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郭德纲与相声

郭德纲与相声

时间:2022-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下谈起相声,必然会首先谈起郭德纲。郭德纲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成功背后,不仅与商业有关,更与郭德纲复兴相声这样的文化产品的选择有关。

在当下谈起相声,必然会首先谈起郭德纲。郭德纲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成功背后,不仅与商业有关,更与郭德纲复兴相声这样的文化产品的选择有关。

(一)相声不死

郭德纲的成功,不是其个人的成功,而是一群人的努力,最终将这种风格和成功的社会资源凝聚都到“郭德纲“这一个品牌上。同时,郭德纲的成功更与这个时代的需求紧密相关。我们可以从郭德纲身边的人,来看相声的变迁和其成功背后的时代原因。

图4-3 郭德纲与德云社

1.金文声先生,金老先生相声、快板、评书、山东快书多门抱,正是金先生第一个提携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郭德纲,推荐他参与录制自己筹办的传统相声集锦,估计那是郭德纲的第一次“触电”,在现在能找到的几段录像中大家还可以看到年轻的郭德纲和同样稚嫩的王玥波。郭德纲的相声学习是常宝丰先生开的蒙,曾经也非正式地拜过杨志刚,还投在很多名师门下学习评书、西河大鼓和评戏,但他自己认为在求艺过程中,最受益的指教还是来自金文声,当年在天津金老也曾经向相声界宣布收郭德纲为徒,但没钱正式“摆枝”。

2006年,郭德纲携德云社同仁于谦、高峰、李菁正式拜在金文声门下学习西河大书,也算了了两人一份多年的心愿。金老不仅应排在郭德纲的恩人之首,而且也是影响郭德纲人生及艺术风格最大的人。大家常看到郭德纲在台上嘻笑怒骂,直言快语,一股真性情,实际上金文声也是这么一个人,这可能是这爷俩儿投缘的原因之一。2006年前金老还不时在德云书馆说评书,有人评价说:“一张小桌,一把椅子,上面坐着个老头,一半儿时间说评书,一半儿时间骂相声界的垃圾人和垃圾事儿。”什么样的师父当然就有什么样的徒弟,换句话说,有什么样儿的师父就会收什么样儿的徒弟,想必郭德纲胸中的曲艺掌故和相声界的龌龊事儿大都来自金老之口吧。

2.张文顺先生,现在大家一提郭德纲就想起德云社,实际上德云社的名字就是张文顺起的。德云社1995年前叫北京相声大会,曾经经营惨淡人丁寥落,一整台相声大会就郭德纲、张文顺、李菁三个人戳着。所以说张文顺是德云社当之无愧的元老及创始人之一,而且1995年改名后,也是张文顺首先提出“相声要回归剧场”的号召,促使了之后十几年轰轰烈烈的德云奇迹,以致于带动了京津两地茶馆儿相声的复兴。和郭德纲李菁两个年轻人闯天下不同,当时的张文顺已经离开相声多年,在商圈儿里积累了不少的财富,对于郭德纲和德云社的帮助完全来自于老人对相声的感情和对这些执着的年轻相声人的欣赏。除了在业务上的倾力相助,在经营困难时期,张文顺在经济上也是慷慨解囊,令郭德纲大为感激。

对于郭德纲,张文顺不仅是恩人、合作伙伴,更是敬重的长辈,所以张文顺的丧礼由德云社一手操办,此后郭德纲散场的《大实话》就没唱全过(除了在张老女儿拜师会上唱过一次),以此纪念曾经与自己一起打拼的挚友恩人。对于张家后人,郭德纲也是尽自己之所能给予照顾,他不仅收张文顺外孙宁云翔为徒,还吸收张文顺女儿进入德云社,拜在李文山门下,艺名张德燕,并把天桥的剧场交给她打理。去年开张的郭家菜饭馆的经理也是张文顺的女婿。现在张文顺的遗像与郭德纲师父侯耀文的遗像并列挂在德云小剧场后台,这既是对老先生做为德云泰斗的尊敬,更是郭德纲心中那杆秤的准星所在。

3.侯耀文先生。可以说在业务方面,侯耀文给予郭德纲的很少,而在讲究门弟的相声界,师父可是一个艺人安生立命的根本。有了师父,你就有了出身,相声家谱里就有了你这一号,从此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吃这口饭,否则再牛的人到头来也就是个玩票的。郭德纲的拜师路十分坎坷,当时侯耀文遇到的阻力也不小,有人说他曾经拜过杨志刚,现在转换门庭是欺师灭祖,也有人警告不要因为个郭德纲与整个天津相声界结“梁子”。而最后侯耀文依然收郭德纲于自己门下,从此郭德纲虽然还是草根,但已不再是游离在相声圈外的孤魂野鬼,有了师父这棵大树,他可以从容地面对四周飞来的明枪暗箭,更自信地去开拓他的德云版图。

很多人现在还不能理解为什么敢收郭德纲的是侯耀文,而不是别人。其实还是那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侯三爷也是个秉性刚直,宁折不弯的主,大有乃父遗风,而且更添了一股孤傲与冷峻。记得当初“汪洋砸挂”事件中,师徒二人做客安徽台的娱乐节目时,就联手把汪洋和主流相声界大大奚落了一番,配合如此之默契,真让人不得不信服,这俩人不是师徒谁才是师徒。侯宝林大师去世后,相声界的大旗没有传给侯耀文,而是落在了马季肩上,由此马氏一门二十大弟子开始全面执掌主流相声界。私下里大家都知道有“侯马之争”,作为侯门之后,侯三爷颇受敬重,也正是因为是侯门之后,他在相声界很难获得真正的主导权。凭心而论虽然马季先生不具备达到相声大师的业务能力,但却颇有大师容人的雅量,现今德云社的牌匾就是出自马老之手,而且对郭德纲寄予厚望,临死都在呼吁相声界要团结。此外笔者还有一事不明,且不吐不快。像郭德纲这样自小热爱曲艺,投名师、访高友,不懈追求而且正式磕头拜了师父的却是草根艺人。而曾经那些的厨子和烧锅炉的,靠在工会汇演上玩个票调进文艺团体,给相声演员送两盒点心就拜老师的人,都成了正根儿的相声演员,甚至被捧成了相声表演艺术家。依我看来:对于中国的相声演员,根本就没有什么正根草根,主流非主流之分,有的或许只是国营和个体的区别吧。

4.北京文艺广播《开心茶馆》主持人大鹏。说到媒体,最开始关注郭德纲和德云社的不是BTV而是电台的大鹏。那还是德云社不怎么有名的时候,大鹏就经常在后台录音,然后在广播中播出,“钢丝”收集的音频相当一部分就是来自于《开心茶馆》的电台版录音。对于此郭德纲心存感激,说已经把大鹏当成了德云社的一员,而且多个场合几次感谢大鹏和北京文艺广播多年的支持,尤其是大鹏。

在德云社的初期发展中,电台的作用不可忽视,再其次就是网络上网友自制的音频和视频。至于说到电视的作用,那还得往后排,播播相关的娱乐资讯和演员访谈还是强项,至于说播相声,那还真不多。

《星夜故事秀》找德云社的人来做主持,也只不过是个双方合作的项目,不知道有没有调查过,是因为这个节目才知道郭德纲的人多,还是因为郭德纲才看这个节目的人多,反正我属于后者,而且对这个节目相当不敢冒。作为一家地方性媒体,BTV的传播能量毕竟有限,从某种程度上说把郭德纲的相声真正推向整个公众视野范围内的应该是凤凰卫视,当然也有央视的《实话实说》等访谈型节目的一份功劳。对于演员来说,上春晚才能给自己的演艺事业带来一个决定性的转机,郭德纲也不能免俗。

(二)郭德纲相声营销的成功

郭德纲的成功是经过时间的积淀,坚持到了一个消费者需要和发现的时间点,首先凭借的是对于传统的坚持和选择,然后才是“免费模式”的营销手段。

1.市场背景:电视相声的审美疲劳

更像是贵族的相声,大部分人是在“看”,而只能给少数人“说”,且无法与观众互动。要说给大众听,就得把相声说得更贴近生活。郭德纲在台上的角色多是一些小人物,而且是很倒霉的小人物,使用的语言也市井气十足,在台上的做派也经常是站没站相坐没坐相,甚至像个痞子。这样的小人物再用自嘲或者损人的手法抖出包袱来,不由得不受到观众和网友的热烈欢迎。

2.语言特点:更贴近生活和网络

郭德纲在一些相声作品中恰当地运用了无厘头的喜剧风这种手法,比如“走着走着,哎!前边儿出一问号儿,刘备一蹦‘噔楞楞楞楞’出一蘑菇,把蘑菇吃了,刘备长个儿了……”他把游戏《超级玛丽》用作相声素材,让大家觉得无比亲切。这样的例子有许多,比如《西征梦》里布什说河南话,《论梦》当中,地府油锅炸人像是炸油饼等等。于是人们对于相声现状的不满,呵气成霜的愤慨的聚集,终于凝结成郭德纲一盏漂亮的冰灯。这种不满乃至愤慨,是对听得腻烦的电视相声、晚会相声的抵抗,是对相声演员贵族化的嘲讽。

3.传播方式:网络的自由传播

“口口相传”四个字,概括了郭德纲成功的道路,他批评同行,他敢拿春晚开涮,讽刺春晚的近亲繁殖等操作黑幕。另外,“非著名”相声演员这一称谓用的十分巧妙。他没有名气,甚至成名前他的相声表演连电视也没上过,所以“非著名相声演员”的定位本无可厚非。凭借这几个字,他有效地实现了差异化。如今电视上充斥的“著名”相声演员、相声表演艺术家们的表演已经让观众们倒足了胃口。而“非著名”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觉,同时也迎合了现代人反主流、反权威的心态。这使得郭成为了又一个草根文化潮流的代表人物。

一个品牌要想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产品力是至关重要的。郭德纲相声从不知名到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产品“给力”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的相声可以在10分钟之内让观众笑10次,产品不“给力”是不可能做到的。另外,风青杨认为坚持小剧场也是一种促销手段,一票难求的现实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也吊起了消费者的胃口。物以稀为贵,小剧场为郭德纲相声增加了很多品牌附加值

郭德纲通过这些改良作品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后,培养了一批德云社的忠实观众。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每一段作品中,让观众笑的同时,他都会插入自己的“软广告”来营销自己。比如《论50年相声之现状》一段,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相声演员对事业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相声现状的思考。“我爱相声,我怕它完了!”一句话让台下的老观众热泪盈眶,让人感觉到他在以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推进着相声事业,力图为让更多的人了解相声。所有这一切,都让人感动,也形成了他在广大观众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不能否认,成就郭德纲品牌以及忠实拥护他的粉丝,大部分都是中国相声迷。他打感情牌的时候,不知不觉,这一群庞大的观众就都成了他的粉丝。同时郭德纲的成功在于,他知道一个演员的人格魅力,才是他永久的无形资产。

郭德纲师承渊源,博采众长,可以说是全能选手。他知道对于一个相声艺人来说,对相声的执着和刻苦练习非常重要。熟悉郭德纲相声的观众,都能感觉到他的表演嗓音清脆,口齿清楚,台风松驰稳重,不吵不闹,不紧不飘。在长篇单口相声中,语言的表现力好,进出自然,演人物时刻划细致,感情充沛;作叙述时亲切随意,述评清晰。在对口相声中,他的表演句子紧凑,节奏明快,笑料密,包袱脆,并配有妙趣横生的形体动作,让观众除了听相声以外,不得不去“看”相声。在柳活学唱中,他的嗓音清亮,位置集中,高亢有力,行腔准确。所有这一切,都来自于并表现出他扎实的基本功。

很多人把他的成功归功于运气,说他在中国相声的最低谷,让大家看到了传统艺术的救星,而抓住了这个大好机会。而风青杨认为,即使是机会,也只会降临在那些有准备的人头上。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在你的左手拿走一个梨,右手就会放上一个苹果。成功永远属于那些会取舍,懂选择的人。正是他的这些基本功,让他当主持驾轻就熟,诙谐幽默,演影视也顺风顺水,颇受欢迎。

郭德纲相声之所以卖得好,宣传的作用同样功不可没。应该说,郭德纲是很懂得宣传的。他当初在网络免费上传自己作品的举动,不但没有影响到他剧场相声的票房,反而让人们在接触后产生了去现场观看的更强烈的冲动,这就好像商家常用的试用装促销一样,是用来吸引人气的。事实也证明,这些散落在网络上的火种成为今天现场火爆的一个重要助动力。

4.郭德纲的个人品牌决定以后的发展前景

郭德纲是个有争议的人,批评他的板砖和赞美他的鲜花差不多一样火爆。有人指责他的某些作品风格低俗,类似二人转;有人声称他抄袭传统相声名段改为自己的段子;有人还挖掘出他当年与故人的是非恩怨……面对这些争议和责难,郭德纲很坦然地说:“什么叫成功?成功就是善于把扔过来的板砖铺成道路。”

人生在世,没有一条路是平坦的。要想干出点名堂不容易,要想获得成功,不受批评、不挨板砖更是不可能的,那些意志脆弱的人,可能会被飞来的板砖砸趴下了,一蹶不振,这也就是鲁迅说的被“棒杀”了。在风青杨看来那些真正意志坚定的人,会勇敢地面对批评和指责,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成功是一种学习的精神,不断总结并最终“他为我用”的过程。尽管每个人的模式都不一样,但面对逆境的能力,决定了你成功的高度。用郭德纲的话来说,就是把扔过来的板砖铺成自己的前进道路。

(三)相声的活力需要市场的推动

在20世纪90年代,相声是很受欢迎的,虽然相声艺人没有大富大贵,但是起码是有很雄厚的群众基础,美誉度很高。继后来相声开始走上电视之后,这个艺术形式的生命力随着条条框框的限制,开始走向衰落。

许多相声演员抱怨说:电视帮了相声,也毁了相声。这里要说的是:既然电视是不可阻挡的,你就不必对它产生任何抱怨。相声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利用电视。与“撂地儿”演出、“雨来散”式经营相比,电视的传播已经远远超越了后来的舞台。其实,在录音技术普及之后,相声和一切艺术一样,都面临着获得它帮助又被它祸害的命运。人们说,某某艺术百听不厌,其实真正听起来,真有那么多值得翻来覆去反复听的东西吗?

技术的进步和发达,缩短了许多过去事物的进程,简单地说就是,技术的进步使一切来得便捷和容易,同时也加大了对一切事物消费的速度。再好的相声,也架不住当今的电视传媒可劲儿一遍又一遍地猛造;再好的演员,天天在电视上亮相,在观众眼里也会很快变得平凡无奇。

相声的创作,应该是一如既往地刀耕火种,而相声的消费,因为电视的传播,却已是现代化超大吞吐量地倾泻,二者之间的对比,造成了当今相声的生存境况的空前艰难。

越是这样的艰难,相声越应该看到世道人心的实质,越应该把握自身的本分,切实紧贴到人的基本趣味追求、精神渴望上来。相声的进步,应该是与世道人心的进步同节奏、同步伐的。

1.相声发展简况——相声源于草根

相声是一门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形式,它发展到今天已有近200年的历史。相声起源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创始人朱少文(艺名穷不怕)原是京剧丑角演员,后因国丧禁止娱乐,所以改为撂地说笑话,并建行立业,广收门徒,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相声。

相声继承了我们古代优人滑稽和民间笑话的传统,经过漫长的道路发展,形成今天这种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幽默艺术形式。“相声”两个字的由来,与明、清流行的隔壁戏有关。隔壁戏是一人钻进布帐,以口技摹仿为主,把口技穿插在特定的故事情节中,被称为“象声”。朱少文撂地说笑话后,也称“象声”,为了区别,人们就称隔壁戏为“暗象生”,把朱少文的表演称“明象声”,后来演变为“相声”二字。

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相声逐渐进入成熟期,并涌现出以“相声八德”为代表的一批著名演员。相声八德是当时八个带“德”字的相声艺人,即裕德隆、李德钖、焦德海、马德禄、张德泉、周德山、李德祥、刘德志。其中以李德钖(艺名万人迷)影响最大。据载,是他首先将过去撂地的相声,挪进了与曲艺联合演出的综合曲艺场,使相声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上个世纪40年代,相声进入一个相对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相声主要以茶馆、杂耍园子演出为主,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并且开始出现在综合演出中取代京韵大鼓压轴攒底的现象。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一批艺术造诣颇高的相声演员,其中以张寿臣、常宝堃、侯宝林、刘宝瑞、马三立最为著名,并深受现代观众的喜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的社会生活给相声艺术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在建国初期,艺人们的思想未能及时转型,旧相声已不能跟上新时代发展的步伐,相声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1950年,相声界的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思考相声的出路,以侯宝林、孙玉奎为代表的北京“相声改进小组”成立。他们与老舍、吴晓龄、赵树理等学者合作,创作了一批新的相声节目,并对传统相声进行改造,使相声逐渐适应新的社会变化。1951年,天津曲艺工作者团成立,1952年北京曲艺团成立,1953年中央广播说唱团和天津广播曲艺团成立,随后各地纷纷组建曲艺团队,过去在市场茶社演出的相声艺人,都参加了国营或集体所有制的演出团体,这种组织上的变化在当时促进了相声创作和表演的全面发展。

此时,新的相声作品大量涌现,除演员自动改编一些传统相声如《新灯谜》、《新对联》等以适应新形势外,1953年以后陆续出现一批相声作者,他们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新相声作品。如何迟的《买猴》、《十点钟开始》、《开会迷》,席香远的《西行漫记》,冯不异、孙秀汶的《打百分》、 《黄半仙》等。1956年,马季调入中央广播说唱团,创作了《找舅舅》、《英雄小八路》、《登山英雄赞》等作品,以及武汉夏雨田创作的《女队长》、《公社鸭郎》等,标志着“歌颂型”相声的出现。

1955年,全国就相声《买猴》等讽刺作品展开关于相声讽刺的讨论,1961年就相声的特点是讽刺还是歌颂而召开的相声座谈会,表明相声已然作为文学创作的一部分而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文革期间,相声艺术遭到无情的破坏。一些相声艺术家如刘宝瑞、赵佩茹、郭启儒等相继去世,另一些相声演员被下放到工厂和农村,相声艺术在此时几乎接近灭亡。文革后期,文艺政策有所松动,出现了《友谊颂》、《挖宝》、《保卫西沙》等少数几段相声作品,给人们枯燥的生活带来了几许零星的笑声。

粉碎“四人帮”以后,相声艺术重获新生。相声的作用在各种文艺形式中显得尤为突出,一大批优秀的相声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舞台风雷》、《帽子工厂》、《假大空》、《如此照相》、《不正之风》等等,可谓佳作频出。另外,以姜昆、侯耀文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演员,脱颖而出,为相声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20世纪80年代,随着广播、电视的日益普及和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影响,加之春节晚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相声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此时出现了“有晚会必有相声“的局面,相声成为群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马季、姜昆、侯耀文、李金斗、冯巩、师胜杰、常贵田等一大批各具艺术特色的演员活跃在舞台上,另外,相声作者队伍也不断扩大,如廉春明、王存立、原建邦、王鸣录、梁左等,都创作出了非常优秀的相声作品。

20世纪90年代,相声在度过它的高峰期以后,急转直下,落入低谷。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进行探讨。

2.相声艺术的特点——讽刺与反叛

相声艺术经过近200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以“说、学、逗、唱”为艺术手段,以“笑”为目的的曲艺形式。

逗笑是相声最基本的艺术特征。而逗笑的手段,也就是笑料,在相声术语中叫做“包袱”。构成相声包袱的因素很多,包括内容、手法、技巧、语言以及演员条件和演出环境等等。而组成包袱的具体手法,也是多种多样,比如常用的“三番四抖”、夸张、对比、谐音、串唱、自相矛盾等等。高超的包袱手法讲究“出乎意料之外,在乎情理之中”。

相声一般分为单口、对口和群口三种形式。每一段完整的相声其艺术结构由四部分组成,即垫话、瓢把儿、正活、底。而在艺术功能方面,又包括讽刺、歌颂、娱乐三大功能。

相声的讽刺功能源远流长,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一方面,它鞭笞腐朽、邪恶的势力和风气,通过高度夸张的喜剧手法,使美丑善恶暴露在大庭广众之前。另一方面,它还有揭露人性弱点的作用。相声的讽刺具有鲜明的特色,这就是犀利、夸张、富于喜剧色彩。讽刺与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有人将讽刺视为相声的生命,应该不无道理。

相声的歌颂功能,真正形成于建国以后,以马季、夏雨田为代表的相声演员和作者,探索出一条相声发展的新路。在歌颂型相声中,也不排除讽刺成分的存在,只是讽刺成为一种衬托,以增加整个作品的喜剧效果。相声作品不应该片面强调相声艺术的歌颂功能,为歌颂而歌颂,就会冲淡甚至取消必不可少的矛盾,喜剧效果也就相应削弱。

娱乐性应该是相声艺术最大的价值所在。不论是讽刺型相声,还是歌颂型相声,都必不可少地带有娱乐性。我们这里所说的娱乐功能,是指那些语言文字游戏类的段子以及那些贯口活。这类段子,从内容看,贵在编织精巧,求异出新;从技巧看,必须高难度、高水平,才能充分体现相声的娱乐功能。

相声演员在表演时总爱说: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虽然这话不完全确切,但也说明了语言对于相声的重要性。相声在语言方面有不同于其他曲艺形式的风格特色:通俗易懂、生动明快、朴实含蓄、灵活多样,这此特点使得相声成为老少咸宜、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3.相声现状及不景气的原因

相声艺术经历了80年代的高峰之后,在90年代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曾在春节晚会当中充当重头戏的相声,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地位,被戏称为“助演节目”。甚至在一些大型晚会中,再也找不到相声的踪影。然而观众对相声的期望值依然高涨,他们希望相声能够表达普通百姓的心声,希望相声依然能带给他们曾经有过的欢乐。

对于相声因何不景气,各人有各人的说法。综述如下:

(1)娱乐形式的丰富。

电视的普及以及各种娱乐形式的丰富,使相声这门古老的艺术失去了一部份观众。曾经,人们生活在一种单调的现实中,没有卡拉OK,没有歌舞厅,电视中没有那么多的娱乐节目,他们唯一的乐趣似乎就是抱着收音机听侯宝林的相声。然而,这种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当中突然充满了太多的娱乐方式,许许多多的搞笑节目也应运而生,因此,相声就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2)传统表演方式的单调。

相声做为一门传统的艺术,一直沿袭着甲、乙二人的捧逗关系,因此在舞台上显得单调而不新颖。现代的观众接受快节奏生活以及寻求感官刺激的愿望,在相声这里再也无法得到满足。在这方面小品对于相声的冲击表现得尤为明显。

(3)相声作品落伍。

由于相声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使相声演员与相声作者之间的“贫富差距”增大,导致专业的、优秀的相声作者纷纷改行,相声作品的质量出现大面积滑坡。相声作品跟不上时代发展,脱离群众生活,一些命题相声、晚会相声充斥荧屏,使得相声再也激发不出观众会心的笑容。曾经像《如此照相》、《不正之风》、《着急》这些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作品难以出现。在首届CCTV相声大赛中出现作品一等奖的空缺,就说明了这一点。

(4)相声演员整体素质不高。

相声演员的不敬业,现在已经被大多数观众所反感。旧社会艺人为了生存而刻苦钻研相声的精神,在现在演员的身上难以再现。当代演员无论从艺术感觉上、还是从舞台功底上都与老一辈名家有明显的差距。有些相声表演出来,味同嚼腊。

(5)各种外部环境的限制。

由于相声曾经产生过的影响,目前在电视节目中出现的相声大部分是歌颂型作品,被观众贬为“歌功颂德”之作。而相声最基本的讽刺功能,却被无情的扼杀了。电视节目的审查制度,使相声成了一朵“无刺的玫瑰”。曾经在电视中出现过的《巧立名目》、《五官争功》、《电梯奇遇》等优秀讽刺作品已经难以看到。

4.相声界自我救赎的历程

姜昆于1999年初创办中国相声网,使相声依靠网络得以更广泛地传播。相声网的创办,对于相声艺术的意义是深远的,目前相声网上汇集了相声录音近1000段,相声文本500多段,各种名家简介、相声历史、相声理论方面的文章非常齐全。相声网已经成为相声艺术在网络上的一个大资料库。相声网友也成为相声网最大的资源,在相声网上汇集了由网友创作的作品500多段,其中一些作品表现出相当高的水准。

2001年初,中央电视台开播《周末喜相逢》节目,该节目由原《曲苑杂谈》导演王晓策划,是以曲艺、相声、小品为主的娱乐节目。节目开播后陆续推出姜昆、侯耀文、赵伟洲、杨少华、夏雨田等相声名家的专辑,在观众当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001年9月,由昆朋网城主办的“相声欣赏晚会”在北京连办5场,场场爆满。这次晚会打出了“让相声回归剧场”的口号,还相声艺术以本来面目。

2001年底,中国广播艺术团举办“新世纪新作品相声小品晚会”,受到广泛欢迎。这是冯巩就任中国广播艺术团副团长以后的一次大动作。

于2001年下半年开始筹备,2002年1月1日~4日举行决赛的CCTV相声大赛,更是使沉寂多年的相声艺术再次受到最广泛的关注。电视对于相声的推动作用再一次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但此次大赛暴露出了演员表演表面化、相声创作不力等问题,亟待相声界反思和解决。

2002年4月,铁路文工团举办相声专场演出。演出聚集了铁路文工团所有相声演员,侯耀文、石富宽、刘洪沂、赵伟洲、贾伦等,并邀请奇志、大兵、陈寒柏、马云路等知名演员加盟,取得了良好效果。

2002年9月,为庆祝十六大召开,中国广播艺术团筹备相声小品晚会和一台大型相声剧《明春曲》。《明春曲》首演于1995年,是姜昆、梁左等人对于相声形式创新的一种探索,该剧以相声为主要表现形式,融合了电影、话剧等方面的手段,展现了一个百年相声历史的沧桑变化。此次复排,姜昆又重新编排了剧本,不仅邀请专业作者对剧本会诊,更邀请了网友参与创作。全新面目的《明春曲》,比以前更加提高,并加上电脑高科技手段,将一台全新感觉的相声叙说剧展现给观众。

时间到了21世纪初,相声的问题与希望并存。相声界内人士为实现相声的复兴在做着努力,而相声的非专业人士,也在为相声的复兴努力着,这其中包括电视台的编导、戏剧导演和网友等。台湾戏剧导演赖声川2001年带着他的话剧《千禧夜,我们说相声》到北京、上海巡演,这出戏虽然不是相声,但却给相声界带来震动,其表现手法和对于相声形式的利用值得相声界人士借鉴和学习。而对于独有网友资源的姜昆来说,他于2002年北京电视台春节晚会上表演的由网友创作的相声《五湖四海北京人》,则在网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这次重排《明春曲》,姜昆又在创作中加入网友的力量,使得这一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5.曾经的相声大师都已告别舞台(剧场舞台)

目前仍活跃于相声舞台上并深受欢迎的演员并不多。随着老一辈相声演员侯宝林、高英培、刘文亨、马三立等的去世,目前在相声界挑大梁的依然是文革后涌现出的那些青年演员。

姜昆,1976年正式成为专业相声演员,凭借《如此照相》一炮打响,此后佳作不断,他与李文华的组合深受观众喜爱,他们的表演风格被形象的誉为“顽童戏老叟”。1986年,姜昆巧遇梁左,他们相继合作出《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着急》等上乘之作,使姜昆达到了他的第二个艺术高峰。1999年,姜昆创办中国相声网,依然为相声艺术不懈努力,现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科院曲艺研究所所长。

姜昆的表演可用“清新、活泼、俏皮”来概括,他早期与李文华的搭档充分展示了这一点。他们的结合可以说是相声史上的突破,一老一少,一个慈祥一个顽皮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姜昆与唐杰忠的搭档基本上沿袭了这一风格,在这一时期,梁左的出现对姜昆来说是一个机遇,可以说,姜昆和梁左的合作把相声推向了一个较高的层次。相声开始以作家的独特视角关注最底层人的社会心态。姜昆的舞台角色也开始从热情洋溢的青年向到处碰壁的底层市民转型。可惜,这一合作随着梁左的创作转行而结束。而在姜昆以后的创作中,并没有将这一风格发扬下去。1995年,姜昆开始与戴志诚合作,而这一合作并没有得到专家和观众的认可,姜昆一成不变的表演风格,在他步入中年以后显得有些做作,而戴志诚与姜昆风格上的“靠色”,也使得这一组合显得并不成功。

侯耀文,相声大师侯宝林之子,铁路文工团说唱团团长。侯耀文基本功扎实,说、学、逗、唱无一不精。他与石富宽合作37年,配合默契,珠联碧合。其间,二人曾分手一段时间,但都未能找到更好的合作者,因此再次复合。侯耀文的表演风格以“坏”著称,他总是给人一种狡黠、顽皮的形象,而石富宽的朴实和稳重正好与之形成强烈对比,这一对组合也同样深入人心。

冯巩可以说是当前最受欢迎的相声演员,早期与刘伟搭档,以风格清新、表演活泼受到关注,1988年与牛群结对,年年出现在春节晚会上,他们的表演以“子母哏”见长,并有意识地融入道具及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在每年评选的“我最喜爱的春节晚会节目”中均能获奖。冯巩目前为中国广播艺术团副团长、艺术总监。

冯巩的表演一直以追求创新为目标,尤其是后期与牛群的合作。他们力图摆脱传统相声的束缚,将各种手段融合到相声中,为我所用。他们的艺术观念开放,表演手法无拘无束,他们可以把洋车拉上舞台,也可以利用灯光和音乐,还可以打破舞台站位,甚至到观众席中去表演。尤其是打破传统相声的捧逗界限,形成互为捧逗的形式,颇受观众欢迎。然而这些尝试,却遭到相声界内人士的质疑,似乎觉得冯巩的追求已经距离相声本来面目越来越远。

李金斗,科班出身,60年代入北京曲艺团学员班,受到相声前辈谭伯儒、王长友等的悉心指导,后拜赵振铎为师。1987年,在中央电视台相声大赛中,以一段《武松打虎》获逗哏一等奖。之后,他与当年获捧哏一等奖的李建华搭档,受到观众欢迎。

李金斗的表演较为全面,这得利于他自幼在曲艺团学员班打下的深厚功底。这使得他在表演传统相声和现代相声时,同样得心应手。而对于一些表演难度较大的“腿子活”,如《捉放曹》、《汾河湾》等,他也能够较好发挥。李金斗初期与王文友合作,后由陈涌泉为其捧哏,目前的搭档是年轻一辈的李建华。搭档的更换,对于李金斗的表演并没有产生影响。他的表演更接近于平民化,相对于姜昆、冯巩等人,其文学性和高雅性均有差距。

奇志、大兵,湖南相声演员,在当地人气火爆。1998年参加全国比赛,以一段《喜丧》获一等奖,被誉为“相声界的黑马”,并在此后逐渐被北方观众接受。略带湖南口音的普通话以及模糊捧逗关系的表演被视为他们的特色。

奇志、大兵的艺术追求与冯巩不谋而合,他们对传统相声的死板形式与现代观众的欣赏需求之间的反差有深刻理解,他们尽量打破捧逗界限,充分利用舞台空间,并加强与观众的互动,这些尝试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欢迎。

杨义,出身于相声世家,2002年CCTV相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他的表演流畅自然,既有传统韵味,又有时代气息。是相声界的后起之秀。

以上几位演员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但总体看,目前的相声演员年龄偏大,后继乏人,给人以青黄不接之感。

6.为数不多的相声作者

相声作品是目前相声表演存在的最大问题。曾经有一批非常优秀的专业相声作者为相声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这其中包括:何迟(去世,代表作品《买猴》、《十点钟开始》、《似曾相识的人》等)、梁左(去世,代表作《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着急》等)、王鸣录(代表作《不正之风》、《教训》等)、廉春明(代表作《武松打虎》、《包公传奇》等)、沈永年(代表作《火热的心》、《见义勇为》等)。但是,上述作家现在有的已去世,有的已搁笔多年。目前活跃于相声界的作者只有廖廖几人,创作难成为相声界普遍的共识。

孙晨,原为大连业余作者,师从姜昆,现任铁路文工团创作员。孙晨的作品时代气息浓厚,手法多样。他创作的《合家欢》、《琢磨》、《回眸望九》等,表现出他在相声创作中的造诣,是目前难得的优秀作者。

赵小林、马贵荣,相声创作夫妻档,他们在相声界打拼多年,其作品被马季、王谦祥、冯巩等选用。代表作《出口成章》、《省略语》、《换包装》等。其中《换包装》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赵、马二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其作品贴近生活,语言通俗,极易引起观众共鸣。

原建邦,黑龙江作家,从80年代起,他的作品如《郝市长》、《肝胆相照》、《管子斗富》等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是颇具实力的相声作者。

崔砚君,河北相声作者,为冯巩春节晚会创作组成员,冯巩每年均表演由其参与创作的相声作品。崔砚君的创作观念较为开放,善于利用其他姐妹艺术的表现手段,使之与相声艺术融合,丰富相声表演,他的作品《论资排辈》,曾在全国比赛中获奖。

全维润,武警总队政治部文工团曲艺队队长,多次出任中央电视台大型文艺节目文策划。出作品快,但多数作品有“命题作文”之嫌,多为“晚会相声”。但其创作思路与文笔均属上乘。

半农,网络作者。思路清晰,作品多有新意。其创作的《幸运52》,使作品与电视栏目结合,受到姜昆的重视。他参与创作的《五湖四海北京人》,在北京电视台春节晚会播出。在相声剧《明春曲》复排时,受邀担任第一幕的改编。北京电视台《每日文化播报》曾对其作过专访。

键客,网络作者。其作品颇具文人气质,知识面广泛,其中一些包袱设计巧妙。由他参与创作的《五湖四海北京人》,经姜昆、常贵田、杨义、大山等名家同演,受到关注。

7.相声演员培养体系——传统还是现代

相声学校和相声班一直被界内人士继以厚望,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有可能成为未来相声事业的栋梁。相声在旧社会没有专门学校,完全靠师父的口传心授。到了80年代初,天津出现了第一所专门的曲艺学校,使曲艺和相声开始走入校门。

专业团体学员班:学员班的出现,可以说是相声走出师承和口传心授的探索。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广播艺术团和北京曲艺团先后招收了一批年轻的苗子进入学员班,由若干相声前辈负责教学工作,学员们随团演出,边学边演。这种班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相声人材,如马季、李金斗、王谦祥等。学员班是教学理论与演出实践结合紧密的一种形式,是对培养相声人材极为有益的尝试。相声演员李金斗对这种形式极为赞赏,认为这是目前最好的培养相声新秀的方法。但进入新时期,这种学员班已经消失了,专业团体的不景气,使得他们对培养演员失去了兴趣。

天津北方曲艺学校:该校是第一所专门培养曲艺人材的学校,属中专性质,设有鼓曲、诵说、曲艺创作和曲艺伴奏专业。学员多为初中毕业生及各团体选派的培训演员。相声专业的辅导教师为天津的老相声演员刘文亨(去世)、田立禾、王文玉、刘俊杰等。目前,从该校毕业的学生,有的已成为专业团体的支柱演员。如CCTV大赛获得逗哏一等奖的刘彤以及获二等奖的范军等,均是该校的毕业生。从90年代开始,北方曲校开始与中国戏曲学校合办大专班,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天津北方曲艺学校的教学实质上依然未能脱离口传心授的方式,只是多了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由于参与教学的都是一些老艺人,因此该校学员的传统基本功较为扎实,但对于相声创新方面似乎研究不多。

北京西城区少年宫相声班:这个班由相声作家马贵荣任辅导老师。马贵荣、赵小林夫妇从80年代开始,致力于对少年儿童的培养,十几年来获得丰硕的成绩。他们培养的学生目前有的已进入专业团体,有些在大学时成为学校的文艺骨干。目前,他们又成立“校友笑友俱乐部”,希望将在校的大学生及对相声感兴趣的青年人集合起来,共同探讨,共同提高。这个班的学员多是从小学艺,因此对于相声的理解和感悟都要高于半路出家的学员,另外,该班招收了一批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对于提高相声表演的水准和档次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北京三中马季相声班:该班由崔琦任主讲老师,一批知名演员均到该班讲课。但由于这个班的一些其他原因,目前可能已经停办。

中戏相声大专班:这是目前规格最高的相声班,中央戏剧学院开办,由冯巩任主讲老师。该班2001年第一次招生,目前学员已经完成一年的课程。CCTV电视大赛中,有该班学生参加,并获优秀奖。该班的出现,对于提高相声艺术水平是有益的。但由于是第一次举办,没有系统的教材和教学体系,因此在教育成果方面还乏善可陈。

各类相声班、相声学校的出现,对于培养相声人材、发展相声事业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这些班的教学都处在一个探索阶段,目前还没有一本成型的相声教材和教学大纲,相声教学还未真正脱离口传心授的方式。

总而言之,相声是源于民间的艺术,同时也要回归民间,剧场相声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和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它会把相声演员重新吸引回小剧场,重新和观众站在一起,观众的喜好将决定演员收入的时候,相声的品质和审美口味自然会偏向市场一方。

(四)从王自健看相声的未来

王自健是新近很受欢迎的相声演员,其受欢迎程度已经不亚于郭德纲,我们可以从这一批80后相声演员的发展路径,来看未来相声的发展以及分析如何营销相声产品。

1.相声演员王自健的“红”,始于挺“郭”

2010年,郭德纲因为别墅“圈地”等事件,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相声圈内外响起了一片“倒郭之声”。王自健为此创作了新相声,被网友戏称为《我爱郭德纲》。

“郭德纲在《相声五十年之现状》中说,‘我爱相声,我怕它完了’。我喜欢郭德纲的相声,我怕他完了。谁让中国说相声的能说相声又能吃上饭?郭德纲。郭德纲先生对相声的贡献不可磨灭,尽管他有这样那样一堆的问题。”《我爱郭德纲》中,王自健旗帜鲜明。

《歪唱太平歌词》,则将他推到了“公民相声演员”的位置。

2011年4月,在“相声第二班”的一场常规演出中,王自健说了相声《歪唱太平歌词》。98分钟的演出里,高涨的油价、房价、卡扎菲,都成了他揶揄的对象。“歪唱”视频在网络飞速传播,更多人因此记住了王自健。

王自健出生于1984年,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是北京民间相声团体“相声第二班”班主。王自健出身白领,他在传统相声中加入白领和当下元素。

“歪唱”之后,王自健创作了《舞动人生》、《白领人生》、《奇缘人生》等相声,这些“人生”系列作品因为主题贴近“80后”,受到年轻观众追捧。

现在王自健一周飞北京,一周飞上海。在北京时,他每周日穿着或枣红色,或蓝色大褂在“小剧场”青蓝剧场给观众说相声。票一般提前两个星期就售罄;在上海时,他是东方卫视《今晚,80后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80后脱口秀”每周日晚深夜播出,收视率却很高,是“惟一一档广告冠名价格与黄金档栏目一样高的深夜档节目”。

少年往事和“白领”经历都是他的笑料来源,在王自健看来,相声演员最重要的素质“不是绕口令,不是字正腔圆,是幽默感”:“段子是有幽默感的人根据身边发生的事想出来的,绝对不会是凭空捏造的,所以幽默感永远不会被榨干。”

2.王自健的成长

2012年8月18日晚,北京亚运村的北京剧院内,930人的影剧大厅座无虚席,“相声第二班”两周年专场演出正在进行。掌声、欢笑声、“咿咿”起哄声,合谋要将剧场房顶掀翻。

王自健穿着一身藏蓝色大褂与搭档第四个登场。他的师父侯耀华是现场主持人,上一个节目演出前,侯耀华明显提高了声调预告:“接下来终于轮到我的徒弟王自健出场了!”观众亢奋起来。间隙,他们呼啦一下涌向了卫生间,等着轻装看王自健表演。

那一场,王自健和搭档表演了两段相声,《学聋哑》和全新作品《悲催人生》。一段相声近两个小时的表演,没有一位观众中途离场。

年轻白领是王自健最铁杆的粉丝。成为相声演员之前,王自健也是一名标准“白领”,他干过很多工作,从电视竞猜游戏节目写手、电视编导到广告公司做提案,过着有车有房,西装革履出入高档写字楼的生活。

3.王自健更加草根和公民

北京“7·21”暴雨当晚,王自健没有去说相声,他去掏水沟了。

“掏了一身特臭,回家洗了澡,冲到天通苑,那块积水特别深,有车熄火在里面。”他住在离天通苑不远的回龙观,当晚召集了六七位网友组成“回龙观行侠仗义兴趣小组”,把熄火在水坑里的车推到安全的地方。那天晚上他们推了6辆车,掏了无数个水沟。

凌晨一点多回到家,首都机场已经滞留了上万名旅客,“行侠仗义”小组又开了7辆车,转去机场接人。

“你想象不到打车(是什么景象),他也不给你打表,也不给发票,张嘴就是几百元一个人。”王自健说。他们就在机场里喊:“有没有人走?我们肯定不要钱”。

起初很多人不信任他们,后来有位旅客认出他是相声演员王自健,才终于上了车。最终7辆车都接到了旅客,把需要帮助的人送走了。“你想想也是,坐飞机下来,莫名其妙冲进一群人来,喊‘去哪,我免费送您’,您也不信任。”

但北京暴雨的故事没有成为王自健的相声段子——按照以往的习惯,社会热点、生活经历、见闻一般都会成为他说相声、讲脱口秀的素材。“这个度特别难把握,因为毕竟它(暴雨)死人了嘛,如果拿来调侃好像没有人文关怀。”王自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2006年,“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火了,将越来越多观众拉回茶馆、小剧场听相声,大大小小的民间相声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那时相声是王自健的业余爱好,喜欢上相声论坛结交同样喜欢相声的票友。

2009年,王自健辞掉工作,成了一名专职相声演员。一年后成立了“相声第二班”,每周末下午在北京小剧场说相声,场场爆满。

最初,他说的是《黄鹤楼》、《八大吉祥》、《学聋哑》这样的传统相声。他喜欢在传统相声里加入一些现代“包袱”,比如《学聋哑》中,“聋哑”的王自健为了向搭档表明自己有房有车,有能力娶搭档的妹妹,他就做骑马状,再打一个饱嗝,这就是“宝马”车。

4.王自健的事业拓展:从相声到电视脱口秀

2011年国庆,王自健受邀在东方卫视新栏目《今晚,80后说相声》中亮相,与搭档陈朔说了一段改良版相声《精装卖挂票》。“头回上这来,感觉特别好,你说你们这么些个人,上海就真没个夜生活吗?跑这儿干嘛来了?”一上场,“贫嘴”王自健就获得了猛烈的掌声。

剧场版《卖挂票》时长76分,王自健和陈朔剪掉了许多铺陈,行话“三番四抖”,变成了17分钟的“精装版”。

叶烽是《今晚,80后说相声》的导演,合作了几期之后,他看到了王自健身上的特别之处——阅读量、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他跟平常人家孩子一样,不是脱离这个社会封闭训练,不是只会插科打诨。”这些都是他们认为的“一名脱口秀主持人的前提”。

2012年5月13日,《今晚,80后脱口秀》首秀。黑人DJ打碟开场,王自健黑色西装蝴蝶领结登场。那场脱口秀时长40分钟,话题是吐槽“80后”面对的“困境”:

“我刚赚到钱的时候,为了圆自己一个汽车梦,我节衣缩食,不去唱歌,不去交女朋友,不出去玩,不吃肉,5年的时间,我攒够了10万块钱,买了一辆私家车,结果那个时候油价已经涨了好多倍了,我才幡然醒悟,我可能还要再节衣缩食一段时间,才能加起一箱油。”

节目播出后,观众反映“出乎预料地好”,由此确定了“80后脱口秀”的固定模式:每期一个“80后”关心的话题+情景短剧+表演嘉宾演唱,话题包括相亲、代沟、教育等等。

“脱口秀”节目组找到王自健,当时王自健挺抵触的,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有一种先天抵触。还有一个是看到那么多人,比如郭德纲,都是王自健印象里说得特别好的人,到电视上一说就一塌糊涂。那会儿王自健对在电视上说相声也有一点抵触,一段30分钟的相声非要弄成7分钟直播,王自健觉得就有问题。

之所以能在东方卫视演相声,是因为他们敢给王自健17分钟的电视时长,王自健发现他们这么做了之后,收视率也很高。一瞬间王自健就觉得上海也不是那么难攻克的一个市场,而且正好印证了王自健之前的想法:在网络时代,北京的年轻人跟上海的年轻人能有什么区别呢?上海年轻人也不太说上海话,北京年轻人也不说北京话,大家说的都是火星话,说的都是网络用语。其实大家的知识结构,包括所见所闻一模一样。地域差距几乎没有。

但相声搬到上海说,肯定要做小改动。王自健说的相声至今没有哪两段,哪怕名字一样,内容也一样,起码修改30%以上。因为现在的相声已经不像过去老先生的,侯宝林他们那个时代的相声了,那个时候玩的是精致,就是更像人艺话剧。一批演员排一个戏,比如说《茶馆》,朱旭、蓝天野那版跟濮存昕、梁冠华那版是完全不一样的。即便布景、台词差不多,也有先后顺序的调整,人物性格不一样,布景也完全不一样。

人艺话剧是一个戏演几十年,越演到最后东西越好。但是相声不是这样的。一个段子再好笑,演员再会讲笑话,你给人讲个10遍,也不会有人来笑了,所以改动是必需的。

第一期“脱口秀”做完,刚开始两三周确实不适应,在北京的相声说得一塌糊涂。因为脱口秀跟相声是两件事,越来越分不清了。王自健做了反省,找到了两个曲种之间最根本的不同,但是不能说,这是商业机密,说出来之后大家都会了怎么办?反正你看王自健现在相声说得也特别棒、脱口秀也特别棒。

王自健现在一集脱口秀,起码40个笑点,相声一般四五个就能过。

《今晚,80后脱口秀》是针对年轻人的脱口秀节目。原来的80后是小孩初出茅庐,现在80后已经是社会中流了。80后从小孩变成社会中流的时候,会有些人生感触,王自健们的感触会更快、更多、更有态度。需要有这样一个节目把这些东西提炼出来以后,让大家放松,让大家去笑。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有幽默感,他生活中遇到的苦闷的事,王自健们会有办法把这种苦闷变成笑话,让大家在苦中寻到一种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