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百姓热衷存钱为哪般

老百姓热衷存钱为哪般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名词解释: 储蓄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储蓄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总储蓄率指一国全部储蓄金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而中国储蓄过多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国家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  事实上,巨额储蓄是中国能够进行大额度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的重要保障,是成功应对危机的有利条件,也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复苏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名词解释: 储蓄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储蓄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指储蓄存款的增加额占城乡居民、单位职工货币收入的百分比,可借以分析和研究一个地区城乡居民或一个单位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参加储蓄的意愿和趋势,是制订储蓄计划的一项重要依据。

发布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

发布网站: http://www.pbc.gov.cn。

发布频率: 每年发布一次。

  储蓄率分为总储蓄率和个人储蓄率。总储蓄率指一国全部储蓄金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个人储蓄率则指一国个人储蓄金额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

  储蓄是一个广义概念,不仅包括个人储蓄,还包括公司储蓄、政府储蓄。储蓄的内容有在银行的存款、购买的有价证券及手持现金等。

  政府机构储蓄没有一定的动机。企业储蓄的动机则是为了再投资或获取利息。影响企业储蓄的主要因素是投资的边际效率,而个人及家庭储蓄的原因主要包括为不测事件建立储备金、为自己的老年积累基金、为保护自己的家属,或为了其他某一具体目的等。个人或家庭储蓄也为商业资本投资提供了部分资金来源。

  我们通常提到的储蓄率是指居民存款储蓄率,中国居民储蓄率水准之高已为世界所公认。1996年以后连续5年,我国居民储蓄以18%的高速度增长,储蓄率超过35%,2009年1月末,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18万亿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

  在面临经济衰退的时候,由于对未来的收入增长预期悲观,居民会更加重视储蓄,对消费需求就更加谨慎。这无疑对企业是雪上加霜。所以,拯救经济,让经济尽早走出衰退,不是通过号召家庭消费就能够实现的,或者通过家电下乡等活动就能够刺激起来的。关键的问题是要找到家庭高储蓄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能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政策。

  从储蓄动机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原因。事实上,影响个人及家庭储蓄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收入的多少、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以及利息率的高低等。

  我国虽然经济规模已属世界前列,但是人均收入刚刚超过3 000美元,并且贫富差距大,地区差距大,事实上,我国人均收入极度不平衡,多数人的收入水平是不能任意进行消费的。个人消费与预期收入之间的差距问题导致人们把钱都投向了银行,虽然说个人消费会随着收入的提高而提高,如果老百姓认为自己的预期收入应付不了将来可以预见的消费,他们当然愿意把钱存在银行,虽然利率不高,但是可以保住自己现有的资本。

  而导致居民只存钱不花钱的重要原因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不到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且保障水平较低,居民对未来风险和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使他们对现期消费产生后顾之忧,这就促使老百姓省钱、攒钱,为了养老,为了突发事件,乃至为了子女的教育,老百姓选择了把储蓄作为了自己的“个人保障”。

  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也一向颂扬节俭是美德,不鼓励人们提前消费。这是一种长期的心理特质。这也同样促成了老百姓强烈的储蓄动机。

  此外,由于我国目前金融体制改革仍然在深化,现代金融投资方式尚没有普及,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投资渠道非常狭窄,投资工具的选择匮乏,使得老百姓都把钱投向了储蓄。

  综观中国这几年的经济发展速度,高储蓄率已经引起了国际关注。中国高储蓄率的问题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中长期问题,但假如我们现在不去推动改变这种状况,那么10年、20年后我们将面临一个更为艰难的局面。解决储蓄率问题是一个很难的综合性课题,因此我们首先要综合分析居民高储蓄率的成因,然后对症下药,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增加对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支出,降低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减少预防性储蓄等措施,促使消费者把远期需求转化为近期需求,适当降低储蓄率,使经济能够更加健康平稳发展。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实行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国家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该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为低水平、多层次、广覆盖,保障对象不能只局限于公务员、国企职工、城市居民,非国企职工和农村居民也应该享受同样的保障,这可以从根本上减轻我国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国家还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内需,使消费信贷真正能够刺激消费,分流储蓄。

  金融危机以来,在中国高储蓄率的支持下,以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为代表的“再杠杆化”政策成为中国成功应对危机的一个显著亮点,使中国成为第一个从全球“大危机”中走出的新兴市场经济体。

  事实上,除去居民存款,我国储蓄很大一部分都是企业储蓄和国家储蓄。国家储蓄由财政节余和外汇储备组成。而中国储蓄过多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国家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减少外汇储备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外汇储备过多会带来新的风险。如今,我国外汇储备占全球近3成,已经领先全球各先进国家,我们应该在国际支付风险基本不会发生的情况下,适当降低一些外汇储备。另外,以外汇储备补贴当前财政收支的不足。直接将外汇储备拨给财政部,通过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充实社保资金等形式,将这部分国家储蓄分化出去。

  当然,随着我国储蓄率的居高不下,许多经济学家就此指出,应该不断扩大投资,以降低高储蓄率。我们知道,扩大投资是公认的能够减低储蓄的最有效的办法,事实上,中国金融市场不仅需要解决降低储蓄率的消费融资问题,还应研究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产业融资问题,更需要解决将高储蓄引入各类年轻化产业的问题。如今,中国的高储蓄率应该如何转化呢?有专家曾经指出,我国实体经济有效吸收储蓄的能力过弱,表现为储蓄率过高,超出了真实经济的吸收能力。而且,目前中国的高储蓄如果继续转化为制造业的投资和出口,很可能面临战略层面的巨大风险,因此,我们应该寻找更为合适的投资领域,即把储蓄转化到有助于延长本国居民工作年龄的年轻化产业,包括可降低劳动强度的各种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健康产业、消费服务业等。

  事实上,巨额储蓄是中国能够进行大额度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的重要保障,是成功应对危机的有利条件,也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复苏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重视高储蓄率带来的问题,并不是要就此大幅度削减储蓄率(当然,也很难大幅削减),而是在于如何通过国内和国外经济与金融政策的重新布局,一方面提高储蓄资金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不断纠正国际收支失衡,从而为经济的复苏奠定稳固的内外经济基本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