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分析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分析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沙特阿拉伯,这个石油储量占全球1/4的“石油王国”,目前依然实行君主制政体,几乎所有的军政大权都牢牢掌握在王室成员手中。沙特目前对中国的石油供应仍在增长之中。所以,沙中两国既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也需要维护国际石油供应的相对稳定,要共同防止中东地区局势动荡造成国际石油市场供应中断或价格剧烈波动。目前,安哥拉已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海外原油供应市场之一。

沙特阿拉伯,这个石油储量占全球1/4的“石油王国”,目前依然实行君主制政体,几乎所有的军政大权都牢牢掌握在王室成员手中。但令人惊讶的是,其经济命脉——石油工业,却被一个与王室毫无血缘关系、年逾七旬的老工程师所执掌。这个人就是沙特石油和矿产资源大臣纳伊米,几乎每年访华一次。不能控制油价,但能确保供应。

沙特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石油进口来源国。据中国驻沙特大使馆透露,沙特出口到中国的石油,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4%;2005年,中国每天从沙特进口石油44万桶,而2006年则提高到了50万桶左右。

同时,沙特在欧佩克及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乃至整个中东地区事务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持和发展与沙特的友好关系,对中国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利益来讲,更是如此。沙特目前对中国的石油供应仍在增长之中。当然,有时沙特出口到中国的石油数量会相对较少,可能是中国企业有进口多元化的考虑,但绝不是沙特“惜售”。

中国和沙特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如果全球经济受油价影响而导致经济增长放慢,那么,世界范围内的石油需求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沙中两国既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也需要维护国际石油供应的相对稳定,要共同防止中东地区局势动荡造成国际石油市场供应中断或价格剧烈波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应该团结一致,在维护国家主权、防止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等问题上互相支持。

2004年,国际石油市场曾发生过一次巨大的变化。当时,由于石油需求增长较快,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的产量增长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沙特当年做出重大决定,增加原油产量,以满足世界石油需求。在第一阶段,沙特投入40亿美元将产能从1050万桶/天提高到1100万桶/天。第二阶段是从现在到2009年,沙特将再投入100亿美元,将日产能提升150万桶,达到1250万桶/天。如果到时候仍满足不了世界对石油的需求,沙特计划进一步提升产能,达到1500万桶/天。谁都知道,油价狂涨不仅对进口国,就是对出口国也没有好处,那么沙特作为产油大国有何办法控制油价?

海湾产油国无法控制近来屡创新高的国际油价,但可以确保向市场提供充足的原油供应,以维护市场稳定。因为国际油价持续攀升,原因不仅在于中东政治局势的紧张,美元疲软、原油供应不足和市场炒作等,都是推动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远在大西洋东南海岸的安哥拉总统多斯桑托斯,也许并不知道,他们这个非洲小国,已经成为不少中国人关注的对象。

原因其实很简单:安哥拉一度是中国最大的石油进口来源国!

内战结束后,依靠大量的石油出口,安哥拉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2005年和2006年,安哥拉的GDP增长都在15%以上,成为非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1983年1月中安建交后,两国关系迅速发展。多斯桑托斯总统曾于1998年10月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2007年6月,温家宝总理成功访安。这是两国建交以来,中国总理首次访安,将两国关系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中安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尤其可圈可点。目前,安哥拉已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海外原油供应市场之一。这与多斯桑托斯总统的支持和扶植分不开。他曾公开说:“与北半球的合作,最看好中国。”在安哥拉的“石油”大盘中,中国虽属于后来者,却在美国、法国、葡萄牙等西方国家及国际石油巨头的挤压下后来居上。中石油、中石化等中国大型国企,都已进入安哥拉。

事实上,安哥拉人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早已不陌生。由于早期受到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他们几十年前就能轻易地说出“你好”、“毛泽东”等词汇。那时候,在中国驻安人员中流传着一个笑话:“当你来到安哥拉,幸运的话可以捡到钻石,不幸的话会踩到地雷。”如今在安哥拉,中国人似乎突然间多了起来,但他们不是来“捡钻石”,而是来帮助当地人建港口、酒店、铁路的,当然还有石油企业。

有人说,多斯桑托斯有两大武器——枪和石油。他的政权是靠枪杆子打出来的;而他在安哥拉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则得益于喷涌而出的石油。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从内战废墟中站立起来的国家,已经成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略的石油大国。

不过不少国际问题专家认为,随着安哥拉发现大量石油储藏,西方国家对它的渗透将日益加剧。

如今,随着欧洲势力范围的收缩,美国势力进入了非洲……现在,美国与非盟的关系非常密切,试图利用非盟,牵制欧洲和亚洲国家在非洲地区的扩张。但欧洲是不甘心让安哥拉落入美国人手中的,更不甘心让美国控制非洲丰富的石油与钻石资源!

实际上,盯上安哥拉不仅是美国和欧洲。20007年1—2月,安哥拉一跃成为向中国出口原油最多的国家,每日出口量达45.6万桶。欧佩克“老大”沙特立即对其提出了“严重警告”。当时,安哥拉正在申请加入欧佩克,被迫紧急缩减对中国的石油出口。不久,沙特又夺回了对中国出口的“头把交椅”……2008年初,安哥拉顺利成为欧佩克成员后,又提出了希望能将产量提高到日产200万桶的规模,再次招来了沙特的警告。

2007年7月10日下午,俄罗斯工业与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匆匆“奔”进北京东单新闻大厦。他还没来得及喘气,记者们就已蜂拥而上,连珠炮地问:“您刚才和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谈了些什么?”“通往中国的俄东线石油管道支线何时动工?”

扑朔迷离的“中国管道”。多年来,俄罗斯东线的“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一直受到中国人的关注。

“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西起俄伊尔库茨克州的泰舍特,绕贝加尔湖向东,第一期工程到达斯科沃罗季诺(此地距中国只有60公里);第二期工程沿中俄边界蜿蜒而行,直达俄太平洋港口纳霍德卡。因此,这条管线又被称为“泰纳线”。

2008年1月28日,经过艰苦的技术设计、环保论证,在普京总统“对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强烈不满”的压力下,第一期工程总算开工了。但直到此时,俄方曾承诺修建的通往中国的支线,仍悬在半空中。因此,赫里斯坚科7月10日刚刚出现在西单新闻大厦,中国的记者们就开始“过问”此事。

赫里斯坚科总算让大家看到了一线“曙光”:“中国支线将于2008年开始修建……”他停顿了片刻,继续说道:“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给了我一个计划,这条‘中国边境管道’,从斯科沃罗季诺市附近的大涅韦尔村出发,直抵中国境内黑龙江省的贾林达村。到时候,西伯利亚的石油将直接输入中国。”建成后,它最初可形成每年1500万吨石油的运输能力,最终可达到每年3000万吨。

许多人感叹,饱经风霜的中俄石油管道计划能“走”到这一步,太不容易了。1994年,俄罗斯主动提出,要修建从俄罗斯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的陆上石油通道(即“安大线”),把西伯利亚的石油直接输往中国。经过10年的艰苦谈判,双方即将达成一致。可就在此时,日本突然插进一脚,提出由他们出资、俄罗斯出油,建造“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线”。日本的加入,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了局面,“安大线”就此胎死腹中。最终,俄罗斯自行提出了一条“折中线路”,即如今宣告开建的“泰纳线”。

此次风波发生后,当时即有媒体分析说,谈判之艰苦、日本的插手、俄罗斯的“变卦”,都堪称中国能源安全风险的一种集中体现。

用石油做筹码。2004年,俄原油产量达到4.587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1.86%,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生产国。

石油在为俄罗斯赚取巨额利润的同时,还成了它在外交上的一件利器。对中国的石油出口,也不例外。早在日本力推“安纳线”的时候,时任俄代总理的赫里斯坚科就明确表示:“在确定石油管道走向时,我们首先从本国利益出发。”

赫里斯坚科曾反复表示,希望中国购买俄罗斯的石油制成品和加工油,而不是直接购买原油;即使进口原油,也要求中国按照和西方国家同样的价钱购买,而不再执行以前的低价。

实际上,直到现在,俄罗斯都“不太乐意”修建通往中国的石油管道。但与此同时,耐人寻味的是,对于通往欧洲波罗的海、巴伦支海的石油管道,俄罗斯却表现出了十足的热情和主动。

无怪乎分析家们说,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战略,是既要赚钱,又要“留一手”。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军积极行动,以图掌握全球16条海上要道:即加勒比海和北美的航道、佛罗里达海峡、好望角航线、巴拿马运河、格陵兰—冰岛—联合王国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其中,马六甲海峡是美国多年来志在必得的一个战略要地。第一,美国在马六甲海峡立足,迫使俄罗斯海军打消重返越南北部湾基地的想法;第二,马六甲海峡毗邻中国,是中国的“南大门”和重要的能源供应航线,看守住这片水域,就能随时阻挠中国;第三,美军进驻马六甲海峡,将使印度海军难以向太平洋一侧发展……

一位美国专家曾用“马六甲之痛”来形容中国在海运问题上的困境。认为对中国而言,马六甲海峡就是中国的“油喉”。

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中国进口的石油大部分来自中东、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进口原油的4/5左右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据统计,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有近六成服务于中国。

控制石油是美国外交的一把利器。历史记录表明,在运用胁迫性外交时,美国倾向于采用石油制裁与封锁。在冷战早期,为了对抗苏联对中东诸多石油生产国的渗透,美国曾计划炸掉该地区的油井与设施。美国甚至曾考虑用放射性原料(“脏弹”)污染这些油田,以免苏联获得中东的石油资源。而在1999年台海危机中,为了给台湾当局打气,美国曾多次不动声色地威胁要封锁中国的石油进口。

美国《中国安全》季刊曾发表一篇题为《石油武器:解析中国能源脆弱性之谜》的文章,对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和中央司令部携手扼制中国“油喉”的设想,进行了透彻的分析。美军坚信,它有资本强制进行铁腕封锁而几乎可以不受惩罚。美国海军只要在马六甲海峡以及其他战略性的咽喉要点,如霍尔木兹海峡采取军事行动,就可以控制从中东到亚洲的整条运油路线,从而迅速关闭供应中国的阀门。在一些负责太平洋地区的美国海军高级指挥官看来,针对中国的封锁不一定会导致美国在东北亚的盟友如日本遭受重大连带损失。他们相信,美国可以针对开往中国的油轮实行封锁,而不限制石油运往美国在太平洋圈内的盟友。它们可以实行海上拦截行动。为了对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实施禁运,自1990年以来,美国经常在波斯湾这么做。在这种行动中,一架由美国海军战舰派出的军用直升机降落在油轮上,在领航室检查货物单据,然后命令船长继续航行或是折返。由于全副武装的美军军舰在一旁虎视眈眈,几乎没有人不服从……

尽管从2004年起,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就公开反对美军染指马六甲海峡,但基廷还是“合理介入”了。他代表美国力推以经济和安全论坛形式组织的“马六甲理事会”。这个理事会宣称,所有国家都可以贡献资金与设备,来保护马六甲海峡与海上交通线,或者通过派遣巡逻人员来参与防卫。其核心任务包括就反海盗行动进行磋商和信息交换,参与紧急情况下的海上人道主义救援,以及出台减少海洋污染的防范措施,等等。据有关分析人士透露,实质上,该组织将是一个崭新的实体,它的职责范围可以超出严格的能源和海洋问题,可以包含其他密切相关的非传统安全领域。

有关专家认为,基廷主推的“马六甲理事会”,与以往美国的《防扩散安全倡议》及《区域海事安全倡议》和《集装箱安全倡议》,都是一个模式,其目的都是让美国在地区安全上发挥核心作用,进而起到制约中国和其他“对美国有威胁的国家”的作用。

这一切都在证明,基廷领导的太平洋司令部,正在想方设法地将其真正意图——“能源扼制战略”化为现实,且是悄悄进行的。

除了来自美国军方的阻力,西方石油巨头也在加紧能源控制。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美国谢夫隆德士古石油公司等国际石油巨头,如今仍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呼风唤雨。其业务涉及从开采、加工到销售的整个资源产业链。它们利用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通过兼并、收购乃至兴办独资企业等形式,把势力范围渗透到世界各主要产油国,基本上控制了这些国家的主要油气田。

国际油价从2008年1月2日突破每桶100美元,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又击穿了140美元大关,又创造了新纪录。我们对油价每一次自以为大胆的极限猜想,都被证明是错误的,很快被甩到了背后,这一段时间真是体会到了什么叫“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2008年世界石油大会在西班牙召开,产油国和石油消费国会上吵作一团,他们都竭力否认自己就是推高油价的始作俑者,那到底是谁制造了高油价呢?

2008年6月6号,在远隔万里的纽约商品交易所,正在掀起一场巨大的波澜,一场激烈的多空对决正在打响。许多交易员手里攥着大量买进的单据,原油期货成交价格不断被推高,短短几个小时,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暴涨了10美元,一举登上了每桶139美元的历史高位。

美国福四通期货经纪公司的一名资深交易员这样描绘当时的情形。

纽约商品交易所交易员约瑟夫·马绍尔:“我是纽约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员,我为福四通期货公司和高盛工作很多年了,我按照客户的命令下单,比如买入100手7月份的原油,我在现场要使劲喊价,谁喊得声音大,谁就有可能抢先下单,这个市场看起来很疯狂,其实是很有秩序的,6月6号是个星期五,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交易日,因为大涨了近11美元,前一个交易日也就是星期四,下跌到了122、123美元,6月6号一开盘就大涨4美元,5美元,出现了大量的技术性买盘,油价一下涨到了129美元,然后突破130美元,这对我们来说太意外了,没人见过那么大的涨幅。”

油价为什么会如此疯涨呢?全球的原油价格维持很高的水平有几个因素在里面,第一个在需求方面,近几年以来特别是从2004年以来这个需求成长力很高,那么因为这个供给不足所以就造成供不应求的情况;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因为过去90年代价格比较低,那个时候厂家他们对这个炼油的新产能的投资不够,就造成一种瓶颈的问题,所以说现在虽然这个需求成长的很快,但是这个供应不足,就造成了一种需求和供给的缺口。”

把供给不足当做油价上涨首要因素,根据国际能源机构公布的数字显示,每天全球需要原油86.7万桶,而供应是86.6万桶,比需求少了1千桶,每天1000桶石油的缺口,真的可以导致油价半年大涨40%吗?供应,需求,炒作,还有美元,这四大因素,我们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美元,一段时间以来,美元在持续走低,事实上从2000年至今,美元贬值了50%了,美元贬值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油价,不仅是石油,全世界其他用美元计价的商品都在涨价。

自从2002年以来,美元兑全球主要货币贬值超过了30%,这意味着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产品理应上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从2003年9月以来,国际油价已经上涨了400%,美元贬值和油价的上涨速度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看到了,油价向前猛冲,刺激了全世界的经济神经,所有的国家都在担心一个可怕的字眼,通货膨胀,所有的股市也都跟着瑟瑟发抖,把石油涨价归结于供需失衡和美元贬值,但这些似乎并不是油价上涨的全部谜底,那么,谁才是油价暴涨半年的最大幕后推手呢?《石油战争》一书的作者,因为大胆剖析了战争、石油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种种关系,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明确指出原油期货市场的种种金融炒作是油价疯涨最大的推手。

德国经济学家《石油战争》作者威廉·恩道尔:“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期货市场无法控制的炒作,主要就是纽约和伦敦的原油期货市场,几年前美国曾经通过一项规定,允许原油期货交易市场不受美国的监管,从那以后,油价就从60美元直线上涨到了135,将近140美元,油价上涨70%的因素都是金融炒作。”

恩道尔指出的金融炒作是怎样推高油价的呢?詹姆斯·波尔,美国福四通期货经纪公司的资深能源分析师,20多年来一直研究原油期货交易,有大量的资金集结在纽约商品期货市场,背后有几只看不见的手正在以极大的能量推高油价。

美国福四通期货经纪公司资深分析师詹姆斯·波尔:“没人知道这个市场里到底有多少资金,据我所知,大约有800支基金集结在原油期货市场,每天的交易量大得惊人,说起基金,可能许多人不太了解,基金就是不管市场走势如何,对它们来说最高兴的就是买进卖出从中渔利,当然我们也不能把高油价全部归罪于这些基金,目前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市场波动剧烈,给他们提供了炒作的空间。”

从2007年开始,纽约、芝加哥、伦敦的商品交易市场都迎来了大牛市,过去的一年,大约有超过2600亿美元的基金涌入了商品交易市场,和2003年牛市初期相比,增长了近20倍,这其中至少有一半资金,也就是1300亿美元转战在原油期货品种上,这大约相当于北京市2007年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德国经济学家《石油战争》作者威廉·恩道尔:“主要就是那些美国银行,它们因为次贷危机陷入了很深的困境,另外就是对冲基金,目前的油价已经不再受到供需双方的控制,比如沙特阿拉伯、伊朗这样的生产大国,或者中国、日本这样的石油需求大国,它主要被期货市场控制了,像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或者伦敦商品交易所。”

恩道尔指出,美国那些著名的投资银行在这轮行情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高盛、花旗、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是石油期货交易的四大玩家,正是他们在原油期货市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油价上涨。

各路资本竞相豪赌油价,油价暴涨真正幕后推手如何在原油期货市场兴风作浪。《石油战争》的作者、德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告诉大家,油价暴涨真正的幕后推手,是高盛、花旗、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这样一些国际资本巨头,以及大大小小的对冲基金,借着石油供应紧张、美元贬值这些消息和题材,它们又是如何在原油期货市场上兴风作浪,翻云覆雨的?来了解一些幕后的情况。

在这一轮石油行情中,高盛集团的异样表现特别引人关注。

在2007年年中,当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涨到每桶60美元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达到了顶峰,一致看跌,但是高盛却大胆放言,年底油价将达到95美元,而今年年初油价将涨到105美元,油价破百的预言当时曾引起轩然大波,但是今年油价的走势和高盛的预言十分吻合,难怪美国福四通期货经纪公司的资深分析师詹姆斯波尔说——高盛既是预测家,也是实际的参与者,他们正在“自导自演”一出高油价的行情。

美国福四通期货经纪公司资深分析师詹姆斯·波尔:“有些基金,确实是,它们对油价的预测总是那么准,大型的基金像高盛,还有摩根斯坦利总是做这样的预测,摩根斯坦利不久前还说过油价飙升的预言,与其说它们预测得准,不如说是它们为了自身利益操纵了市场,不过,如果这样说,它们还会为自己辩解,预测油价的是它们的研究分部,和能源基金是两码事。”

除了四大投资银行,各种基金也在原油期货市场上推波助澜。

一是对冲基金,领头的就是曾经在亚洲掀起金融风暴的乔治·索罗斯,被称为投资天才的索罗斯旗下经营5个风格各异的对冲基金,其中大量基金战斗在纽约商品交易市场。

另一种是专门的石油基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皮肯斯,从油井起家发迹的皮肯斯被誉为“油神”,他率领旗下的BP资金公司呼风唤雨,搏击油市,从2004年起,皮肯斯一直看高油价,是期货市场上典型的“做多派”。

还有一种是退休基金和保险基金,2002年以来,它们成为商品期货市场上的重要力量,此外就是个人投资者,他们通过交易所交易的基金和商品个人储蓄账户进入市场,其中的个人储蓄账户还是英国金融机构专门面向个人投资者的金融产品,总之热钱不分国别,来自世界各地。

各路资本竞相豪赌油价,难怪美国民主党参议员卡尔·拉文曾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说,油价突破100美元没有正当理由,商品期货市场已经成为投机的天堂、贪欲的狂欢节。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局局长盖尔·鲁索也认为,从供求状况分析,油价每桶90美元比较合理,超过90美元,都是过分投机行为的结果,难道全球经济都要为资本巨头的过度投机来买单吗?全世界都在为这个问题担心。

今天的纽约商品交易所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期货交易市场,全世界的石油、黄金价格都要看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脸色行事,尽管期货市场的初衷是为了规范定价,透明公开,但是少不了也会成为一些投机者的工具,一些不正常的交易时有发生。

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它们之间的纽带是通过它的交割制度,但现在美国的市场上,的的确确出现了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之间,在临近交割的时候有难以聚合的现象,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断定,里面有投机的过度的成分。

美国国会近期就高油价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包括埃克森·美孚、壳牌石油,英国石油在内的石油巨头以及基金巨头都被叫去质询,6月3号索罗斯在美国国会参议院回答关于能源价格投机的质询时说,大量投机资金进入商品期货市场吹大了油价“泡沫”,美国国会还委托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市场不正常的交易进行调查,但是调查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迟迟没有结果。

德国经济学家《石油战争》作者威廉·恩道尔:“我觉得我们不能指望美国政府采取措施来抑制高油价,目前美国国会内部争论非常激烈,美国现任财政部长是华尔街的代言人,保尔森上周曾经说目前高油价不是因为炒作,主要还是供需缺口大,我觉得他这是在帮它的老东家高盛公司推卸责任,但这不是事实,所以尽管目前美国国内和国际有很多压力,但是美国不会采取什么有力措施来抑制油价上涨。”

资本追逐利润,这个天性决定了那些国际巨头绝不会放慢炒作油价的脚步,这场没有硝烟的石油金融战背后,博弈各方拿着期货合约,暗中展开了较量,而历史上,一次次战火因为石油而燃起,正应了一句话,石油多的地方,战争就多,眼前最好的例证就是中东,那里蕴藏了全球80%的可以开采石油,但那里也是二战后全世界最不平静的地方,从1980年两伊战争,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再到绵延不绝的黎以冲突,都闪现着石油的阴影。

德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在《石油战争》一书中说到,近一百多年来的世界现代史就是一部石油竞争的历史。石油政治正在决定世界新秩序。

德国经济学家《石油战争》作者威廉·恩道尔:“如果你回看100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时候石油开始成为全世界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商品,农业,运输,工业,样样离不开石油,我们过去100年就是靠石油在发展经济,过去100年的战争史基本就是围绕石油的争夺,当然不是所有的战争,首先是一战,英国和德国之间,德国要修一条直达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铁路,当时从中东到欧洲的海上运输路线被英国海军控制着。”

威廉·恩道尔向记者这样描绘石油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先发制人的德国人坐着烧煤的火车,推进到了距巴黎仅四十英里的马恩河,法军征用了3000多辆烧油的出租车,满载士兵冲向前线,结束了德国的攻势。德国人始终闹不懂的是,巴黎到马恩河当时只有一条铁路,怎么一下子运来了这么多的军队。

后来的德黑兰海战中,按照当时的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的建议转用石油做燃料的英国舰队,挫败了烧煤的德国舰队,也挫败了德国的最后希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如果夺取到足够的石油,斯大林格勒的命运很可能被改写,但德国人输了,因为在进攻斯大林格勒之前,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就已经没有油了。

1941年,美国、英国与荷兰决定减少对日本的90%的石油供应,而这正成了当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一个动因,受到美国石油禁运而只剩最后三个月石油储备的日本孤注一掷。而对于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威廉·恩道尔认为,这同样是一场与石油有关的战争。德国经济学家《石油战争》作者威廉·恩道尔:“伊拉克战争当然也是为了石油,美国控制石油,所以回顾20世纪就是一部石油战争史。”

曾为美国政府效力多年的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肯定知道,他的回忆录《动荡时代》会引来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格老的“江湖地位”,更是因为他在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布什政府发动伊战的根本原因——石油。2007年,他在一次电视节目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而那时候,油价只有80美元一桶。

“如果你说美国出兵伊拉克就是为了有更多的石油,那有人就该问了,那我们为什么油价还80美元那么高?”

“您的观点是如我们不出兵伊拉克那么我们现在的油价就该到每桶130美元、140美元一桶了,是这样吗?”“对,没错。”“您确定吗?”“当然,这就是打击萨达姆的目的。”

其实,早在布什就职初期,2001年4月的白宫内阁会议就已做出这样的决议:“由于伊拉克对石油市场可能有不安定的影响,这是美国无法接受的风险,因而军事干预是必须的。”

对此,在伊战之前,美国的《民族》杂志便已直截了当地指出:“对伊拉克战争是以士兵和国民的生命、鲜血为担保的石油战争。”

虽然布什一再否认伊战有经济企图,但是一些经济学家却坚信,出兵伊拉克意在石油。只不过,此前还很少有像格林斯潘这样重量级的人物如此开门见山,而他本人也是一反昔日在美联储的含蓄。

其实,布什政府与能源业的密切联系也一直引人关注,布什从小就浸泡在得克萨斯州石油勘探文化的氛围中,他本人也曾开过石油公司;副总统切尼在进白宫前是哈利伯顿石油公司的CEO;而其他一些实力派人物,如赖斯、来自安然公司的前陆军部长托马斯·怀特、前商务部长埃文斯等都具有深厚的能源背景。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这里面也有一个不同的党派执政的时候有个政策因素,因为共和党的话,一个是富有者阶层,特别是石油家族代表居多,他们上台以后,就是至少是默认油价的一个高增长的这样的一个态势。”

2003年,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国际石油价格暴涨了6倍,高涨的油价给得州的能源巨头带来滚滚财源,埃克森美孚公司的营业利润从6年前的300亿美元猛增到2000多亿美元,美国石油公司拿走了伊拉克大部分的油田开采权,哈里伯顿公司的总部甚至打算迁入这个目前仍然战火纷飞的国家。

历史上多次出现的石油危机如今又近在眼前,节节攀升的油价就像是脱缰的野马,似乎谁也控制不了,那究竟有没有办法让疯狂的石油价格回到它应有的轨道,关于这场石油的战争,将看到一场更为精彩也更为凶险的博弈。

2007年,国际石油价格成倍增加,进入2008年后,石油价格又上升了45%。由于上周美国原油商业库存下降、中东局势持续紧张,国际油价3日再创新高,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在电子交易时段一度升至每桶145.85美元,首次突破每桶145美元大关,创历史最高交易价。同日,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8月份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飙升至每桶146美元,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面对难以退烧的油价,全球因此引发的罢工潮也不断升级。

美国能源部2008年8月2日发表的报告显示,美国原油商业库存下降了200万桶,大大超过市场此前预计,引发投资者对原油供应紧张的担心。同时,投资者担心中东局势持续紧张将影响该地区原油供应也继续推动国际油价走高。

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出席世界石油大会的伊朗石油部长诺扎里警告说,任何对伊朗的武力威胁只会使动荡不安的国际原油市场陷入更加严重的境地。此前,伊朗革命卫队曾表示,如果遭袭将关闭海湾地区的海上运油通道霍尔木兹海峡。目前全球大约40%的油轮运输需要经过该海峡。

受以上因素影响,2008年8月3日,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在电子交易时段一度升至每桶145.85美元,首次突破每桶145美元大关,创历史最高交易价。同日,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8月份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飙升至每桶146美元,刷新历史最高纪录。而在前一天,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就上涨2.60美元,收于每桶143.57美元。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8月份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飙升3.59美元,收于每桶144.26美元。

增产难抑油价。为了医治令人头痛的高油价问题,2008年6月份,多次国际性会议都针对油价提出诸多举措,最令人期待的就是沙特在吉达会议上表示增产的决定。然而,增产决定并没有改变油价单边拉升的局面。

6月30日至7月3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的世界石油大会也热议了高油价问题,但石油消费大国以及生产大国并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只是互相指责。一方面,石油消费大国认为增产无助于抑制不断高企的油价,指出目前状况完全是投机行为所导致;另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石油消费大国又不断呼吁增产。

目前面对一个新的高峰——每桶145美元关口的时候,欧佩克强硬表态不会增产。欧佩克不会考虑要求增产的呼吁,因为增产解决不了高油价问题。沙特增加了石油产量,但国际石油价格并没有为此而下降,而是继续上升,而且目前国际市场原油供应是充分的。

另外,国际能源机构发布的报告降低了对未来世界石油产能的预测,并指出,由于供应增长有限、炼油产能存在瓶颈和需求继续增长,未来5年全球石油供求关系依然紧张,这也更增加了人们的担心。

估计全球石油需求。除非墨西哥湾出现一场大飓风,或发生一件破坏性的地缘政治事件,否则油价似乎已然见顶。自突破每桶147美元之后,全球需求下滑的迹象使得油价暴跌逾23%,降至113美元以下,此后出现温和反弹,近来油价持续下降。

全球石油消费目前的增速明显低于一年前预期的水平。2007年10月,国际能源机构(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简称IEA)预计,2008年全球需求增长为每天210万桶,其中75万桶来自经合组织(OECD),133万桶来自新兴市场。在最新的月度报告中,IEA将这一数据大幅削减至每天80万桶,减幅超过60%,其中,经合组织日需求量预计将下降逾60万桶,而新兴市场需求则将增加140万桶。

根据我们的判断,到年底的时候我们将发现,IEA对新兴市场的预期会显得过于乐观,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将再次抱怨石油进口国不能确保充足的需求增长,从而证明对产能扩张的投资是明智的。

要指出谁应对全球需求方面的不确定性负责也许是徒劳的。显然,价格上涨和经济增长放缓正在影响美国和其它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油品需求。但另外两种信念也正受到挑战。首先,在未来半年内,市场上那种认为新兴市场石油需求已与发达国家脱钩的普遍看法将受到考验。其次,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价格下降与经济增长提速将导致石油需求增长反弹,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让我们更为具体地看看这些论点。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影响着许多经合组织经济体的问题正蔓延到新兴市场,尤其是那些经济增长有赖于其出口市场状况的国家。中国在全球贱金属需求增长方面占据了半数以上,在石油需求增长上也占到了1/3。对于中国的出口商和生产钢铁、铝、水泥和其它初级产品的金属及能源密集型制造商而言,今后将面临艰难时刻。

与流行的说法相反,这些能源密集性产业正消耗着驱动2/3中国石油需求增长的中间馏分油。而且,由于能源成本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市场低迷以及保护主义的抬头,中国的出口不断滑坡,这将对其资源需求带来影响。当中国处于十字路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放缓至8%之际,其2009年的石油需求增长可能会从每天49万桶的3年平均水平,降至35万桶(上升4.4%)。

此外,有关新兴市场的补贴和需求增长之间关系的争论持续存在。许多亚洲国家解除价格管制的努力,大幅提升了最终用户的价格,一些国家涨幅逾50%。有关此类价格上涨对需求增长影响的少数几个历史教训表明,将出现结构性转折点。日本的石油需求量在1965年(每天170万桶)到1973年(每天530万桶)间增长了两倍。自石油危机以来,日本的需求量再也没有超过1973年的水平。韩国的需求量在1987年(每天62万桶)至1997年(每天240万桶)间增幅逾300%。1997年的金融危机迫使韩国放开油价,该国需求迄今也未超过危机前的高点。

自鸣得意地设想价格下降将带来新的需求增长,忽视了回应极端价格冲击的需求现实。这些冲击会刺激全球超越暂时削减可选择性消费的范畴,对节能技术进行大量不可撤销的投资,从而永久改变交通、工业、商业及住宅领域需求的结构和效率。

古语云“解铃还需系铃人”,这在今天与在上世纪70年代同样适用。这些对策不仅包括供应方面,需求方面的反应也同样关键。我们预计,油价将在每桶90至100美元之间走稳,但仍将刺激结构性需求调整——我们估计,一段时期内,全球需求年增长不会超过每天100万桶。

现在我国的原油价格和国际是接轨的,但是我们国家成品油的价格由于考虑到各种国内可承受的程度,是采取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办法。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没有完全和国际接轨,是低于国际的价格。

从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能源结构也出现了积极的变化。2007年的产量是2000年的1.8倍,7年年均增长7.1%。2000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折合成标准煤是12.9亿吨标准煤。到2007年,产量达到了23.7亿吨标准煤。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的能源生产国。2007年中国化石能源生产总量占全球的15.87%,比2000年提高了5.39个百分点。

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量总量是26.5亿吨标准煤,是世界上第二大的能源消费国。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的消费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2%。200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占全球的比重是10.41%,到了2007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占全球的比重提高到了16.8%。现在世界人均能源消费量是2.38吨标准煤,而中国人均是消费1.87吨标准煤。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2%。

能源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和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也是当今国内外经济生活当中的热点和焦点。社会各界对能源的保障有很大的期待。

为了保障我们国民经济能够健康、平稳、持续的发展,我们还将规划建设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能源项目。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的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这必然加重中国在国际能源事务中的影响。所以我们还将积极地开展国际合作。

能源供应能力增强。从2000年以来,我国的能源供应能力逐年增强。2000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折合成标准煤是12.9亿吨标准煤,而到2007年,产量已达23.7亿吨标准煤。2007年中国化石能源生产总量占全球比重15.87%,比2000年提高了5.3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国的能源消费量也在增长。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量总量26.5亿吨标准煤,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其中,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的比重有所增加。

从能源结构看,2007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天然气的比重增加了1.1%,核电、水电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增加了1个百分点。2000年原油占18.1%,天然气占2.8%,水电、核电和风电其他能源一共占7.2%,煤炭占了72%,是我国主要的一次能源。但是到了2007年,煤炭占整个一次能源的比重不仅没有下降,而且增加到76.6%。

目前国家能源局参与的国际多边合作机制一共有14个。一是APEC能源合作,二是国际能源论坛,三是东盟10+3能源合作,四是中国—欧盟能源对话,五是中国和OPEC能源合作,六是中国和海湾合作组织能源合作,七是上海合作组织能源工作组,八是中亚区域合作能源协调委员会,九是甲烷市场化伙伴关系,十是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变化新伙伴关系计划,十一是湄公河区域合作电力工作组,十二是世界能源理事会,我们国家是理事会的副主席。十三是能源宪章,十四是五国能源部长会,就是中、日、韩、印度、美国。

最新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石油远景资源量1086亿吨,我国石油储量产量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天然气远景资源量56万亿立方米,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到2030年,石油产量可以保持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产量可以达到2500亿立方米,油气当量“二分天下”的格局初步形成。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212亿吨,天然气可采资源量22万亿立方米,油页岩和煤层气资源潜力可观,未来可以对常规油气资源形成重要补充。

经过四年努力,我国油气资源领域评价范围最广、涉及矿种最多的资源国情调查——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公布。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石油远景资源量1086亿吨,地质资源量765亿吨,可采资源量212亿吨,勘探进入中期;天然气远景资源量56万亿立方米,地质资源量35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22万亿立方米,勘探处于早期;煤层气地质资源量37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11万亿立方米。

2000年中国化石能源生产占全球的10.48%,2007年中国化石能源生产已经占到全球的15.87%;2007年与2000年相比,中国天然气的比重增加了1.1%,核电、水电以及其它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增加了1%。

2000年中国原油占到全球的18.1%,天然气占2.8%,水电,核电和风电其它能源一共占7.2%,煤炭占了72%,是中国主要的一次能源。

2007年,中国煤炭占整个一次能源的比重不仅没有下降,而且增加到了76.6%,原油总量虽然增加了,但是相对比重却是在下降。2007年原油占一次能源比重下降到了11.3%。天然气的比重从2000年的2.8%上升到3.9%,略有提高。其它水电、核电、风电的比重从过去的7.2%增加到了8.2%。

这些年我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初见成效,产业的集中度明显提高。现在我国有产能1000万吨以上的煤炭企业35家。2007年产量占了全国的44%,接近一半是由35个大型企业来生产的。我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有近100个矿区,储量占了全国储量的83%,产量也占了全国的83%。说明我国煤炭的储量和生产量主要集中在这100个大型矿区。

我国的油气产量稳步增加,重大工程建设有序推进。2007年石油产量比2000年增长了14.7%。油的增长不像煤和电那么快,是非常微小的增长,2000年我们原油的产量是1.63亿吨,到了2007年是1.87亿吨,增长了0.24亿吨,也就是2400万吨,是比较缓慢的。

2007年我国的天然气产量和2000年相比,这个增幅比原油要大得多,增长了2.5倍。2000年我们的产量是272亿立方米,消费量是245亿立方米,而到了2007年,我们的产量到了693亿立方米,消费量是673亿立方米。

一个是川气东送工程,在四川的东部达县,我们最近这几年发现了一个叫做普光气田,普光气田经过勘探和开采,最近刚刚正式出气了。在勘探搞清楚以后,规划了一个川气东送的工程,就是把四川东部的天然气,一部分留给重庆和四川,还有一些通过这条新建设的天然气管线送到东部的上海、浙江、江苏,同时有一条支线送往江西。在西气东输一线顺利投产送气之后,随即规划了西气东输的二线,因为沿线对天然气的需求都非常旺盛。中卫以西叫做西气东输二线的西段工程已经顺利开工,争取今年10月份从中卫到广东这条东线能够开工。这条管线还有若干条支线通往广西、上海、山东、深圳。

比较大一些的和国际合作的能源工程,就是中哈原油管道工程,其中一期工程在哈萨克斯坦西部,一直修到里海边境,这条管线在2003年就建成了,有449公里。

二期工程是从阿塔苏到我国新疆的阿拉山口,然后再到中国境内的独山子。这条管道在2005年底也已经建成了,962公里。2007年就已经向中国独山子供油接近500万吨。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情况。2007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折合2.2亿吨标准煤,相对于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5%。可再生能源比重较大的是水力发电,我国有水力发电4800多亿千瓦时发电量,占整个发电量的16%。风力发电去年一年新增了340万千瓦,使得累计风力发电的装机容量达到605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现在有1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我国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300万平方米,使用量达到1.2亿平方米,是世界上使用面积最大的。光伏电池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千瓦,是世界第一大光伏电池的生产国。另外我们还利用生物沼气,大中型沼气设施有5000多处,户用沼气池有2700多万口,主要是农村的农民作为燃料。

能源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和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也是当今国内外经济生活当中的热点和焦点。

首先,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要改进工作方法,不辜负国家和人民对我们的期待。第二,我们要积极调整现有的能源规划,要顺应能源发展的需求和国际国内的能源形势的变化,对已有的国家能源规划进行评估和做适当的调整。第三,我们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根据人大已经确定的目标,我们国家将制订能源法,现在正在制订当中,国家能源局成立以后将继续完成好这项工作。并且对原已有的国家《电力法》、《煤炭法》,要根据新的形势进行完善。还有新的条例,比如说石油储备条例,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新事。还有原来已经有的,海上和陆上石油条例等等,这些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的制订和完善。

为了保障我们国民经济能够健康、平稳、持续的发展,我们还将规划建设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能源项目。

虽然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的能源生产国,考虑到中国人口众多,我们人均资源的占有量和消费量还是比较低的。所以在胡锦涛主席参加国际会议,介绍中国新能源观和我们制订能源政策的时候,首先把节约优先放在第一位。我们对节约能源的工作十分重视,在2008年4月1号已经正式生效了《节约能源法》。并且在同年8月1日,由温家宝总理亲自签发了国务院令,《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将于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最近一段时间,国务院连续召开会议,公布了几个重要的文件,第一,8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行动的通知。这个通知当中强调要增强全民的节能意识。这些全民节能行动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一个是要开展能源紧缺的体验,让大家尝尝缺能的滋味,并且要求每周少开一天车。要严格控制室内的空调温度,夏天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冬天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0摄氏度。减少电梯的使用,三层楼以下,包括第三层,原则上大家还是爬楼梯,希望不要坐电梯。控制路灯和景观的照明,控制不必要的浪费。

普及使用节能产品,比如说提倡购买节能灯;调高了大排量汽车的消费税;提倡使用节能环保的购物袋,重新拎布袋子、菜篮子,少用一次性的塑料袋;减少使用一次性的用品;夏季公共活动尽量着便装;培养自觉的节能习惯。同时国务院还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能工作的通知。在这个文件当中,所规定的节油节能主要措施包括汽车节油、锅炉节油,比如说在这个规定里提到,今后我们所有的火电厂燃煤锅炉都要采用等离子点火技术;还有电机系统的节电、空调节能措施,比如说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的空调能效标准;还有就是照明节电,特别对政府机关的节电都做出了明确的量化要求。这些节能措施要强化管理和监督。8月1号,温家宝总理签署了民用建筑的节能条例。大家可以看到,在较短的时间内,国务院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提倡节约。

为了大力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我们国家制订了《可再生能源法》,在2007年1月1日生效。我们还制订了《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在这个《规划》当中提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高出部分在全社会进行平摊。为了鼓励风力发电,我们对风力发电减半征收增值税,一般增值税是17%,对于风力发电只征8.5%。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风力发电飞速的发展,现在我们风力发电的装机容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的第五位。仅去年一年,我们新增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就达到305万千瓦。现在世界上最大的风力发电国是德国,它的装机容量是2700万千瓦。但是我们已经利用中国丰富的风力资源,在内蒙古,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布置了一系列超过百万千瓦乃至一千万千瓦的大型风力发电基地。我们认识到,我们使用可再生能源的面还不够广,我们的潜力还很大,也将花很多精力来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包括制订相应的政策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包括规划更多的可再生能源项目。

俄罗斯是我们中国紧邻的伟大邻国,而且俄罗斯也是世界上能源产量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这几年我们和俄罗斯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们和俄罗斯合作建设的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2台100万千瓦机组已经顺利投运将近1年了。我们每年通过铁路从俄罗斯进口大约1500万吨的原油。前普京总统和现任的梅德韦杰夫总统都十分关心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最近俄罗斯政府派了谢辛副总理作为俄方能源谈判的总代表,率领了一个代表团到中国来和王岐山副总理进行了能源机制的第一次会谈。在这次访问以后,启动了中俄能源合作的谈判机制。俄罗斯方面由谢辛副总理担任总代表,中国方面由王岐山副总理担任总代表。在这次启动能源合作谈判机制之后,双方的业务层面又进行了具体项目的深入谈判。两个邻国真诚的愿意在能源领域进行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