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光伏设备制造业的市场竞争环境

光伏设备制造业的市场竞争环境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1.2.1 光伏产品市场细分[1]我国光伏发电的应用主要有光伏消费品、独立光伏系统、并网系统及与建筑结合的光伏系统、高压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等。本节将通过分析我国光伏设备制造业的企业数量、产业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来描述其市场结构。四个环节均以产量作为计算基础。

11.2.1 光伏产品市场细分[1]

我国光伏发电的应用主要有光伏消费品、独立光伏系统、并网系统及与建筑结合的光伏系统(BIPV)、高压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等。目前,国内光伏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为光伏发电的市场需求所驱动,中国光伏发电的细分市场主要包括:

(1)通信和工业应用:主要有微波中继站、光缆通信系统、卫星通信和卫星电视接收系统、铁路和公路信号系统、灯塔和航标灯电源等。

(2)农村和边远地区应用:主要有独立光伏电站(村庄供电系统)、小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太阳能互用系统、太阳能照明灯、太阳能水泵、农村社团等。

(3)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包括城市与建筑结合的光伏发电系统(BIPV)和大型荒漠光伏电站。这一应用在发达国家已经大面积推广实施,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据原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光伏并网量为1.19GW(比2011年减少0.3GW),到2012年6月,我国太阳能发电并网容量达到2.51GW。

(4)太阳能光伏商品及其他: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手表、计算器、太阳能钟、太阳能城市景观、太阳能广告灯箱、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电动汽车等。

11.2.2 市场结构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光伏设备制造业的产业链分为多个环节,而不同环节又呈现出不同的市场结构。所谓市场结构,是指某一市场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本节将通过分析我国光伏设备制造业的企业数量、产业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来描述其市场结构。

(一)企业数量

整体而言,我国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企业数量呈增长态势。如图11.12所示,2012年2月到2013年9月期间,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企业家数逐渐升高,从2012年2月的352家上升到2013年9月的543家,数据表明,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仍有企业不断进入该行业,但总体上,企业数量的增长幅度正在逐渐减小。

图11.12 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企业数量

资料来源:Wind资讯。

(二)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是指在特定产业中,主要企业所具有的相对规模结构,通常用该产业内排名前几位企业的某一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是用于衡量产业竞争性和垄断性最常用的指标。产业集中度不仅反映了行业的市场结构和行业势力状况,而且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有重要影响。反映市场集中度的指标主要有集中率指数(CRn)、赫芬达尔指数(HHI)、勒纳指数(LI)、洛伦兹曲线法和基尼系数等。本书采用美国学者贝恩对产业垄断和竞争类型的划分方法判断产业集中度(如表11.2所示)。

表11.2 贝恩分类法

根据徐枫、李连龙的《基于SCP范式的我国光伏产业困境分析及政策建议》中2007~2011年的数据,选取指标CR4,即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四家企业的产量占整个行业的份额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以下四个生产环节——硅料生产、硅片生产、光伏电池生产和光伏组件生产。四个环节均以产量作为计算基础。

表11.3 2007~2011年我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CR4[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年鉴2011》整理。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光伏产业市场结构呈现以下特点:

(1)如表11.3所示,光伏产业链上四大主要生产环节的产业集中度均随时间的推移而逐年下降,但下降幅度越来越平缓。究其原因,与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均有很大关系。近几年来,各国政府对光伏产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纷纷对其采取一定的政策扶持;巨大的市场需求对我国许多光伏设备制造企业产生了强大的刺激,导致各地企业纷纷进入该产业,产业集中度正逐年下降。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目前我国的光伏设备制造业基本符合成长期的主要特征——产业的进入壁垒相对较低,伴随着大量的企业和投资者不断涌入,产业集中度不断降低。整体而言,我国的光伏设备制造业现在正在或者已经步入成长期,并且随着产业的发展,集中度会进一步下降,但下降幅度会逐渐减小。

(2)将产业链各环节进行纵向比较,可以看出,从上游的硅料生产环节到下游的光伏组件生产环节,产业集中度先下降后升高。就硅料生产环节而言,近年来,其集中度变化不大,CR4指标均在90%以上,是极高寡占型产业结构;硅片生产环节的集中度下降幅度相对较大,2007~2011年间,CR4指标从81.35%下降至59.84%,产业结构从极高寡占型过渡到中(上)集中寡占型;光伏电池生产环节的集中度下降则更加明显,5年间,CR4指标从76.80%下降到35.11%,已经步入中(下)集中寡占型产业结构,并向低集中寡占型、原子型迈进,是整个产业链中竞争最为激烈的环节;光伏组件生产环节则与硅片生产环节情况相似,CR4指标从2007年的84.96%降至2011年的53.80%,目前也处于中(上)集中寡占型产业结构。造成各环节产业集中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产业链上各环节的生产技术水平不同,相应地,其进入壁垒的高低也有很大区别。硅料生产环节需要的技术水平较高,因此在产业链上游表现出垄断的产业结构特征;而光伏电池生产环节对技术的要求相对较低,再加上我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许多企业蜂拥而入,集中度较低,竞争程度相对较高。

(三)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是指在同一市场上,由于在产品质量、款式、性能、销售地理位置、售后服务、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产品间不完全替代的状况。产品差异化主要有两种:横向差异化和纵向差异化。对光伏设备制造业所属的机械制造业而言,差异化特征主要体现在纵向差异化,即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消费者都偏好某一特定产品或某一方面的产品特征。具体来说,在光伏电池生产方面,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光伏企业能否通过技术优势提高电池转化效率;在晶硅提纯和组件方面,差异性则主要体现在制成品的质量上。

(四)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又称进入门槛。所谓进入,是指在特定产业内出现新的企业,这种新的企业既可以是新设立的企业,也可以是原有企业进入新的产业领域。新企业一旦进入某一产业,就会与该产业内既存企业产生竞争关系,并会遇到许多相对于既存企业不利的因素,这些不利因素会成为阻止新企业进入的障碍,也就是进入壁垒。进入壁垒不仅起到保护产业内既存企业的作用,也是新企业在进入某产业时首先要克服的困难。本报告主要探讨光伏产业的四大进入壁垒——规模经济壁垒、技术壁垒、资金壁垒和政策壁垒。

1.规模经济壁垒

所谓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光伏设备的生产制造活动需要使用大型设备,专业设备的使用可以使生产专业化、简单化,有利于大批量的生产,从而带来原材料的节约和辅助部门成本的降低,达到单位成本降低的效果。

光伏设备制造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不同规模光伏设备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存在较大差异。以多晶硅为例,保利协鑫企业的生产成本可以达到20美元/千克,而小规模技术水平较低的企业则高达35美元/千克,在市场价格处于30美元/千克的情况下,对于新进入者,无疑提升了进入障碍,压缩了潜在盈利的空间。

2.技术壁垒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光伏设备制造企业在核心技术的开发方面仍显薄弱,尽管近年来,这种局面已有较大改善,但部分关键设备及零部件仍然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相关数据表明,当下我国光伏设备制造技术的许多专利都在国内各大高校及其他科研机构,这不仅表明我国将光伏设备制造技术投资研发的重点放在各大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更是我国光伏设备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为低下的体现。而自主研发能力的欠缺,无疑会对光伏设备制造技术产业化转化的能力产生严重的制约。本报告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释目前我国光伏设备制造业面临的技术壁垒。

(1)多晶硅技术壁垒

目前,国内主要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已经全面掌握了改良西门子法规模化生产技术,同时,借此技术从事的生产稳定程度也在逐渐提高,但总体而言,我国光伏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尚有许多核心技术需要寻求海外支持。对光伏电池来说,其性能优劣主要体现在太阳能的利用效率上,利用我国自主生产的多晶硅制造的光伏电池,其太阳能利用效率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仍有一定距离。这也是大部分上游光伏设备制造企业选择进口多晶硅作为其最重要的专用原材料的原因之一。对于既有的光伏硅提炼企业,因其拥有排他性的专利技术,率先控制了国际领先技术的应用,从而能够对新企业以及其他潜在进入者形成一定的阻碍。一旦这些新企业或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要想与既存企业竞争,就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自主研发,或通过专利技术购买的方式来获得关键技术,但无论新进入企业采取哪种方式,都将陷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2)生产设备技术壁垒

目前,我国的光伏生产设备制造才刚刚起步,整体而言,在技术水平上,我国企业仍与国外企业相距甚远,因此,大多数高端设备市场仍为外资企业所占领。与进口生产设备相比,国产设备在各类单项指标上与之相近,但在自动化程度上还有所欠缺。除此之外,多年来众多国外生产设备制造企业对我国企业实施了一致的技术封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生产设备技术壁垒较高。我国光伏生产设备制造行业从2007年起才稍有起色,能够开始与国外企业相抗衡。市场上陆续出现的国产制造多晶硅铸锭炉等设备,使国产生产设备的市场份额有所提升,但就目前而言,仍无法扭转高端生产设备市场为外资企业所占领的尴尬局面。

(3)应用技术壁垒

虽然近年来我国光伏设备制造业发展非常迅速,但在应用技术的发展上仍显滞后。由于并网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目前,我国光伏总装机容量还不到全球的10%。因此,光伏并网应用技术的滞后性形成了应用技术壁垒。

3.资金壁垒

光伏设备制造业对生产设备要求高,投资较大;除此之外,建设生产基地、购买原材料、提升技术水平等方面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现阶段,行业发展正处于低谷期,光伏设备制造企业要加大研发的力度,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

4. 政策壁垒

由于光伏设备制造业涉及未来国家能源发展,对国家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上游高晶硅提纯环节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对此,大部分国家都有一定的准入制度。2009年,国家把多晶硅、风电设备行业列为不再批准扩大产能的项目。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不按规定程序审批或核准的项目,一律不得通过企业债、IPO等方式进行融资。此外,“调控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不仅严格项目审批、实施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等,还引入了信息发布制度和问责制。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官方将严惩不贷,促进光伏产业自主创新,把握发展节奏,引导其有序发展。”[3]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光伏行业准入标准,引导地方政府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一哄而上和市场恶性竞争”。[4]为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规划》还对光伏项目的审核以及产能产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并进一步提高了多晶硅生产的准入门槛。

(五)退出壁垒

所谓退出壁垒,是指产业内既存企业在其业绩欠佳或市场前景不容乐观时,意欲退出该产业,却受各种因素的阻碍,无法实现资源顺利转移,这些阻碍因素构成了企业的退出壁垒。光伏设备制造业的退出壁垒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企业沉没成本较大

从企业角度而言,投资光伏设备制造的沉没成本很大,企业难以转产。对于光伏设备制造企业而言,资产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即使是处于过度竞争状态,生产能力过剩,经济效益差,但受制于很强的资产专用性,企业也难以退出原来产业,进入新产业。另外,企业转产还涉及劳动力安置成本,当光伏设备制造企业退出该产业时,需要给劳动力重新安排工作或重新进行培训,训练费用和转移费用往往数额巨大。

2. 地方政府限制

由地方政府批准的光伏项目,一旦退出,需要谨慎考虑解决就业社会安定等行政目标。目前,由于我国在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上仍有一定的欠缺,这无疑进一步提高了光伏设备制造企业的退出壁垒。

3. 社会市场限制

从社会市场角度而言,光伏设备制造企业退出时,为了实现资产的变现,企业要付出大额的市场搜寻、签约和履约等交易费用;产权市场不完善,企业难以进行产权转让或重组;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企业退出后,职工难以找到新的就业机会。

11.2.3 市场竞争行为

市场竞争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赢得更高利润与市场占有率而采取的一系列决策行为的总称,这种策略性行为是建立在该企业对市场供求关系及其与行业内其他企业合作、竞争关系的充分考察基础上的。本报告将主要分析我国光伏设备制造企业的定价策略、企业间的并购行为和企业的融资行为。

(一)定价策略

目前市场经济环境稳定、光伏产品差异化程度不高,这种情况导致光伏设备制造业内的企业将竞争策略更多地聚焦在价格竞争上。根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提供的数据,与2011年1.4美元/瓦相比,2013年的光伏组件价格已下降50%。

由于光伏产品的替代产品较少,且目前占产品种类大多数的是多晶硅,使得光伏产品的需求弹性很小。在成本方面,因为多晶硅占光伏产品的比重较高,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多晶硅的价格变动趋势决定了光伏产品各环节产品的价格趋势。且我国的硅价格并不仅仅由国内市场竞争环境决定,同时也受国际硅价格波动的影响。

当前国产多晶硅在产量上虽满足国内的生产需求,但质量上并不能完全保证达标,在保质保量的要求下多晶硅需求存在的缺口则由进口补充。国内生产多晶硅的大型企业多与下游小企业形成稳定的供应关系,导致多晶硅现货市场的供应方以小企业为主。而这些小企业出于对成本利润的考虑,可能在产品质量上出现一定的问题,且与进口多晶硅有不小的差距。产业链下游的光伏设备制造业企业在采购时更为看重质量,在价格相差不多时会优先选择进口多晶硅满足生产需求,而并非盲目支持国产多晶硅。我国国内多晶硅现货市场价格与国际价格趋势密切相关,呈现此特征的原因与大量进口多晶硅不无关系。除质量上的差距外,国产多晶硅与进口多晶硅的差异还体现在价格方面,地域便利性使得国内多晶硅现货的交货提前期极大地缩短,同时在交易时间上更具灵活性;在交付方式上,由于不需要承担汇率变动风险,因此国产多晶硅价格较国际水平存在一定范围的溢价空间。

目前国内多晶硅价格呈现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在技术进步方面,近些年多晶硅在提纯与切片技术上产生重大革新,拥有领先技术的企业能够轻易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成本优势,在制造上率先实现低成本、高利润,并敦促行业其他企业寻求技术进步。第二,由于技术的可扩散性,成本降低的优势将吸引更多企业进入多晶硅制造环节,企业数量的激增带来竞争加剧,可能出现价格战的竞争局面,给多晶硅价格变化趋势带来不利影响。第三,当外部风险频发时,光伏产业链上不同利益集团间相互竞争与渗透,特别是有些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企业可能在产业链上寻求更多的利润增长点,向上下游渗透的同时加强对资源获取与控制的能力,利用规模效应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如此带动多晶硅价格的下跌。

(二)兼并与收购

我国光伏产业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遭遇严冬,约有350家企业破产倒闭。在金融危机给产业带来重创的同时,也同样为产业大规模整合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大量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时陷入财政危机,进而被行业内龙头企业兼并或收购。行业内领先企业多通过整合上游企业达到一体化以降低生产成本,或并购生产环节上的中小企业以迅速提升自身市场份额和扩大产能。龙头企业依靠自身的资源和竞争优势能够采取积极的策略性竞争行为,而中小企业在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就需要借助龙头企业的资源优势,双向依赖关系为两者的合作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加速了光伏产业结构调整。垂直整合的优势不仅在于优化产业的资源配置,而且结构更合理、更完整的产业链抵御内外风险的能力更强,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又使得核心技术的攻克与更新成为可能。

《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提出:“加强行业统筹规划,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扶持产业链完备、已具有品牌知名度的骨干企业做优做强。鼓励实力领先的光伏企业依靠技术进步优化存量、扩大发展规模。推动资源整合,鼓励企业集约化开发经营,支持生产成本低、竞争力强的企业兼并改造生产经营不佳的光伏企业。”[5]

顺风收购光伏产业龙头老大——尚德,在业内被作为纵向整合式并购的经典案例。2013年3月20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公告称,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因无法归还到期债务,依法裁定破产重整。无锡尚德作为我国光伏产业的“大佬”在光伏产业的“寒冬”中也难逃破产重组的命运,最终接盘的是江西顺风光电投资有限公司[6]。顺风光电拥有丰富的下游电站资源,对于接盘无锡尚德,顺风光电董事长张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锡尚德将作为组件供应商,顺风光电将每年吸纳前者1GW~2GW的供应量,顺风光电接手无锡尚德,将更加确保顺风光电光伏电站的上游供应”。此外,张懿还称,未来顺风光电将为无锡尚德注入更多的技术研发投入,力求将无锡尚德塑造为技术领先的涉电新能源企业。[7]可以说,顺风光电收购无锡尚德,可以发挥真正的互补优势。

除了纵向整合之外,顺风光电在2013年7月先后收购了海润光伏、常州益鑫等公司共计730MW光伏电站项目;9月,顺风光电确定投资新疆1.5GW太阳能发电站项目。在股权收购方面,顺风光电于7月5日分别与浚鑫科技和中船海为达成协议,有条件收购浚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4家目标公司及中船重工海为(新疆)新能源有限公司旗下1家目标公司各90%的股权,共计人民币5 150 000元;于7月12日与常州益鑫达成协议,有条件收购常州益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旗下5家目标公司各90%的股权,共计人民币1 260 000元。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光伏产业未来可能出现的大规模整合与重组是必然趋势。未来两三年内,这样的并购浪潮将持续上演。光伏产业结构的变化将带来整个产业链的变化,整合有助于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优化相关资源配置,提升光伏产业的生产效率,更是对行业内企业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的一次全面拓展。同时,为了提升我国光伏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争取更多话语权,对产业链的整合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将对未来国际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三)融资行为[8]

目前,我国光伏企业普遍存在库存增加、销售规模下降的问题,企业资金压力较大,纷纷利用各种方式进行融资,主要包括股权融资、银行融资、债券融资和民间融资。

1.股权融资

据OFweek太阳能光伏网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共有55家光伏设备制造企业实现上市。由于光伏组件产能严重供大于求,2011年底监管机构停止了该类企业的IPO融资。自2012年初单晶硅生产企业隆基股份公司实现IPO融资后,再无光伏设备制造企业上市。据中国网财经统计,仅在2012年,就有10家光伏设备制造企业以各种形式被A股市场拒之门外。这10家企业中,上机数控、思可达光伏、英杰电气3家企业上会被否,另外7家企业的IPO申请被终止审查,分别是苏州快可光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日地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辉煌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中海阳新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欧贝黎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天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中,皇明太阳能已是第三次冲击IPO折戟。2013年1月30日,由光大证券保荐的恒基光伏被终止审查;2月7日,由华林证券保荐的浚鑫科技也被终止审查。证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2月21日,在869家IPO排队公司中,光伏产业链上的公司还有10家。

2.银行融资

商业和政策银行贷款是中国光伏设备制造企业的重要融资手段。受过去短期高额利润的影响,光伏设备制造业一度成为银行贷款的宠儿。特别是在各地方政府多种形式的担保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光伏设备制造企业的融资超乎常规,成为光伏设备制造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银行通过信贷投放、贸易融资、票据贴现、承兑汇票、信用证和保函等多种形式,支持光伏设备制造企业发展。以无锡尚德为例: 2005年底,尚德上市时贷款余额为0.56亿美元;2006年底,银行贷款已经攀升至3.07亿美元;到2013年3月20日,无锡尚德宣布破产重整时,多家银行对无锡尚德的债权金额高达70多亿元人民币。

但在近几年,光伏企业的银行贷款遇到了困难。2011年末,银监会扩大了逾期贷款的监测口径,处于产业整合期的光伏设备制造业则成为重点关注对象。2013年8月,欧盟“双反”最后协商阶段,多家银行明确表态:如果高税率确立,对光伏设备制造企业将加大限制贷款和清收未到期贷款的力度。

3.债券融资

截至2013年9月,在可转债方面,尚德、赛维、天合等在境外上市公司的发债规模分别为5.75亿美元、4亿美元和1.38亿美元。在公司债方面,超日太阳等几家境内上市企业在交易所发行了数十亿元人民币的公司债。2013年初发行的“13晶科债”,募集资金8亿元,票面利率8.99%,为资金最困难时期的光伏设备制造企业提供了关键性的支持。粗略估计,中国光伏设备制造企业在境内的各类债券融资额约为200亿元人民币左右。目前,由于全行业亏损,绝大多数光伏设备制造企业失去了进行债券融资的前提条件。2013年初,产业深度整合以来发行的唯一一只“13晶科债”,也是在有政府背景的“上饶城投”的担保下才得以完成,同时发行成本畸高。

4.民间融资

民营企业通过正规融资渠道进行规模融资的可能性有限,非正规民间融资则成为许多光伏设备制造企业重要的融资手段。山东省一家成立于2009年底的光伏设备制造企业,2012年中期的资产负债表显示:总资产为12亿元人民币,股东权益1.1亿元,负债构成为政府借款3亿元、政府担保和商业运作银行融资4亿多元、民间融资3亿多元。

[1]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项目研究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丛书——太阳能卷》,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版。

[2] 徐枫、李连龙:《基于SCP范式的我国光伏产业困境分析及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12 (6):11-20。

[3] 中国新闻网:《中国严控六行业产能过剩 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入列》,http://www. chi-nanews. com/cj/cj-gncj/news/2009/10-20/1919047.shtml,2009-10-2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02。

[5] 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2012-07。

[6] 江西顺风光电投资有限公司:顺风光电国际有限公司的附属全资子公司;顺风光电国际有限公司注册于开曼群岛,于2011年7月13日在港交所上市。

[7] 中国财经网:《尚德欲起死回生重启招聘顺风光电披露接盘原因》,http://finance.china. com.cn/industry/energy/xnyhb/20131114/1969934.shtml,2013-11-14。

[8] OFweek太阳能光伏网:《中国光伏产业融资分析及建议》,http://solar.ofweek.com/2013-09/ART-260008-12005-28729280.html,2013-09-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