要寻找有效的融资渠道,这是企业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大部分小企业的现金流来自于产品销售获得的资金,或者是对上下游企业的贸易融资,但是创业者的原始资本除外,处于这个阶段的小企业只能利用企业自身保留的盈余或者向职工和亲友借款,也可以通过租赁融资的方式,票据、典当和天使投资也可以作为融资方式。当然,一些企业因自身行业特点而吸引到一定的风险投资。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营运资金支持日常经营,或者企业过度透支了商业信用,就会使企业进入困难境地,甚至导致破产。在这一时期,除了少数有远见的银行,大多数情况下银行一般不会为小企业提供融资。

(二)企业成长期

企业成长可能出现分裂,一部分是正常或超常发育型,一部分则是欠发育型。`正常或超常发育的企业规模开始扩大,实力也日渐增强,创业者在这个阶段对企业更加充满信心,并看到企业未来发展的希望,因此企业的创造性、凝聚力不会减少,组织活力也会和从前一样,创业者在这个阶段的冒险精神更强,更能为企业的发展承担一定的风险。企业开始增加产品生产的类型,并和市场发展紧密结合,企业的盈利规模虽然不算太大,但是增长速度很快。企业开始注重自身的形象,设法在大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口碑。小企业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存续时间逐渐增长,开始有抵押能力和信用状况。为了进一步扩大经营,企业必然会向银行借贷资金,这需要企业公布自身内部的经营状况和信用信息,企业与供应商和银行的关系也会逐步变得透明。在这个阶段,企业家对企业规模有进一步的扩张意愿,因此这时的自有资金已经难以满足发展需要,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强烈。这样企业开始有了外部融资渠道,银行贷款也逐渐成为主导性融资渠道,不过以短期贷款为主,内源融资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而退居幕后。企业向银行开始贷款之后,有效的抵押品和信贷记录都被银行所持有,因此后续贷款的发放没有了配给的限制,企业的还款能力增强,可以偿还应付账款。在这个阶段,小企业仍然需要商业信用进行融资,但是资金供给和商业信用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与正常发育型企业相反,欠发育型企业仍然很难筹措到需要的资金。小企业申请银行贷款,由于没有足够的抵押物,也没有充分的信贷记录,并且没有机构为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所以银行不能审批贷款给小企业。由于欠发育型小企业的经营机制存在诸多缺陷,也没有足够的担保基金,无论在种类还是数量上都比较欠缺,因此企业、银行和担保基金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欠发育型小企业的信用状况不能被银行准确确定,并且具有规模不经济的特点,欠发育型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善。

(三)企业成熟期

正常发育和超常发育的小企业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企业的技术较为先进,人才资源较为丰富,资金更加雄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产品销售额保持稳定,增长速度开始减慢,企业步入正轨,现金流量比较稳定,经营风险相对下降,管理制度趋于完善,企业价值不断增加。实际上,这一阶段某些小企业可能变身为中型企业,甚至跻身大企业行列。即使没有升级,企业自身状况也达到初创以来的最佳水平。这一时期经营状况比较稳定,管理体制也比较完善,因此企业面临的风险降低了,信贷记录也得到了良好的积累,企业提高了信息透明度,并拥有了足够的抵押品和质押品,商业银行也更加信任企业,愿意提供中长期贷款。这一阶段,银行贷款成为融资来源的第一大渠道。在直接融资方面,小企业的实力逐渐增强,开始发展成为中型企业,有能力在公开市场发行股票,也有足够的成本发行债券,一些小企业步入资本市场。

总之,正常发育型和超常发育型小企业的融资结构在成熟期开始逐渐完善,银行贷款的融资比重开始上升,债券、股权融资也逐渐成为小企业融资的渠道。而欠发育型小企业虽然实力会有一定增强,但外部融资仍集中于银行贷款,没有债券与股权融资。

(四)企业衰退期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企业创新能力减弱,原有产品逐渐被市场所淘汰,而新产品却很难推出,企业业务发生萎缩,竞争力下降,市场价格大战造成企业的盈利下降,现金流入不足,债权人可能会因为担心企业破产导致债务损失而要求企业提前还债,各种危机最终导致企业走向衰退和消亡。面对困难,有的小企业希望通过再次融资以期起死回生。但是由于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银行对该企业的兴趣明显不足,此时融资情况比企业初创期更加恶化。实际情况是,小企业在这个时期一般只能通过抵押品融资或者向亲朋好友借款。

以上所分析的小企业生命周期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完整的周期过程。但对于小企业而言,经济政策的变化、原材料供应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技术创新程度等,都可能使小企业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发生质的变化,体现在生命周期上就是出现不连贯性。换言之,在小企业产生、成长、成熟、衰退的每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突变,从而导致企业过早老化甚至夭折。而导致小企业过早衰亡的突变原因也有可能是资金链断裂。据一些媒体报道,90%的民营小企业熬不过其发展的第5个年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的小企业有如此高的死亡率呢?在市场拓展、资金状况、研发能力、企业决策等诸多因素中,相当比例的倒闭企业由资金链断裂所致。由此可见,小企业在各个生命发展时期有着特殊的融资规律,而融资难问题反过来又会作用于小企业的生命发展周期,资金链断裂甚至可提早结束小企业的生命。因此,既要关注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规律,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融资问题对企业生命的重要性,二者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三、不同产业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特点

如果从要素投入的角度区分,企业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各类型企业因生产要素投入存在巨大差异,在融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小企业大体可分为这三大类,我们即从这三大类来分析小企业融资的行业特点。

(一)劳动密集型企业

劳动密集型企业一般是指资本有机构成低,需要使用大量劳动力从事生产活动的企业。它在生产中投入的资金少,而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马克思的观点来看,就是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即劳动者占用固定资产的数额较低,在产品成本中劳动消耗所占比重较大。但该行业具有投资省、单位投资吸引劳动力较多、技术操作要求低、资金周转快的特点。这一定义往往适用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家具、服装、食品、日用百货等行业。但是事物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基于这些变化,笔者认为可以将劳动密集型企业划分为两大类。我们以这两类企业来探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融资特点。

一类是传统的体力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服装、家具、纺织等企业。这些企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生产技术条件相对不高,新手入行较快。当然,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也会提高,如一些服装纺织行业通过增加新设备,劳动者逐步被替代,企业转向劳动与资本并重的类型。但由于这些行业的传统性,且转型的小企业在我国也并不占多数,因此我们仍将其划入劳动密集型企业。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小企业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且主要集中于这种传统的体力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这一类型的企业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体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是有一定差异的。服装、家具、纺织等行业在初创时期主要具有对机器设备的资本投入需求,此时融资来源主要是创业者的自有资金、亲朋好友资金以及天使投资。这类行业利润率很低,不能获得风险投资的支持,银行也少有问津。当然,若项目前景十分看好,一些企业可能通过融资租赁获得融资。企业成立后,进入生产阶段时企业面临的资金需求大多集中于日常周转、承接新订单等简单再生产环节,对资金的需求主要是短期资金。如接到一批新订单,但缺乏资金购买原材料而无法生产,或货物已发,但货款尚未回笼而无法组织继续生产等情况。这时的企业需要的是灵活的贸易融资、短期贷款等融资方式,银行则视情况予以支持。在得不到银行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可能转向民间借贷市场,甚至借入高利贷。而前述的那种资本比重相对提高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一般则是因为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而采取升级换代的策略,但是替代劳动力就要投入先进的机器设备,这时就需要银行提供固定资产贷款,而这类贷款银行是倾向于大中型企业的,小企业获取的难度较大,因此说小企业转型也并非易事。至于债券、股权融资等外源融资方式,服装、家具、纺织等行业是很少能获得的。

另一类是商务服务劳动密集型企业。之所以划分出这一类型,是因为相对于传统的体力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一行业更多倚重于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提供商务服务。典型的行业就是服务外包行业中的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简称BPO。BPO是指企业(主要是较大企业或集团)利用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将某些职能部门的功能(比如事务处理、政策服务、索赔管理、人力资源、财务)转移给承接外包服务的企业来承办,以达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外包出来的业务对人员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也只有具有相关知识背景和技能的人才能胜任。如在我国业务流程外包服务中有众多的产品售后服务(如售后电话指导、维修服务),国际大型企业设立此种企业主要是为全球提供服务,因此对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及相关知识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又如设立的财务中心、数据中心都需要有一定的财务、计算机知识背景的人员。很显然,这些行业虽然也聚集了大量的劳动力,但劳动力的素质、知识背景明显高于传统的体力劳动密集型行业,从而成为我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从企业规模上看,这类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雇佣人员已经超出了对小企业的界定,因此实质上为中型及以上企业类型,因此并不在本书的研究之列。

(二)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

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一般是指依靠现代化科学技术、拥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才能进行生产的企业。这类企业主要有以下特点:设备、生产工艺建立在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资源消耗低;科技人员在职工中所占比重较大,劳动生产率高;产品技术性能复杂,更新换代迅速。一般而言,资本密集与知识技术密集相伴生,资金密集型企业所体现的是大量的先进设备投入,而先进的设备投入又是知识与技术高投入产生的,因此一些行业不仅具有资金密集特点,也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特点,但知识技术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飞机及宇宙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业,精密仪器、数控机床、环境保护设施制造等高级组装工业,先进医疗器械、电子乐器等高级工业均属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

在我国,知识技术密集型小企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行业,如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外包、知识外包、专有零部件制造、精密仪器等,大部分集中于各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创业园、软件园等园区内,数量众多,规模较小。

众所周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前期研发投入很大,而且面临未来市场较大的不确定性,成功率普遍较低。因此,知识技术密集型小企业在初创时面临很大的融资困境。这类企业并无充足的固定资产做抵押,很难获得银行贷款,而且知识产权质押需要有很强的技术评估水平。因此企业在初创时期的融资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创立者的自有资金,二是天使投资,三是政府为促进高新技术发展而提供的启动资金,四是专业机构提供的风险投资。这里特别强调的是风险投资的作用。与天使投资一般为个人提供不同,风险投资一般由专门的风险投资公司来运作,而且风险投资更倾向于高风险的知识技术密集型小企业。世界一些知名高新企业就是在风险投资的资助下成长为享誉全球的大型企业的,因此,风险投资在企业起步阶段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启动后,若发展良好,则盈利不断增加,实力不断增强,需要更多的资金推动新技术研发,企业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较少,但无形资产较多,能否获得银行贷款依赖于银行对无形资产的可信度。而实力较强的企业则可通过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上市融资,或者到海外上市融资。

总体上看,知识技术密集型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更多地体现在新技术开发投入上,而非新设备上,即使是新设备,一般也是用于开发技术,因此对于资金提供者来说具有较高的风险性。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方式更有利于该行业的发展。

(三)资本密集型企业

资本密集型企业是指在生产中需要投入较多资金,工人的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的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呈现出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的进程。资本密集型企业具有技术装备先进、工艺过程复杂、原料消耗量大和劳动生产率高等特点。

抛开划入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一些行业,目前的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冶金工业等可归为资本密集型。然而这些行业大多要求规模化经营,小企业难以胜任或存在浪费资源的弊端,因此资本密集型小企业相对较少。如小炼铁厂、小炼油厂等不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而且也不符合规模经济原则。虽然这类企业也有融资需求,但并不是本书所要研究的对象。一些从事机械制造的小企业则可以归为资本密集型小企业。这类企业在初创时期需要大量资金购置设备,一般为创业者的自有资金和天使投资,因其从事的行业并非高风险的高新产业,风险投资很少介入。而在进入生产期后,这类企业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一样,会因为订单或回款困难等有短期的融资需求,企业也需要银行予以贸易融资与短期信贷。虽然拥有一定量的资本,但是由于其设备的专用性,变现能力较差,不易被银行所接受,一些企业迫于资金压力而转向民间高利贷。

四、小结

融资是资金的调剂与融通,即资金的需求者(融资主体)从某些储蓄者手中通过运用某种金融工具,以某种方式获得资金的过程。融资包括诸多方面,主要有确立融资主体、融资主体在资金融通过程中有何经济行为、国民储蓄以何种方式转化为投资、以何种金融手段确保资金形成良性循环等。构成融资过程的要素是融资主体、融资方式和融资环境,这些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与调控方式则构成了一定制度背景下的融资机制。融资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不仅是资金筹集和供给的过程,也是资金配置的过程,通过良好的融资机制可使储蓄更好地转移到合适的投资领域,疏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通道。

由于小微企业具有规模小、固定资产比重低、财务信息透明度低、抵御外部风险能力较弱等经营特征,因此其具有独特的融资需求。融资期限较短,所需资金多为临时性周转资金,对短期信贷资金需求较多;融资额度较小,单笔所需资金通常在500万元以下;在抵押担保上缺乏土地等传统抵押物,对金融机构的信用贷款需求迫切;在产品种类上则个性化需求较多。小微企业独特的融资需求对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下面具体分析小微企业的融资特点。

(一)融资需求大,融资成本高

一般来讲,小微企业数量大、发展快,其业务和发展规模都处于企业快速成长期,对资金需求量很大。特别是小微企业都具有发展成为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愿望与冲动,而离开资金的支持这一愿望要实现几乎很难,换句话说,就是资金的短缺制约了许多小微企业发展成为大企业。小微企业的融资存在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众所周知,小微企业因信息透明度低、治理结构简单、抵押资源短缺、生产不确定性大和经营风险难以控制等因素,很难在直接资本市场上通过发行债券、股票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而商业银行因贷款规模和风险等原因,设置了较高门槛,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约束,较高的融资成本很难使其成为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和平台。

(二)小微企业会更多地依靠内源融资

小微企业往往选择内源融资,这是因为小微企业成立时间较短,缺乏外源融资所需的信用记录和相对合乎标准的财务信息,信用担保能力不强。所以,只有依靠企业内部积累的资金发展。在创业初期,外源融资主要依靠圈内亲朋好友的募集。

(三)小微企业的债务融资以短期贷款为主

小微企业的债务融资表现出规模小、次数多和对流动性强的短期贷款有非常强的依赖性等特征。基于快速灵活的特点,小微企业在流动资金的使用比率上会高于大型企业。由于所需的现金流不大,所以小微企业大多依赖于银行借贷。这些借贷的资金会用于日常生产的支付和原材料的购买。

(四)非银行金融是其重要融资选择

当小微企业无法直接获得银行的贷款时,中介机构融资、民间融资和非正规融资等都是小微企业所采取的方式。与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所能提供的抵押品较弱,因此通过正规渠道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机会非常小,加上这些银行认为向小微企业借贷风险比较高,容易产生无法收回的后果,所以往往设定很多复杂和苛刻的手续来抑制小微企业贷款。这就迫使小微企业转向其他方式进行贷款,虽然利率往往很高,但由于需要维持生产,依然向其借贷。据美国调查显示,商业信用是中小企业债务融资中仅次于商业银行贷款的第二大融资来源。

综上所述,与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的融资模式表现为更偏好内源融资,同时也更依赖于债务融资,尤其是经常性的短期小额银行贷款,以及第三方中介机构和非正规渠道等的贷款。总体来看,小微企业的这些融资方式能够反映出其具有快速性和风险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