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云南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年云南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固定资产投资依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点,但增速明显放缓2014年前三季度,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15.70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7个百分点,比全国增速高0.2个百分点。云南2014年前三季度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平稳,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作出了贡献。(二)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在云南省县域经济整体有所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严重的地区

范刚

2014年前三季度,全省经济总体运行平稳,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反映在全省129个县(市、区)各项经济指标上,增幅较上半年均有所回落,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经济总量持续稳定增长,但增幅有所回落

2014年前三季度,云南生产总值(GDP)完成8212.42亿元,同比增长8.0%,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4个百分点。全省县域经济稳步发展,有19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这些经济强县主要分布在昆明(6个),曲靖(3个),楚雄(2个),红河(2个),玉溪(1个),大理(1个),保山(1个),昭通(1个),西双版纳(1个),文山(1个)等10个州市,其中五华区和官渡区均突破了600亿元。中、小县的加快发展,对全省经济的稳步发展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但是,全省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有83个县(市、区)增速达到和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由于溪洛渡电站投产发电的拉动,永善县GDP增速一枝独秀,达到67.7%。增速居后三位的分别是:镇雄县(-19.2%),富源县(-24.4%)和华坪县(-26.3%)。

(二)人均生产总值差距过大,大部分县(市、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4年前三季度,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达17575元,同比增长7.4%,全省只有33个县(市、区)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比去年同期少了1个。排前三位的是:红塔区88810元,五华区74974元和官渡区70786元;排后三位的是:绿春县4281元,彝良县4257元和镇雄县3390元;人均生产总值最高的红塔区是最低的镇雄县的26.2倍,差距过大。全省有79个县(市、区)人均GDP增速超过全省增速,其中有49个县(市、区)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最快的前三位分别是:永善县66.4%,易门县16.1%,勐海县16.0%;排后三位的是镇雄县(-19.8%),富源县(-24.9%),华坪县(-26.8%)。

(三)固定资产投资依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点,但增速明显放缓

2014年前三季度,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15.70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7个百分点,比全国增速高0.2个百分点。全省有20个县(市、区)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亿元,其中官渡区继续领跑,达388.46亿元。分列二三位的是西山区338.73亿元和盘龙区325.52亿元;排后三位的分别是:漾濞县5.93亿元,梁河县4.81亿元和福贡县3.01亿元。全省有84个县(市、区)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比上半年增加10个,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65%,其中增长最快的施甸县高达110.1%,主要是受其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及工业园区项目的拉动,增长较快的还有易门县91.8%和泸西县89.9%,排后三位的分别是:澜沧县(-42.2%),宾川县(-45.4%)和威信县(-55.3%)。

(四)工业经济整体呈下滑趋势,大部分县(市、区)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2014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585.01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4.4个百分点。全省有80个县(市、区)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增幅在20%以上的县(市、区)有30个,比去年同期减少28个;有31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比去年同期增加16个。其中永善县由于溪洛渡电站投产发电,使其规上工业增速飞涨到688.0%,其次是瑞丽市(175.0%)和西畴县(75.6%);排后三位的分别是盐津县(-53.3%),镇雄县(-54.1%)和华坪县(-54.6%)。

(五)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增幅略有回落

2014年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64.19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省会城市与其他县(市、区)差距进一步扩大,昆明主城五华、西山、官渡、盘龙四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超过200亿元,随后的麒麟区和红塔区不足90亿元,而排在最后的福贡县、贡山县和西盟县均不到2亿元,与昆明主城区的差距超过100倍。另一方面,全省有65个县(市、区)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排前三位的是:云县23%,瑞丽市19.4%,永德县19.0%;排后三位的是:呈贡区6.5%,镇康县6.0%,华坪县5.7%。

云南2014年前三季度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平稳,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受工业经济下滑、投资增长放缓,消费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第四季度全省各县(市、区)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2014年一至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李纪恒书记关于全力冲刺全年目标任务,着力做好当前工作的11条要求,继续营造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不断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力争取得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新突破。

(一)贫困面大,脱贫任务艰巨

2012年3月19日,国务院扶贫开发小组办公室在其官网上发布《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云南129个县(市、区)中有73个县被纳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在此名单中,中国西部省份贫困县最多,而其中贫困县最多的是云南省,云南省一直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云南省贫困区主要集中在乌蒙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和藏区等4个连片贫困地区85个县,占全省129个县(市、区)的66%;人口278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3%。这4个片区是云南省贫困人口比重最大、深度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按照1274元的扶贫标准(2011年11月29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我国的扶贫标准由1274元提高至2300元)计算,有贫困人口288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89%,其中,深度贫困人口147.5万人,占全省深度贫困人口的92%。农民人均纯收入3081元,仅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7.9%。少数民族人口1058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的74.4%,8个人口较少民族基本集中在4个片区内。

(二)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

在云南省县域经济整体有所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性,造成地区发展差异大的局面。2014年前三季度,有19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这些经济强县主要分布在昆明(6个),曲靖(3个),楚雄(2个),红河(2个),玉溪(1个),大理(1个),保山(1个),昭通(1个),西双版纳(1个),文山(1个)等十个州市,其中五华区和官渡区均突破了600亿元。经济发展较快的主要集中在滇中地区县域,其他地州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滇中地区。

另一方面,全省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有83个县(市、区)增速达到和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由于溪洛渡电站投产发电的拉动,永善县GDP增速一枝独秀,达到67.7%。增速居后三位的分别是:镇雄县(-19.2%),富源县(-24.4%)和华坪县(-26.3%)。

(三)劳动者素质低,自我发展能力差

云南省目前基础教育不牢,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滞后,大多数农民缺乏发家致富的实用技术和技能,这一问题在贫困落后地区尤为突出,导致了县域人口素质整体偏低。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奇缺,很难形成人才整合的竞争优势,更难提高县域经济的科技含量。同时,人口素质偏低,直接导致观念落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制约着县域经济建设的整体推进。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

首先,产业结构层次低。从实践中看,传统农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仍占据优势。在农业中,现代化的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县域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农、林、矿产品的初加工工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低。县域产业中第一产业过重,第二产业脆弱,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较少的局面普遍存在。其次,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关联度小。县域工业未能有效地支援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县(市)农副产品多半是以出卖原始产品或初级产品为主,其精深加工缺少或处于起步阶段。再次,产业结构趋同。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县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未得到根本的改观,发展县域观念落后、模式单调,办法不多,效益不佳,发展经济等、靠、要、叫居多,想干、要干、会干、干好的较少。

(五)小城镇建设落后,城镇化程度整体偏低

小城镇的发展在县域经济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云南小城镇的发展却相当落后,这从云南城镇化率低可见一斑。据统计,云南省城镇化率2011年达到了36.8%,同期全国的城镇化率为51.27%,比全国低14.47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也是处于落后水平。尽管2010年昆明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63.6%,但之中还有九个郊县(区、市)城镇化水平比较低。云南大多县域交通、通信等条件差,除了县城之外,很多小城镇基础建设落后,功能不全,缺乏聚集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不可否认,制约云南小城镇发展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的原因。在硬环境方面,由于云南省为多山区,小城镇的发展受到了地形的限制,不利于小城镇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另外,很多县的基础设施条件差,最突出的是乡镇交通运输能力低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城镇经济效益的向外扩散,也制约了对外部其他城镇经济效益扩散的吸收。在软环境方面,市场化程度不高,各类商品市场以及某些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发育不成熟,这对县域经济中非公经济的培育和发展、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和利用不能起到稳定和巩固的作用。同时,现行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制度也是小城镇发展的一大桎梏。

(六)传统农业的效率低下

传统农业是指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当前,中国县域传统农业可以归纳为6个特征:一是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二是农业发展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的增长,而对市场需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产品质量、农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等关注不够。三是农业的种养、加工、流通相脱节,利益关系不紧密。四是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五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下,技术进步水平不高。六是农业仍然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中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稳步增长,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足,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导致中国农业发展缓慢。而云南省是农业大省,且在全国属发展落后省份,故我国传统农业效率低下的问题在云南省表现得尤为突出。

(七)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从民营经济自身来看,主要问题是: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餐饮服务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问题较为明显;自身发展潜力有限,大部分民营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市场前景不广阔;借贷能力低,多数民营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由此导致其偿贷能力低,甚至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还贷意识和法治意识,信誉度低。

(一)转变思想观念,科学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主阵地。我省经济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获得了空前的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式依然还停留在粗放式的发展阶段,过于看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GDP的增长,我们一定要懂得,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要追求的是高质量、高效益的增长。因此,必须切实地转变县域经济发展的观念,把县域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主阵地。

(二)加强扶贫开发,缩小县域之间的综合竞争力差距

由于自然、历史和主客观原因,我省的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必须统筹一定的政府资金,对竞争力较弱的县域,特别是73个国家重点扶贫县给予重点、特殊的政策扶持,设立贫困区特殊扶贫专项资金。并结合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县实施财源建设项目。同时,要将扶贫工作纳入市场经济轨道,建立扶贫新模式,将扶贫开发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政府扶贫工作的核心,要从单纯的扶贫,转移到通过县域的产业发展和贫困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建立和形成县域贫困人口的自我“造血”功能,使贫困人口从根本上脱贫。财政要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业税率要尽快全部减免;对粮农实施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和规模;将退耕还林由补粮全部改为补贴现金。我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增强县域综合实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科学发展,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富民富县。因此,各级财政部门深化和落实农村改革的各项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现实意义。

(三)发展科技与教育,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县域经济要想快速发展,人力资源培育尤其重要。从世界范围看,一个地区人力资源状况,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发展教育,培育新型劳动者,应标本兼治。首先,要坚决保证9年义务教育,使县域范围内劳动者储备起码的文化知识。特别是关注县域贫困地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次,重点发展县域农村成人教育事业。因为县域范围内的劳动者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以适应就业为取向,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择业能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农民进城能否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要坚持把提高潜在劳动力和现实劳动力素质作为重要着力点,通过加强农村教育、调整教育结构等途径,大力培训适应就业需要的劳动者。再次,加强与县内、县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系,逐步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以适应县域经济的发展。最后,逐步建立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市场体系,切实提高各类人才的待遇。

(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是使社会成员从业结构由一产向二三产转变,使收入消费方式由实物收入、实物消费向货币收入、货币消费转变,推动这两个转变的关键是调整城乡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要把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构调整由传统的抓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为主,转向重点抓城乡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以城乡结构调整为抓手,以所有制结构调整为动力,带动其他结构的调整。

要大力推进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提高轻工业比重,大力发展生物制药、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日化等轻工业。整合提升钢铁产业,延伸有色产业链,加快发展石油炼化产业,增强化工产业竞争力,稳步壮大建材产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实施工业跨越发展计划,确保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倍增。

(五)整体推进城镇化水平,加快小城镇建设,夯实县域综合竞争力基础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和现代化必由之路,统筹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增强内需动力、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抓住城镇化发展就抓住了云南跨越发展的“牛鼻子”。“十一五”期间我省加快城镇化建设成绩显著,据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城镇化率达到36%,比2005年提高6.5个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2045平方公里(其中小城镇84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1554万人,形成了1个特大城市(昆明市)、1个大城市(曲靖市)、3个中等城市、12个小城市、108个县城、1175个小城镇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了城镇布局更趋合理、区域更加协调、体系进一步完善、功能相互衔接的城镇化发展格局。目前云南省城镇化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加快推进的重大机遇:按照城镇化的一般规律,云南省城镇化进入了加速发展期的前半期,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做强大城市、做优中小城市、做特乡镇、做美农村”和“突出特色、保证质量、注重节约”的总要求,解放思想、创新模式,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镇发展体系,健全和完善以城带乡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走出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特色城镇化道路,整体推进云南的城镇化水平。在整体推进云南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突出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聚集各类企业,吸纳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增加城镇的辐射效应;有利于带动县域的建筑业发展,促进县域金融、商贸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可以说,小城镇是拓展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建设小城镇有利于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和转移,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近几年,我省通过规划论证,明确城市定位、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推进了全省的城镇化进程。

(六)积极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高效、特色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是一个关键而核心的问题,必须发展以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作为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增长点。目前发展高效农业较为成功的做法,是走精准农业发展之路。所谓精准农业,就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种子工程、平衡施肥技术、灌溉技术、自动监控技术、农机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也就是采用已有的和即将具备的一切先进技术手段,以最佳配方、最少消耗,来换取对自然环境资源的最大节约和对农业产出的最大获取。精准农业实质就是高效农业具体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品牌农业也是高效农业的一种发展形式。品牌农业具有高市场竞争力、高价格、高收益的特点,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发展品牌农业能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

特色农业就是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并将其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关键点在于“特”,具体表现在:特色农业之“魂”是独有或特有;特色农业之“根”是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各地在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中,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注重发挥本地区所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地理环境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以及后发优势,紧随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国际化、技术支撑高新化、经营模式多样化等大趋势。要脚踏实地寻特色,即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寻找当地发展特色农业的“本钱”。当地最具优势的特别之处,将是当地发展特色农业的首选。大理洱源县茈碧地区山多,不宜种植粮食作物,但却适合种植梅子,于是就种出了优质的梅子,并生产出了享誉省内外的洱宝牌系列梅果产品。要突出特色调结构。特色农业是个相对概念,就粮、棉、油等传统种植业而言,创品牌、创优质就是特色;就资源而扬长避短、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就是特色;就市场而言,能够生产和销售满足不同层次、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就是特色。为此,需要调优传统产业,调强优势产业,调多特色产品。如,观光农业也是一种特色农业。罗平利用油菜花发展旅游业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办事处利用生态农业带动了旅游业和交通业的发展。

(七)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加速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

县域经济的发展关键要有产业支撑。在影响和决定县域综合竞争力的诸多因素中,企业处于核心地位,企业竞争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县域综合竞争力强弱。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合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非公经济独立的利益主体地位,决定了它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取向中,能够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内部治理结构以及灵活的激励机制。而我国特别是云南,长期的计划经济严重制约了非公经济发展,导致县域经济中非公经济比重低。发展非公经济,各县政府必须认真落实非公企业的国民待遇政策,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税费征收、金融支持等方面给非公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在政策上、信贷上、依法管理和服务保障上,要鼓励支持非公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县域经济“蛋糕”。

在县域经济的这个层面上,大型企业所占比重一般都较低,并且大量中小企业均以民营企业的身份存在,民营经济正在成为县域经济中最具潜力的增长点。我省大多数县经济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发展民营经济是有效选择。因此,要解放思想,贯彻落实好非公经济政策,努力改善服务,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宽投资领域,为民营经济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吸引民间投资,引进外来投资。要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承包、租赁、参股等方式和途径,参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形成全方位发展民营经济的格局。要使非公经济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成为县乡财政的支柱,成为财源建设项目的主要承担实体。

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可具体落实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平等的政策环境。在注册、征地、经营许可、进入的行业、投资立项、兼并收购、资源获得,以及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给民营企业与公有制经济、外商投资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为民营企业营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的良好环境和条件。二是遵循财产保护、税收及其他经济和法律规范,保护非公经济业主的权利不受侵害,保护非公企业免受打击。三是解决非公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快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服务咨询和技术知识、人才培训等服务体系。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的企业,加大融资和财政的支持力度,加快民营企业上市步伐。四是完善投资服务市场。大力发展与民营投资建设相关的法律、审计、会计、担保、仲裁、公正、核算、工程咨询、质量监理等机构,为民营企业投资提供服务。

(八)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县域经济发展

当今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大众化旅游的浪潮席卷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旅游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猛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给旅游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对当地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一系列潜移默化的影响。旅游业是近代才开始出现的,并在现在迅速发展的产业。它是许多生产部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也属于第三产业,它是一个以提供服务为主的综合性服务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现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服务业地位相对提高,制造业和农业的地位降低。该产业结构的转换在发达国家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而在发展中国家服务业也表现出它对宏观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而旅游业在服务业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旅游业将会焕发出它应有的光芒。并且从经济学原理上讲,旅游业是提供最终消费品的产业。旅游的发展,最终消费需求增加,进而刺激供给增加,刺激国民经济相关部门的发展。最终受益的将是国民,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旅游业对经济的重要性。

2013年云南省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533.5万人次,同比增长16.5%;接待国内旅游者2.4亿人次,同比增长22.1%。全省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111.24亿元,同比增长24.1%。全省旅游业对云南省交通运输业、住宿业、餐饮业、娱乐业、商品零售业的贡献分别达416.8亿元、375亿元、315亿元、122.9亿元、439.6亿元,游览花费达275.9亿元,产业综合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2013年,云南省确定旅游强省建设战略目标,研究出台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部署新时期新阶段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举措和支持政策。省旅游局更名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增选10个省级相关部门的分管领导作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兼职副主任,促进旅游部门职能由单一的行业管理向综合协调和行业管理并重转变。全省5个州市进行了相应探索。

2012年,全省旅游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41.5亿元。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建设完成旅游重大(重点)项目投资近50亿元。全省旅游重大项目约350个,已建成和部分建成重大项目76个。“美丽乡村”建设启动首批50个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的开发建设工作。全省累计建成高端度假及商务酒店47家、在建和将开建的53家,总投资超过550亿元。已引进24家海内外知名酒店管理集团旗下48个品牌。策划推出旅游招商引资项目156个,积极开展经贸合作旅游项目洽谈。推进保山腾冲火山热海、大理古城等一批景区5A创建,曲靖会泽大海草山、红河弥勒湖泉生态园等一批景区4A创建,加快云南省高等级旅游景区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步伐,提升云南景区知名度和竞争力。元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玉溪庄园、西双版纳野象谷跻身首批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着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启动建设“云南旅游市场监管平台”,现已完成一期工作,具备了合同电子化管理、旅游团队动态化管理等功能,2013年1月1日该平台正式投入使用。

自1995年云南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产业地位日渐巩固,现在逐步开始由资源驱动的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向资本运作驱动的阶段转变,由单一推进型向区域联合推进型转变,旅游业已经成为支撑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全省县域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参考文献:

[1]秀英:《县域经济发展瓶颈及对策》,载《农村发展》,2011年11期,第23-25页。

[2]者丽艳:《改革开放30年来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载《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理论专辑。

[3]刘荣,周银燕,刘光顺:《增强云南县域经济发展能力的思考》,载《思想战线》2012年4期,第125-126页。

[4]齐美虎,吴俊:《云南县域经济发展制约因素浅析》,载《云南观察》2005年9期,第46-47页。

[5]祝军:《西部大开发格局中的云南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及思考》,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5期,第45-46页。

(作者单位:范刚,云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