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主要研究问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主要研究问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关于中国对外石油战略的研究,重点放在为政府的决策提供详细、完整、准确的信息和资料以及进行充分、可靠、具体地分析和论证。但在发展的过程中石油问题凸现出来,中国的石油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研究中国对外石油战略,首先要深刻认识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估计未来石油供需的基本态势,然后从全球研究过渡到中国石油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本书关于中国对外石油战略的研究,重点放在为政府的决策提供详细、完整、准确的信息和资料以及进行充分、可靠、具体地分析和论证。构建的分析体系是面向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既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企业或具体问题的研究,也不是泛泛的情况分析和政策宣示,而是从宏观、战略的角度进行总体论述,着眼点是如何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进行国家石油对外战略的统筹规划,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这是在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能源领域多年累积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露,能源供给状况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制约,党中央和国务院大力开展经济外交和能源外交的大背景下开展的新的战略性研究。本书是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背景下探讨对外石油战略问题,当前各国之间经济互补、相互合作越来越多,经济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同时各主要大国为维持经济优势和战略安全,对能源加强控制和争夺。主导这一变化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中国则可以说是勇于迎接挑战,在适应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的基础上抓住了世界产业调整、转移的发展机遇,积极发展加工制造业、开放本国市场,既提高了自身竞争力,又大胆引进了外部竞争,达到了良好的平衡。但在发展的过程中石油问题凸现出来,中国的石油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当前各大国为获得稳定、可靠、经济的能源资源,展开了国际间的博弈、较量和争夺,前景更趋复杂。

一些研究机构虽然对此问题也很关注并有所研究,但重点只是学术研究,而且因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往往缺乏总体设计和面向决策的宏观思考。总体看,这方面的研究材料相对较少而且缺乏系统性,多散见于一些研究文章和分析评论中,真正是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面向政府决策的研究成果鲜见,可以借鉴和利用的材料有限。

研究中国对外石油战略,首先要深刻认识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估计未来石油供需的基本态势,然后从全球研究过渡到中国石油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本书面向国家的战略需要,综合分析了全球83个国家与地区的石油生产和消费趋势,测算了世界石油产量峰年;对未来5~10年世界七大区石油生产、消费及净提供量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关系到我国对外石油战略的四个问题,即:“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进口来源的区域和国家;石油运输通道安全问题;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经济因素;以节能方式,渐进构成我国石油战略储备的可行性。同时,从外交工作角度,对上述四个问题提出了我国对外石油战略选择的政策和建议。

关于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现状和未来趋势,国外已经有不少文献分析了未来石油生产的严峻形势(Amos Nur(2004)、Dr. Klaus Illum(2003)、Gene Cooperman(2004)、John Weber(1999)、Lyn Martin(2004))。美国和欧洲的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少研究结合地质学的规律和经济原理进行综合分析,在研究中提出哈伯特理论和石油产量峰年等概念。M. King Hubbert(1956)在Drilling and Production上发表“Nuclear Energy and the Fossil Fuels”,哈伯特根据地质学的规律提出石油产量峰年并给出哈伯特钟形曲线,但并未给出推导过程。70年代后,国际上以Campbell、Deffeyes和Laherrere等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地质学家专门成立了研究世界石油天然气产量的ASPO组织(ASPO ―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eak Oil and Gas,参见ASPO Newsletters)。Campbell和Laherrere(1998)在《科学美国人》提出廉价石油即将终结。之后,Campbell等人多次发表文章论证世界石油将被用尽的实质。Kjell Aleklett(2004)指出国际能源署(IEA)接受石油产量峰年的概念。Richard C. Duncan和Walter Youngquist(1998)在The World Petroleum Life-cycle一文中对七个地区的42个产油国的未来生产形势进行预测。Deffeyes, Kenneth S.(2001)发表Hubbert's Peak:The Impending World Oil Shortage,根据哈伯特理论推算世界石油产量将会很快见峰。Robert L. Hirsch(2004, 2005)通过情景分析研究了石油产量见峰的问题。David L. Greene, Janet L. Hopson, Jia Li(2003)在工作本书《Running Out of And Into Oil:Analyzing Global Oil Depletion and Transition Through 2050》中,构建了世界能源景象模型,将世界分成12个区,模型中并未使用哈伯特曲线,而是依赖目标储采比决定何时地区产量开始下降,文中结论提到即使常规石油资源在2020年之前没有见峰,但石油产量增加的速度将大大下降,世界将更多地使用非传统石油资源,如油砂、油岩等。Michael C. Lynch(2005)在The New Pessimism about Petroleum Resources :Debunking the Hubbert Model(and Hubbert Modelers)中提出,未探明储量不是一个定值,对累积石油产量的描绘不能完全参照哈伯特曲线,因为实际情况并非如钟形那样平滑。Ugo Bardi(2005)研究了石油产量曲线。

国内关于石油产量峰年的研究很少,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对微观领域的预测模型和对储采比的分析上。胡建国等(1995)在《石油学报》上提出了预测油气田产量和可采储量的新模型。马名臣在《石油勘探与开发》中提出油田储采比与产量递减及稳产年限的关系。张虎俊(1997)在《河南石油》上介绍了预测油气田开发指标的哈伯特模型。陈元千(2003)在《石油科技论坛》上采用HCZ模型(即胡—陈—张模型),对我国未来石油产量和最终可采储量进行了预测。俞启泰(2002)在《新疆石油地质》对中美石油产量和可采储量利用4种不同的增长曲线进行预测。李艳华等则是研究了产量递减规律和储采比合理界限的确定。易久等(2002)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世界原油产量进行了预测。

关于世界石油国家的分类,本书研究的主要特色是侧重从国家战略层面对世界生产和消费国进行分类研究,既不是像企业研究那样从微观角度对单个石油区块甚至单个油田进行研究,也并非只是简单地按地理位置划分。关键是要找出与我国利益密切相关的重点资源国和重点消费国,明确今后我国石油外交工作需要关注的各大区域的国家和地区。研究石油战略和安全的大多数文章对世界石油生产消费形势按地区或组织进行分类。这样分类的好处是简便易行,直观易记,符合传统的思维方式。不足之处在于未能深入提示各国在石油这一领域的实质异同,特别是因地区性而掩盖了一些重要的特征。其实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即使在同一洲或同一地区也表现出相当的差异性,在制定战略措施时,一定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诸如储量水平、石油生产和消费规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石油生产的波动状况、冶炼能力、地理位置等等确定我国可能突破的重点地区和国家。John D. Sterman(1987)建模估计了美国的石油资源,Anthony H. Cordesman和Arleigh A. Burke(2004)研究了美国对中东石油出口的依赖问题;Irving Mintzer(2003)分析了美国21世纪的能源前景,Kelly Kissock(2005)研究了美国面临的能源挑战和机遇,他们都指出美国严重依赖外部供给的现实,美国应为未来能源供给安全预作准备。Dr. Andrew Marshall(2003)为美国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提供对策。Dr Robert Skinner(2005)研究了欧洲对中东海湾国家的石油依赖关系。Angie Austin(2005)、Chietiji Bajpaee(2005)、Zweig and Jian Hai(2005)对中国的能源需求、能源安全、中国能源管理体制和对外政策等进行了研究。

全球石油供求总量能够平衡固然是制订战略的重要基础,但能否以在合理的价格波幅内实现连续充分的供给则又是制订战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发生石油危机的几率很小,但是因政治因素,特别是战争因素会使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出现波动,增大人们预测油价走势的难度,动摇石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进而扭曲世界石油市场格局,阻碍世界石油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和上涨,不仅将对诸如航空和运输等对石油依赖程度较大的行业产生严重冲击,而且将使整个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受到重大影响。如果出现上述风险,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一些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的国家(包括中国),经济增长将受到很大的打击。国内外关于油价的定量分析主要是从油价波动的基本面入手,就油价本身波动趋势与特性研究未来其变化,而从政治、经济、安全等角度关注油价变化的研究则多停留在定性层面。

针对未来石油需求继续增加而供给有限的情况,不少学者对于替代能源、非传统能源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如Dolf Gielen,Fridtjof Unander(2005)研究替代能源的技术前景,Gürkan Kumbaroglu,Reinhard Madlener,Mustafa Demirel(2004),Mamdouh G. Salameh(2003)等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可再生能源供给趋势。Tony Dammer(2005)研究了美国油岩的供给前景;Bengt Soderbergh(2005)研究了加拿大油砂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