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孙子兵法》的“先胜”思想

《孙子兵法》的“先胜”思想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部军事战略著作,《孙子兵法》自然以指导军队如何获得战争胜利为主旨。《孙子兵法》明确地指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鉴于此,有人认为,《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全胜”思想。因此,孙子提出“先胜”的思想就完全可以理解了。然而,长期以来,《孙子兵法》的“先胜”思想受到了极大的误解,甚至遭到了严厉的批评。

作为一部军事战略著作,《孙子兵法》自然以指导军队如何获得战争胜利为主旨。但是,如果把《孙子兵法》简单地理解为一部指导“如何打胜仗”的书,那么,这样的理解是极其简单片面的。事实上,这也是《孙子兵法》受人误解最深的地方。《孙子兵法》明确地指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这是因为,战争是人类的一种具有高不确定性的活动,如果以“战”求“胜”,而“战局”又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甚至接近于赌博,那么就会将军队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进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即使“百战百胜”,也无法对战争过程中我方兵力和资源的消耗进行有效的控制,这自然不是最理想的结果。

鉴于此,有人认为,《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全胜”思想。[6]其实不然。“全胜”固然是一个好的结果,也是应当努力追求的结果,但这只是可能的结果之一,并不是唯一的结果。《孙子兵法》云:“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由此可见,“全”为最优,“破”为次优。因此,为将者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选择。换言之,如果不能“全”,那么“破”就是一种选择。《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由此可见,“伐谋”、“伐交”、“伐兵”、“攻城”都是可以接受的选项。

那么,什么才是《孙子兵法》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答曰:“先胜”思想。例如,在“伐谋”、“伐交”、“伐兵”、“攻城”等选项中,无论哪种选项,都必须保证“先胜”。以“攻城”为例。“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作为最后的“不得已”的选择,“攻城”也必须保证“先胜”,即“攻必克”。否则,“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同样,无论是“伐谋”还是“伐交”,都要求充分发挥本方已有的优势,以取得对本方最有利的结果。至于“伐兵”,也必须保证“先胜”才能发动战争,否则就必须“罢兵”。

通俗地说,所谓“先胜”,就是在发动战争之前必须具备取得胜利的条件,否则就不能开战。《孙子兵法》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从几方面阐述了“先胜”思想:“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里的“全”不是单纯地指在作战过程中所要追求的结果,而是指在作战之前就预期能够获得的结果。简言之,不能在战斗过程中追求胜利,而要在必胜的前提下发起战斗。否则,战争就成为一种具有高不确定性的活动,能否取胜也只有听天由命了,这与战争的原则是相违背的。正因为如此,《孙子兵法》云:“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先胜”思想是孙子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春秋末期,伴随着周王室的衰微,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雄霸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特别是几个大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争霸几乎成了当时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是,所谓的霸主无一例外只能称霸一时,很快又会被别的诸侯国推下霸主之位。更致命的是,由于常年混战,许多诸侯国力衰弱,人口剧减,民不聊生。因此,孙子提出“先胜”的思想就完全可以理解了。虽然沧海桑田,时过境迁,但它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当今乃至将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孙子兵法》的“先胜”思想受到了极大的误解,甚至遭到了严厉的批评。有人认为,孙子对战争的暴烈本质认识不足,把战争理解成了一场智力游戏,对战争结果的追求显得过于理想化,战争的主要内容就是智谋,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理性设计,是各种战略原则的艺术性运用。[7]必须指出,对孙子的这种批评是不公道的,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孙子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正是因为战争的暴烈性、残酷性和高不确定性,孙子才提出了“先胜”思想,旨在降低战争的盲目性,减少不必要的消耗,避免战争所带来的危险和灾难。从这个意义上说,《孙子兵法》不仅对战争理论而且对人类和平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