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要历史人物

重要历史人物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东明 东明,生卒年不详,索离人,是创建夫余国的始祖。东明长大后勇武而有才智,为人仁义,赢得了众人的爱戴。东明得以安全地逃到人居住的地区。公元前19年秋,朱蒙死去,年四十岁,谥号东明圣王。其长子儒留继嗣王位,号琉璃王,又称儒留王。高句丽在当时是朝鲜半岛有史以来幅员最为辽阔的国家。其人骁勇善战,深受族人拥戴。大祚荣在位期间,先后6次派儿子或臣僚入唐朝拜。

 

东明 东明,生卒年不详,索离人,是创建夫余国的始祖。夫余国大约建立于公元前2世纪,是中国东北地区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索离国属于地方性奴隶制部落国家,秽貊族系。东明的身世颇为离奇,史传大约在西汉前后(公元前2世纪左右),索离国王宫的一个侍女在国王出巡期间因仙气而受孕,后生了一个男孩即为东明。国王意图加害这来历不明的孩子,便命人将其丢弃到猪圈和马厩里,但猪和马都用口中之气慢慢呵护他使其活命。国王认为这个男孩大概是神人之子,便命其母亲把孩子抱回去当奴隶收养。东明长大后勇武而有才智,为人仁义,赢得了众人的爱戴。国王怕他夺取王位于是密令杀他,他和伙伴南逃至掩流水岸边,水中的鱼鳖们在他呼唤下架起了一座鱼鳖桥使他们脱险。东明得以安全地逃到人居住的地区。此后他在夫余之地建都称王,始有夫余国。汉魏时期,夫余国日渐强盛,其国殷富。王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和军事制度。国人性格开朗,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饮酒歌舞。夫余国很早就与中原王朝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臣属于汉、魏。

东明创建的夫余国从公元前2世纪立国到公元494年被高句丽灭国为止,历时约700年。

朱蒙 朱蒙(前59—前19),夫余人,古高句丽国的开国始祖。

据传,夫余国王金蛙出巡时在优渤水边偶遇河伯之女柳花,夫余王将其带回国中,幽闭于密室。忽一日,有日光追逐柳花之身,因而怀孕。不久后生出一个五斤大的肉球。被夫余王丢弃后,猪狗、飞鸟都不肯伤害它。夫余王想用刀剖开它也砍不破,只好还给了柳花。不久有一男孩破壳而出,长相奇伟。自幼箭法超群,因而得名“朱蒙”。金蛙王的7个儿子妒忌朱蒙的武功、才智想要加害,朱蒙就率同伴逃往南方,渡河时召唤鱼鳖搭桥相助得以脱险。此后朱蒙来到卒本川(今辽宁桓仁下古城子),在沸流水(今辽宁富尔江)旁结庐而居。公元前37年,朱蒙建立政权,国号高句丽。随着国力发展,高句丽势力渐渐强大,逐渐统一各部。公元前32年,朱蒙征服了长白山以南的荇人部,公元前28年又征服了北沃沮。公元前19年秋,朱蒙死去,年四十岁,谥号东明圣王。其长子儒留继嗣王位,号琉璃王,又称儒留王。此后朱蒙所创立的高句丽政权一直延续了700多年,直到公元668年被唐朝所灭,对东北历史影响深远。

好太王 好太王(374—412),名高谈德,高句丽的第19代王,是高句丽历史上大有作为的君王。谈德雄伟有奇才,其执政后,利用前代国内和平发展时期积累的较为强盛的国力条件,掀起一系列大规模对外军事扩张行动。

公元396年,好太王率军在汉水大败百济军队,夺取了百济五十八城,将势力一直扩展到汉江流域。此后又援助新罗,大败倭寇。从公元399年开始,辽东后燕几次攻打高句丽均遭失败。公元404年,好太王与后燕争夺辽东,几经反复,终于将辽东地区据为己有。

公元410年,好太王亲率高句丽大军北征夫余,夫余被迫臣服于高句丽,颠覆了原有的主从关系,进一步扩大了高句丽的势力和统治范围。好太王还征讨了更北的靺鞨和阿伊努部落,使其臣服。在其统治下,高句丽国富民殷,五谷丰熟。他增修平壤城,并向平壤移民。积极提倡佛教;极力维护奴隶统治。

公元413年,好太王病故,年仅39岁。虽然好太王统治高句丽仅22年,却开创了高句丽最强盛的时期。高句丽在当时是朝鲜半岛有史以来幅员最为辽阔的国家。

好太王的功绩被铭刻在其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上,该碑是世界上最大的刻有碑文的石碑之一。

长寿王 长寿王(394—491),名高琏或高巨琏。高句丽的第二十世王,公元412年至公元491年在位。

高琏即位初期,为巩固和稳定其父好太王迅速扩张后的国家,他和中原各朝交好,密切与北魏的关系;向南继续扩张,国家重心南移;安民保境自存,发展经济实力。公元427年,高琏将高句丽首都由国内城迁到朝鲜大同江畔的平壤城。

在朝鲜半岛,高琏继续了好太王的扩张政策,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公元475年,高琏从陆海两路全面大规模攻打百济,拿下了朝鲜半岛具有战略意义的汉江流域。又几次举兵攻打新罗北部,建立石碑作为高句丽与百济、新罗的界碑。

从高琏时期开始,高句丽进入长达二百年的和平发展时期。由于先后占有了开发已久、资源丰富的辽东、玄菟、乐浪等地区,加上安定良好的统治形势,到长寿王末年时,高句丽疆域空前扩大,为高句丽全盛时期,是我国东北地区较强的地方政权之一。同时农业和手工业有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政治制度已渐由奴隶制社会步入了封建制社会。

公元491年,高琏逝世,共为王79年,享年97岁,后代追谥他为长寿王。

大祚荣 大祚荣(?—719),渤海国的开国之主。其人骁勇善战,深受族人拥戴。

公元696年,大祚荣与其父靺鞨人部落长乞乞仲象参与“营州之乱”反唐,失败后,乞乞仲象在奔亡中病故,大祚荣代父而立,率所部继续东逃。公元698年,唐军追大祚荣至天门岭(位于河北承德县西),大祚荣聚合高句丽、靺鞨之兵,大败唐军。在东牟山旧国(今吉林敦化县城山子山城)建立震国,并以尊称自创其姓“大”氏(古通古斯语,即“酋长”之意),自称“震国王”,是为渤海开国之始。国众以靺鞨族为主,高句丽次之,并夹杂有少量的汉、契丹、奚、突厥、室韦等族。

大祚荣为了巩固震国政权,在建国之后便遣使与突厥结盟,又通好南面的新罗,在四邻之间站稳了脚跟。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于公元713年遣郎将崔忻前往震国,拜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渤海”遂成为其新国号。大祚荣在位期间,先后6次派儿子或臣僚入唐朝拜。渤海国与日本也尽力保持友好关系。在数年之间,渤海国势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疆域绵延2000里。大祚荣的统治为渤海后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创了东北境内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大武艺 大武艺(?—737),渤海国第二代君主。公元719年,渤海国王大祚荣薨,唐册立其嫡长子桂娄郡王大武艺承袭父位,继续保持与唐王朝的隶属关系。但同时,大武艺又不安于臣属地位,不断向外扩张。公元725年,唐在黑水靺鞨内置黑水府,大武艺以黑水部妄图与唐合谋夹攻渤海为由,派军攻打黑水。公元732年,又攻打唐登州和马都山,被唐玄宗派兵击败。大武艺亲弟大门艺抗令拒绝征讨黑水,后逃唐躲祸,因唐朝有意保护,大武艺派人刺杀其弟未遂。

大武艺与唐朝的几次较量中接连碰壁,只得转战为和,与朝廷言归于好。与唐朝交往时使用唐朝的开元年号。全力维护并加强在唐朝的贸易权,使渤海国的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公元727年,遣使至日本以遏制新罗,公元728年,日本遣使向渤海答谢。从此渤海国一直与日本维持着很好的外交和商贸关系。他在位期间,渤海国的疆域扩张东至绥芬河及今俄罗斯沿海州、南至朝鲜半岛大同江、西至松花江流域。

公元737年,大武艺病逝,谥号武王。其一生致力向外用兵开边扩张,为扩展渤海国疆域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大钦茂 大钦茂(?—793),渤海国第三代君主。公元737年,大钦茂即位,接受唐朝册封。执政第二年,即派人入朝,抄写汉文化典籍,使汉文化在渤海广为传播。在大钦茂的培养和影响下,渤海涌现出一批受中原文化熏陶的诗人、画家、文学家、雕塑家和音乐家。中原习俗深深浸濡到渤海社会生活中;儒家思想已在渤海社会占统治地位;政治机构也仿效唐朝设立。大钦茂重视经济发展,渤海普遍使用铁器。同中原、日本积极开展经济贸易。公元755年和公元785年,大钦茂两次迁都,新都皆位于盆地或平原,资源丰富,适宜农耕。公元764年,大钦茂遣臣朝贡于唐。以后几年朝贡不绝。唐朝一方面对渤海给予扶持,另一方面也派节度使加强对渤海的控制。除同唐及五代后梁、后唐中央政权、中原地区保持良好关系外,还积极发展同日本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公元739年大钦茂遣使出使日本,此后,接连遣使访日,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公元793年,大钦茂病逝,谥文王。他在位57年,文治武功颇有建树,为东北地区的早期开发,做出了卓越贡献。

杨泰师 杨泰师,生卒年不详。唐朝渤海国文王大钦茂时期著名诗人,官居归德将军。

公元758年,日本遣正史小野田守、副使高桥老麻吕等来聘问。日本使还,大钦茂遣辅国上将军杨承庆为正使、归德将军杨泰师为副使,一行二十三人同往答聘,且吊圣武天皇之丧。九月登陆,居于日本越前(今福井县东北部)。十二月入日京待觐。第二年正月,受到日本淳仁天皇的召见,献上大钦茂赠送的国书及礼物。日皇在朝堂宴飨他们,并授杨承庆正三位、杨泰师从三位之衔。归国前,日本太保藤原惠美和朝臣押胜,又宴请渤海使者于田村宅第,日本文士赋诗送别,泰师亦作诗和之。其中《夜听捣衣诗》一首,表达他出使日本,客居异国,对月闻声,思亲怀人的缠绵悱恻情怀。他出使日本所赋《咏雪诗》也为人称道,诗云:“昨夜龙云上,今朝鹤雪新。祇看花发树,不听鸟惊春。回影疑神女,高歌似郢人。幽兰难可继,更欲效而颦。”意境与用典均优美精当,堪为上乘之作。杨泰师身为武将,却能诗善文,说明当时渤海国受中原文化浸染之深,一部分渤海的上层人物已具有较高汉文化水平。而杨泰师堪称其中汉文学造诣较深的代表性人物。

王孝廉 王孝廉,生卒年不详,渤海国第八世国王大言义时著名诗人,官太守。

公元814年即唐宪宗元和九年,时日本嵯峨天皇在位,大言义遣王孝廉等一批渤海使臣访日,乘舟至出云(今岛根县东部)登陆,十二月入京呈国书。

王孝廉拜见嵯峨天皇时,以灵活务实的外交手段化解了昔日渤海文辞礼仪使日方不快的纠纷。公元815年正月,嵯峨天皇三次宴请王孝廉,还邀渤海使参加了日本传统盛会白马会。出行期间王孝廉以文会友,切磋诗艺。渤日唱酬诗中,最为人称道的当推王孝廉与坂上今继的唱和之作。如《和坂领客对月思乡之作》传诵一时。王孝廉其人和他创作的汉诗被收入日本天皇下令编撰的《文华秀丽集》,受到日本文人的普遍好评。王孝廉除圆满地完成了政治使命外,还以诗为外交礼节与日本佛教界多有交往。与日本名僧弘法大师空海交流甚笃。

公元815年,王孝廉一行经日本出云州返程,不久便遇上风暴,漂流至越前国(今福井县东南部),在越前国染疮疾而逝。王孝廉的访日不仅促进了两国间的文学交流,而且还加深了两国文人间的友情。

裴颋、裴璆父子 裴颋,生卒年不详。渤海国后期著名的诗人和外交家。学识渊博,才貌兼备。历渤海十三代王大玄锡和十四代王大玮瑎两代,任职文籍院监。

公元882年,日本阳成天皇在位时,裴颋受渤海国王大玄锡派遣,率105人东渡访问日本。第二年4月,被隆重接待拜见日本天皇,冒雨观四府骑射及各地所贡名马。天皇专门挑选官职五位以上有容仪者30人接待,以示荣崇。在将近半个月的时间里,裴颋频繁与菅原道真、岛田忠臣等日本文化界知名人士来往,切磋诗艺,赠答抒怀,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文化交流。公元894年,裴颋率105人第二次访问日本,宇多天皇照例在丰乐院和朝集堂等处多次盛情款待。菅原道真等再次到鸿胪馆与裴颋欢会,彼此再度赋诗酬酢。宇多天皇对裴颋的才学风仪也极为欣赏敬慕。

裴颋之子裴璆(生卒年不详),同样文才出众,公元907年,裴璆奉命出使日本。醍醐天皇热情欢迎裴璆等人访日。

菅原道真之子菅原淳茂与裴璆继承了上一辈的友情,彼此相处融洽愉快。公元919年,裴璆奉命率104人第二次出访日本,再一次受到隆重友好的接待。

公元926年,契丹灭渤海。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东丹国统治渤海。裴璆改仕东丹,公元929年,裴璆受东丹国派遣,第三次访问日本。日方因渤海已亡而未予接待。但其昔日多次往返于日本与渤海之间,仍给日本文化界留下深刻印象与影响。

耶律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872—926),辽朝开国君主。姓耶律,名亿,字阿保机。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军事家。在位20年,庙号太祖。

耶律阿保机出生于契丹迭剌部落,是契丹显贵家族的长子。公元901年,他被部落选为头领。他智降室韦,又率部下征讨越兀、乌古、奚等部落,都战胜了对手。阿保机也因此取得很高威望。公元907年,阿保机担任契丹大首领,设官统领部众。辽太祖自此正式开始其统治。公元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建元神册,按照中原政治制度建立朝廷。公元926年和公元938年,两次扩建皇都,改名上京。为了巩固统治,对境内的部族进行了新编制。阿保机还选择了一批才能出众的文臣武将来辅佐他。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字,发展农业、商业。

建国后,阿保机除了大举征讨周邻部族外,还多次出兵幽燕地区。公元924年,阿保机率领大军亲征吐浑、党项、阻卜等部,尽取西边诸部落。公元925年,率军征伐渤海,于第二年灭渤海。公元926年7月,阿保机在回军的途中病逝于夫余府。作为一名有作为的少数民族君主,耶律阿保机密切了北方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推动了契丹及北方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902—947),字德谨,契丹族。辽国第二位皇帝,史称辽太宗。

耶律德光在公元922年刚满二十岁时,就出任契丹国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军事要职。公元926年,在平定渤海国的战役中,身为主将的耶律德光初步显露了军事指挥才能。阿保机死后,述律太后一向不满于太子耶律倍的好文而怯弱,在她的授意下,以众官推举耶律德光代替太子耶律倍的名义将耶律德光扶上了皇位。公元935年,石敬瑭叛后唐降契丹,耶律德光兵援石敬瑭,公元936年石敬瑭称帝建立后晋。为了感恩,公元938年按约定向耶律德光献出了燕云十六州,卑称儿皇帝。

耶律德光在经济上受汉制影响,大行“劝农桑,教纺绩”之策。他最先在辽国并籍五京户丁,以定赋税。公元942年,石敬瑭死,其子石重贵继位。契丹藉后晋不敬之由向其开战。公元946年正月契丹灭后晋,进占汴京城。公元947年下诏改契丹国为大辽国,年号大同。随后耶律德光在中原的后续统治却难以为继。中原士族与百姓自发反抗契丹统治。耶律德光进汴京城仅三个月,就不得不整点契丹大军,边打边退地弃中原回国。途经河北栾城杀胡林时,猝然病死,辽人将其运回北方安葬。途中为防尸体腐败,以盐渍腌其尸,以保证尸体完好运回草原安葬。

耶律德光是一位有作为的契丹皇帝,对辽国推行汉制起到了开先河的作用。

完颜阿骨打 完颜阿骨打(1068—1123),姓完颜,女真名阿骨打。金朝的开国皇帝,庙号太祖。

阿骨打自幼勇武稳重。二十五岁时身为女真联盟长的父亲病故。1113年10月,阿骨打继任联盟长,由于女真多年受到辽朝的压榨勒索,阿骨打暗中准备起兵反辽。

1114年,阿骨打观察到辽主无心政事,朝廷空虚。当年9月,他召集女真各部落兵马在来流水(今拉林河扶余段)会合,率领兵士祭告天地,发誓同心抗敌。11月取得出河店一役的胜利。1115年正月,阿骨打即皇帝位,号大金,建元收国,定都于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南白城子)。同年9月攻占了北边重镇黄龙府。1120年4月,亲率大军伐辽,攻陷上京临潢府,天祚帝离京外逃。辽已濒于最后灭亡。

阿骨打进行抗辽灭辽斗争同时,积极建立女真人新兴的奴隶主贵族统治。实行“猛安谋克”,打破了女真人原有的氏族部落血缘关系,完全以新的地域关系来划分国民。对奴隶制进行改良,使平民的利益,得到了一定保护。为促进文化发展,阿骨打命人创制“女真大字”,使金国有了自己的官方通用文字。

1123年,阿骨打再次率兵攻辽后病死于回师上京的路上,其一生完成了建国、破辽两件大事,堪称杰出的女真奴隶主首领。

完颜娄室 完颜娄室(1078—1130),字斡里衍,女真族完颜部人。他智勇双全,通晓兵略,是金国建立之初著名的战将。

娄室少年即勇武有力,随穆宗盈哥出征,逐渐显露出过人的作战才能。

辽寿吕五年(1099年),年仅21岁的娄室,代替父亲出任七水部部长之职。1114年,随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在金建国初期多次抗辽斗争中完颜娄室屡立战功。

1115年,娄室巧用火攻打下黄龙府。后被阿骨打任命为黄龙路都统。1118年随阿骨打率军进攻辽中京(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迫使辽帝弃京出逃。1122年娄室力排众议,出奇制胜打败援辽的西夏军队。

1125年,娄室率兵生擒辽帝。辽国遂灭。灭辽后,金国开始侵攻北宋。娄室奉命参加围攻北宋都城汴京(开封),次年四月金军克汴。此后,娄室奉命统帅诸军进军陕西,取得重大胜利。1130年秋,宋金双方在富平会战中,娄室身先士卒,艰苦作战,因积劳成疾病死于经州,终年五十三岁。

完颜希尹 完颜希尹(?—1140),女真名谷神,又名兀室(悟室),是金朝开国元老重臣。1114年阿骨打起兵反辽,以宗翰、希尹等为谋主,相助抗辽,建立金国。

1120年,希尹随阿骨打攻破辽上京、中京。1125年,擒天祚帝于余赌谷,希尹亲临前线指挥作战,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在阿骨打委派下,完颜希尹在1119年创造女真文字,对女真族的发展和金朝社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127年,金第二次伐宋,北宋覆亡。此后希尹率军追击宋高宗赵构,期间平灭大将耶律余睹谋反。

金熙宗继位后,希尹成为掌握金朝军政大权的重要人物。熙宗、希尹君臣对金朝政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遭到女真贵族中保守派反对和改革派中同僚将佐们的忌妒。他因为维护礼制极力阻止帝、后同车,得罪了悼平皇后。1140年,悼平皇后以希尹酒后之言向皇帝进谗,说其讥嘲皇帝无子,熙宗大怒处死希尹,家族连坐。三年后,熙宗皇帝醒悟希尹原是冤死,深表痛惋,下令赠希尹仪同三司、邢国公,依礼改葬。完颜希尹终以功臣身份得到后代纪念。

蒲鲜万奴 蒲鲜万奴(?—1233),金朝末年大将,又作真万奴、完颜万奴、夫合讷等。金末元初大真国(后称东夏)的创建者。

蒲鲜万奴初为皇帝的御马官。1206年,蒲鲜万奴因退宋兵有功暂露头角。1213年,蒲鲜万奴作为部下跟随金统帅来到东北镇压契丹耶律留哥起义,镇抚辽东。万奴军连遭大败,却仍因国家用人迫切而升官。这时蒙军已开始攻陷金北方大片领土,金王朝统治危在旦夕。金帝的无能和疑忌使领有军政大权的蒲鲜万奴决定取而代之,在1215年春于东京(今辽宁辽阳)发动了兵变,同年冬,据东京自立,国号大真,建元天泰。1215年11月,获知万奴兵东出,耶律留哥乘机袭破东京,迫使万奴转入附近州县活动。1216年,蒙军渡过辽河,万奴诈降蒙古,此后又乘机反叛杀死蒙古大将,率众遁入位于今朝鲜地域的海岛。1217年6、7月间据地再度自立,改国号东夏,定都南京(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城山子山山城)。

东夏国建立后,万奴继续对外用兵,不断巩固和扩大东夏政权。1224年东夏与蒙古的关系开始交恶,1233年,蒙古出兵东夏,兵围南京,万奴被擒,东夏国灭亡。蒲鲜万奴所建立的封建割据政权前后存在了19年。

完颜亮 完颜亮(1122—1161),女真名迪古乃,字元功,金代第四位皇帝,史称海陵王。

完颜亮从小受父亲完颜宗干的影响,对汉文化深有了解。少年时,他因自己是太祖的长房孙,萌生了夺取皇位的野心。1147年,他晋升为尚书左丞,讨好悼平皇后,乘机将自己的一些心腹亲信安插在中央重要部门。1149年,升任都元帅,掌握了国家兵权。1149年,他利用大臣对熙宗乱开杀戒的不满,于12月夜里发动政变,杀死熙宗和近臣,篡位称帝。他着手进行加强中央集权的行政改革,后迁都燕京,并效仿宋辽建五京。提拔重用善于理财的臣下,使北方生产得到进一步恢复,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海陵王在社会改革中是个有作为的君主,但在生活中却极为放荡好色。他广纳妻妾,甚至明抢暗夺他人之妻,遭到女真族人的唾弃和谴责。

1161年,海陵王不顾朝臣和宗室反对,一意孤行调集兵马粮草大举征宋。同年秋,东京留守完颜雍(太祖孙),夺位称帝。即便如此,海陵仍无意撤军。以耶律元宜为首的部分将领得知东京政变后,遂起兵杀死海陵,率军北归投奔世宗。

完颜亮不乏施政才略,但因暴虐失德而遭民怨臣弑,一生颇引后世深思借鉴。

洪皓 洪皓(1088—1155),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宋高宗准备将都城由杭州迁往建康(今南京),以避金兵锋芒。洪皓不顾职位卑微,上书谏阻。他的意见虽未被采纳,但却因此为高宗赏识。高宗特意召见他,擢升其为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金朝统治者逼迫洪皓到金廷操纵的伪齐政权去当官,他宁肯死也不做伪齐的官员,被流放到冷山(今吉林农安北),此地气候苦寒,人烟稀少,经济文化落后。洪皓在冷山住了十五年,十五年间,洪皓不顾物质生活的贫乏,竭尽全力在女真族劳动人民间传播中原文化。他在教授完颜希尹子弟读书之余,还主动教当地百姓的子弟读书。由于当地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女真族子弟虽想学习,但无书可读。洪皓看到女真人利用桦树皮书写,就同女真人一起上山采集桦皮,晒干当纸用。他在桦皮书叶上默写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全文,作为课本,教授女真子弟读书,“桦叶四书”,成为千古相传的民族史佳话。他一生著有文集五十卷及《帝王勇要》《姓氏指南》《松漠纪闻》《金国文具录》等书。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法号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图撒合里,契丹族人,元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耶律楚材出身契丹贵族家庭,当时辽朝(907—1125)已亡,耶律楚材家世代出仕金朝(1115—1234)。耶律楚材的名及字取自《春秋左氏传》中的“楚虽有材,晋实用之”的典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耶律楚材家庭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1215年,蒙古军攻占北京,成吉思汗得知耶律楚材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遂委以重任。耶律楚材辅佐成吉思汗、窝阔台汗两朝近三十年,他主张“以儒治国”,重视文治。特别是在制定税收制度和在蒙古实行编户制度等各方面均为蒙古帝国做出重大贡献。

耶律楚材不光政治才能卓越,而且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卓越造诣和多种贡献。他编有《西征庚午元历》,主持修订了《大明历》,是提出经度概念的第一个中国人。他酷爱诗歌,留有《湛然居士文集》共14卷。

纳哈出 纳哈出(?—1388),蒙古族。成吉思汗时期四杰之一木华黎的裔孙。1368年,元朝势力溃逃蒙古草原,建立“北元”政权,纳哈出凭借雄厚的军事力量成为北元的丞相和太尉,继续与大明王朝对抗。

明廷对纳哈出势力采取以和平招谕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的战略。洪武二年、洪武三年,明廷曾两次专门遣使招谕纳哈出,争取他和平归附。洪武二年(1369年),洪武皇帝朱元璋致书纳哈出劝其归降。次年,洪武皇帝再遣使致书,明以天下大势,晓以利害,向纳哈出宣示明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并许以归顺后的功劳。可纳哈出仍自恃武力,时常挑衅明朝军队。洪武八年(1375年)的盖州之战,是纳哈出与明朝的一次较大的争锋,明军在盖州伏击纳哈出,挫其锐气。后来,明廷调整了策略:首先,集中力量进一步清除小股故元势力,翦除纳哈出的羽翼;再次,不断巩固明军在辽东的军事力量,等待有利时机;最后,双管齐下,在积极防御的同时,继续对纳哈出进行和平招谕,争取其真心归附。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明军在冯胜、傅友德、蓝玉的率领下开始北征纳哈出。金山之役,大明“以全师压金山”。经半年有余,纳哈出终于在军事打击下甘愿出降。归降后,他率众入关到达明朝都城,朱元璋赐给他一品官服,册封为海西侯。

亦失哈 亦失哈是海西女真族人,明朝宦官。他精通女真语,又会汉语,既熟知东北地区的风土民情,又知悉明朝的典章,他曾多次任钦差大臣巡视奴儿干地区(黑龙江下游地区),并出任辽东镇守太监,负责该地区军务防备。他为奴儿干都司的建立和辽东地区的开发做出了历史贡献。

永乐九年(1411年)春,明成祖派亦失哈等奴儿干都司官员率领一千余名官军巡视奴儿干地区。亦失哈一行乘二十五艘巨船,到奴儿干地区。永乐十年(1412年),亦失哈再次巡视奴儿干地区。亦失哈等人在此次巡视中修建了一座宏伟瑰丽的永宁寺,并建了一座碑,上刻“敕修永宁寺记”碑文,记载了明朝建制奴儿干都司、兴建永宁寺和亦失哈巡视该地区的经过。宣德十年(1435年),明政府任命亦失哈为辽东镇守太监,让他与总兵官一起负责辽东防务。从此,他便成为辽东地方最高军事长官之一,起到加强辽东军事防务的作用。1449年,亦失哈制下的明军攻打瓦剌失利,亦失哈因此被弹劾,奉召回到北京。

亦失哈以钦差大臣身份多次巡视奴儿干地区,促进了该地区各族与汉民族友好往来,加强了双方经济文化联系,巩固了明朝中央政权对奴儿干地区的行政管辖,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刘清 刘清(生卒年不详),字嘉兴,和州(今安徽省和县)人。永乐十八年(1420年),因戍边有功,出任辽东都指挥使,并受朝廷的派遣,转戍吉林船厂,担任造船总兵官,督造巨船。他率领数千军士和工匠到今吉林市的松花江一带设厂造船。那时,吉林人烟稀少,山林中常见野兽出没。他不畏艰辛,跋涉冰雪,以戴罪谪戍之身,应朝廷“造舟松花江招诸部”之急,统一彪师,扩建了前代的船厂来造巨船,供内官亦失哈等人巡视时使用。东北大地,江河纵横。船队从吉林出发巡视奴儿干,招抚女真各族,既关乎边境的安定,也关乎大明江山的版图。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刘清为纪念造船,在江畔的山崖上刻石题名,这就是第一块摩崖石刻,要为我们还原那段历史留下了一条珍贵的线索。石刻文字共三行,全文为:“甲辰丁卯癸丑,骠骑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大明永乐拾玖年次辛丑,正月吉□□”。刘清曾先后三次来吉林造船,不仅把内地的造船技术带到东北,促进了东北造船业的发展,而且为明朝治理东北及奴儿干都司,加强对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管理,维护明朝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努尔哈赤 清太祖努尔哈赤(1559—1626),姓爱新觉罗,女真人,清王朝的创建者。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努尔哈赤生于建州赫图阿拉城(今辽宁省新宾县)。努尔哈赤,19岁离乡从军,他勤奋好学,喜读《三国演义》,好结交汉人知识分子,且屡立战功,开始展示出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1583年,明朝平定建州叛乱,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无辜被杀。满怀愤恨的他毅然离军还乡,时年25岁。为报血海深仇,他开始起兵统一女真各部。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对外关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展示了过人的才能,所率部族很快成为女真各部中最强大的力量。古勒山一役他以少胜多,击败九部联军。此后他相继征服女真各部,至1615年,结束了女真社会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同年努尔哈赤创建了八旗制度。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大金”(史称后金),建都赫图阿拉城。

此后,努尔哈赤将战略重点转向明朝。1619年在萨尔浒大败明军,歼敌约六万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辽东形势。迁都沈阳后,大举进攻明朝,但在宁远遭到明朝守将袁崇焕的奋力抗击,伤亡惨重。努尔哈赤忧愤成疾,于1626年8月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葬于沈阳福陵。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创建者,他雄才大略,善用人才,创建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为清王朝的发展兴盛奠定了基础。

布占泰 布占泰(?—1618),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乌拉部首领。既是努尔哈赤的女婿,又是其对手。

布占泰的哥哥满泰成为乌拉部首领时,正值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统一各部之际。

1593年,海西女真叶赫部纠集扈伦四部进攻努尔哈赤,结果战败。后来又纠合其他部族再次进攻。在古勒山大败,布占泰被俘。在得知他是乌拉部首领满泰的弟弟这一情况后,为了减小统一女真各部的阻力,努尔哈赤不仅没杀他,还将女儿与侄女许配给他。

1596年,满泰被部下所杀,努尔哈赤见时机成熟,立即派部将护送布占泰回归乌拉部。在努尔哈赤的扶助下,布占泰牢牢地掌控了乌拉部的统治大权。

在返回初期,他与努尔哈赤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两部再次联姻、结盟。然而,没过多久,结盟破裂。1607年,东海女真瓦尔喀部归附努尔哈赤。布占泰闻讯拦截。双方在乌碣岩展开大战,布占泰大败。他向努尔哈赤叩头请罪,努尔哈赤再次原谅了他。但是,布占泰返回乌拉部后,又多次背弃盟约。1613年,努尔哈赤亲征乌拉部,布占泰被杀得丢盔弃甲,只身投奔叶赫部,乌拉部从此灭亡。

皇太极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清王朝的奠基者。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自幼随父兄征战,擅长骑射。他作战勇猛,战功卓著,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他被拥立为大汗。即位后,他审时度势,对内进行改革,加强自身实力;对外与大明讲和,最后入关夺取政权。

为实现战略目标,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改革内政,强化皇权。他逐步削弱八旗贝勒的权势,解决皇权与旗主分权的尖锐矛盾;采纳汉官建议,独掌政务,抑制满清亲贵特权;设都察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国家机构,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他出兵朝鲜,统一漠南蒙古。皇太极认为,大明好比一棵大树,砍伐其枝干,大树自然就倒。他先后两次出兵,将朝鲜征服。又采取安抚、怀柔政策,顺利地完成了对漠南蒙古的统一,既强化了军权,又增强了对明作战的实力。他出兵大明,攻占辽东。经过十余年的努力,1636年,皇太极称帝,定国号“大清”,对明大举攻伐,率军亲征。1642年,在松锦决战中将明军精锐洪承畴消灭。

1643年,清军入关前,皇太极暴毙,终年52岁,葬于昭陵。

巴海 巴海(?—1696)瓜尔佳氏,满洲镶蓝旗人,是抗击沙俄侵略的著名清军将领。

顺治九年(1652年),他成为满洲榜探花。最初任秘书院侍读学士。顺治十六年,其父沙尔虎达病逝,袭父职做一等男爵。当时,顺治皇帝力排众议:“沙尔虎达驻守宁古塔多年,深得人心,现在不幸病故,儿子巴海一向勤勉谨慎,完全可以担当他父亲生前的职务——宁古塔总管。”

巴海果然不负君王厚望,多次击退沙俄的侵犯。特别是顺治十七年飞牙喀一役,他巧妙布防,将俄军包围,敌军溺死很多,巴海亲自率军追击,大获全胜,缴获许多战利品。捷报频传,他被加封。然而,他好大喜功,隐瞒未报战争中清军的损失,后来情况败露,被削去爵位。

康熙元年,巴海任黑龙江将军,招抚边境墨尔哲氏部,将其迁移到宁古塔,为稳定边防做出了贡献。他凭借过人的才干,深得皇帝的信任。因战功赫赫,屡受嘉奖。康熙十三年(1674年),入朝觐见获赐黑狐貂裘、朝衣各一袭。康熙二十一年,为抗击沙俄犯边,巴海上奏请求维修战船,康熙帝下旨批准,次年,巴海谎奏叟登等处丰收,本应被夺官、革职,但康熙帝念他镇边有功,只将其降职处理。不久,又再次被起用,最后官至议政大臣。康熙三十五年去世。

徐鼐霖 徐鼐霖(1865—1940),原名立坤,字静宜,号憩园,晚号退思,吉林九台人,清末民初官员,为挽救民族危亡,捍卫国家主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精诗文、善书法,被誉为“吉林三杰”之一。

他自幼好学,心怀“治国平天下”的壮志。17岁考中秀才,在吉林崇文书院与成多禄、宋小濂共同受业于著名学者顾肇熙。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他投笔从戎。后来目睹清廷腐败无能,沙俄肆虐东北,他与宋小濂、成多禄等共同筹谋改革内政。

1905年,他亲赴满洲里了解情况,著有对俄策略《论速宜于各大站设官殖民抵制强邻》,力主施行新政,发展洋务,重振大清,抵抗外侮。1909年调任黑龙江兴东兵备道道员,他巡视江防,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富国强边。1910年参加中东铁路理事会,主持吉长铁路选线勘测事宜。因筹措边防有功,清廷特授他为黑龙江民政使。

民国期间,1918年,徐鼐霖应聘为大总统顾问。1919年,任吉林省长,任内锐意改革财政金融,减轻财政负担,却招来猜忌,不久被免职。仕途受挫后,他寓居北平,终日与宋小濂、成多禄饮酒赋诗。

1940年,于北平憩园去世,葬于西山,终年75岁。

徐鼐霖一生雅好文史,造诣颇深,著述很多,现有《徐鼐霖集》行世。

宋小濂 宋小濂(1860—1926),字友梅,又字铁梅,晚号止园。吉林永吉县(今吉林市)人,著名学者、书法家,被誉为“吉林三杰”之一。是清末黑龙江最后一位巡抚,民国第一位都督兼民政使,也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官员。

他自幼好学,少怀大志,188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深受知府李金镛赏识。后随其到漠河金矿局,从此开始了“半生心事在筹边,黑水黄沙二十年”的生涯。

宋小濂任职期间,悉心考察中俄边境,写成《北徼纪游》一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他与俄国中东铁路重订购地和伐木合同。在谈判中据理力争,毫不退让,收回被沙俄侵占的大片林区,维护了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因交涉有功,被提升为呼伦贝尔副都统。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兴办屯垦,招民实边。

宣统二年(1910年),宋小濂被任命为中俄会勘边界帮办,与俄国商谈中俄两国边界。沙俄私自挪移界碑,妄图霸占满洲里,并调动军队加以恫吓。宋小濂不畏威胁,沉着应对,咏作《满洲里》表达捍卫主权的决心。最终双方签订《满洲里界约》,宋小濂为保卫国土完整做出了贡献

民国时期,1911年,他担任黑龙江省民政使,1912年改任为都督兼民政使。1920年他被推荐赴哈尔滨任中东铁路督办,后辞官隐居北京,著有《晚学斋诗草》十二卷等著作。

1926年,因病逝世,终年六十七岁。

成多禄 成多禄(1864—1928),原名恩令(恩龄),字竹山,号澹堪,吉林九台人,著名书法家,被誉为“吉林三杰”之首。

成多禄自幼颖慧好学,拜山东宿儒王桐阶为师。16岁即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后来,就读于吉林崇文书院,与宋小濂、徐鼐霖成为同窗好友。

成多禄虽文采出众,名动京师,但由于父亲病故及身体患病,两次与京师科考无缘,自此,绝意功名,不再科考。1898年,36岁的成多禄出山,担任文案。后调任黑龙江省绥化知府。他励精图治,为官清廉,被当地百姓称为“清廉太守”。辞官之际,家无余财。此后,他遍游江南,以文会友,将关东文化传播至江南。现在苏州市沧浪亭公园与网师园廊壁上还留有他的墨迹。

辛亥革命后,成多禄返回家乡。1916年,他被选为吉林省第二届参议院议员、中东铁路理事会董事。1927年被任为中华民国教育部审核处处长兼图书馆(今北京图书馆)副馆长。晚年寓居北京,将宅院辟为澹园。1928年,病逝于吉林寓所,终年65岁。

成多禄一生淡泊名利,以诗歌、书法见长,被誉为“关东诗豪”“诗笔双绝”。其诗格调高远,沉雄稳健。其书法造诣颇深,被誉为“东北四大书圣”之一,墨迹遍及东北三省,作品享誉全国。

牛子厚 牛子厚(1866—1943),本名牛秉坤,字子厚,著名巨商“船厂牛家”第四代传人,著名京剧科班“喜连成”的创始人,为中国京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牛子厚,祖籍山西太原。同治五年出生于吉林商界大家,牛家被称为“中国北方四大家”之一。1881年,牛子厚接手牛家产业,成为知名巨商。民国时期,由于战乱,牛家逐渐退出商界。

牛子厚最大的成就是创办了“喜连成”京剧科班,培养了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等一大批京剧大师和表演艺术家,为中国京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家资豪富,酷爱京剧,处于战乱年代,牛子厚豪掷巨资在北京创办戏剧科班。在叶春善的帮助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开班。以牛子厚的三个儿子的乳名(牛喜贵、牛连贵、牛成贵)各取一字,定名为“喜连成”。聘请京剧名师执教。后来,与大财主沈玉昆合作,改名为“富连成科班”。该科班从光绪三十年(1904年)到1944年共开办了12班,培养了京剧学员700余人。学员因受正规专业教育,日后很多人在京剧界都成了“名角”,甚至像梅兰芳那样誉满全国。

1934年,家道衰落的牛子厚迁居北京。1943年牛子厚病故,终年77岁,后归葬于吉林市。

吴俊升 吴俊升(1863—1928),辽宁省昌图县人。1880年,17岁的吴俊升加入辽源捕盗营,先后做过伙夫、马夫,三年后被编入骑兵。1908年,官至奉天后路巡防营统领,候补总兵。

1912年6月,满清王公勾结日本政客,策动“满蒙独立”,吴俊升率部予以镇压。同年8月,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简称科右前旗)扎萨克图郡王乌泰在沙俄蛊惑下发动武装叛乱,他率部迅速予以平定。1916年8月,日本军队借故挑衅,吴俊升部与日军发生冲突,造成“郑家屯事件”。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一面扩大事态,派兵侵占郑家屯;一面向北京政府提出严惩中国军官、向东北地区派驻警察和军事顾问等无理要求。吴俊升按照软弱无能的北京政府的命令,向日本方面谢罪并承诺赔偿。1921年3月,吴俊升被任命为黑龙江省督军兼署省长,晋授陆军上将军衔。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他任第五军军长。

1928年,在北伐战争中,张作霖决定息争罢战、退兵关外,吴俊升前往山海关迎接张作霖返奉,于当年6月4日,在沈阳皇姑屯被日本军队炸死,卒年65岁。

吴大澂 吴大澂(1835—1902),江苏省吴县(今江苏苏州)人。1868年进士,历任编修、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等职。

1880年4月6日,吴大澂抵达吉林,即与吉林将军铭安推进整军治吏、守边强边,改革八旗兵制,废除世袭制,改为招募制,后统称靖边军,经过严格训练,己“悉成劲旅”。1881年6月,吴大澂奏请朝廷批准后,着手主持建立吉林机器局,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从国外购进机器设备,从关内调入专业技术人才,一年后便建成投产,产品质量甚至令洋人惊叹不已。1891年,生产能力已达到足以供应东三省边防军所需的全部武器弹药。

为防御沙俄从水上入侵,他创建图们江、松花江水师营,同时设立招垦局,移民垦荒,推行实边政策。1885年6月8日,他会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重勘东部边界,于1886年10月12日,正式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及《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记》。

吴大澂一生喜爱金石,并工诗文书画。卒年68岁。

韩登举 韩登举(1869—1919),又称韩边外,祖籍山东登州。清末团练首领,近代东北正义军首领。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因祖父韩显宗年已古稀,韩登举主动请缨,替祖父挂帅出征,率众前往奉天参战,委为统领。1895年1月14日,为阻止日军援助海城,与统领荣和等并力包抄,激战彻夜,在二道冈子抢占山头,与友军夹击日军,大获全胜。1900年,沙俄乘机出兵侵入东北,韩登举率部抵抗,将俄军引致蚂蚁岭三官庙一带,居高临下,发起猛攻,打得俄军人仰马翻。1907年,清廷委任吴禄祯为军事参议处理间岛问题,他协助吴禄祯写出《调查延吉边务报告书》。1907年2月,孙中山等人派宋教仁“游说韩登举反清起义”。此时“间岛问题”甚嚣尘上,前来“活动”的宋教仁根据韩登举提供的资料,写出了极具史学价值的《间岛问题》一书,揭露日本当局的侵略阴谋。

1919年夏,韩登举突然染病身亡。在内外反动势力的打压下,曾经昌盛一时的东北正义军至1940年彻底瓦解。

吴禄贞 吴禄贞(1880—1911),湖北省云梦县人。1896年,吴禄贞怀着为国雪耻的志愿,入湖北新军工程营当兵,后又考入湖北武备学堂。

1907年7月,吴禄贞被派往延吉调查边务,任延吉边务帮办。他亲自带领测绘人员从敦化出发,对中朝边界进行了逐段的精密测量,绘制出有史以来最为翔实准确的《延吉边务专图》,在此基础上写成《调查延吉边务报告书》,有力地驳斥了日本妄图侵略延边地区的谎言。1907年夏,吴禄贞亲自深入桦甸山区,诚请民众爱国武装首领韩登举一道抗日,得到韩登举的积极响应。在做好了充分准备之后,吴禄贞在一所庙宇内与日军头目斋藤季治郎谈判。得知吴禄贞据理严厉地驳斥了斋藤对延边地区领土要求的强盗逻辑后,庙宇外面的官兵齐声高呼:“驱除敌寇,扬我国威”,吼声震荡山谷,斋藤只好离去。1909年5月,他升任延吉边务督办,并任陆军协都统。1909年9月4日,在大量铁证面前,日本终于在中日双方签订的《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中承认,图们江为中韩两国的界河,“间岛”是中国的领土。

1911年,武昌起义后,他赴滦州举兵反清。11月7日凌晨,袁世凯收买的打手闯进他的住所将其枪杀,卒年仅31岁。

刘建封 刘建封(1865—1952),山东安丘(原属诸城县)人,清末贡生。早年曾任奉天候补知县,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8年,时任东三省总督的徐世昌,派刘建封勘查奉吉两省边界,同时考察长白山及三江(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之源。刘建封经过艰苦努力,撰写了《长白山江岗志略》《长白设治兼勘分奉吉界线书》《白山纪咏》等重要书籍;摄制了《长白山灵迹全影》;绘制了长白山江岗全图,成为研究和开发长白山的宝贵资料。1909年,清政府在安图设治,刘建封出任首任知事。他到任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甚至卖掉了家乡的许多土地,用所得资金投入安图的发展和建设。1910年,他在鞍山、安图等地,聚众宣讲救亡图存、民主共和的道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刘建封得悉后立即在安图响应举义,宣告成立“大同共和国”,并通告中外。由于清军的重兵进剿,安图起义失败。

1952年7月1日,刘建封在济南病逝,享年88岁。

熊成基 熊成基(1887—1910),出生于江苏扬州的一个小官吏家庭。1908年11月19日,熊成基按计划在驻安庆的新军炮营宣布起义,因弹药不足而失败。

1909年,熊成基受孙中山等委派,先后两次到长春从事革命活动。1910年1月28日,由于住所房东的出卖,长春巡抚派人在哈尔滨逮捕了熊成基,押送至长春监狱。在负责审讯的清朝官员面前,熊成基慷慨陈词,揭露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宣传革命主张;当让他在“供词”上签字画押时,他挥笔写下“革命”二字,以代替手押。2月2日,长春巡警局出动五辆大车,将熊成基押往吉林省城监狱。当时由长春“头道街至南大门,观者塞途”,熊成基向各界人民“一一致谢”,“谈笑自若”地说:“诸君珍重,我死尤生!吾愿以一腔热血,浇灌自由之花!”闻者痛惜,潸然泪下。

1910年2月27日,年仅24岁的熊成基被押赴吉林巴尔虎门外行刑,一路上他大义凛然。临刑前,熊成基立而不跪,再次高声揭露清政府的腐朽和反动,呼唤人民团结起来革命,推翻清政府,创建自由、民主的共和国,表现出民主革命志士的坚定信念。

孟恩远 孟恩远(1856—1933),天津西泥沽村人。1895年,他跟随袁世凯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从骑兵营队官逐级升到河南省南阳镇总兵。

1908年,孟恩远任吉林省巡防督办。1916年,他正式担任吉林省督军一职,实际控制了吉林省的军政大权,先后率部协助奉军平定乌泰叛乱和巴布扎布叛乱,维护祖国统一。1917年,张勋拥立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复辟,时任吉林督军的孟恩远也参演了这场闹剧,被封为吉林巡抚。同年,张作霖加快了吞并吉林的步伐,他也相应地加速扩军,将自己的军事力量发展到1个师又5个混成旅,实力大大增强,并且宣布吉林省独立,进入战备状态。张作霖则从北京政府寻求到讨伐令,准备以第二十七师师长孙列臣为南路总司令,第二十九师师长吴俊升为北路总司令,南北夹击孟恩远。就在这时,日本在长春的驻军一手制造了“宽城子事件”,“帮助”张作霖驱逐了孟恩远。

孟恩远离开吉林后黯然返回天津老家。1933年,孟恩远在天津病故。

张作相 张作相(1881—1949),辽宁省锦州市凌海班吉塔镇杂木林子村人。1901年,张作相率众投奔张作霖,因名字与张作霖巧合,遂结为兄弟。1924年4月,张作相率第二十七师第五十四旅就任吉林省督军,在其执掌吉林省7年多的时间里,他注意机构设置的实效和精干,施政不事铺张。他到任不久就开始筹划吉(林)海(龙)铁路,在省城吉林的建设上也颇有建树;重视学校教育,鼓励多方办学,创建吉林大学并开始招生;重视军事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注意控制军事开支,减轻人民负担;当张作霖令东三省以种植鸦片筹集军饷,他力陈鸦片之害,禁止在吉林省种植鸦片。

1929年1月,张作相就任驻吉东北边防副司令长官兼吉林省主席及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等职。1933年,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同年2月,任华北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兼第六兵团总指挥于热河督师抗日。热河失守,他退兵古北口。由于他对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不满,愤而辞去军职,隐居天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派人去天津,诱以高官厚禄,他坚拒不就。

1949年3月,张作相患病故于天津,享年68岁。

马骏 马骏(1895—1928),回族,出生于吉林省宁安县(今属黑龙江省)。1921年7月,马骏在天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天津的第一批共产党员之一。

1922年2月,马骏就曾到吉林省从事革命活动。1924年9月,马骏又来到吉林省城,在吉林私立毓文中学担任英语、数学教员,引导师生阅读进步书刊,传播马克思主义。1926年6月,马骏与教育界同仁以“吉林爱国六人团”的名义发表宣言,愤怒控诉英、日帝国主义杀害中国同胞的野蛮暴行。吉林省城各校学生代表在省议会集会,成立了“吉林省教育界沪案后援会”,公推马骏为会长。在吉林教育界沪案后援会召开各团体负责人会议上,商定召开市民大会,悼念“五卅”惨案烈士,马骏被推选为大会总指挥。马骏充分利用吉林北山举行庙会的机会,带领各校学生向群众介绍“五卅”惨案的经过,控诉帝国主义的罪行,号召人们为上海工人和烈士家属捐款。仅一天,就获得捐款5万余吊,马骏一笔一笔地记在小本子上,统一寄往上海。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马骏担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在白色恐怖下勇敢地坚持工作。由于叛徒出卖,他不幸被捕,受尽酷刑,但宁死不屈,于1928年2月15日,在北京英勇就义,年仅33岁。

韩守本 韩守本(1903—1937),出生于扶余县韩家磨坊(现名八家子村)。1924年春,他插班考入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在进步教师恽代贤等人的影响下,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1925年暑假过后,韩守本等创办《吉林二师周刊》,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建立和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他和张锦春等共产党员根据中共北满地委的指示,于1926年8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春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长春支部(后改为中共长春特支),他任支部书记。1926年,因国共第一次合作,他在长春担任国民党吉林省党部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长和秘书,为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他奔走于长春、吉林两地。1926年10月,他组建了国民党长春市党部,翌年2月又组建了国民党吉林省党部。1927年3月2日下午,韩守本不幸被捕,他不畏酷刑,始终未暴露共产党员身份,于1929年5月被释放,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不久被组织上派往苏联工作。

1937年,在苏联肃反扩大化中,他不幸惨遭杀害,年仅34岁。

冯占海 冯占海(1899—1963),辽宁省锦县人。1924年,任东北边防军驻吉林副司令长官公署卫队团上校团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冯占海毅然率部抗日,被誉为“吉林抗日第一人”,转战于吉林、哈尔滨之间。1932年1月27日,他会同李杜等粉碎伪军对哈尔滨的进犯。吉林自卫军成立后,他被推为副总司令兼左路总指挥,哈尔滨失守后,率部开往方正一带。其间,曾组织队伍反攻,歼敌数千人,攻进哈尔滨外围,此后撤离方正,转入下江。同年4月,吉林自卫军组织反攻,他率军进入哈尔滨香坊一带。由于日军偷袭依兰,使自卫军前后方联系中断。他当即率军南下,改称吉林救国军,队伍发展到万余人,向日军占领下的吉林省城发起了反攻。这本来是一步出奇制胜的绝好战法,但因后援不济,难以坚持,只好率军南下,参加热河保卫战。

热河沦陷后,冯占海率部进关坚持抗日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推荐他担任吉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1963年9月14日,病逝于长春,享年64岁。

杨靖宇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1927年4月,领导河南确山农民暴动。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11月,杨靖宇以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员的身份,到磐石巡视抗日武装工作,将磐石、海龙两县的工农义勇军改编为两支抗日游击队。1933年夏,为了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共同抗日,杨靖宇率队解救曾与游击队发生摩擦的山林队,从而使众多抗日军与游击队联合作战。1933年10月27日,杨靖宇率领第一军独立师部分指战员南渡辉发江,开辟了更广泛的抗日游击区。1934年11月7日,在临江县四道三岔召开的中共南满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宣布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1936年2月至7月,根据《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先后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和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和第一军,并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第一军军长兼政委和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为了配合红军的东征抗日、打通与党中央的联系,抗联第一军主力进行了两次西征,兵锋远达法库县石佛寺一带的辽河岸边。

1940年2月25日下午4时,杨靖宇只身一人在蒙江县城西边的三道崴子只身与群敌血战,大义凌然,壮烈殉国,年仅35岁。凶恶的日本侵略者用铡刀铡下他的头颅,剖开他的腹部,发现他的肠胃里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

魏拯民 魏拯民(1909—1941),原名关有维,出生于山西省屯留县王村的农民家庭。

1936年3月,他在安图县迷魂阵密营主持召开了东满党、军干部会议,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他兼任第二军政委和军党委书记。同年7月上旬,在金川县(今辉南县)召开的“河里会议”上,他被选举为中共南满省委书记兼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政治部主任。1938年7月,在辑安县召开的“老龄会议”上,魏拯民被任命担任第一路军副总司令。会后,魏拯民率队端掉蚊子沟的伪警察所缴获20多支步枪。当伪军大部队得到情报前来救援时,魏拯民已率队消失在山岭之中。毫无所获的敌人万万没有想到,在返程的路上又被杨靖宇所率部队伏击,毙俘110多人,缴获枪支110余支。1940年春,杨靖宇牺牲后,魏拯民承担起领导南满省委和抗联第一路军的全部重担。3月,他在桦甸县头道溜河主持召开了南满省委和第一路军领导干部会议,决定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重建地方党的组织,坚持抗日游击战争。会后,他不顾体弱多病,亲自率部与日伪军浴血奋战。

1941年3月8日,因病情加重,在桦甸县牡丹岭密营修养的魏拯民,被日军长岛工作班头目长岛玉次郎带领日本宪兵100余人包围,他在与敌人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2岁。

高志航 高志航(1907—1937),生于辽宁省通化县(今属吉林省)三棵榆树村一个贫苦家庭。1924年东北军扩建空军后,他改名高志航,报名赴法国学习飞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高志航目睹日军暴行,耻于留在敌占区,只身一人化装入关,辗转进入杭州笕桥中央航校高级班接受短期培训。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役爆发,14日下午,他冒雨穿云从南京直接飞抵笕桥,亲临现场指挥,并亲自驾机击落日机1架,这是中国空军首次击落日机。在十多分钟的空战中,第四大队共击落日机3架,击伤1架,而第四大队仅有1架战斗机轻伤,首创中国空军抗战中一次空战3∶0的战绩。8月15日晨,日本海军航空队第二航空战队派出多批34架飞机从“加贺”号航母上起飞袭向杭州。高志航驾机迎战,击落日长机1架,全队共击落日机2架,他左臂中弹返后回机场。10月,日机入侵南京,高志航率机迎击,击落日机1架。中国空军在南京上空击落17架日机,仅损失飞机2架。

1937年11月,高志航奉命赴兰州接收苏联援华的战机。同年11月21日,他在周家口机场接到报告,有11架日机向该机场飞来。他立即下令作战,但此时日军战机已飞至机场上空,在日机的俯冲轰炸下高志航登上座机,刚进入机舱既被早有准备的日军战机投下的炮弹炸中牺牲,时年30岁。

周保中 周保中(1902—1964),原名奚李元,白族,出生于云南大理县湾桥村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周保中到广东参加著名的“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周保中坚决要求回国抗日,时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周恩来派他到东北担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1932年5月,他先后深入到李杜的自卫军和王德林的救国军中,推动抗日武装斗争,曾率部攻打东京城、安图、敦化、宁安等城镇。1935年2月,中共满洲省委组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一年后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他任军长。1937年10月,组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他任总指挥。1941年前后,抗联余部分批进入苏联境内休整。1942年8月1日,东北抗联主力部队改编为抗联教导旅,他任旅长。同时建立了中共东北党委员会,领导和团结全体抗联将士坚持英勇持久的抗日斗争。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后,周保中指挥抗联指战员或担任苏军向导;或空投到敌后,恢复、扩大党的组织和抗联部队;或随苏军占领57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城镇,以各城市苏军卫戍副司令的身份维持社会秩序,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人民武装力量和人民政权。12月下旬,在永吉县岔路河召开吉林人民代表大会,他当选为省政府主席。

1964年2月21日,他强忍病痛坚持工作,翌日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终年62岁。

郑孝胥 郑孝胥(1860—1938),福建省闽侯人。1891年,东渡日本,任清政府驻日使馆书记官。

1911年,他任湖南布政使,曾参与戊戌变法。1906年,他被推选为预备立宪公会会长,参加立宪运动,要求清廷尽速召开国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他以遗老自居,在上海购得楼房一座,题“海藏楼”,寓居于此,常与遗老辈相唱和。1913年,他筹办读经会。1923年,他奉溥仪之命入北京,次年受任总理内务府大臣。1924年,北京政变后,协助溥仪出逃。1925年后,负责溥仪的总务处及对外事宜。1928年,他再赴日本,筹划溥仪复辟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负责起草满洲国国歌与建国宣言。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他任国务总理兼陆军大臣和文教部总长。同年9月,与日本关东军代表武藤信义签订日满议定书,承认日本在满洲国的特殊地位与驻军权。在伪满任职后,旧时朋辈,如陈衍、昌广生等,都和他绝交。1934年溥仪称帝后,任国务总理大臣。后因反对日本方面对满洲国的压制,而于1935年5月21日失势;1936年后继续为日本侵略者效力。1938年,暴卒于长春。

熙洽 熙洽(1884—1952),满族,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19年初,张作霖在沈阳开办东北讲武堂,聘熙洽为第一任教务(教育)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熙洽代理东北边防军驻吉林副司令官兼吉林省主席的张作相,在日军进攻吉林时,不战自降,出任伪吉林省长官公署长官,并发布声明:同南京政府和张学良政权脱离关系,宣告“独立”。此后,他参与溥仪复辟与建立满洲国的活动。1932年伪满洲国建国之后,他出任伪满洲国财政部总长兼伪吉林省省长,1934年出任伪财政部大臣,1936年转任伪宫内府大臣。

1945年8月,熙洽被苏联红军逮捕,解押至西伯利亚。1950年,他与其他伪满洲国官员一起被引渡回国。1952年10月29日,他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故,终年69岁。

爱新觉罗·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清宣宗道光帝的曾孙,摄政王载沣之子。1908年12月2日,溥仪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于同年11月在日本官员胁迫下从天津潜赴东北。1932年3月1日,日本侵略军在中国东北炮制伪满洲国,他在日军监护下出任伪满洲国“执政”。9月,他与日本签订了《日满议定书》,将中国东北地区的主权出卖给了日本侵略者。1934年,改国号为伪“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元“康德”,3月1日他在日军监护下登上伪满洲国皇帝“宝座”。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伪满洲国随之灭亡,溥仪被苏联红军押往伯力。1950年8月1日,他被移交给中国政府,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劳动改造。1959年12月4日上午,他被特赦出狱。1964年,他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资料专员,并担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7年,溥仪患尿毒症住院,于1967年10月17日逝世。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