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工作

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工作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现代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特点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通常表现为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科学性。2.现代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作用如果把企业管理比作一棵大树,基础工作便是其根,只有根深方能叶茂。(二)现代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一般要求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作。

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管理职能,提供资料依据、共同准则、基本手段和前提条件必不可少的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现代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特点与作用

虽然不同行业、不同生产特点的企业的基础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它们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实践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和作用。

1.现代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特点

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通常表现为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科学性。基础工作要体现和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规律,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它必须反映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客观规律。

(2)群众性。基础工作涉及面比较广,工作量比较大,而且要求持之以恒,需要依靠广大职工去落实,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

(3)先行性。基础工作是为专业管理提供资料、准则和手段管理的一项先行性工作。

2.现代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作用

如果把企业管理比作一棵大树,基础工作便是其根,只有根深方能叶茂。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其作用主要表现为:

(1)基础工作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的依据;

(2)基础工作是建立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3)基础工作是推行经济责任制,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依据;

(4)基础工作是搞好经济活动分析,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保证。

(二)现代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一般要求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作。要搞好各项基础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要提高对基础工作的认识,并不断克服小生产习惯势力的影响。要广泛开展对职工的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教育,要让他们明白,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诸要素,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和健全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2)要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根据生产经营活动水平,推进各项专业管理的指标和要求,不断加强管理的基础工作,并把搞好基础工作同企业经济责任制结合起来,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使企业的基础工作落到实处。

(3)要加强职工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技术业务培训。再好的制度和办法,都是要通过人来执行的,因此,必须切实抓好人的素质提高工作。

(4)要有长远、系统的打算,扎扎实实地抓,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企业基础工作的完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它要求企业领导者必须对其有正确的认识,要作长远的和系统的安排,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只要坚持不懈,始终如一,才能取得巨大的成效。

(三)现代企业基础工作的基本内容

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信息工作、计量工作、规章制度和基础教育等六个方面。

1.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是指对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的制定、执行和管理工作。所谓标准就是指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是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关批准,以特定形式布置,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主要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类,如图1-1所示。

图1-1 企业标准体系构成示意图

(1)技术标准。人们通常所说的技术标准,是指为科研、设计、工艺、检验等技术工作,为各种设备、工艺装备、工具、仪器、仪表以及为生产的产品和工程的技术质量特性而制定的标准。技术标准从其使用范围上分为国家标准、部颁标准、企业标准和国际标准; 从内容上可分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工艺标准、工艺装备标准、零件和部件标准、原材料标准、安全技术规程和安全卫生规程等。

(2)管理标准。所谓管理标准,是指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等领域中,对相关性、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所作的规定。它不是企业管理制度(办法、规定、守则、程序)等的简单编辑或汇总,而是运用标准化的原理,对相对稳定、有相关性、重复性事物和概念的各项管理制度、办法、规定、守则以及程序等进行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的基础上,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升华而成为企业管理标准的。管理标准依据不同的特点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仅从管理的职能角度划分,企业管理标准可分为管理基础标准、方针目标管理标准、企业组织标准、计划管理标准、信息管理标准、标准化管理标准、全面质量管理标准、生产管理标准、财务成本管理标准、技术管理标准、设备管理标准、计量管理标准、能源管理标准、物资管理标准等。

(3)工作标准。所谓工作标准就是指企业中把各部门和各类人员的工作范围、工作任务、工作内容所要达到的要求、具体考核条件等,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标准化的形式确定下来,定期进行检查与考核,用以测量企业中各部门和各类人员工作任务完成的水平和程度的行为规则。按企业中各类人员的职位划分,工作标准一般可以分为决策层工作标准、中层干部(管理层)工作标准、业务人员工作标准、工人工作(作业)标准等。

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构成了企业标准体系(如图1所示)。

在这个标准体系中,技术标准处于主导地位,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都是为其贯彻技术标准服务的。技术标准是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订的标准; 管理标准是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订的标准; 工作标准是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所制订的标准,用工作标准确保人们的工作质量,用人们的工作质量确保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实现各项管理职能,将有利于全面贯彻各项技术标准,从而保证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生产物美价廉、适销对路、用户满意的优质产品。

2.定额工作

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了合理地利用资源所规定的消耗及占用的标准。它是编制各种计划的依据,是科学管理的手段,是进行经济核算、讲究节约,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工具。定额工作则是指对各类技术经济定额的制定、贯彻、修订和管理等在内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定额的种类主要有劳动定额、物资定额、设备利用定额、流动资金定额和管理费用定额等。劳动定额是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生产单位合格品或完成一定的工作量所必需消耗的劳动量标准,它通常表现为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两种基本形式。物资定额则分为物资的消耗定额和储备定额。物资消耗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制造单位产品或完成单位工作量所必需消耗的物资数量标准; 物资储备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保证连续生产并完成规定的生产任务所必需的、经济合理的物资储备数量标准。设备利用定额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技术经济效果,而规定设备利用程度的标准,如单位设备的产量定额、单位产品的台时定额、设备利用率等。流动资金定额是指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所必需的、最低的流动资金的数额,主要包括储备资金定额、生产资金定额和成品资金定额。管理费用定额是指为企业和车间管理部门所规定的费用限额,主要包括企业管理费用定额和车间管理费用定额。

定额能否起到积极的作用,关键在于定额水平是否先进合理。定额水平是整个定额工作的中心问题。定额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企业在制定定额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把定额定在先进合理的水平上。所谓先进合理的水平,是说定额水平既是先进的,比原来大多数工人已经达到的水平高一些; 又是合理的,即切实可行的; 同时它又是有科学依据的,是通过采取技术组织措施和经过努力之后,大多数工人可以达到和超过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定额的作用,这也为定额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1)必须建立和健全完整的、先进的定额体系,并认真地贯彻实施;

(2)必须使定额的制定建立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之上,并使定额具有充分的技术和经济依据,使之既先进又合理;

(3)当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发生了变化,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得到改进,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有了提高,原有定额就必须及时修订。

3.信息工作

信息工作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处理、传递和贮存等管理工作。科学管理的信息系统是由原始记录、统计分析、经济技术情报、科技档案、数据管理与资料贮存等工作所组成。

(1)原始记录工作。原始记录是记载企业生产技术经济活动情况的最初的直接记录,如企业使用的领料单、考勤表、工作票、入库单等。原始记录是建立各种台账和进行统计分析的依据,是考核企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依据,是实行经济核算的基本条件,也是车间、班组进行日常生产管理的工具。

(2)统计分析工作。统计分析是对原始记录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它从原始记录取得资料以后,要进行分类、汇总和综合分析,从中发现企业生产技术经济活动的规律性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指导企业生产技术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搞好统计工作,是企业掌握生产技术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制定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的依据;是根据历史资料,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科学预测的依据; 也是科学地检验企业采取的技术组织措施所取得的经济效果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原始记录和统计工作都必须要求其做到准确、及时、全面。

(3)技术经济情报工作。情报是指为了一定目的而收集的、比较有系统的、经过分析和加工的资料。企业所需情报就其性质来划分,有经济情报和科技情报两大类。经济情报是指那些能够反映各企业内外情况变化的各种情报资料,它包括市场情报、竞争对手的情报、国家宏观经济情报等。科技情报是有关技术水平、技术潜力、新技术前景预测、替代技术预测、专利动向、新技术影响预测等方面的情报。这些都是企业了解外部环境、进行预测和做出经营决策所不可缺少的信息资料。

(4)科技档案工作。科技档案是指企业在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活动,以及工程建设中形成并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件材料。它对于企业领导人及相关人员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的情况、总结经验、制定计划和处理问题,避免走弯路,全面推进生产和技术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档案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等六项工作。

(5)数据管理和资料贮存工作。数据一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有关数字的凭证。数据管理,就是收集积累各种数据,按照不同的使用要求,进行归纳、整理、分类、统计、分析、绘制图表,以及运用电子计算机系统进行加工、存贮、传递和使用。

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要以一定的数据为依据,对生产经营过程也要根据掌握的数据进行控制,生产经营的成果最后也要用数据来反映。因此,离开了数据,就无法进行管理。所以,现代企业都应建立起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收集、存贮和检索,对信息传输加以计划化,把数据变为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各管理部门及其使用者。

4.计量工作

计量是指用一种标准的单位量去测定另一同类量的值。计量工作包括测试、检验以及对各种量化性能的测定和分析工作。原始记录反映出来的数和量,都是通过计量等手段产生的,如果没有健全的计量工作,就不会有真实可靠的原始记录,就不能提供正确的核算资料,也无法分清企业与企业、企业内部各级、各部门以及个人之间的经济责任。所以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产、供、销各个环节进行计量工作,并且要努力健全和完善每个实际环节的计量工作,不断提高计量工作水平。要搞好计量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计量器具要准确可靠;

(2)计量工作必须严肃认真;

(3)原材料等物的购进、领用、发送、运送、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产品入库、销售,都要严格地按照计量验收等有关规定和制度办理;

(4)应设置计量管理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制定计量管理制度。

5.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用文字的形式,对各项管理工作和劳动操作的要求所作的规定,是全体职工行动的规范和准则。它一般是由基本制度、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所组成的。

(1)基本制度。基本制度中最重要的是企业领导制度,如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国有企业公司制改组后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2)工作制度。这是有关计划、生产、技术、劳动、物资、销售、人事、财务等管理方面的工作制度。

(3)责任制度。它是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对劳动分工和协作的要求制定的,其中规定了企业内部各级组织、各类人员的工作范围、应负的责任及相应的权力。它是规章制度的核心。

6.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是指对职工从事本职工作进行最基本的教育和训练。从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出发,分工越细,技术要求越高,协作关系就越复杂,对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技术水平要求就越严格,应知应会的内容就越多越广泛,管理者也就更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必须对职工、管理人员经常不断地进行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企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尽一切努力,创造条件把职工、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做好,形成一种制度,以便使生产不断发展,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基础教育对不同岗位职工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但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入厂教育、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管理基本业务和技能教育、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

素质拓展 经典管理规律——帕金森定律

体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但坏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好制度该如何建设? 英国著名学者诺斯科特·帕金森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写了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其出路有三个选择: 第一,申请辞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 第二,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的工作; 第三,任用两个比自己水平更低的人当助手。走第一条路,会丧失很多权力; 走第二余路,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 所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合。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工作,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水平更低的助手不会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也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互相掣肘、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和极度僵化的官僚管理制度。

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是要在企业航船出现偏移根本航向的时刻,对照目标,及时纠偏,要在企业机构“蜕化”的过程中,推进制度改革,促进机构变革,使企业再度焕发青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